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還我河山千古恨,精忠報國有誰知?——紀念岳飛誕辰915周年

作者:易辰 青年力網專欄作家,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不久前,友人提醒筆者,3月31日,就是岳飛的陰曆誕辰。筆者一查,果不其然,本月31日為農曆二月十五,正好是岳飛的生辰。915年前,正是北宋崇寧二年,在這一年的二月十五,岳飛來到了這個世界上。聽聞此事,筆者馬上有了動筆寫一篇紀念文章的心思,但因種種原因,遲遲未能動筆。是忐忑?是怯懦?總懷疑自己是否能寫好這篇文章,但在農曆二月十五臨近、岳飛誕辰915年將至的時刻,還是動筆寫點什麼吧。

一、岳飛生平:

公元1103年,也就是北宋崇寧二年,這一年的農曆二月十五夜,一個男孩誕生在了北宋河北西路相州(1)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的一戶農家中,這一家人姓岳。男孩降生後,因為誕生時恰好有大鳥飛過屋頂並發出鳴叫,於是父母便給孩子取名為飛。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岳飛。

兩宋時期,民間尚武之風濃厚,岳飛十幾歲時,就向同鄉周同學習射箭,並習得了高超的射藝。宣和四年(1122),決定投身軍旅的岳飛在外祖父的幫助下,從一位名叫陳廣的武術家處學藝習槍術。經過一番刻苦的學習,岳飛打遍全縣無敵手。

岳飛的軍旅生涯,是從真定府(2)開始的。當時,北宋出兵伐遼(3),真定府成了前線,於是真定知府劉韐(4)便意圖招募了一批「敢戰士」加強防備,在應募的人中就有岳飛。作為敢戰士的岳飛智勇雙全、屢立奇功,很快就得到了上級的賞識,知州王靖更是保舉其為從九品的承信郎。但就在此時,岳飛之父岳和病故,悲痛的岳飛當即回家奔喪守孝,保舉一事也就作罷。

宣和六年(1124),守孝結束的岳飛在家鄉尋了份「游徼」(5)的差事維持生計。同年,河北多地遭遇天災,朝廷在河北募兵以濟災民(6),岳飛趁機再次投身軍旅。這次,岳飛成了一名駐紮山西的禁軍騎兵,不久後升任偏校(7)。在這一時期,岳飛不僅勤練武藝,並且發憤讀書,學習文化知識。

和平的日子十分短暫,遼國被滅後,因為宋軍在滅遼戰爭中表現不佳,慾壑難填的金國又將貪婪的目光轉向了富裕的宋朝。宣和七年(1125),金軍兵分兩路,南下攻宋,宋金戰爭至此全面爆發。靖康元年(1126)冬,金軍攻破開封三道城牆中的最外層,昏聵的宋欽宗看不到金軍因恐懼城內大宋軍民而不敢走下城牆,看不到城中大宋百姓紛紛自備兵甲弓馬誓與金軍決一死戰,而是以為萬事皆休,對金軍的種種無理要求予取予求,最終連自己也成了階下囚。縱是武將忠勇、文臣用命,終不敵帝王一念之差。也是在這一年,岳飛駐守的平定軍陷落,岳飛不得不攜妻帶子返回老家湯陰縣。

但是歷史註定岳飛不可能在家中終老,回家後不久的岳飛,背刺「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再次前往相州投軍,重新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在金戈鐵馬的戰場上,岳飛轉戰千里,屢建功勛。紹興四年,岳飛一次北伐,收復襄漢六郡。紹興六年,岳飛二次北伐,收復商州和虢州部分地區。同年冬,岳飛三次北伐,戰何家寨、蔡州,大破敵軍。紹興七年,淮西發生兵變,岳飛火速馳援將其平定。紹興十年,岳飛第四次北伐,兵臨北宋舊都開封,但結果眾所周知,宋高宗下詔岳飛班師,岳飛只能護送著大批不願意被金國統治的黎民百姓撤往宋境。

紹興十一年(1141)四月,岳飛被罷兵權,授樞密副使。同年十月,岳飛被誣陷,入大理寺獄。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飛被處死於獄中,子岳雲、舊將張憲亦被處死。一代名將,沒能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竟然死在了黑獄之中!!!!!!

二、岳飛的身前身後

岳飛的冤屈,其實在當時就已經廣為人知。就連負責主審岳飛「謀逆」案的主審官、曾經彈劾過岳飛的御史中丞何鑄,都認為岳飛無罪。於是初審之後,何鑄便去找秦檜力陳岳飛的冤屈。此外,齊安郡王趙士褭、大理寺左斷刑少卿薛仁輔、大理寺丞何彥猷、大理寺丞李若樸、韓世忠等皇親國戚、文臣武將甚至書生布衣,均力辯岳飛的冤屈。面對這些質疑,秦檜、万俟卨等奸惡之徒,只能用「此上意也」「莫須有」等言辭來堵天下悠悠之口。

岳飛死後,在宋高宗的默許下,秦檜一黨掀起了對曾經為岳飛慷慨陳詞的仁人志士的「大清洗」。曾經為岳飛申冤的皇親國戚、大小官員、布衣草民,或被革職軟禁、或被罷官流放,或被戕害獄中,被牽連者不計其數,有的甚至在岳飛死後十五年還因「諂事岳飛」被罷官(10),成為了兩宋開國以來史無前例的冤獄。至此,高宗、秦檜等人還不滿足,竟然見不得「岳」字,又將岳州改名純州,岳陽軍改名華容軍,方才罷休。

紹興二十五年(1155),秦檜病死,宋廷開始平反因為岳飛案而被迫害的官員,但是岳飛依舊不得昭雪。高宗近臣張孝祥曾上奏說:「岳飛忠勇,天下共聞,一朝被謗,不旬日而亡,則敵國慶幸,而將士解體,非國家之福也。」對此肺腑之言,宋高宗卻置若罔聞。直至紹興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顏亮撕毀合議大舉南下侵宋,舉國上下一片平反之聲時,宋高宗也只是將岳飛、張憲的家屬解除拘禁而已。直至宋孝宗繼位,岳飛才獲得了有限的平反。官方的平反雖然遲來,岳飛在民間卻未曾有一日蒙冤。岳飛蒙難後,江、湖之地的百姓家家戶戶供奉岳飛的遺像,鄂州城內還設立了岳飛的忠烈廟。「兒時曾住練江頭,長老頻頻說岳侯;手握天戈能決勝,心輕人爵祇尋幽。」這首南宋名臣袁甫的詩,將時人對岳飛的評價描繪得栩栩如生。縱使滄海桑田,岳飛這一華夏的優秀兒女,曾力挽狂瀾於即倒的民族英雄,其威名也不應有半分折損吧。

長期以來,對於岳飛之死,有一種有失偏頗的觀點,即認為岳飛之死是因為宋朝「重文輕武」「文臣壓制武將」的結果。但看到前文那些仗義執言、為岳飛陳情的官員的官職就能發現,岳飛蒙冤時,大批文臣為岳飛辯誣,力陳其無罪,可見「文臣壓制武將」論至少在岳飛這件事上,並不符合實情。而值得深思的是,構陷岳飛的人中,除了秦檜之外,嫉賢妒能、貪戀權位的武將張俊也是重要推手,張俊出於對岳飛的嫉妒與仇視,參與了對岳飛的構陷,杭州岳王廟的四個下跪鐵人像(11)中,就有他的位置。

三、21世紀以來,岳飛「新論」喧囂塵上

本來,種種對岳飛的造謠與污衊、栽贓與陷害、誹謗與中傷理應隨著秦檜、趙構的灰飛煙滅而隨之而去。但自21世紀以來,種種對岳飛的負面評價卻大有捲土重來之勢。一些不知道從哪個幽湮黯域、朽淵腐穴中爬鑽出來的聲音,開始為置黎民百姓於不顧的宋高宗張目、為惡毒的奸佞秦檜叫屈,認為此二者一個是明君,一個是忠臣,而岳飛則成了不顧大局的奸佞小人。

這些聲音為岳飛羅織了無數的「罪名」,從小到大不勝枚舉,其中最出名的有以下三個:第一,岳飛不懂政治,干涉帝王立儲君,犯了為臣大忌;第二,岳飛蓄養私兵、瘋狂斂財,是不折不扣的軍閥;第三,岳飛戰績造假、言過其實,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因為岳飛以上的種種「罪惡」,岳飛之死實是咎由自取。關於這三個比較流行的「罪名」,筆者會在這裡進行一下明確的批駁。

第一、關於岳飛「不懂政治」的問題:

所謂岳飛「干涉立儲」,即岳飛曾建議宋高宗趙構早日確立皇儲,很多人認為岳飛在此事上「犯了為臣大忌」,「武將」干涉帝王立儲,是岳飛不懂政治的表現。在這裡筆者要說,正如前文所述,岳飛被殺前,早已罷官賦閑,毫無兵權可言,如果以此作為殺死岳飛的動因,是根本站不住腳的,而能因為此種原因而處死賦閑在家的重臣,這位帝王也實在稱不上什麼「明君」。

況且,岳飛建議立儲,是建立在特別的形勢背景下的。當時,金國方面有意擁立被俘的宋欽宗趙桓的兒子為傀儡皇帝,以穩定治下北宋故地的人心,同時製造兩個宋朝對立的局面,打擊南宋王朝的正統地位。在古代社會,一個王朝是否「正統」,是一件關乎人心向背的大事。因此,岳飛建議宋高宗儘早訂立儲君,確定宋朝的正統傳承,擊破金人的圖謀,安定人心。而岳飛建議的人選,就是後來的宋孝宗,南宋九位帝王中最有能力的一位統治者。如果高宗認為岳飛建議立儲有錯,為何在殺了岳飛以後,依舊選擇了岳飛推薦的繼承人?這不是給人落下口實么?但事實是這個皇子後來在高宗的一手安排下順利繼位。由此可見,常見的所謂忌諱都是不成立的,缺乏基本的事實與邏輯依據。

對於岳飛建議立儲一事,南宋大理學家、道學創始人、「反動封建學術權威」朱熹是這樣評價的:「如飛武人能慮及此,亦大故是有見識。」言語間明確地透露出了對岳飛其人政治眼光的欽佩。

第二,關於岳飛「是軍閥」的問題:

關於岳飛是軍閥的說法,源自民國時期。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這時一些學者出於對軍閥的憤恨,但又不敢直言,便借古諷今,將岳飛、韓世忠等民族英雄當作軍閥來貶低,以起到反對軍閥混戰的目的(因為當時不少軍閥都以岳飛、韓世忠等名將作為精神偶像)。這些學者中,比較出名的是呂思勉。在他的《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中,他認為:一、宋、金和議完全合理;二、岳飛、韓世忠已成軍閥;三、岳飛的戰績「被誇大了」,種種大捷都是「必無之事」;四、肯定秦檜的歷史作用。

這種出現在特殊時期借古諷今的產物,基於對現狀的明譏暗諷而不是對歷史的求真務實,其偏頗自然不必多說,而這種論調在呂思勉「歷史大師」的光環下,造成了極大地負面影響。1932年,汪精衛就曾借用這種論調,聲言「在國家危亡關頭,總要找出一個講和的犧牲者,秦檜就是這樣的角色。」1935年,周作人也發文為秦檜鳴不平,聲援呂思勉。並嚎囂:「大將如宗澤及韓岳張劉等都是招群盜而用之,既未訓練,又無紀律,全靠不住。」還有說法認為岳飛「岳家軍」的名稱就是岳飛軍閥的「鐵證」,而事實上,這一稱呼最早是金國方面為了方便稱呼所使用的俗稱。後來這一俗稱廣為流傳,被現代人望文生義,鬧出許多笑話,尤以港台影視中各種「X家軍」登峰造極。

這些為秦檜翻案的人,最終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秦檜的崇拜者是哪門哪類。回到岳飛是不是軍閥的問題,筆者始終覺得,只要還有正常的認知,那麼便不可能相信一個軍閥的死,能如此令時人悲慟、後人慨嘆、更有慟哭於心者如茫茫星漢,而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之物,筆者已不能推測其屬種。

第三,有關岳飛戰績造假的問題:

客觀地說,現在有關岳飛的戰績,確實存在部分戰例有自相矛盾、顛三倒四的問題,但是對於這個問題,歷史已經有明確地記載:「蓋紹興十二年以前日曆,皆成於檜子熺之手。」所謂「日曆」,指的是《高宗日曆》,這是南宋高宗朝的官修史書。(12)由秦檜之子來掌管國史的編纂,那麼有關岳飛戰績的記載被抹殺到殘山剩水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現在了解岳飛生平的重要史料《鄂國金佗粹編》和《鄂國金佗續編》,其實也只是岳飛的後人在岳飛得到平反後根據殘存的有關岳飛的資料整理而成。正如南宋名臣袁甫作詩所云:「背嵬軍馬戰無儔,壓盡當年幾列侯。先輩有聞多散佚,後生誰識發潛幽?」

但前面提到的兩部史料著作依舊還原了岳飛的大量戰績,《鄂國金佗續編》中保存的一道獎諭詔所說:「自羯胡入口,今十五年,我師臨陣,何啻百戰。曾未聞遠當孤軍,當茲巨孽,抗犬羊並集之眾,於平原曠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根據金國留存史料編纂的《金史》,也對岳飛評價道:「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叄夷之誅,可不畏哉。」可見岳飛之英勇威名,並非單純出自岳飛後人的自吹自擂和南宋朝廷的誇張宣傳。

當然,《金史》中也記載了一些岳飛的「敗績」,例如根據《金史》的記載,天眷二年即紹興九年(1139),岳飛「以兵十萬,號稱百萬,來攻東平」,但最終「泛舟逆水而去」。但事實上,此時的岳飛正在武裝護送南宋使臣前往河南洛陽祭掃北宋帝陵的路上,東平則遠在山東。是故出現在東平的「岳飛」,若不是虛構,那隻能是有人在冒用岳飛的名諱。在《金史》中,還有一些類似的記載,但大多荒誕不經,禁不住推敲與考證。

對岳飛的具體戰績有興趣又受不了古文史料的讀者,可以閱讀由前宋史學會會長王曾瑜撰寫的《岳飛新傳》一書。此書內容精練,可讀性強,是歷史愛好者了解岳飛的絕佳讀物。

四、對岳飛「民族英雄」地位的質疑

除了對岳飛的生平進行種種造謠與污衊、栽贓與陷害、誹謗與中傷之外,還有一種說法特別有市場,那就是岳飛雖然智勇雙全、仁義無雙,但是岳飛不是民族英雄。因為岳飛的主要作戰對手——金人,都是今天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岳飛與他們進行的戰爭,是內戰,所以根據「內戰無英雄」的觀點,岳飛不能稱為民族英雄。這種說法還設立了幾個古代民族英雄的「標杆」,例如戚繼光、俞大猷這些有過抗擊倭寇的戰績的優秀將領,才可被稱為民族英雄。

什麼是民族英雄?按照筆者前文所述的那種觀點,似乎只有與「外敵」作戰的,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那麼在這裡筆者不禁要問,在土地革命戰爭、解放戰爭中,為了民族的解放而奮鬥乃至犧牲的無數英雄烈士們,是不是也不能稱為民族英雄?他們為了民族的解放而奮鬥終身,到頭來竟然不能被稱為民族英雄,僅僅是因為他們進行的是所謂的「內戰」么?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為了民族的解放而奮鬥終身的人,理應成為民族英雄,受萬人敬仰,世代敬奉。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岳飛的征戰,有沒有解放的性質呢?這一點,要從岳飛的主要敵手——金國是一個什麼樣的政權來看。從現有的史料看,由女真封建貴族建立的金政權,在南下侵入中原的時候,製造了大量的無謂的殺戮,「殺人如割麻,臭聞數百里」「男女無分,白骨交橫」,使當時的中原大地成了人間煉獄,這無疑可以說明,此時的金是一個反動透頂的封建貴族政權。

而岳飛是如何行事的呢?眾所周知,岳飛的軍隊「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搶糧」,不僅戰力強勁,而且軍紀嚴明,史載岳飛「治軍嚴整,將士畏之,禁止軍中不得騷擾百姓,尤得民情」,可見岳飛對人民的熱愛與深情。岳飛不僅對百姓秋毫無犯,對被俘的敵軍士兵也是待之以誠。在岳飛第三次北伐中,岳飛的軍隊在牛蹄這個地方大敗偽齊軍隊,俘虜偽齊將領數十員,士兵數千名。按照某些將領的習慣,這些俘虜的將領和士兵難逃一死,但岳飛並沒有這麼做。岳飛給這些被俘的偽齊將士分發路費,並說:「汝皆中原百姓,國家赤子也,不幸為劉豫驅而至此。今釋汝,見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軍前進恢復,各率豪傑,來應官軍。」可見,面對「敵國」的士兵,岳飛也沒有另眼相待,而是給予了最大限度的人文關懷。後來,果然有大量人來歸附。岳飛的行事與金國統治者的所作所為兩相對照,高下立判!也充分說明了岳飛的奮戰,並不是單純為了某家某姓能否「江山永固」,而是為了人民而戰,為了天下而戰,為了民族的自由與解放而戰!如此岳飛,怎能不算民族英雄???

今天,中華民族有了自己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由人民當家作主,種種舊時代的封建貴族,再也不能染指屬於勞動人民的權力。我們的共和國,是人民的共和國,不是封建貴族的共和國。今天的中華民族也是古代各族勞動人民的繼承者,不是封建貴族的繼承者。中華民族是熱愛公理與正義,反對侵略與壓迫的民族,不是封建貴族們倒行逆施的反動同盟。岳飛的一生,是反侵略、反壓迫的一生,是為了民族的自由與解放而奮鬥的一生,所以岳飛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而只有封建貴族的精神遺腹子,才會在某個豸罐蠹窟中,尋找岳飛的「滔天罪行」。

謹以此文,紀念岳飛誕辰915周年!

注釋:

(1)今河南安陽市。

(2)今河北正定縣。

(3)北宋後期,北宋王朝與勃興的金國建立聯盟,約定共伐遼國,史稱「海上之盟」。

(4)北宋賢臣,屢有戰功,靖康之亂後因不願屈從金人而自縊。

(5)維護街市治安的人員,與巡警類似。

(6)宋朝有災年募兵的傳統,意在令災民得不至因衣食無著而變為土匪強盜。募集來的士兵根據素質高低,劃入作戰部隊「禁軍」或地方部隊「廂軍」。

(7)基層武官。

(8)基層武官。

(9)後來的宋高宗。

(10)江州知州范漴。

(11)分別是秦檜、秦檜妻王氏、万俟卨、張俊。

(12)可能很多讀者會奇怪了,不是「後代修前代史」嗎?怎麼本朝也修本朝歷史?其實,歷朝歷代都有著自己的官修史書,只是這些官修史書經常因為戰火或被後朝銷毀等原因而化為灰燼,難以保存下來。但隨著年代接近現代與造紙術和印刷術等傳播手段和複製手段的普及,這類官修史書留存下來的也越來越多,例如《明實錄》和《宋太宗實錄》便是典型。


推薦閱讀:

TAG:岳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