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孩子從小建立自信?
這周,我們將為你帶來一組全新的關鍵詞 —— 看見與回應。
讓孩子成為自己,愛上學習,你好,這裡是正確父母的家庭教育課。
如何幫孩子建立起「自信」?這是我做諮詢這麼久爸媽經常會向我提出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會有很多,有的人也許會說應該多鼓勵、肯定、讚美孩子,有的人又會說應該少批評、指責、否定孩子。有的人又會把培養孩子自信的方式分為不同的情境,教你該如何在生活中幫孩子建立起自信、又該如何在學習上幫孩子建立自信……
而在我看來,真正幫孩子建立自信的方式並沒有那麼複雜,核心只有一個,就是 ——你能不能及時看見,並正確回應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這周,我們將為你帶來一組全新的關鍵詞 —— 看見與回應。這是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組關鍵詞,它能幫孩子建立起「自信」、讓孩子身心健康地長大,應用在生活中,它還能幫你改善人際關係,讓你與孩子、家人、朋友、同事等人的關係更加親密。所以本周課程,希望你可以持續、認真地學習。
1. 人為什麼渴望看見 · 回應?
人都是渴望被看見、關注、回應和肯定的,因為這樣才能找到「自我價值」。就像我們每個人都喜歡發朋友圈、發微博一樣,如果還能有人給點個贊、來個轉發,那就更開心了。
孩子也是如此,父母作為最重要的人,孩子自然更渴望得到父母的看見與回應。
我們一起來看一個例子,如果爸媽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並給他正確的回應,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學校的元旦晚會上,老師把所有學生和家長全都請到了學校,來一起觀看孩子們精心準備好的節目。
佳佳媽媽也如約準時參加了。佳佳為了這段舞,已經準備了快一個月了,她和小夥伴兒們也都迫不及待地想把訓練了很久的作品展示給爸媽還有同學們。這不,作為最後一個壓軸節目,隨著晚會的進行,小夥伴兒們也一個個緊張了起來。
「接下來,請大家欣賞由佳佳、雯雯等為大家帶來的舞蹈 ——《歡樂自習室》。」主持人報幕了。佳佳緩緩地走上台,雖已排練了多次,可在這麼多同學和家長面前,她還是顯出了不小的緊張。
一上場,她便在觀眾中試圖尋找著什麼,看了一圈兒後,她的眼神終於定了下來 —— 她看到了媽媽,媽媽好像是她的定心丸。而媽媽這時也看到了佳佳,這下佳佳的內心終於安定下來了。她使盡了全力跳好這段舞蹈,最後,觀眾們也回以她最熱烈的掌聲。佳佳興奮極了,還沒等主持人報幕說演出已經全部結束了,她便著急地從後台跑到觀眾席,直奔媽媽的方向去了。
邊跑還邊伸出雙手,示意想要抱媽媽,她喊到「媽媽,虧了有你了。看到你,我心裡才踏實了許多!快抱抱!」可你們知道,媽媽回答了她什麼嗎?
「別抱。女孩子,矜持點兒。」媽媽一抽身,躲開了女兒想要抱她的雙臂。
你能感受到女兒心中壓抑的情緒,或是想要爆發的怒火嗎? —— 這個過程中,媽媽沒有看到女兒的需求和感受,並給予她正確的回應。
我們再來看幾個案例:
- 孩子跟你大哭大鬧,其實是想得到你的關注和陪伴,你沒有看見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卻以為他是在胡鬧,便跟他說:「快給我消停點,再不老實我就揍你!」
- 孩子跟你說:「爸爸,這次我考了滿分唉!」其實他只是想讓你誇誇他,讓你看到:爸爸你看你兒子多厲害,你快誇誇我!可你沒有看見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卻怕他驕傲,就跟他說:「這算啥,下次還能考滿分才說明你厲害。」
- 孩子說:「爸爸,看我捏的橡皮泥!」 其實孩子只是想向你炫耀他的作品,希望能得到你的誇獎。可你沒有看見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卻以為孩子很煩、總是纏著你,便跟他說:「哎呀,行了,看什麼看,快一邊兒自己玩兒去,爸爸還忙著呢。」
- 孩子跟你說:「媽媽,快看,大飛機!」 其實孩子只是看到了新奇的東西,想和你一起分享。可你沒有看見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卻覺得孩子很無聊,就跟他說:「看什麼看,有什麼好看的,快好好走路!」
- 小孩子不會說話,只會跟你不停地「啊啊啊啊啊」。其實他只是想和你建立連接,感受到你的愛和關注。可你沒有看見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卻還嫌他煩,就跟他說:「哎呀哎呀,別吵了,真是煩死了!」
- 孩子跟你說:「唔…… 媽媽,我摔倒了,好疼!」其實誰摔倒了都會疼,孩子只是希望你能理解他、哄哄他就好了。可你沒有看見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卻以為是他不夠堅強,便跟他說:「男孩子,不能說疼,快自己站起來!」
看完上面幾個例子,你說孩子的內心能好受得了嗎?—— 他得憋屈死。壓抑的情緒就此產生了。他會覺得自己非常「不好」,因為他感受不到你的愛與接納,他會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是錯的 —— 自然也很難擁有自信。
孩子一次次對父母發出了「愛的呼喚」,卻沒有得到父母「愛的回應」。他在經歷了呼喚、等待、失望、最後絕望後,只會覺得是自己不好、不值得被父母愛、因為父母並不認同他的想法和感受。
他可能甚至不願再相信親密的關係,會變得壓抑、封閉、孤獨、沒有安全感、自卑、膽小,渴望愛卻又害怕受到傷害。
這樣的孩子,能「自信」得了嗎?
2. 爸媽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在深層次上,有著更加深遠的影響。
人之所以總是不斷地渴望被「看見」,除了是因為想找到存在感、自我價值感外,還有一個很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 —— 作為生物,就是需要源源不斷地向外「鏈接」,釋放自己體內多餘的能量。所以你就會發現:
- 基本上所有健康的植物,都會很努力地向外生長。即使受到阻礙,它們也會繞開障礙努力把枝葉向外伸得更遠;
- 基本上所有健康的動物,都是活蹦亂跳、四處亂跑的。即使被關在籠里,它們也會玩命想跑出去,重獲自由;
- 基本上所有健康的成年人,都是渴望社交的。他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尋找能交流的夥伴;
- 基本上所有健康的孩子,都是熱愛表達的。他們不斷講話,來獲得父母和身邊人的關注與認同。
生物不斷地向外連接,其本質是在不斷地向外「釋放體內多餘的能量」。體現在心理層面,就是我們都在每天不斷地向外尋求鏈接、渴望「被看見」—— 我們渴望交友、渴望表達,渴望被理解、渴望被人懂,渴望被尊重、渴望別人的讚美、渴望別人給自己的積極回應。
聊 QQ、發微信,玩漂流瓶、搜索附近的人,陌陌上交友、參加各種 party,不斷地發自拍、發朋友圈、發微博,渴望被點贊、被關注、渴望能博人眼球,總是不斷地盯著自己的狀態有沒有被人回復等等 —— 都是我們渴望被「看見」的表現。
如果我們被人「看見」了,我們就能找到存在感、找到自我價值。同時,你體內多餘的能量也就被釋放了,自然心情愉悅、人格健康、不會有壓抑的情緒。
但相反,如果我們總是久久不能被看見、被理解、尊重,那會有什麼後果呢?這時我們體內的能量就會釋放不出去,壓抑的能量只會造成兩種不好的後果 ——
(1)體內能量積攢過多,會讓我們變成一顆「炸彈」,隨時爆炸向外釋放能量,造成更大傷害。
(2)如果能量釋放不出去,就只能向內攻擊、反噬自己。
體現在孩子身上,這兩種結果就會變為:
(1)炸彈 —— 向外釋放:孩子可能就會:
- 經常無理取鬧,大哭大鬧、大吼大叫
- 亂摔東西、亂髮脾氣、糾纏別人
- 暴躁易怒,亂打人、攻擊別人
- 出現報復傾向,報復家長、報復社會
- 離家出走……
(2)反噬 —— 向外攻擊自己:
我們的文化不鼓勵表達自己、釋放情緒,爸媽也通常會很嚴厲地制止孩子的哭鬧等「不合理」行為,所以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家出現的概率,要更大些。孩子拗不過爸媽,能量釋放不出來,只能憋在身體里攻擊自己。
所以,你可能就會看到一個常愛生病、或是抑鬱,甚至自殘、狂躁,出現心理或精神問題的孩子:
- 他可能抵抗力不高,三天兩頭不是頭疼就是腹瀉,要麼就容易發燒、經常感冒;
- 他可能變得自卑自閉、敏感多疑、膽小糾結,常常很焦慮;
- 他可能變得情緒低落、沉默寡言,不願意和你講話、也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
- 他可能會經常失眠、食慾下降、沒精打采,還經常噩夢;
- 他可能變得情緒煩躁,甚至出現記憶力、注意力減退的現象;
- 更嚴重的,還可能會出現人格分裂、攻擊別人或虐待自己,輕生甚至跳樓等行為。
你可能會覺得我是在危言聳聽 —— 我的孩子不是挺正常的嗎?可正是因為孩子的心理問題一般不易被父母察覺,所以才造成了他的心理發展常被忽視的現象。此外,心情總是處於低落、抑鬱,會使孩子的睡眠、飲食等出現問題,導致身體免疫力的降低。長期的負面情緒,還會破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功能,給孩子造成更大的身體傷害。更有科學研究表明,除了化學、物理等環境因素會引發癌症,長時間心情抑鬱、情緒緊張、焦慮、悲觀的人,也成了癌症的青睞者。
所以從這個維度上,我們就能理解,孩子的很多問題,也許正是來自於不能被父母無條件接納、全然地被父母看見。
3. 我們該如何做到,對孩子的「看見 · 回應」?
看見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並回應和他情緒「相同」的情緒。
這點怎麼理解呢?就是:
- 孩子高興,你能看見孩子的高興,並也能回應高興;
- 孩子快樂,你能看見孩子的快樂,並也能回應快樂;
- 孩子悲傷,你能看見孩子的悲傷,並也能體恤悲傷;
- 孩子苦惱,你能看見孩子的苦惱,並理解他的苦惱;
- 孩子困惑,你能看見孩子的困惑,並幫忙一起解決困惑;
- 孩子興奮,你能看見孩子的興奮,並和孩子一同表現出興奮;
- 孩子失落,你能看見孩子的失落,並安慰孩子的失落;
- ……
還是上面那幾個例子:
- 女兒想跟你抱,你的回應應該是:「我閨女跳得可真好,媽媽都替你驕傲呢!」說完就和女兒來了一個大大的擁抱。孩子是興奮的情緒,所以你也回應了興奮的情緒。孩子感受到你的積極回應,你們的關係更親密了。
- 孩子跟你大哭大鬧、大吼大叫,你的回應應該是:「孩子,你這麼難過,是想讓爸爸媽媽多陪陪你、多關注一下你嗎?」孩子是悲傷的情緒,所以你也回應了悲傷的情緒。聽到這,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心情瞬間就好多了,就連哭鬧也減少了不少。
- 孩子跟你說:「爸爸,這次我考了滿分誒!」你的回應應該是:「嘿!不虧我的兒子,就是厲害!」孩子是高興的情緒,所以你也回應了高興的情緒。孩子感受到爸爸的認可,心裡老開心了,於是暗暗發誓,下次一定還要考高分,讓爸爸開心!
- 孩子說:"爸爸,看我捏的橡皮泥!"你的回應是:「嗯,兒子捏的這幾個小動物真好看!能給爸爸講講你是怎麼捏的嗎?!」孩子是開心的情緒,所以你也回應了開心的情緒。孩子感受到你的認可,自然滿心歡喜,更有捏出更多新奇玩意兒的動力,跟你的關係也更近了。
- 孩子說:"媽媽,快看,大飛機!"你的回應是:「哇!這麼大的飛機!好壯觀!」孩子是好奇的情緒,所以你也回應了好奇的情緒。孩子聽到你也這麼說,別提有多開心了!
- 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子,跟你鬧:「啊啊啊啊啊啊啊!」於是你回應他:「呀呀呀呀呀呀呀!」孩子是開心玩鬧的情緒,所以你也回應了開心玩鬧的情緒。你能感受到孩子有多快樂嗎?
當你能給予與孩子情緒方向「相同」的回應時,孩子便能感受到被你看到了,他自然也會更接納自己、覺得自己挺好,心中沒有壓抑的情緒,也能夠感受到你的愛,能樂觀、快樂、自信地長大。
所以,我們說:孩子需要被看見,就像植物需要水。
我們也會說:
有「回應」之地,便是「幸福」;
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
人與人之間,最短的距離叫擁抱,最長的距離叫等待;最容易看不見的叫包容;而最可怕的 —— 是我站在你的身邊,你,卻看不見。
4.生活中,孩子向爸媽尋求「看見」的信號。
媽媽(爸爸),你看!
- 爸爸,你快看我捏的橡皮泥!
- 媽媽,你看,我流血了!
- 媽媽,你看,大汽車!
- 爸爸,你看我畫的畫好不好看!
- 媽媽,你看,小狗狗好像生病了……
- 媽媽,你快看我!
聽到這些話,是不是覺得特別耳熟?生活中,孩子常常向我們尋求看見與回應,可卻經常被我們忽略…… 它就像我們自己常說的:
- 老公,快看,我新買的衣服漂不漂亮!
- 老公,快看,我新弄的髮型好不好看!
- 老婆,快看,我忙了一下午的成果!
- 老公,快看,我打掃得干不幹凈!
- 兒子,快看,爸爸給你買的新書包!
試想,如果你的話,並沒有得到另一半、孩子的回應,是不是也會變得特別沮喪、受傷,甚至下次都不想再跟他們講話了呢?那麼孩子呢?
爸媽們,請別再錯過孩子向你發出的請求「看見」的信號 —— 媽媽(爸爸),你看!
生活中,你若能經常看見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並給予與他情緒相同的回應,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了目光與注視,得到了情緒和感受的回應,就能感覺自己是重要的。你和孩子的愛與能量便能自由地流動,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接納,自然會覺得「我很好」,覺得爸爸媽媽很愛自己,變得自信。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如果你覺得有所幫助,也希望你將它轉發給更多需要的人。明天的學習提分版塊,我們會繼續為你講解《看見 · 回應》在孩子學習提分上的具體應用,它能非常「有效地」幫孩子建立起對學習的興趣,爸媽可以學習並操作。
覺得此文還不錯,那你可以微信搜索公眾號「正確父母」持續關注我們的內容,讓我成你的「私家育兒顧問」。這樣,你就可以收聽到我們每日一更新的系統、實操的「正確父母家庭教育課」,手把手教你該如何科學育兒、提高孩子成績、經營夫妻關係等。遇到問題「育兒難題」「孩子學業問題」「夫妻關係問題」,你還可以「隨時隨地」向我發送語音或文字進行諮詢,我會及時回復,協助你將問題進行解決。
今日學到
- 人都是渴望被看見、關注、回應和肯定的,因為這樣才能找到「自我價值」。
- 人歸根結底就是一種渴望「被看見」的動物。孩子需要被看見,就像植物需要水。
- 生物不斷地向外連接,其本質,是在不斷地向外「釋放能量」。
- 孩子內心的能量如果釋放不出去,只會有兩種病態結果 ——「向外攻擊」與「向內自殘」
- 看見 · 回應:看見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並回應和他情緒「相同」的情緒。
- 有「回應」之地,便是「幸福」;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
- 在生活中,孩子向爸媽尋求「看見」的信號是 —— 媽媽(爸爸),你看!
- 你若能經常看見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並給予與他情緒方向相同的回應,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接納,自然會覺得「我很好」,覺得爸爸媽媽很愛自己,變得自信。
科學的家庭教育中,孩子養成的所有能力習慣品質,會自然地遷移到學習上,開花結果。
推薦閱讀:
※你跟別人的差距,只有一萬分鐘的距離!?
※家長該如何配合老師
※孩子在這個年齡練字最合適!家長必知
※未來不想跟父母住,是不孝的行為嗎?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