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病菌與鋼鐵》,不平等的起源

《槍炮、病菌與鋼鐵》是200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被譽為「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家之一」的賈雷德·戴蒙德。雖然《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的中文譯本在2006年才面世,不過它的原版卻差不多早已在10年前就出版了。該書於1998年獲得普利策獎以及英國科普書獎。國家地理學會還特地根據本書拍攝了紀錄片,並於2005年7月在美國公共電視網播出。此書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槍炮、病菌與鋼鐵》主要講述了現代世界及其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指出了環境對人類歷史的重大影響,否定了人種決定論。本書可以看作是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的補充,因為它也強調「自然狀態中幾乎沒有任何不平等,所有現在生性的不平等來源於人類能力的發展和思想的進步,並隨著這兩者的發展而逐漸加深,最後總在私有制和法律建立之後,確立成為永恆的合法現象。」只不過論證的方式不一樣,本書因為作者出身的緣故,更偏向於從生物學角度出發。讀完本書,再去讀《人類簡史》,又會有一番新的感悟。

根據作者的表述,本書試圖提供「最近13,000年來所有人的簡短歷史」。但本書並不只是描述過去歷史的書;它試圖解釋為何歐亞文明最終可以存活下來並戰勝其他文明,同時駁斥歐亞霸權是由歐亞知識份子或道德上的優越而來。戴蒙德認為人類社會中權利與技術的歧異無法反映文化或種族上的差異,而是來自於被各種不同正回饋循環強力擴大的環境差異。

為了論證這個觀點,作者以來自非洲西海岸的耶力之問—為什麼你們白人製造了那麼多的貨物並將它運到了新幾內亞來,而我們黑人卻幾乎沒有屬於我們自己的貨物呢?—作為引出點,半回答半論證環境差異對人類發展影響之巨大,構建本書的所有章節內容。

根據科學研究的特點,為了驗證某一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我們一般採用單一變數控制法。說的簡單點就是除了某個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就好比跑步比賽,我們要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採用同樣的里程和評判標準,我們才能得出用時最少的跑的快。為了選擇一個合適的點作為錨點,作者把時間點拉到兩三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已經是智人時代了,什麼尼安德特人、爪哇人、直立人基本被滅絕,只剩智人了,並且通過各種途徑,分布在世界各地。大家利用工具的能力也基本相同,獲取食物也基本靠採集和狩獵,沒有語言和文字,也沒有各種社會制度。除了環境不一樣之外,其他的生存狀態基本跟如今的黑猩猩差不夠。作者把這一錨點作為各地人的起跑線,然後研究不同地方的人的發展是如何表現出巨大的差異的。

馬克思老人家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要發展先要解決經濟基礎的問題。而經濟基礎無非就是有食物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住的話一個山洞可以住上幾千年,穿的話一件真皮可以管好幾年,而吃的話主要靠採集和捕獵,在沒有學會種植和畜牧之前,這個對環境的依賴很大。因此地方的物種豐富和獲取難易程度在影響著當地人的食物來源、溫飽程度,進而影響食物的剩餘和人口密度。

食物有剩餘,才能讓人注意到動植物可以馴化,從而為農業鋪平道路。有了農業就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因此會出現食物剩餘,促進人口增長。人口一旦增多,就容易引發糾紛,需要建立各種行政制度進行管理,導致國家的產生。除此之外,龐大的人口需要跨時空交流,因此會促進語言和文字的產生。同時種植和畜牧也強迫人群居下來。

人一旦群居下來,好的方面是可以促進經驗分享,推動科技進步;不好的方面就容易污染周邊環境,滋生各種病菌和疾病,對世界的認識會囿於地域環境,形成偏見。與此同時,會產生一批不勞而獲的知識精英和官僚人員,形成社會階層。為了維護統治,統治階級會藉助神的力量,宣揚發展宗教,實行愚民、弱民、安民政策。

不過這些都只能緩和社會矛盾,一旦階級固化,就會激化社會矛盾,引發戰爭和革命。對外發動戰爭,不僅能夠緩和階級矛盾,還能實現領土擴展和資源虐奪;對內革命,有利於滿足低層階級的需求,促進社會制度的變革,朝著平權方向發展。

作者從影響糧食的來源和馴化的環境開始論述,到地理軸線如何影響不同地區間的交流和傳播,再到上層的宗教、語言文字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發達地區為了轉移社會矛盾、攫取更多的財富而實行的擴張之路,從而形成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發展勢態,回答了耶力之問。槍炮、病菌、鋼鐵只不過是由環境引發不平等的幾個標誌而已,其他的還有糧食、文字、文化、思想、制度等。環境是開端,糧食是基礎,人口是動力,武器是手段,科技才是本因,它讓歐洲逐漸領先於其他地區,從而席捲世界,奠定當今的格局。


推薦閱讀:

TAG:槍炮、病菌與鋼鐵書籍 | 平等 | 人類簡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