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什麼不同,天黑時仰望同一片星空。
從前有個神奇的國家,這裡的絕大多數人都喜歡吃蘿蔔。為什麼不喜歡呢?蘿蔔好吃又營養,吃蘿蔔的人分享著購買和烹飪,品味蘿蔔的心得,大家都很開心。
忽然有幾個人說,我不愛吃蘿蔔,我喜歡吃青菜。
吃蘿蔔的人開始騷動:天呀,他們不喜歡吃蘿蔔!他們喜歡吃青菜!我們該怎麼辦?他們是誰?是異端?是邪教?他們是不是有毛病?
吃青菜的人很委屈:我們只是喜歡吃青菜,我們尊重你們吃蘿蔔的權利,也希望你們尊重我們吃青菜的權利。
吃蘿蔔的人望著他們,有人警惕,有人厭惡,有人好奇,有人同情,有人欣賞,有人不做聲。
吃青菜的人忍不住道:我們只是喜歡吃青菜,除此之外,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
這時月亮升起來了,愛吃蘿蔔的人和愛吃青菜的人一起站在壯闊的星海下,每個人都被自然的星輝所籠罩著,蘿蔔和青菜已經不再重要,他們有著相同的面孔,他們沒有什麼不同。
我在中學那年看了第一部有關同性題材的電影,相信大家也耳熟能詳:《斷背山》,看完後我不覺得噁心也不覺得奇怪,某種沉鬱頓挫的哽咽感壓抑在我胸口,當屏幕內的Ennis和屏幕外的我看到那兩件套在同一個衣掛上的襯衫時,一切都釋然了。無論哪一種愛,只要它是真摯的,無害的,發自靈魂的,都值得敬重,無關性別。兩件襯衫親密地套在一起,旁邊是斷臂山的明信片,就像那年Ennis從後面摟住Jack,黃昏里兩個人的影子融化成了一個。
後來讀古希臘女詩人薩福的情詩,她用華麗的辭藻深情地歌頌她學堂里甜美的少女,也看《魂斷威尼斯》,看那個金髮的白皙少年讓作家神魂顛倒命喪黃泉,還看《比利提斯之歌》,看她們擁抱,接吻……後來知道有lesbian組織將自己稱為「比利提斯的女兒」,也是會心一笑;到了大學學歐洲文化簡史,老師大方地表示,在古希臘,少年男性和成年男性之間有sexual relationship,課堂上大家交換眼神,也都是「哇塞原來是這樣」的態度。
人類最寶貴的情感,本就是靈魂與靈魂的碰撞,是我在萬千人中,本無心上事,忽見君逆風執炬而來,一時傾倒,兩廂情願。靈魂的纏綿遠在肉體之上,自然也遠在性別之上。
我還是得承認,LGBT無疑是少數者,但是少數不等於「異類」,少數也不代表「不正常」,少數更不代表「被封殺」。少數只是少數,是大多數人愛吃蘿蔔,但是我愛吃青菜,除此之外,我們沒有什麼不同。
我一直覺得,LGBT之所以能挑動人們的神經,不止是因為我們深刻地意識到,要保護每一個少數群體的利益,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群體所帶有的疏離感。大多數人對他們有著各式各樣的偏見,我就聽過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甚至生氣的問題:「同性戀才會得艾滋嗎?」「你是同啊你喜歡我嗎?」「你們那個那個是怎麼樣的呀?」「你們是不是有病?」
……
我真的想告訴大家,除了性取向之外,我們沒有什麼不同。無論是誰都要在藍天下奔跑,享受新鮮的空氣,放肆地大笑,牽著戀人的手去吃遍小吃街,把奶油抹在對方的臉上然後傻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因為性取向,就給別人貼上了偏見的標籤,在性向之前,我們首先都是人,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只要不妨礙別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每個人都有。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性傾向只是性傾向,主義不該成為某些人的生意。近來微博出台的條例更多便是針對這一方面,在隨後的人民日報評論中,他們表達的立場就是「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其實我收到了類似的消息,問我為什麼沒有第一時間去抨擊微博的條例,我說水太渾了,能不能再等兩天。現在我想說點什麼了,也許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帶情緒的言論,讀起來可能沒那麼爽快,可是如果一時激動就被帶了節奏,那才是我真正不願意看到的。
我也是個年輕姑娘,我也混耽美圈,這些年我看過很多優質耽美作品,可是也見證了一些腐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有腐女試圖掰彎價值觀沒有形成的小孩子,有腐女談論身邊的男孩子強行配對……大家平心而論,「脆皮鴨」文學真的就沒有一點黃暴內容?然而對軟色情的監管,卻被人扭曲成對同性戀的禁止。腐文化也好,真正的同性戀也罷,在尋求認可時,也要自我審視,我們沒有什麼不同,每個人都該承擔起自己的那份責任。
我想看到的,是有一天我走出家門,看見鄰居家的兩位大哥哥穿著同款襯衣出門,或者看見一對小夫妻牽著手買菜回家,我們打個招呼便各奔前程,沒有人覺得受迫害或者想要迫害誰,沒有人歧視誰或者誰被歧視,我們沒有什麼不同,都活在燦爛的陽光下,期待著同樣美好的未來。
—END—
首發於公眾號:Miss祈涼
推薦閱讀:
※性別平等的路還要走多遠 ——哈維·韋恩斯坦性侵案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朋友?探索平權發展道路以及如何平靜的面對噴子的言論。(1)開篇與引論
※人權的普及,應走在平權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