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世界藝術珍寶-中國藝毯(下)

3.蒙古藝毯

蒙古是中國藝毯的重要產區之一,明朝織毯業中心就在內蒙一帶。產品高貴者供皇宮、喇嘛、活佛所用。宮廷王府使用的有鋪殿毯、吉毯、走廊毯、廳毯等。喇嘛、活佛用的有拜佛墊、龍抱柱毯、佛簾毯、廟門帘毯等。色彩以明黃、絳紅、杏黃、桔紅為主調。民間是自產自用的蒙古包毯、馬褥、馬韂、駝韂、錢褡之類。在城市還大量使用炕毯。

民間藝毯色彩主要以三藍加白為多。炕毯是銀川地區的重要織品,圖案用藍地加彩色開光。銀川曾是西夏首都,為元代宮廷用毯基地;明清時宮廷朝貴用毯業向該地搜求。紋樣題材有:梅花、牡丹、寶仙、博古、八寶、八吉祥、暗八仙、龍紋、福壽字、卍字、回紋、幾何錦紋、趕珠紋等,還有以縱橫直線組成的拐子草抱角花;用白、駝、銹紅及以三藍色一面輕、一面重的鴛鴦配色法配色,藝術特色尤為顯著。

綏遠地區織制的蒙古包毯、馬韂、馬褥、花紋以牡丹、五福捧壽、大博古為多;色彩以素地三藍為主。包頭織制的蒙古包毯、拜佛墊、馬褥、馬韂、駝韂、炕毯,花紋多用對蓮花、丹鳳朝陽、六合同春、小博古、幾何填花燈;色彩有藍白彩花、素地三藍彩、駝色幾何等。赤峰織制的小型炕毯,花紋多是對蓮團花、六合同春、獅子繡球、八駿馬等。色彩多可用天然深淺棕、駝及黑色羊毛配伍;也有以棕、黃色牛毛織地、黑色牛毛織花的,但花紋形象較羊毛配伍者略顯粗放。

4.西藏藝毯

西藏藝毯在明朝時即以造毛純,作工精,顏色美,花式全而著稱。該地所產掛毯甚多,其上下各以數道花邊和彩邊裝飾,下面以立水紋滿鋪。紋樣題材以龍紋、人物紋為多,其他有夔龍、獸紋、折枝花、靈芝朵雲、八寶、博古等。花紋造形簡練,地紋開闊。

前藏的產品花紋較寫實,後藏江孜地區受新疆和闐毯影響,花紋具有裝飾味。配色深沉,多對比色;以當地土產之核桃、紅花、皂結、紅土作染料。西藏之紅花染色鮮艷,為他處所不及。西藏地毯用抽絞栓8字扣,羊毛絨毛粗而傾斜,絨長達十三——十六毫米,一英尺間有七十道。民間使用的粗毯也有二十道且栽絨也長。毯身厚重而光潤,毯背柔軟。明清之際藏毯即揚名於世;但清代的藝術質量則不如明代。

5.新疆藝毯

新疆藝毯原稱和闐毯。當地傳說,洛甫縣人那克西萬為地毯之祖。和闐附近的塔馬溝(意為土圍子)為和闐毯之發源地。在洛甫縣一帶居民都善織毯(包括絲毯和毛毯)。絲毯供宮廷顯貴使用,每英尺有絨緯結扣一百二十至一百六十道。供百姓防寒防潮的毛毯,每英尺為八十至一百道。

新疆中部和北部居民家裡都有幾塊乃至幾十塊毯子,女兒出嫁也用地毯陪嫁。和闐毯又名疏勒毯,大都運往疏勒(今喀什)銷售,在世界久負盛名。其品種包括栽毛毯、絲毯、金銀線編織加栽絨絲毯三類。栽毛毯有的棉經棉緯,有的毛經毛緯;栓馬蹄扣,過三道緯栓結一排;抽絞栓結,其經緯均為兩股至五股的股線。它和武威地區每過兩道緯栓結一次的織法是不同的。和闐毯厚度為十五至二十五毫米。中期的毯背柔軟,晚期的挺實。絲毯經緯均用絲,織法相同。

金銀線編織加栽絨絲毯產於喀什、阿克蘇、葉爾羌等地。它是用四股或五股和捻的金、銀線,在絲質經緯上盤編成辮股狀作地紋,並以彩色絲絨栓結栽絨花紋,極為華美富麗。清代,用這種高貴的地毯進貢朝廷。此種毯在宮殿內鋪設時,要先在地面鋪一層用棕繩編結的棕毯;清宮廷有棕匠專門編織棕毯,由門神門帘二庫保管。

公元八世紀以前和闐地區居民就信封佛教,後來又信奉伊斯蘭教,因此,藝毯紋樣既有佛教藝術的影響,又有伊斯蘭藝術的影響。伊斯蘭裝飾紋樣忌用有眼睛的動物,而和闐藝毯有時用動物題材;但新疆莎車附近的西庫力傳統藝毯,則不用動物題材的圖案。

新疆藝毯紋樣以幾何組合型為主,屬於東方式地毯風格類型。基本形式分石榴花骨架、瓶子花骨架、臘花骨架(在方格或八角形內填充變體雪花紋,臘花即雪花)、盒子花骨架(以菱格為骨格、由菱格的中心點逐層填裝飾紋,使之呈現虛實變化,構成大型的幾何紋)和散花型等。晚晴時又生產西方文藝復興初期流行的玫瑰花組合的洋花型紋樣。新疆傳統藝毯紋樣的處理方法,多是單線勾勒的,花中套花,花外有皮;瓣中套瓣,多變組合。構圖緊湊,空間勻密。新疆地毯染色採用核桃皮、石榴皮、紅花、藍草等植物作染料,色牢度強。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毯也隨著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改變而更加多樣化。然而具有高度藝術價值和強烈的民族藝術特色的中國藝毯,已成為世界藝術的珍寶,它將永遠放出濃郁的芬芳。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地毯行業的故事,想讀到更多的原創文章請關注天匠手工地毯部落。

推薦閱讀:

經折裝的迷你書
女神節,送女神的禮物。
教程|自製萬能的單肩包
風箏能被放多遠多高?

TAG:地毯 | 手工 | 真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