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出息

Dover海岸

最近三天,我在英國肯特郡(Kent)海邊的幾個小城市旅遊玩耍。 在Dover,Deal和Walmer遊盪了三個城堡。昨天在Dover海邊的時候,為了尋覓一個燈塔,而在森林裡迷失了大約45分鐘。正當我迷路不知所措的時候,我遇見了一個大約15歲左右的英國小男孩。他正在森林裡遛狗。 我迫不及待地向他打招呼並詢問返回停車場的路線。

尋覓的燈塔

他很友好地同意陪伴我走回停車場。 我們大約用了20分鐘走到了停車場。 在途中,我們談論了很多關於美國人,英國人和中國人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在我和他道別的幾分鐘前,我調侃地說:「我的英語口語參雜著美國和中國口音。不久的將來,我又會帶點英式發音」。 之後,他哈哈大笑地離去了。

今天在我回家的路上,和這個15歲小男孩對話中關於我們未來事業的話題突然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在樹林中和他關於事業的對話其實非常簡短。但是,在與他的言語互動中,他給我傳達的情感讓我生不由己地反思了我自己的和我們中國文化中關於「沒出息」的強烈情感。

我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他:「你從哪裡來?」

我:「我從坐落在Colchester的埃塞克斯大學來。我在那攻讀精神分析PhD」

他:「哇塞,你跑這麼遠來Dover旅遊。」

我:「是啊,哈哈。你打算以後做什麼工作?」

他:「我剛剛高中畢業,現在在職業學校學習水管工。我以後想做一個水管工。」


我當時聽了有點驚訝。當他告訴我他想做一輩子的水管工的時候,我從他的語氣中沒有聽到愧疚感。 當他說上面最後一句的時候,他的語氣傳達給我一種平靜,坦然,和執著。

我的這個非常驚訝的第一感覺其實是由我自己小時候的認知和情感的模式而產生的(我自己的移情)。 我驚訝因為:在我們中國文化里,如果一個孩子告訴父母他想做一輩子的水管工,他們多半會說他是一個沒出息的人。

這個「沒出息」的概念在我們中國文化里是根深蒂固的。 只要是父母認為是「沒出息」的事業是一定不能被培養的。 只要是不能給孩子帶來金錢和權利的獲得的事業幾乎都會被歸類於「沒出息」的行列里。

我和這個英國小男孩對話中的驚訝來自他的語句里沒有連帶一丁點的自卑、愧疚感。彷彿他在對我說:「水管工是我自己覺得感興趣的事業。因為興趣本身,所以我決定追逐它」。 如果是一個同樣年齡的中國小孩告訴我他一輩子就想做一個水管工, 我想他的話語里一定會有很重的愧疚的味道。 因為爸爸媽媽告訴他:自己「沒出息」的興趣 是可恥的,是值得愧疚的。

我相信:在每一個小孩心裡都會有發自內心希望尋求的人生和事業(自我實現感)。或許他此時此刻還不太絕對的確定未來的事業方向。但即使是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他的這個尋找的渴望也是非常強大的。 在還沒有形成「沒出息」這個概念之前,他對人生的探索力,好奇心引領著他的人生。他並不對自己自然而生的好奇心而感到愧疚。

這個中國小孩心裡的「沒出息」所連帶的愧疚感是從哪裡來的呢?

每當孩子希望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爸媽會直接或間接地告訴他:「你的興趣是沒有前途的;是給你帶來不了快樂和滿足的; 你的興趣是可笑的,卑微的,幼稚可恥的」。 爸爸媽媽認為只有物質和權利的滿足才會給孩子帶來幸福。

我個人認為功利的滿足的確可以給孩子的未來帶來一定的安全感。至少他不會挨餓。 但是當代的中國父母太過於強調功利能帶來的幸福和安全感了。 以至於,只要他們覺得孩子的興趣不能給他將來帶來榮華富貴,他們就會百般阻撓孩子興趣的發育。

對物質的過於奢求其實是父母自己內心缺失的表現。一方面,他們把自己的缺失強硬地附加給孩子其實是希望孩子能背負,和滿足他們自己的缺失。另一方面,他們是想剝奪孩子自發興趣給他帶來的充實感。他們想讓孩子和他們自己一樣的缺失。這個「沒出息」 的概念和其背後孩子的愧疚感是他們虐殺孩子興趣的「傳家寶」,代代相傳的利器。他們潛意識裡很清楚的知道:只要孩子對自己天生的興趣有愧疚感,孩子一定會做一個「」聽話」的「乖孩子」。

他們把這個「愧疚炸彈」埋伏在孩子種植興趣的土壤里。每當興趣即將生根發芽,這個「愧疚炸彈」就會定時爆破,炸爛「興趣種子」。

然而, 爸爸媽媽沒有想到的是:興趣背後孕育著很多無污染的快樂,希望,坦然和精神滿足感。當他們炸死了孩子的興趣的時候,他們也炸死了這些埋藏在興趣土壤里的正向情感種子。

在這個興趣種子被炸死以後的孩子長大後是怎麼樣生活的呢?

他可能是一個著名的演員,工程師,主持人,外企的CEO等等。他們很有錢,也很有權利。但是他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感覺不到快樂,平和和滿足。他們時常被焦慮和抑鬱折磨。他們覺得匪夷所思:按照爸爸媽媽說的,我現在應該覺得無比的滿足。為什麼我擁有了錢權,我還是覺得心裡空的。為什麼本應該感覺快樂的他,卻在此時此刻如此的疲憊無力

我覺得他們的空表達了一種缺失感。 缺失的是在追尋天生興趣自然產生的快樂和滿足感。當快樂,滿足沒有了的時候,他們的坦然和平和心態也被掏空了。

他們的疲憊無力是由他們內心的激烈衝突(神經症, neurosis)耗能所造成的。興趣種子和父母賜予的愧疚形成了一個無止境,強迫性的相反力。在兩股力量的長期鬥爭中,他變得精疲力竭。

這段短暫的旅遊經歷讓我情不自禁地思索:到底是做一精神富足,快樂,平和而物質平庸「沒出息」的水管工?還是做一個精神迷失空曠,內疚,焦慮疲憊而錢權奢侈出人頭地的CEO?我們當代教育應該怎樣輔助孩子權衡這個功利與主觀幸福感的衝突?

雨霧中的Dover城堡

注釋:

各位的評論很豐富。這也是此文希望達到的目的: 啟迪每個人不同的而獨特的思考。在社會,文化,教育,家庭,經濟有差異的背景下,我們看待此問題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如果大家都和我的意見一致,我寫文的動力也會很快消失了。

我總是和我的來訪者和朋友們說:如果你覺得一件事讓你產生了很強烈的情緒。這件事(比如這篇文章)並不一定是情緒的起因。這件事本身可能只是原有情緒的一個發泄口。把注意力集中到這些情緒本身(嫉妒,恨,憤怒,焦慮,抑鬱)並對其有所思考是最有意義的。 或許這篇文章喚醒了很多人的負面情緒。當我們退後一步,觀察這些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創傷:過去的社會,經濟的落後,正在發生的社會經濟發展都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創傷。沒有容納,經過思考的創傷會讓我們的人格停留在過去。思索自己的情緒讓我們人格得以成長。

我在這希望表達的是: 興趣是非常可貴的。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裕家庭里的孩子都會產生自己的興趣。在現實允許的條件下,我們需要盡量保護孩子的興趣。孩子不是父母實現自己願望的神燈。 給孩子提供物質上一定程度的滿足是父母和社會的責任。同樣,保護孩子的興趣種子(精神滿足)也是我們父母和社會的重大責任。

正是因為有很多的衝突,我們才應該思索,權衡。


推薦閱讀:

當我們談論女人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巨嬰國,從中國式家庭關係開始
父親長期酗酒,半夜在家大吵大鬧,借酒撒潑,導致家庭矛盾不斷,怎麼讓父親變好一點?
如何解除分手後心中的心魔?

TAG:心理 | 成長 | 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