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起跑線》,致默默奮鬥的普通人。

4月4號上映的電影《起跑線》,講述得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到了入學年齡的女兒進入更「高級」的學校,絞盡腦汁、操碎了心。

影片一開始,就以典型的印度風格講述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濃烈的色彩、升格鏡頭、瀰瀰的弦樂之音。在一個名為月光集市的熱鬧小鎮,一個裁縫的兒子和一位膚白貌美的大家閨秀相遇,裁縫的兒子為漂亮的女孩做了最時尚、最美的裙擺,而他們也在集鎮朋友的祝福中相愛。

緊接著是一個專場,故事來到了15年後。

男主拉吉、那個曾經的小裁縫,已成為月光集市最有錢的商業大亨。但他身上依然保有「底層」人民最質樸的特徵:熱情、親近鄰居、感性、沒有架子......

女主米圖、那個曾經的大家閨秀,已為人妻。和所有的媽媽一樣,過著養娃、曬娃、為女兒上學發愁的日子。

米圖為了讓女兒皮婭進入更「高級」的學校,帶著丈夫拉吉考察了top5的頂尖私立學校,但這些學校只招附近三公里以內的孩子。

不差錢的妻子米圖就慫恿丈夫買這些學校的「學區房」,因為她覺得、如果女兒進入教學質量不好的公立學校,就可能被周圍的學生帶壞,然後考不上好的高中,進入不了好的大學,找不到好的工作,然後開始吸毒......

可是丈夫並不想離開自己的月光集市、不想離開自己的鄰居和朋友。

無奈的拉吉在妻子的勸說下,哭著離開了月光集市。開始了他們的「精英」之旅。

可是,作為一個暴發戶的中產階級,在印度這個神奇的國度總是很尷尬:有著精英人士的經濟基礎,卻沒有精英階層的學識和氣質。

草根出身的拉吉一家始終融入不了現在的富人階層。

為了幫助女兒皮婭進入頂尖私立學校,夫妻倆在「輔導班」顧問的培訓下,開始學習各種「應試教育」技巧。

可在家長面試的過程中,這對糊裡糊塗的家長,總會被學校身經百戰的面試老師一語戳穿。

「富人是不需要炫富的」。

而他們總會讓自己顯得更「高級」。

各種受挫後,拉吉夫婦得知,國家在教育扶貧方面會給貧窮一些政策上的傾斜:頂尖私立會分給貧困生那25%的入學名額。於是、他們就打起了這個主意。

他們買了最便宜的衣服,將家搬進了貧民窟,住進了最簡陋的屋舍,以應對頂尖私立學校老師的「審查」。

在這期間,他們遇到了一輩子貧窮的好鄰居,而大家閨秀的米圖學會了像潑婦一樣和別人爭吵,學會了節儉,學會了淡定應對爬在自己腿上的老鼠,學會了貧窮。

最終,拉吉夫婦矇混過關,如願以償的將自己的女兒送進了名校。可是、對拉吉夫婦情況一無所知的、他們的貧窮好朋友卻因為一個名額被擠占,自己的兒子只能上簡陋的公立學校。

經過各種戲劇的巧合後,好朋友知道了真相。

要知道,為了能夠讓「貧窮」的拉吉的女兒付得起高額的學費,好朋友冒著生命危險為拉吉籌集學費。

淳樸的拉吉最終選擇遵循自己的初心,在女兒的開學典禮上,將頂尖私立學校招收貧困學生的黑幕昭告天下。

這也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拉吉訴說著自己對婚姻的理解,訴說著一個草根對教育的理解,這部分也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反思的橋段。

其實,在看這部影片的前20分鐘,我剛剛看完國產電影《暴烈無聲》。兩部影片對比,總覺得國產電影內容服從形式,把一個簡單的故事講的虛頭巴腦、故作玄虛。而《起跑線》直白、簡單,雖然飾演男主的演員像極了保羅●加索爾,讓人分分鐘想齣戲。可影片最後、依然給人強烈而深刻的思考。

正如《起跑線》所講,這個時代,每個父母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子女。因為,他們不想讓子女奮鬥30年才有資格和別人平等地坐下來喝咖啡;因為,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子女早早地被同齡人所拋棄。

我們可以理解這種稱之為「焦慮」的心態,因為除了父母的焦慮,整個社會都在焦慮。

當00後的小屁孩開始出任CEO,狂懟打著王者榮耀的中年男人不上進時;當《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刷爆網路時;正值當打之年、兢兢業業的我們更加焦慮了。

霍金去世,你會貼上比爾蓋茨的照片,並附文:一路走好;科比退役,你會在朋友圈感謝他歌聲的陪伴;浮躁的社會,我們都有在場的焦慮,我們期待被認可。

一個賣煎餅果子的老闆,即使不讀書,也會在自己攤位上擺上一本《哈佛經濟學》,因為讀書的焦慮。

的確,我們應該為社會棟樑、鎮國重器鼓掌,因為是他們讓我們的神舟飛天、蛟龍入海;我們也為在資本浪潮中拼搏的商業精英喝彩;可是,那些默默奮鬥的小人物也是大多數,他們質樸、勇敢、善良、擔當,就像電影《起跑線》中為家庭默默付出的男二號。

我們討厭那些販賣焦慮的人,因為人沒有貴賤之分、職業沒有高低之分。

除了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我們應該為所有在平凡崗位上奉獻的勞動者們鼓掌喝彩。

公舉號:曉技術

推薦閱讀:

神秘巨星 | 一滴淚背後的印度女性正在改變自己的命運
為什麼印度電影一直在跳舞?
別笑,那些天真的印度電影......
為什麼印度電影時間都很長?

TAG:電影 | 印度電影 | 起跑線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