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學史論》雜誌及其他(二)
1.總評
史實論據甚夥,言之有物,頗合考據癖之所好,實乃治中國古代文史哲之不易法門。但某些地方舉例羅列材料過多,不過這也不是大問題,讀者據此可以了解更多知識。治中國古代文史哲,必「知人論世」。不讀史,勿談文。
所謂史者,即流變之意,有如水流一般。吾人如將各時代之文學當作整體的一貫的水流來看,中間就可看出許多變化,例如由唐詩演變下來即成為宋詩和宋詞是也。
以植物而言,植物是有生命的。水似無生命,但水有本源,故由唐詩之變宋詞,如貫通來看,兩者實二而一,故通常說詩變成詞,這便是淵源,即是同一流。故講文學應先明白歷史,並非就文學講文學,文學只是抽出來的,並非單獨孤立的。
——錢穆(講授),葉龍(整理記錄).中國文學史[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6.01:2-3.
1951年作者曾將本書拆分為三書(《中古文學思想》、《中古文人生活》、《中古文學風貌》)付印,1986年三書再次合編,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仍命名為《中古文學史論》。
本書共十四章,大致是分三個範圍論述的。
第一部分是「文學思想」,著重在文學思想本身以及它和當時一般社會思想的關係。第二部分是「文人生活」,這主要是承繼魯迅先生《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一文加以研究闡發的,著重在文人生活和文學作品的關係。
第三部分是「文學風貌」,是論述主要作家和作品內容的。——王瑤《初版自序》
其中前五章:《政治社會情況與文士地位》、《玄學與清談》、《文論的發展》、《文體辨析與總集的成立》、《小說與方術》,與第九章《擬古與作偽》,可以歸為「文學思想」;
《文人與葯》、《文人與酒》、《論希企隱逸之風》三章可歸為「文人生活」;
最後五章《曹氏父子與建安七子》、《潘陸與西晉文士》、《玄言·山水·田園——論東晉詩》、《隸事·聲律·宮體——論齊梁詩》、《徐庾與駢體》,明顯按照歷史的進展論述文學演變歷程,「史」的意識突出,並且這些章節剛好反映了魏晉六朝文學的主要發展脈絡,行雲流水。符合作者的寫作指導原則:文學史的性質「應該是研究能夠體現一定歷史時期文學特徵的具體現象,並從中闡明文學發展的過程和它的規律性」。
2.重姿容
服藥的一種作用是可以增加姿容的美麗,而這時的風氣正是極端注重貌美。
——《文人與葯》
潘岳,字安仁,世稱潘安,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貌比潘安」的原型!美男子一枚,傳聞當年潘安從小帥到大,老少通吃。每次出去,妹妹姐姐阿姨奶奶輩們,爭相圍觀他,給他糖吃。每次回家,總是滿載而歸。因《三都賦》而造成「洛陽紙貴」的左思,貌丑,像當年的「東施效顰」一樣,以為自己也能得到眾人的青睞,於是效仿潘岳,沒想到一千多年前的人們依然「看臉行事」,他沒有得到糖果,卻得到群嫗的唾棄。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
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世說新語·容止》
為何魏晉時期的人們如此重視姿容,除了天生的愛美之心,最重要的還是當時的社會風尚。由漢末人物評論到九品中正制,士人都非常重視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因為外界的評價,影響到一個人的仕途。所以年輕後進都會請當世名流為自己正名,提高自己的身價。
台閣選舉,徒塞耳目。
九品訪人,唯問中正。
中正對於求仕的人並不熟悉,因此一個人能得到好的品次,必定忽視其「內在」,注重其「外在」第一印象。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得到中上的評價,大概只有三種途徑。第一,背景深厚。來自門閥士族的貴公子。第二,賄賂中正。第三,名聲。在士人之中有令名。這種風氣直到唐朝依然很盛,即使現在也有餘風存在。初出茅廬的學子,拿著自己最滿意的「詩文」拜訪當朝大名士,如果能得到肯定,將有助於自己接下來的科舉求仕。這種行為唐稱「干謁」。
山司徒前後選,殆周遍百官,舉無失才。凡所題目,皆如其言。惟用陸亮,是詔所用,與公意異,爭之不從。亮亦尋為賄敗 。
——《世說新語箋疏·政事第三(7)》
國學上官清晨:《中古文學史論》雜誌及其他(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