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找工作到創造工作

前段時間到新加坡One Kind House見到一對父子,14歲的男孩兒名叫Dylan Soh,是簡易環保澆水設備(Grow it Yourself)的發明人,該項目在Kickstarter上成功獲得了眾籌。同時他和父親一起編著了一本故事畫冊The Big Red Dot,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來告訴人們不要害怕未知,通過嘗試來「知道」,而當你「知道」,恐懼就會退卻。Dylan在他12歲的時候就在TED上發表演講,被譽為TED歷史上年齡最小的講者。當我和Dylan聊天的時候,特別能感覺到他眼睛裡閃著的光,以及知道自己是誰,正在做著什麼,將來要做什麼的堅定。他的父親告訴我,14歲的Dylan已經基本明確了自己將來的職業方向是要做建築。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讓世界變得比現在更好。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問:是什麼樣的教育造就了這樣一個目的感如此清晰的孩子?這不得不說到他的父親Calvin的教育理念。 Calvin分享了他對於教育的看法:「新加坡的中小學教育競爭非常激烈,都是以課業、考試為導向,成績不好隨時可能被淘汰,當老師要求他考試要達到多少分時,我告訴他,你不需要考很高分數,達到最最基本的就可以了,因為學校教育訓練了太多應試的技巧和套路,但是將來出來社會是要解決真正的問題的,很多時候我就以『在家教育』為主,學校教育為輔。正常教育系統裡面的學生是26歲大學畢業(新加坡有兩年的服兵役期),很多大學生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要做什麼,你看他14歲就清晰了將來的方向,也就意味著他有12年的時間可以在這個職業方向上探索、學習和積累」。

如果我們未來一代的年輕人也可以在十幾歲就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激情所在,在接下來的若干年中開始和真實的世界接觸,不斷打磨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團隊協作的能力,並且開始著手創造,而不是學習別人總結的知識,只是把目標放在獲取文憑和一份所謂穩定的工作,到了30多歲才猛然覺醒,想要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那麼這個世界會有多麼的不同。

我一直認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浪費是人力資源的浪費。多數職場人士的工作是缺乏激情和投入的,這正是問題所在。傳統的工作定義:一個人,一份全職工作,順著職場梯子往上爬,這種情況下人的潛能通常不能被充分發揮。事實上,人是可以被賦予多種角色的,而當你不能清楚地知道「你是誰」,不能向世界發出「你的聲音」,缺乏勇氣追隨「你的夢想」的時候,就會成為別人夢想的follower(追隨者)。你做的事情會被公司如何看待你,職位如何規定你所定義。每天幾乎所有時間都是在完成你應該做,以及別人期待你做的事情,而自己想做的事情卻被擠壓到沒有呼吸的空間,久而久之,你連自己真正喜歡做什麼,自己的夢想是什麼都已經感到模糊了。有時候人們會逃避面對真正的自己,但是那個需要面對的時刻遲早會到來,也許是40歲,也許是50歲,當你發現你的生活和工作不對了,感到十分不快樂,已經無法再繼續的時候,你會重新問自己兩個根本的問題:我是誰?我到底想要什麼?

人們往往容易混淆自己「能做」、「適合做」和「想做」的事情。有一位朋友在金融行業工作多年,工作能力非常出色,深得公司賞識,有著一份同齡人倍感羨慕的收入,雖然這份工作的挑戰也能夠帶給她很多成就感,屢屢摘得榮譽,但她在最近一次升職之後並不快樂,因為她知道,那並不能真正導向她想要追求的價值和生活方式。當聽聞她想要離開那家公司的消息,很多圈內公司、獵頭公司紛紛向她伸出橄欖枝,儘管有著更高的報酬,和駕輕就熟的工作內容,但她並沒有為之所動,而是選擇給自己的工作暫時畫上一個休止符,給生活打開另外一扇窗,去結識圈子之外的、和自己很不一樣的人,去學習自己一直想學的油畫,去參加手工工作坊,完成還是小女孩兒時的心愿:動手做衣服……也許她並沒有能夠很快發現可以把這些雜七雜八的興趣和探索變成可以養活自己的商業模式或是機會點,但她在過程中越來越知道自己是誰,享受什麼,追求的價值觀是什麼,想要什麼。

他人對你的認知,和你自己的感受也往往會產生矛盾。一個悟性很高、善於在短時間內掌握規律、很快上手和做熟練、喜歡挑戰並容易對做熟悉的事情厭倦的女孩兒,和她多數在大企業、事業單位工作的高中同學不同,她經常換工作,在她的同學眼中,這種頻繁換工作的行為是「不正常的」、「不對的」。同學和朋友經常勸她:你這樣不行,好歹要在一家公司有兩三年的積累。屢次面對同樣的勸告,這個女孩兒也不時在反思,甚至開始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有問題?」直到她遇到和她有相似「問題」的人,發現其實他們只是性格和天賦上和其他人的不同,導致了選擇工作所看中的因素不同。例如她這類ENTP(MBTI類型之一)性格的人,最喜歡智力的挑戰,享受和聰明人一起工作,並且能夠充當多面手,他們更適合創造工作,而非尋找大企業里的普通職位。所以這類人往往在頻繁跳槽之後,發現還是沒有最想進的公司和工作可以選擇,不是因為太浮躁和挑剔,而是因為很快摸到規律、看到本質,也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洞見,所以很多最終走向了獨立工作者或是創業的道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堅守住對自己清晰的認知是多麼的重要,哪怕和所有人不一樣;同樣還告訴我們,不要隨意評論他人,在你沒有真正理解對方的前提下。別說朋友了,有時候哪怕是最熟悉的親人,都難以做到真正對對方的理解。人們總是享受說出觀點、給出建議的快感,以為是在幫對方,但給對方造成的心理壓力和引發的自我懷疑,只有當事人自己能夠體會。

能夠為自己的人生髮展方向負責的,只有你自己。你,才是這艘船的舵手。那麼怎樣活得像自己?而非他人眼中期待的你?

自我認知是每個人永恆的課題,也是最難的事情之一。現在拿出你的名片(如果有的話),看看上面的信息是怎樣定義你的?這上面的職位究竟意味著什麼?拿到你名片的人又是如何認識你的?和簡歷一樣,傳統的名片只是記述了一些事實,是你所供職的公司對你的定義,而非呈現一個鮮活的個體。只要崗位還在,名片上的其他信息基本保持不變,只是人名會不斷更換,就像不同的人在同一個位子上輪換,你做什麼由崗位決定,而非由人天然的興趣和天賦決定。這又導致了職場中的人們不斷把注意力放在職位、權力和薪水這些外在的事情上,而非自我內在的熱情和自己真正想要關照和幫助的群體。

在新加坡接到Calvin的名片時,感覺很不同的是上面看到了他的一長串自我描述和自我角色定義:有創意的、策劃人、觀察者、社交媒體的痴迷者、酷愛閱讀的人、文化熱衷者、有虎頭蛇尾的一面,也會很堅持、都市農夫、廚師、已婚、父親、不畏艱難困苦。從這些極富個性化的詞語裡面大體可以看到他的性格、他的偏好、他的優勢、工作之外的角色及生活的一面。不難發現,Calvin是個很知道「我是誰」的人。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名片上的描述也會有變化,但這個變化,是基於更深的自我認知,是更豐富的他對自我的定義,是他想成為的人和扮演的角色,而非他人生硬地套個頭銜式的定義。


推薦閱讀:

別總是安慰自己這只是「第一次」
你一定不知道,找實習還有這麼多「學問」
為什麼銷售女、IT男會成為最易落單的職業?
【職場】圓滿完成是本分,高效高質才是能力
致二十多歲仍迷茫困惑徘徊逃避的年輕櫃員們--淺談櫃員的職業發展

TAG:職業發展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