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二三事
1. 面診
雖然加了精神科醫師同盟Q群,但我其實很少看。在我偶爾看的日子裡,常常會有家屬來群里提問。不勝其煩之後,群主楊醫生設立了群規,問完即踢掉。也許是精神疾病的特殊性,許多家屬的第一選擇都不是帶患者到醫院就診,而是選擇了查資料(最常見的是某度)加上四處打聽。無論是作為醫生,還是作為有經驗的患者或家屬而言,最終能下的結論,不過是「最好到醫院去看看」,既不能單憑描述就下診斷,更不能開出治療方案。「望、聞、問、切」,沒有一項是能離開了患者單獨進行的。然而,絕大多數家屬來群里提問病情,看起來問的是「是什麼」和「為什麼」,其實都是在問「憑什麼」。
2. 家屬
在「關於人性,你最想講述的故事」這個提問當中,我其實只講了臨床上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也是我常常接觸到的,家屬本身也具有易退縮、易憂慮和遇事不夠果斷的性格特質。將嚴重發作的患者送進醫院常常需要當機立斷,而不少家屬會有更多的顧慮,「或許明天就好了」,「或許那種方法副作用更少」,「鄰居(老師、領導)會怎麼想」,更為常見的是「把他送進醫院,看他如此痛苦,我也好難受,而且他會恨我一輩子」。患者發作而不自知,可以理解,而家屬如果被患者的思維和情緒牽著走,認為屬於心理問題,不應用藥物去解決,這就真是把患者給害了。有很大一部分精神疾病的起源,是關係問題,集中體現在學習、工作、人際、親情、婚姻的問題上。藥物,是給我們提供一個基礎的心境,讓我們具備基礎的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它和問題解決了,是兩回事。
3. 宗教
當宗教信仰和精神癥狀交織在一起,這也是最難辦的。患者執著地認為心靈上的痛苦需要精神上的超越去解決,而且常常是受到了家人的默許甚至縱容,當幻覺和妄想出現的時候,也是完完全全扭曲了教義的時候,卻常常會被認為是最接近神靈的時候。人只有在心境平和的狀態下,也才談得上研習佛法。真的出了事,教義可以有一百種理由去解釋,但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家人,是自己的家人。我經常會想起增廣賢文中的一句話:「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靈山朝世尊。」
4. 其他
人間萬苦,人最苦。精神疾病所摧毀的,無過於理性和毅力,而它的治癒,則是心靈的重建,與更深的成長。不僅僅是患者本人會得到極大的成長,家人,同樣也會。不可否認,有將患者終生遺棄在了醫院的家庭,但更多的,是陪住院、陪同異地治療、陪讀的家庭。為了孩子能夠順利讀完大學,有一些經濟並不寬裕的父母,還是毅然選擇了在學校附近租房,只為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休息環境。有家屬曾向我坦言,「患者最大的悲哀是,疾病本來就來自於家庭,生了病卻更需要家裡幫助,於是病好了受刺激,受了刺激又病……」所以,康復這件事情,原本就是整個家庭的共同任務,愛,是留給家庭去完成的。
5. 醫者仁心
覺得我簡單粗暴只會開藥的是你,回家去不好好吃藥的是你,複發了來怪我的還是你……多少次,我尊重了你的選擇,又有多少次,我幫你收拾了殘局。
「在你受傷的時候,你像一個孩子,那麼脆弱,又那麼無助。像你三歲時那樣,我願意重新蹲下來,再和你一起長大一次。」
推薦閱讀:
※你是「可憐的受害者」嗎?——雙相情感障礙自我管理
※如何與自己相處?——學習與躁鬱症共存
※就算能打動高曉松,躁鬱症還是得治啊!
※躁鬱症患者竟是這樣生活著的!
※當他想自殺時,我該怎麼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