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過秦論》
依稀記得中學時代咬文嚼字、搖頭晃腦吟詠《過秦論》的情形,大概是因為當時心智不夠成熟,雖能反覆背誦但終究不通其意。多年之後舊筆重提,再次拜讀賈誼大作,著實感概萬千。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不僅語言恣肆,極盡文人之能事,更鞭辟入裡,舉薦歷史之盛衰。
《過秦論》的文學之美猶如不朽豐碑般佇立在漢朝歷史。它既有辭賦的鋪張揚厲又有政論的雄奇詭辯,賈誼正是以這樣一種汪洋恣肆的大賦文體來針砭時弊,警戒天子的。文章題為過秦,但開篇並沒有直言秦的過失,反而歷舉秦王功勞,用盡大幅筆墨描繪秦朝盛極一時的樣子。秦自孝公起,「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約縱離橫,國力大盛。「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文章氣勢讀來銳不可當,咄咄逼人,有欲罷不能之感。直至篇末賈誼才筆鋒迴轉,將秦之潰敗輕描淡寫論諸於「仁義不施」之中。秦萬乘之國,坐雍州之地,攬崤函之固,序八州而朝同列;陳涉之人,才能不及中人,地位非尊於六國君主,卻能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一番比較,筆力千鈞,賈誼對秦滅國的惋惜已見分曉,「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一文大開大合,氣盛而偉。鋪排渲染,一氣呵成,不禁讓人由衷讚歎。
如果僅僅是文學的魅力並不足以征服歷代文人,它的歷史性堪稱力挽狂瀾。賈誼時為西漢之臣,他洞悉歷史,曉通民情,他清楚的看到一派太平盛世景象背後潛滋暗長著沉重的危機。權貴欺壓,農民流亡,嚴刑重賦,西漢的矛盾正逐步凸顯,一旦矛盾激化漢朝的統治地位將岌岌可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老秦人野心與實力兼具,世世代代發憤圖強。到了秦始皇,江山一統,威加海內。只因秦背棄仁義,倒行逆施,不顧百姓安危,橫徵暴斂,大興土木,實行文化專制,收繳天下兵器,置百姓於水火之中。與民為敵者,或遲或速,而民必勝之。縱觀歷史,治國理政何為仁義?自楚漢相爭五百年來,漢高祖深明大義,順應歷史,在打下天下後重本抑末,輕徭薄賦,百姓得以喘息的機會。賈誼多次上疏,獎勵耕種,休養生息,首先讓百姓安身立命。得民心者得天下,賈誼力諫君王能效法高祖,謹防重蹈秦朝暴政而亡的覆轍。漢文帝也正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採納了賈誼的建議,提倡節儉,與民休息,才為出現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一個封建文人能有如此真知灼見,實在令人折服,它的深謀遠慮和高瞻遠矚也足見政論家本色。
開卷有益。品讀這些文辭,不僅讓我們為文章的感情氣勢和邏輯力量心潮澎湃,也使我們對秦王朝崛起時的王霸之氣震撼不已,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懂得了以史為鑒、仁民愛物才是人間正道。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紀伯倫的散文詩?
※李白的作品《將近酒》創作背景是什麼?
※武林外傳續 第八十二回上【凌騰雲破案險喪命,祝無雙痴情許終身】
※工作之餘隨筆記錄之7——端午節購買的一本書
※大城市VS小城市:班花的美好生活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