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追本溯源的廚房美學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秦淺(來自豆瓣)

來源:book.douban.com/review/

前段時間,豆瓣電影的最高評分長連載劇集落在了《孤獨的美食家》上,《孤獨的美食家》第七季的內容甚至高達9.6分,掀起了一波愛吃人士的狂熱評論與尋求美食的浪潮。吃食從原本的解決溫飽問題,到而今在不愁吃穿的年代變成了好好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感,它調劑了生活中產生的疲乏與困頓感,滿足人們飽腹感的同時,也增加了大多數人的幸福感。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很好地踐行了【好好吃飯、好好生活】的概念。蔡穎卿闡述了生活美學中關於廚房美學的內涵,將生活中的「廚房劇場」進行的淋漓盡致,從而讓人們感悟生活的本真,並把對年輕人的「忠告」與愛貫穿在後面的概念篇與實作篇中。

某種意義上來看,《回到餐桌,回到生活》不單單是一本家庭實作工具書,還是一本踐行愛與生活的美學書籍。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封面

蔡穎卿的實作生活哲學來自於家庭與孩子,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不斷摸索探究生活的真諦。在寫作的書籍中也在不斷分享二十餘年教養與陪伴的經驗,也記錄如何在工作中樂為母親的心得。一個人只有回歸到家庭本身,才能夠感知到除去社會給予的身份外的另外一重身份——你是家人的「家人」。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帶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關於生活、關於廚房的樂事,來自於專註與熱愛,追本溯源地回到如何好好吃飯、好好生活的精神層面。


生活美學中的廚房美學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立足於現代忙碌的年輕人,大多數的年輕人更願意點外賣敷衍一天的疲倦,可是當你發現外賣不再能夠滿足超高速運轉的我們的需求時,我們開始轉向回到生活本身,回到廚房當中。

不少美劇中的開放性廚房讓人羨慕,不難發現,西方人對於烹飪的理念其實是滲透在方方面面的。在西方人的家庭觀念中,廚房與愛總能同行,孩子獲取母親最深刻的印象同樣來自於吃食。因為味蕾是記憶最好的奠基物,一日三餐花費的時間最多,同樣,談話、聊天也可以在廚房中進行。

去美國求學的時候,看到他們的房子果然明亮舒適,廚房尤其寬敞,不像台灣很多廚房都是塞在屋子的陰暗角落,有的甚至跟房屋的主結構分離,是搭出來的棚子。問起來,美國太太都異口同聲地說:「廚房是一個家庭的中心,我們花最多的時間在廚房,怎麼可以不寬敞明亮呢?」

西方人肯定了廚房是家庭生活的重心,家庭中女性角色是凝固家庭的力量。在這點上,我相信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所長為《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寫的序文中提到:

蔡穎卿透過這本書把生活的道理教出來,很值得父母看。她說:「把抱怨婆婆的時間拿來清房子,房子就乾淨了。」跟我父親說「把抱怨別人的時間拿來解決問題,問題就解決了」是一樣的道理。

生活問題與廚房之事息息相關,透過一個家庭的廚房,你可以完整地看到一個家庭是如何處理生活中的瑣事,在處理瑣事的過程中你會感受到來自家庭親人為人處世之道,在廚房中、飯桌上學到的常識性的「哲理」,並不會少於社會帶給你的感悟。

她會告訴你,人品第一,從小看大,見微知著,在廚房中如此,在社會上也是如此。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簡筆思維導圖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用五篇序文,闡述了生活美學中的廚房美學,通過不同的人物肯定了蔡穎卿對生活哲學的踐行。概念篇與實作篇的設置,提升了工具書的實用性。美食中彰顯的美好,以及廚房細節中深藏的韻味,都在準備餐具、食材的過程中一一展現。

食材常見的五個烹飪動詞,日常中需要養成的計算習慣(把單位化為對你有用的參考值。例如:一包義大利面大概可以煮5-6人份...),調料的選擇與擺盤的藝術,烹飪過程中避免敗筆,以及廚房的清理蔡穎卿不厭其煩地像教小孩一般,細緻地告訴我們對生活永遠要保持敬畏之心。認真生活的藝術來自於細微,而細微方能彰顯美好。

《Unnatural》的石原里美

美食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劑品。《Unnatural》中石原里美扮演的女法醫,除去忙碌壓抑的檢驗工作外,她充分地踐行了生活中對吃食的重要性:如果你因為生活的苦痛而感覺到一切疲乏感與絕望,不需要藥物的干預,其實我們統統可以在美食中尋找到最佳解藥。

蔡穎卿的《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則安排了實作篇,將日常食材的烹飪技巧告訴給我們每個願意認真生活、回歸廚房的人。主食當中常見的粥粉面飯、來自大豆神奇反應下衍生出的豆製品,以及市場上活躍著的蛋類、肉、菜和海鮮。

食物不同於奢侈品,不是慾望的剋制就能解決的問題,它是無論能力高低的人們都得日日採購,賴以為生的。我相信上帝是公平的,他不會只讓買得起高價有機食品的人才能得到健康或美味;因為健康不是富有的禮物,疾病更不是貧窮的懲罰。

實作中食材的選擇大眾化,你不用擔心任何高大上的菜式會考驗你的動手能力,你能在蔡穎卿的建議做法中更好地感受廚房烹飪的魅力。

干拌光面

關於蛋的幾種烹飪

干燒豬肉丼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讓我們食指大動,光看精彩的拍攝圖片已經垂涎三尺。蔡穎卿不遺餘力地傳遞生活的美學,傳遞關於廚房空間中一切美好的意義。是食物帶來的香氣讓我們不再懷疑,除去煩悶其實還有美好的事物縈繞在我們身邊,關於愛與分享,關於親手勞作中的真誠,關於空間中人心的交流,還有人與自然的真誠對話。


好好生活,好好吃飯

充分享受食物帶來的愉悅感

生活哲學中對廚房美學的追本溯源,很大程度上就是讓我們回歸到生活本身,丟掉便利的外賣的約束,更多的回到廚房烹飪的本身,在烹飪中體驗與親人的交流,分享與傳遞愛。蔡穎卿實踐了美麗、實際的生活哲學,用《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告訴我們如何更加健康、有美感地活著,生活著。

在家吃飯其實更美。那個美不在於料理的高級,而是在家裡有一種更穩定的氣息,也可以更加註意細節。人真正要被檢視的,即非學歷、財富或職位,而是作為一個人,你有沒有能力把生活過得很好,能不能確認自己的幸福之感。要重視「實作」的力量,有能力精彩自己的生活。

好好生活,好好吃飯,我們的生活因為認真對待將會越來越美好。


推薦閱讀:

間諜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燦爛千陽-胡賽尼致女性的一本書
書評 | 且不知生,遂苟於死
饕餮早餐
書評《沉睡的人魚之家》另類母愛:讓「死亡」的女兒堅持「活下去」

TAG:書籍評價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