標籤:

東漢亡於宦官亂政?非也!宦官有功有過,士大夫不可免責

東漢亡於宦官亂政,是很多人的印象。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桓帝靈帝時,正是宦官當政。諸葛亮說的小人,明顯就是指宦官。東漢末年的人,大多把時局之亂歸咎於宦官。當時人的各種反叛、政變行動,多以誅殺宦官為口號。

但細究史書,就會發現,如果單純的把東漢滅亡歸罪於宦官,並不妥當。

漢桓帝、漢靈帝時期,宦官確實做了很多壞事,比如貪贓枉法、生活奢侈、欺壓百姓、瘋狂聚斂等。也包括發動兩次黨錮之禍,殺害、流放、禁錮了大批的名士賢臣,比如竇武、陳蕃、李膺、范滂等。

但並不能因此就把東漢滅亡的責任全部歸於宦官。如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的事,士大夫階層也做了不少。但輿論操控於士人之手。士大夫的惡行,很少見於史書,也不會被輿論大肆聲討。而宦官的罪行,往往被史書詳細記錄下來,在當時更是被大肆宣揚。

比如東漢初年的名儒歐陽歙,官至大司徒(即丞相)。後被查出曾經貪污上千萬,被判以死刑。當時有上千名太學生上書為他求情,甚至有弟子願意代歐陽歙受刑。後來歐陽歙被處死。但還是有不少人繼續上書為他申冤。光武皇帝迫於輿論,只好給這位大貪官賜以棺木和喪葬費,並追贈官職。可見,對於士大夫和宦官犯下的罪行,輿論是持有雙重標準的。

宦官中也有忠臣

東漢宦官有數千人之多,其中既有奸臣,也有忠臣。比如曹操的祖父曹騰,以謙遜守節、推崇忠良著稱,在當時就享有崇高的聲望。比如靈帝時的中常侍呂強,多次勸諫靈帝停止聚斂財富、限制宦官權力,並建議赦免黨人、選拔賢才。最後得罪其它宦官,被趙忠等人誣陷,慷慨赴死。在竇武、陳蕃、李膺、范滂等名士被殺或被禁錮之後,最忠心於國家的,就是這位宦官呂強。像呂強這樣以忠直著稱的宦官,在桓帝、靈帝朝還有不少。袁紹最後不論老弱,誅殺了兩千多宦官,其中大多數都是無辜受死。

宦官憑藉功勞崛起,沒有他們,東漢早已滅亡

東漢中後期宦官勢力的崛起,靠的也不是阿諛奉承,而真正是為君主、為國家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東漢中後期,很多皇帝都是年幼即位。然後就是太后臨朝,外戚專政。在皇帝長大後,外戚依然不放棄權力。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外戚權臣多有惡行。比如漢和帝時的外戚竇憲,公然殺害宗室大臣,肆意打擊異己,並多次征伐匈奴、勞民傷財。比如大將軍梁冀,一向驕奢淫逸,被稱為「跋扈將軍」,並且毒死了漢質帝,殺死了忠臣胡廣。

對於外戚危害皇帝、禍害國家的行為,只有少數大臣能夠據理力爭(比如袁紹的高祖父袁安)。絕大多數大臣或者依附於外戚,或者保持沉默。如《漢書》一書的作者班固,就依附於權臣竇憲,藉此作威作福。

士大夫靠不住,皇帝所能依靠的只有宦官。而宦官此時也表現的很勇敢,多次以弱勝強,扳倒了權傾天下的外戚。漢和帝、漢順帝、漢桓帝都依靠宦官,從權臣手裡重掌權力,朝政也因此重回正軌。

可以說,宦官勢力的崛起,士大夫階層本身就負有責任。正是由於他們對於外戚亂政保持沉默,甚至於依附權臣,才給了宦官勢力崛起的機會。如果沒有宦官及時維護皇權,東漢早就被外戚篡奪了。西漢末年的外戚王莽,正是在士大夫的簇擁之下,登上了皇位。

士大夫與宦官之爭,更多的是利益之爭

很多人認為,在士人與宦官的鬥爭中,士人是正義的一方。不可否認,士人中,如竇武、陳蕃、李膺、范滂等人品德很高尚。他們對抗宦官,是為了為國除害。但在他們之後,士大夫與宦官的鬥爭,已經純粹是爭權奪利。

外戚與宦官同樣都是亂政,但士大夫階層對於他們的態度截然不同。對於外戚權臣,士大夫多是依附;而對於宦官,他們則深惡痛絕,必除之而後快。這是為何呢?主要原因在於,外戚並沒有觸動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外戚專權時,往往會重用、依靠士人。而宦官則不同,他們大量任用自己的宗族、姻親、門客為官,搶奪了士大夫的官位。宦官更是積極扶植寒門士人,以對抗世家大族。這更是讓士族階層無法忍受。於是士族積極聲討宦官,以維護自身利益。

士大夫與宦官內鬥,毫無底線

在士大夫與宦官的鬥爭中,宦官比士人克制的多。宦官僅僅會迫害與自己作對的士人,從來沒有想過要殺掉所有的讀書人。

但士大夫的策略,則簡單粗暴——殺死所有宦官,徹底消除宦官這一群體。從竇武、陳蕃,到何進、袁紹,都是如此。這一策略最後也得到了執行。最終袁紹徹底消滅了宦官。

要知道,東漢宦官有數千人之多。握有權利的,只是少數;作惡多端的,也是少數。大多數宦官都是普通人,更不乏忠厚善良的。士大夫徹底消滅宦官的策略,是很殘忍的。而且這一策略極其不理智,很難得到支持。這樣的行動,只能使所有宦官團結起來,拚死反抗。士大夫的這一極端策略,比宦官亂政的危害還要大。

何進、袁紹一起亂來,掀翻了東漢這艘大船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直接原因,是漢靈帝去世之後的一系列政變。最終,大將軍何進被殺,宦官勢力被徹底清洗,邊將董卓控制朝政,東漢王朝的統治因此土崩瓦解。在這系列劇變中,宦官相對克制,並沒有多少罪過。而外戚何進和士族代表袁紹,在其中卻有很多罪責。

漢靈帝去世後,靈帝長子劉辯即位,何太后臨朝。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掌握軍政大權。何進優柔寡斷,行事依靠親信袁紹。

漢靈帝一向不喜歡長子劉辯,而喜歡二皇子劉協,一直想立劉協為太子。但由於劉協的舅舅、大將軍何進的勢力很大,靈帝一直有所顧忌。於是,他設置西園八校尉,以宦官蹇碩為上軍校尉。蹇碩統領其它校尉,並可以節制大將軍何進。漢靈帝試圖以此限制何進的軍權。

漢靈帝年僅34歲就去世。臨死前,他還念念不忘立劉協為太子的事情,於是留遺詔給蹇碩,讓他扶植劉協為帝。

得到命令的蹇碩,試圖殺死何進,然後讓劉協繼位。他去尋求張讓、趙忠等十常侍的支持。蹇碩握有兵權,又有漢靈帝遺詔在手。如果十常侍與他聯手,殺死何進,宦官集團就能完全掌握朝政。但十常侍卻沒有跟著胡來。他們將蹇碩賣給了何進。於是蹇碩被何進殺死。十常侍的這次選擇,避免了宦官與外戚之間的慘烈內鬥。不然的話,雙方各有軍隊,勢均力敵。一旦動手,東漢王朝會提前結束。

但並非所有人都如宦官這樣理智、剋制。朝廷還是內鬥不斷。

之後,兩代外戚之間,發生了爭鬥。漢靈帝之母董太后,在靈帝朝長期干政;董太后侄子、驃騎將軍董重,掌握軍權。二皇子劉協是董太后養大的,所以她一直支持靈帝立劉協為太子。因此與何太后產生矛盾。靈帝死後,董太后試圖繼續干預朝政,被何太后阻止。雙方矛盾加劇。最後,何進處死了驃騎將軍董重。董太后不久也去世。

這些僅僅是靈帝死後東漢最高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的前奏而已。何進、袁紹誅殺了蹇碩與董重之後,仍然沒有停手。他們準備掀起新一輪的血腥,誅殺所有的宦官,徹底解決宦官問題。

何進、袁紹對宦官的處理,可以說極不妥當。宦官中有罪過的只是少數,豈能全部殺死?況且,宦官參與朝政,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他們勢力龐大,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何進、袁紹貿然間對他們下手,是非常危險的行動。

張讓、趙忠等十常侍,也早已投靠何氏兄妹。不僅如此,宦官對何氏兄妹,更有大恩。何氏出身貧寒,其家族能夠富貴,全靠宦官的支持。何太后素來嫉妒,后妃王美人生下皇子劉協後,被何後毒死。靈帝因此大怒,要廢掉何氏。全靠宦官求情,並出錢賄賂靈帝,何後才得以倖免。所以,何太后、車騎將軍何苗(何進之弟),都反對誅殺宦官。何進誅殺宦官的行動,不僅不理智,更是忘恩負義。

由於何太后的反對,誅殺宦官的行動一直無法執行。於是,袁紹建議何進,召各地猛將靠近京城,以逼迫何太后。袁紹甚至讓將領在京城周邊放火,以恐嚇太后。但何太后卻並不吃這一套。

何太后、何苗的反對,讓何進心中猶豫不定。袁紹卻一直堅持誅殺宦官的主意。何進於是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全權負責處置宦官之事。袁紹於是下令董卓帶兵進京誅殺宦官。董卓出身於西北羌族叛亂地區,與羌人有密切關係。在此之前,董卓長期擁兵自重,不聽朝廷指揮。袁紹的行為,完全是在玩火。

何進等誅殺宦官的行動,已經謀划了幾個月,消息逐漸泄漏。張讓、趙忠等宦官不勝憤怒。正是他們扶植何氏兄妹上台。但何進卻忘恩負義,準備誅殺所有宦官。於是,張讓等趁何進進宮勸說太后的時候,殺死了他。然後,宦官關閉了宮門。

何進部下何苗、袁紹、袁術等聽聞何進被殺,帶兵圍攻宦官。袁術放火燒了東宮和西宮。袁紹則帶兵進入皇宮,殺死了兩千多宦官,以及親附宦官的朝臣。

車騎將軍何苗,由於一向傾向於宦官,也被何進部下所怨恨。何進部眾攻擊何苗軍隊,何苗也被殺死。

張讓等挾持漢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離開京城。後被官吏追上,張讓等宦官全部跳河自殺。

董卓帶了三千人進京,袁紹毫無辦法

董卓接到袁紹命令後,星夜趕到京城,護送漢少帝回京。此時,京城已經一片混亂。皇宮被燒,皇帝被劫持離京,最高軍政長官何進、何苗,以及十常侍全部被殺。何太后一向無權,此時朝廷領袖,只剩下老邁無能的太傅袁隗,以及袁紹、袁術等。

董卓只帶了三千人進京。他長期在西北,在京城根基很淺。但袁隗袁紹叔侄卻無法壓制董卓。何進、何苗的部眾全部被董卓控制。董卓掌握朝政,試圖廢掉漢少帝,立劉協為帝。袁紹丟下爛攤子,逃離京城。董卓掌握朝政後,東漢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東漢自此已經是名存實亡。

在這系列政變中,宦官的責任很小。宦官殺死何進,可以說是自衛行動。主要責任在於何進、袁紹。

何進、袁紹誅殺宦官,出於私心

為何在阻力重重、且宦官早已投靠自己的情況下,何進、袁紹仍然一定要消滅宦官呢?這還是出於他們的私心。

何進以外戚身份掌權,本身就不合法。皇帝早晚有一天要從他手裡收回權力,到時候必然要藉助於宦官勢力。所以,何進、袁紹一定要趁著自己手中還有權力,斬草除根、消滅所有宦官。

何進、袁紹的這點私慾,最終斷送了東漢王朝。當時,東漢王朝已經危機四伏。各地農民、官吏、士兵不斷發生叛亂。地方將領如董卓等,擁兵自重,不聽指揮。何進、袁紹不想著平定各地叛亂,穩定時局,反而只想著消滅宦官,以保證自己的權力,實在不是國之忠臣。

宦官被滅,東漢王朝失去重要支柱

宦官勢力的存在,有它的緣由。東漢中後期,外戚勢力過於龐大,嚴重威脅皇權。宦官勢力的崛起,正好限制了外戚的勢力。沒有宦官的話,改朝換代早就發生了。正是宦官勢力延長了東漢王朝的生命。

中常侍張讓被逼投河前,對漢少帝哭訴道:「我等被殺,天下必然大亂。陛下自愛!」果然,宦官被消滅後,漢少帝、漢獻帝失去了依靠。漢少帝劉辯最終死於董卓之手。而漢獻帝,先後在董卓、李傕、郭汜、曹操等權臣手裡做傀儡。漢獻帝曾多次發起過誅殺曹操的行動,都以失敗告終。此時,他應該會懷念起宦官來。以弱勝強、虎口拔牙,正是宦官的拿手好活呀!

史事拾遺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並加上微信二維碼。

長按二維碼,或用微信掃描,可關注史事拾遺。


推薦閱讀:

關毛闖禍紀事本末

TAG:東漢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