繹如學詩—019李端《聽箏》
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注釋】
1、箏:中國古老的傳統彈撥樂器。鳴箏:彈奏箏曲。
2、金粟:桂花的別名。因其色黃如金,花小如粟,故稱。這裡當是指弦軸之細而精美。
3、柱:箏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動以調定聲音,又稱雁柱。
4、素手:潔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
5、玉房:指玉制的箏枕。房,箏上架弦的枕。
6、周郎:指三國時吳將周瑜。他二十四歲為大將,時人稱其為「周郎」。他精通音樂,聽人奏錯曲時,即使喝得半醉,也會轉過頭看一下奏者。當時人稱:「曲有誤,周郎顧。」
7、拂弦:撥動琴弦。拂:擦拭。
【韻腳】
本詩韻腳是平水韻下平一先部。前,弦押 ián韻。
【譯文】
金粟柱的古箏正在那奏鳴,坐在箏前的美人雙手潔白。
想得到如周郎那樣的青睞,所以常常故意撥錯了琴弦。
【背景】
李端(約738年—約786年),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大曆五年(770年)進士及第。父親李震,官至大理寺丞。其子李虞仲,官至吏部侍郎。李端是十才子中最才思敏捷的詩人。他的作品題材涉及很廣除了酬唱送別、山林隱逸等大曆詩人共同的主題外,還有一些社會寫實和女性題材的作品。擅長古詩和樂府歌行,詩風清空閑雅。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彈箏女子以箏抒懷的形象,惟妙惟肖,情真意濃。彈箏女子為博取青睞而故意彈箏出錯的情態,被刻畫得婉曲細膩,富有情趣。
「鳴箏金粟柱」,帶有金粟柱的箏在鳴響。柱」是系弦的部件,又叫「雁柱」。「金粟」形容箏柱的裝飾華貴。「素手玉房前」,點明了彈箏的是一位女子。這兩句寫彈箏女子縴手撥箏,正處在彈奏狀態。名為「聽箏」,首先寫聲音,由聲音到箏,再到彈奏者。金粟、玉房和素手,不同顏色的刻畫,色彩明麗而華貴,給人強烈的印象,指明了器物和彈奏者都非同一般。這兩句塑造的畫面是彈箏女子坐在精美的箏前,撥弄箏弦,優美的聲響傳送出來。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這裡描寫的是聽箏的結果。前兩句寫女子正在彈箏,按此寫法,接下去似乎應該描寫女了的彈奏技藝,或者表現秦箏極富感染力的音樂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並不沿襲通常的寫法,而是描寫女子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錯撥箏弦。「周郎」指三國吳將周瑜。他精通音律,聽人奏曲有誤時,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轉過頭去看一看。所以時謠說:「曲有誤,周郎顧。」這裡以「周郎」比喻彈箏女子屬意的知音者。「時時」說明這並非偶爾失手,也並非技藝低下,因為這失誤明顯地屬於有意為之,顯出故意撩撥的情態,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獻藝博知音,而在其他。為了所知音顧盼自己,便故意將弦撥錯,彈箏女子的可愛形象躍然紙上。這兩句正面寫出了彈者藏巧於拙,背面又暗示了聽者以假當真,而這種巧與拙、假與真,又在那無言的一顧之中獲得了奇妙的統一。它不僅說明彈者是高手,聽者是知音,而且傳神地表現出兩者的心理神態,其意趣韻味無窮。
此詩的妙處就在於詩人通過細緻的觀察,抓住了生活中體現人物心理狀態的典型細節,將彈箏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種期盼知音之情,寫得十分傳神。程千帆評價,寥寥二十個字,情景交融,神形兼備,真是絕妙的寫生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