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樂:CRISPR第一批「訪客」丨「35歲以下創新35人」中國榜單專欄
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推出「35歲以下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榜單,旨在於全球範圍內評選出被認為最有才華、最具創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 35 位年輕技術創新者或企業家,共分為發明家、創業家、遠見者、人文關懷者及先鋒者五類。
2017 年,該全球權威榜單正式推出中國區評選,並已公布首屆評選結果(加鏈接)。現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正式開設「35歲以下創新35人」中國榜單專欄,以人物報道的形式幫助中文讀者了解這些來自中國的新生代科技力量。
叢樂-先鋒者
「CRISPR的第一批訪客」
獲獎年份:2017年
獲獎時年齡:30歲
獲獎時職位: 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訪問學者
獲獎原因:首次使用CRISPR-Cas9系統作用於人類和鼠類細胞基因,並揭示了相關技術在基因治療,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治療中的應用潛力。
基因是我們體內生物性狀表達的源頭,ACTG序列隱藏著生命的秘密。能夠對基因進行改造意味著擁有與造物者比肩的能力,而CRISPR就是一項擁有這種魔力的技術。CRISPR原本是一種源自細菌及古細菌中的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卻意外成為了真核細胞體內的基因組編輯工具。短短兩三年的時間,CRISPR已發展成為生物學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研究工具之一。它不但豐富了我們對於細菌、古細菌生理機制的認知,更重要的是這種體系的改造利用將帶來席捲整個分子生物學領域的巨變。
作為本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叢樂就是將這項技術帶到人類基因世界的青年科學家之一,由他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文章「Multiplex Genome Engineering Using CRISPR/Cas Systems」首次揭示了CRISPR-Cas9系統作用於人類和鼠類細胞基因的研究及其應用前景,至今已經被引用了超過5000次。這篇及相近時間發表的數篇CRISPR文章也成為很多學者認識到CRISPR魅力的契機。在此之前,人們早已認識到基因編輯的重要性,也開發了一系列工具來完成靶向基因編輯,諸如鋅指(Zinc Fingers)蛋白、轉錄激活因子效應蛋白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和歸巢核酸內切酶,都曾或多或少在學術界引起熱潮。但是這些工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比如價格昂貴,可操作性低。
CRISPR應運而生,具有效率高,可操作性好等特點,並且成本相對較低,一躍成為新一代精確基因編輯的應用平台。自此,生物圈掀起了CRISPR的風潮,世界各地的生物實驗室都搭建起了自己的CRISPR平台並開始進行相關研究。
圖丨叢樂
叢樂2005年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一年後轉入生物系,並於2008年榮獲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2009年本科畢業之後他來到哈佛大學攻讀博士,成為張鋒教授的第一個弟子,從此走上了CRISPR的研究之路,他們也是CRISPR技術從基礎研究走向技術應用的第一批訪客。博士期間,他先後發表了將基於TALE和CRISPR-Cas9系統的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在基因治療、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潛力昭告於世人。博士畢業之後,叢樂前往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加入了Aviv Regev教授課題組,專註於單細胞測序、基因組學及計算生物學的研究,並與基因編輯技術相結合來探究癌症免疫學機理和針對癌症免疫調控的療法開發。
在他從求學、做研究到現在為止,他總是知道自己最感興趣的研究方向是什麼並堅持為之努力。對於科研,叢樂覺得,難得有機會去做一點可能有風險但也會有很多未知回報的事情,需要十分珍惜和努力,也要對研究的領域充滿敬畏:「生命是這個世界最神奇的要素之一,能夠開發使用新技術去改造和理解生命,對於健康、環境這些人類面臨的最大的挑戰都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如今CRISPR的研究已經遍地開花,但如何做到精確控制與改造依然是最大的難題,這需要技術加數據的推動。叢樂表示希望結合自己理工科融合背景,銜接新生物技術和大數據計算分析實現對生命最基本的元件「細胞」的精確控制與改造,從而改善人類健康和生存環境。這也正是叢樂對於創新的理解,他認為創新的要素有兩點且缺一不可:一是深入理解領域最前沿的問題和挑戰,二是跨領域思考並結合不同知識技術從而推陳出新。
推薦閱讀:
※一種在植物和哺乳動物細胞中高效的由Cas9驅動的基因激活
※斯坦福大學關於人體會對最常用的兩種 Cas9 蛋白有免疫反應的新研究將對基因編輯領域造成何種影響?
※關於C2c2的老故事
※crispr基因編輯會引入數百種unintended基因突變的發現會對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TAG:CRISP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