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分離焦慮
兒童期的創傷來源可能是突如其來的一次性重大打擊,也可能是一件小事所致的精神後果,這些事件的發生打破了兒童的安全感,滿足感和自我價值感。保定世紀陽光心理諮詢有限公司李軍旗博士提醒廣大父母:「不良的精神刺激及精神創傷可能導致兒童心理素質、個性特徵、行為發生偏差,影響兒童成年後的就業,社會技能,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形成。」往往看似平常的小事,卻帶給他們嚴重的後果。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下兒童分離性焦慮症。
分離性焦慮是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出現的與年齡不適當的、過度的、損害行為能力的焦慮,是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患病率大約10%,是發病率年齡最小,開始治療年齡最小的一種兒童焦慮障礙。
產生原因
1.環境突變的影響:環境的變化給他們帶來諸多的不安和緊張,在學校得不到宣洩,回家後才把滿腹的緊張情緒盡情宣洩出來
2.強制性分離,例如父母的亡故,患病或父母離婚,抑或出門打工。
3.對父母過於依戀:患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平時一直與父母在一起,特別是媽媽。媽媽對孩子的過分保護和照顧也會使孩子養成膽小、害羞、依賴感強的毛病。一旦與媽媽突然分離,分離焦慮避免不了。
4.父母焦慮遺傳:研究發現,父母患有焦慮症,孩子焦慮症發生幾率明顯高。
5.畏綜合征懼:這是孩子社交能力差的表現,膽子小的孩子依賴性強,不會和身邊的人交朋友,適應能力較差。他們會把陌生的地方看成「狼外婆」的家,充滿恐懼。
兒童分離性焦慮癥狀
1、多起病於6歲前,表現為個體分離前過分擔心依戀對象可能遇到傷害,或者一去不復返。
2.過分擔心依戀對象不在身邊時發生自己走失,被綁架等情況,以至可能自己再也見不到親人。
3.每次出現分離時會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軀體癥狀,也可表現為煩躁不安、哭喊、發脾氣、痛苦、淡漠或社會性退縮。
診斷標準:
個體離開依戀對象時,表現出與其發展年齡不相應的、過度的焦慮,表現出至少以下3項以上:
(1)當離開或者預期要離開時,反覆出現過度的焦慮;
(2)持續和過度的擔心失去依戀對象,或者擔心依戀對象會被傷害;
(3)持續和過度的擔心發生不幸的事件,並因之導致和重要的依戀對象分離(例如,走失或者被綁架);
(4)出於對分離的恐懼,持續的不情願或者拒絕去學校或者其他地方;
(5)持續和過度的害怕、不情願處於以下情景:獨自一人,或者沒有和依戀對象一起在家,或者在其他場景但沒有依戀對象的陪伴;
(6)重複做主題為分離的噩夢;
(7)在和重要依戀對象分離或者預期分離的時候,反覆出現軀體癥狀(譬如頭痛、胃痛、噁心或者嘔吐);
(8)重複這種困擾的持續時間至少4周。
治療方法
1、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家長從小就要留意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上幼兒園前留意讓孩子獨立完成吃飯、穿衣、洗手等;擴大孩子的交友面,多讓孩子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對依靠性比較強的孩子要為他創造更多接觸陌生人的機會,培養孩子合群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2、做好分離焦慮症的防治工作:說到分離性焦慮症的癥狀及治療方法,李軍旗博士提出,假如幼兒分離性焦慮症的表現特別嚴重,建議母親或者照顧者盡量抽出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幫助孩子接受去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同時加以心理輔導,可以快速幫助幼兒走出焦慮心理。
推薦閱讀:
※以前女兒很乖,最近不聽話了,怎麼辦?
※一張圖告訴你,靠譜家長與不靠譜家長最大的區別!
※孩子在幼兒園學會了說髒話
※除了命令孩子,我們家長還可以這樣做……
※張小弛:為什麼,越長大就越難和父母好好說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