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舌尖上的寒食節 | 她們做的這道網紅點心成了非遺,卻只要1塊錢!

清明節前一二日便是寒食節,寒食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好啦~開胃菜介紹完畢~

我們要開始食用主食啦!

看完上面的關於寒食節的介紹,大家應該知道寒食節」是我國唯一以飲食習俗為名的節日了哈~在這與美食密不可分的日子裡,小e為您獻上本期舌尖上的非遺—寒食節必吃美食青團~

寒食青團店,春低楊柳枝。

酒香留客在,鶯語和人詩。

一千多年前,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路過青團店,

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一千多年後的蘇州古巷裡,

一對可愛憨厚的夫妻

將這種傳統點心用心傳承著。

上世紀三十年代,文魁齋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制青糰子的工藝,用這種工藝製成的青糰子清新爽口,受到食客普遍歡迎,打出了「文魁齋」品牌,成了一種時尚名點。

沈建芬,崑山正儀人,從小跟著爺爺學做青團,爺爺的手藝便出自正儀響噹噹的百年老店文魁齋。

從亭亭玉立的妙齡少女到現在已經有了可愛的小孫女,沈阿姨這一做就做了三十多年。

一個青團好不好吃,第一眼的感官很重要。

正儀人製作的青團很考究,做青團用的青汁是由一種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製成的。

漿麥草有一種獨特的清香味,又有清心敗火的功效。由這種植物為原料,打出來的青團味道自然就透著股特殊的清甜味。

但是,這種野草生長周期並不長,一到5月份,漿麥草就會變老。青團便成了一種時令點心,錯過就要再等一年。現在可是最佳的採摘時期,尤其是這兩天的漿麥草最為鮮嫩。

漿麥草收回後,先要洗凈後方能打汁,再按一定比例加入石灰,稱為點漿。點漿過後,當天割回來的草,必須得明天才能用。

這樣做出的青團色澤誘人,清香爽口,而且即使存放上一周也不破,不裂,不變硬,不褪色。

古法的紅豆沙要用手工打磨,打成細膩的糊狀後,倒入鍋中炒上三個小時。

為了這一鍋鍋甜蜜,幾十年的光陰,沈阿姨夫婦每天凌晨4點就要起床幹活了!

和面後,將精心熬制的紅豆沙餡填進去。最後做出的青團香甜軟糯、玲瓏圓潤,保留著最傳統的味道。

2013年正儀文魁齋青糰子製作技藝被列入

第六批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沈阿姨家的青團這麼多年不漲價,

經典紅豆沙餡的1元一個,芝麻、巧克力、五仁和筍的1.2元一個。

推薦閱讀:

網紅青團大測評,哪款更健康更好吃?
清明遛柳,祀道長安
清明了,如何幫孩子面對死亡恐懼
藏在《清明》里的鬼
清明節這些習俗你知道么?

TAG:清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