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北京奧運會體操項目——中國究竟佔了多大優勢?

談到體操,不少人都會想到北京奧運會——那是一個曾經創造,卻又很難復現的輝煌。在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體操隊一共拿到了九枚金牌,佔了全部14枚金牌的大半之數,包括:

男子團體——楊威、李小鵬、陳一冰、黃旭、肖欽、鄒凱

女子團體——程菲、江鈺源、楊伊琳、鄧琳琳、何可欣、李珊珊

男子全能——楊威

男子自由操——鄒凱

男子雙杠——李小鵬

女子高低杠——何可欣

男子單杠——鄒凱

男子鞍馬——肖欽

男子吊環——陳一冰

其中,男子項目共計八枚金牌,中國豪取其中的七金(跳馬屬於戰略性放棄),幾乎將男子項目完全統治,鄒凱一人就在京奧拿到三枚金牌。京奧九枚金牌的成績,也成為世界各國幾近無法趕超的神話。

然而,這個成績過於輝煌,加上北京是我們的主場,相信很多吃瓜群眾都對一件事情非常感興趣:在北京奧運會上,中國吃到了多少主場優勢呢?由於京奧九金成績太過突出,無論是向前比(在雅典中國只拿到鞍馬一金,悉尼拿到男團、雙杠、女子平衡木),還是向後比(倫敦拿到男團、平衡木、雙杠、自由操四金,里約更是一金未得),所得的成績都遠遠不能和京奧相比。不得不說,京奧的出色發揮「吊」起了國人對胃口,讓國人對於體操項目有了過多的期待,導致日後每次奧運會與世錦賽時,人們總會把成績與北京奧運會相比,得出了中國體操王者不再的結論,這是有失偏頗的。

在這個時候,另一種聲音出現了。這種意見是,北京奧運會中國體操隊的實力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強,而是因為我們擁有主場優勢,在裁判打分方面對我們格外照顧,因此中國才能收穫前所未有的成功。由於對體操規則的不理解,這種意見的支持者非常之多。毫無疑問,在北京奧運會上,中國無疑是佔了東道主的優勢的,但是中國究竟在其中優勢幾何?這些優勢表現在什麼方面?那我今天就來談一談,北京奧運會為什麼中國會獲得遠遠勝過其他諸屆的獎牌與金牌數量。

1.裁判緣——具有絕對優勢,但不具有相對優勢

作為東道主,裁判對我們的打分是否有照顧呢?我個人認為,這一點是肯定的。但是,這一點更多地表現在絕對優勢,在相對優勢方面,基本是沒有的。

相信不少人還記得在北京奧運會時大紅大紫的美國名星娜斯佳·柳金。在北京奧運會比賽結束後,柳金在對外採訪時說,北京奧運會是她所見過的最為公平公正的奧運會。要知道,柳金在其個人強項高低杠上與何可欣同分卻獲得銀牌。我想,從對手口中說出這樣的話,已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以我對體操的理解,北京奧運會比賽場上的獎牌,大致都是公正的,有爭議的不多。即使有,也更多地集中在銀牌與銅牌上,金牌歸屬爭議較小。但是,我們卻對京奧的比賽有這樣一種印象,中國經常出現大比分的領先,在團體決賽中包攬了所有項目的最高分與大部分次高分,最終領先第二名達到7分多的巨大優勢,這又是為什麼的?

其實,是這樣的。在奧運會前,每個項目都有一些熱門人物,中國在不少項目也有許多競爭者,這些人的裁判緣,是與中國隊被一起「抬高」的。也就是說,除了這些熱門運動員,其他一些較為平庸的運動員,其成績都被適當「打壓」了,而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女子團體項目的美國隊,男子各項的競爭對手,其與中國的分差都很正常。這樣,中國是具有一定的「絕對優勢」的,比如你的發揮本來能領先這項的平均水平1.5分,但在京奧上,可能被捧到領先這項的平均水平2分。但你的得分不具有「相對優勢」,因為你的競爭對手同樣被抬了0.5分左右,你們仍是在同一起跑上,相互間的分差沒有被拉開。

我們可以從高低杠的預賽中,看到這一點的深遠影響。高低杠項目原本的熱門人選有五人,包括來自中國的何可欣、楊伊琳,來自美國的柳金,來自俄羅斯的塞梅諾娃與來自英國的特維德勒。但是,出人意料的,其中三人,何可欣、柳金與特維德勒都在預賽中出現了大失誤。如果真的嚴格打分,那這三個人很有可能無緣個人決賽,至少來自中國的江鈺源等人都可以超過這個分數。但最終,有競爭力的這幾個人還是被裁判打分做進了單項決賽,來保證單項決賽的觀賞性,這,就是「絕對優勢」的體驗。

部分國家是沒有得到這一「絕對優勢」的,比如經典的例子是朝鮮隊的車英花。車英花在高低杠上一樣具有一個非常驚險刺激的成套,如果完全發揮出來,她是對獎牌有一定衝擊力的。但她並不在賽前裁判心中冠軍的熱門人選行列,在預賽中出現大失誤後,沒有像其他熱門一樣被裁判判進決賽。

所以,我們看到體操比賽在北京奧運會時,成為了「大國盛宴」,除了女子跳馬等少數項目外,其他基本都成為各個大國(男子包括中國、日本、美國等,女子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羅馬尼亞)瓜分「豬肉」的舞台。大國之間相互幾乎優勢,但對其他國家優勢極其巨大。例如女子平衡木預賽,前十二名居然全部來自四大國,前18名里只有三個非四大國運動員,因為每個國家只有兩人能進決賽,甚至第18名的義大利選手都能排在第三替補。由此可見一斑。

上文提到,中國在賽前戰略性放棄了男子跳馬。為什麼呢?其實,中國在男子跳馬上並不是沒有高手,假如有「裁判緣保送」的話,中國大可用陸斌換下黃旭,來衝擊男子全部的八枚金牌。至少也會讓李小鵬恢復兩跳,來衝擊這塊金牌。但是,因為中國在京奧沒有「相對優勢」,高手之間,是要真刀真槍決勝負的。所以,中國不敢賭這塊金牌。因為,男子跳馬的最大熱門,並不只有李小鵬,還有德拉古烈斯庫。(兩人兩跳難度都是7.0與7.2,同為世界名將,且質量都不錯,比拼跳馬的話,勝負非常難說)

果然,在跳馬決賽上,德拉古烈斯庫的第一跳就跳出了7.0+9.8的驚人高分。若不是其第二跳踺子180前直900失誤,極可能鎖定這枚金牌。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中國其實對裁判緣並沒有十足的優勢,考慮到李小鵬的腳傷,戰略性放棄了對這枚金牌的衝擊。從側面也可以說明,與國際高手間的競爭,中國並沒有因為東道主吃到多少打分上的便宜。(如果東道主因素真的有效,哪怕不用李小鵬恢復跳馬,用陸斌上陣,7.0+7.0的難度裁判操作一下也很容易水到金牌)

(PS:部分觀眾可能對男子自由操與單杠金牌有些疑慮,以我個人的觀點來說這兩金都是沒什麼問題的,如果需要我分析的話,我可以在日後追加對這兩金的詳細分析,這裡先不佔用篇幅了)

2.備戰——北京奧運會體操項目成功的主因

為什麼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能取得體操項目上如此輝煌的成績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上下一心、大力度全面的備戰,對該項目空前的重視力度決定的。

在北京申奧成功後,國家便從不吝惜在體操項目上的投入。加上雅典奧運會時的慘敗,痛並思痛之下,國家體操隊便上下一心,要在北京奧運會時打一個翻身仗。

因此,在那個周期時,從選材、施教到比賽,重視力度是空前的。可以這麼說,如果把江鈺源、鄧琳琳等人放在其他周期,這樣的「苗子」可能就被錯過了。在05到08年,經常可以看到新聞,中國頻繁地派人去比世界盃分站賽,不僅像江鈺源等重點隊員獲得了在裁判面前「露臉」的機會,甚至像肖婷婷這種二線選手,都派去國際比賽來證明中國運動員的全面性(肖婷婷是高低杠強項的選手,其高低杠難度大約在6.6左右,與一線選手有些距離,但非常有特點,成套里包括科馬內奇、騰身特卡、特卡京格爾等多個驚驗刺激的空翻與越杠動作)。像眭祿與鄧琳琳這種二選一的重點考察隊員,更是多次派往出國比賽來驗證其穩定性。

而時至今日,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體操隊的經費匱乏。一線隊員不能出國比賽,出國比賽往往無法配置齊全(一般出國比賽時,要配置運動員+教練+隊醫+翻譯,而近些年出國比賽常有缺隊醫或缺翻譯的現象發生),不舉辦國際賽事與邀請賽也不做各種專欄與專題,最終演化為坐在家中閉關苦修絕世武功,真到了比賽場上,外國解說員一臉蒙逼,稱中國小花小草為China 1,China 2。這些事情,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是不會發生的,經費充足的結果自然是成績良好。至於現在,經費到哪裡去了呢?這是個有趣的話題,如果有時間我會專門寫篇文章談一談,感興趣的網友可以百度一下「天津接待門」,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至少,在北京奧運會時,中國體操隊是真心想出成績的,當時的一切以成績為上,不會因為地方的利益影響中央決策。比如,在我先前的文章五環金的慾望——漫談體操隊大賽名額背後不見血的國內競爭中提到,北京奧運會時女隊的最後一個人選將在鄧琳琳與眭祿中決出,如果考慮組籍與省籍,很可能眭祿將成為勝者。但當時為了這個名額,中國特意將鄧琳琳與眭祿派出國比賽進行考察,結果是鄧琳琳的穩定性出色,而眭祿當時則是「國內女王」(在國內威風八面大殺四方,出國比賽則完全崩潰各種爆炸)。因此,即使眭祿來自上海並且是王群策組的「獨苗」,最後也沒入選國家隊陣容。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北京奧運會沒有上鄧琳琳而是上了眭祿(除了京奧外,在其他幾屆大賽中這種事情很可能發生),眭祿又像在國外比賽一樣團體平衡木與自由操雙雙爆炸,那無異於把團體金牌拱手讓給了美國,也無法創造當時的輝煌了。(事實上,北京奧運會團體男隊全部成功,女隊大失誤一次,僅多於2006年,其他幾年往往團體要大失誤三次以上)

3.場外——東道主優勢的真實體現

而我認為,北京奧運會東道主的優勢,真正體現的地方,並不是在場內,而是場外。

因為我們是東道主,裁判給我們多打了一些分數,這個,叫場內因素。然而,北京奧運會上,我們做出的成套,也基本都值得裁判給我們的分數。場內優勢,基本是沒有的。但是京奧我們有沒有場外的因素呢?我認為,事實上,北京奧運會正是合理地運動了自己的東道主優勢,在場外為我們贏取了最大的利益,才讓場內的比賽看上去「公平」、「公正」,從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在這裡,首先我要大致科普一下運動員入選奧運會資格的條件。如果運動員所在的國家在奧運會前一年的世錦賽上殺入前八名,則該國家可以直接獲得奧運會團體比賽的入場券。如果世錦賽該國只有9到16名,則需要在奧運會資格賽上取得前四名,該國才能比奧運會團體。如果該國未能比到前12名,那隻能由全能選手去比賽全能,全能獲得前一定名次的運動員,可以比奧運會。如果一個運動員連全能都沒能獲得名次,只能由國際體聯提供外卡,持外卡參賽。

因為奧運會不像世錦賽,無法承擔過重的預賽,只能先由世錦賽選拔一些出色的運動員,剃除掉部分能力不足的,然而再由這些運動員來比預賽。然而,在這裡,中國東道主的身份,背後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這裡,可能有一些觀眾就不理解了。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規則看著也很公平啊?但是,你是否有想過,如果有一個小國運動員,他的國家總體實力並不強大,而該運動員單項突出,卻比不了全能,那這樣的運動員,就要遺憾地錯過了奧運會了。

在北京奧運會上,這樣的事情就真的發生了,而且不只一次。在北京奧運會上,匈牙利鞍馬名將貝爾基就遭遇了這樣的尷尬。貝爾基是一名鞍馬單項運動員,他也是倫敦奧運會的鞍馬冠軍與多次世錦賽冠軍,他的存在將對中國運動員肖欽造成非常強有力的衝擊。但匈牙利並不是體操大國,無力通過團體比賽為貝爾基贏取奧運資格,而貝爾基本人除了鞍馬外別的項目都不擅長,也無力通過全能踏上北京奧運會。當時國際體聯有人主張將外卡給予貝爾基,但此事被中國強力阻撓——事後,北京奧運會鞍馬決賽上,肖欽的發揮不並完美,如果貝爾基在場,只要貝爾基正常發揮,將非常有可能從肖欽手中搶到這枚金牌。然而,貝爾基不在,肖欽屬於「順下來就能奪冠」的狀態,無壓力之下,儘管出現小失誤,依然拿走了鞍馬金牌,這,便是中國的場外優勢帶來的影響。

不止有貝爾基,在其他項目上,中國亦將該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吊環項目,中國在北京奧運會上派出了「雙保險」——楊威與陳一冰,後者有「吊環王」的美譽,兩人也分列京奧吊環冠亞軍。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塊金牌其實中國原本並不是十拿九穩的。來自荷蘭的范吉爾德,曾經對陳一冰帶來了極大的衝擊。應該說,范吉爾德的吊環能力介於陳一冰與楊威之間,與陳一冰的分差一度非常微弱。陳一冰如果想在京奧戰勝范吉爾德,很可能要上難度,一旦成套加入了風險動作,誰勝誰敗就很難預料。但范吉爾德一樣遭遇了「貝爾基型」尷尬,全能不強祖國又不給力的情況下他也沒能登上京奧的舞台,自然,志在衝冠雙保險的中國也不可能把外卡交給范吉爾德,毫無壓力的陳一冰在奧運會上用穩定的「低難」成套輕鬆奪冠,而范吉爾德卻只能一次次地在世錦賽上衝擊名次,奧運會,註定對他來說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此外,單杠項目上,來自斯洛維尼亞的佩甘,一樣遇到了類似的尷尬。佩甘是單杠前空翻越杠流的集大成者,是05年世錦賽單杠金牌獲得者,擁有命名動作後擺前團一周半加轉180度越杠抓杠,與2004年奧運會冠軍卡西納(卡西納是當時後空翻越杠流的代言人,擁有命名動作前擺後直兩周加轉360度越杠抓杠)交相輝映。應該說,因為單杠項目競爭非常激烈,佩甘沒有像貝爾基與范吉爾德那樣在單項上一度擁有統治力,但08年奧運會上單杠項目的亂斗中他也未嘗沒有揀漏奪金的可能。但相同的原因,小國+不全能+不給發外卡,佩甘一樣無緣京奧,鄒凱用一騎絕塵的7.2難度奪得冠軍,單杠項目從此進入了天朝轉體連接套與越杠空翻流競爭的年代。

後來,國際體聯果斷髮現了京奧規則的漏洞,對參加奧運會資格的選手進行了調整。運動員除了可以通過團體或全能入選奧運會外,在奧運會前一屆的世錦賽中,如果獲得了單項前三,也擁有參加奧運會的資格。該規則在後續進行了不斷的調整,包括單項世界盃的積分也可以讓運動員有資格等等。總的說來,如果按現在的奧運會資格規則放在京奧當時,貝爾基、范吉爾德、佩甘這樣的運動員都很有可能參加奧運會,到時候,這幾塊金牌可能就會憑空生出一些懸念,可能中國不會拿金拿得如此穩當。

除了運動員外,因為中國要辦奧運會,所以在制定規則方面,中國在08年佔盡了優勢。比如在單杠項目,中國運動員擅長轉體接飛行動作,而外國運動員則習慣於多次大迴環振浪接一個大空翻(比如京奧的霍頓)。應該說,接在轉體後的飛行很難發力,所以這樣的動作有連接加分,但觀賞性差一些。當時的規則規定,D組轉體接D組以上的飛行有0.2的連接加分,因此中國刷出了不少中穿180+直體特卡、中穿360+馬凱洛夫、大迴環跳轉540+直體葉格爾這樣的連接,觀賞性一般,卻很能刷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鄒凱的D分一騎絕塵。該規則一直沿用到12年,16周期該連接加分降為0.1,到東京奧運會周期該連接正式廢除。

另外,在高低杠項目上,情況也比較類似。當時的規則規定,高低杠上E組轉體接E組轉體有0.2的加分,E組轉體接D組飛行也有0.2加分。因此,高低杠上E組轉體的儲備成了競爭的焦點。而中國擅長的E組轉體(此項沿續至今,目前中國與世界運動員擅長的轉體亦是如此)包括中穿、畢轉、林轉、林轉180、凌轉180、扭掏360等多種,而外國運動員擅長的E組轉體只有並掏360,以前有些運動員有正掏540等現在也沒人做了。因此一時間中國的高低杠形成了非常恐怖的集團優勢,外國運動員想盡各種辦法卻怎麼刷分也刷不過E轉E轉葉格爾、三個E轉連特卡等等中國式連接。不可否認的是,這些E轉也是美國名將柳金擅長的,而柳金也是國際體聯鼓勵的運動員,兩方面作用之下規則變得很有利於中國,後來在里約周期以上連接加分全部縮水為0.1,以飛行與換杠搭配的高低杠開始逐漸取代轉體流成為杠子套路的主流。

京奧時期,中國在雙杠、吊環等項目都有集團優勢,而這些項目上都有連接加分,造成了中國的優勢更加可怕。而在京奧後,雙杠與吊環的連接加分被廢除,僅有單杠自由操仍有連接加分。有人說這一點是國際體聯打壓中國,避免中國的強項過於強大,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北京奧運會上,中國確實有一定規則的制定權並將之利用到最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牌的壟斷。

應該說,北京奧運會時,場外因素給比賽的結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而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又很難感受到這一點。如果從規則與比賽發揮的角度來看,比賽場上出現的分數基本合理,並沒有刻意地捧中國選手與打壓外國選手,以當時的規則看,中國得到的九枚金牌都是實至名歸的。但中國很聰明地把工作主要做在了場外,造成了規則的偏向、競爭對手的削弱,使中國運動員可以以較小的壓力、較輕鬆的競技狀態橫掃了幾乎一切對手,即使打分不用偏向我們,我們依然是多個項目的頭號熱門,我們用一個「公開、公正、公平」的打分環境創造了多塊金牌,這是京奧時中國做的很聰明的一點。

我換個方式和大家說一下京奧我們擁有多大的場外優勢。我們知道,在倫敦奧運會上,中國獲得了四枚金牌。但假如將所有運動員全部超時空傳送到北京,以北京的場外方式來影響,那又是什麼結果呢?首先,單杠名將宗德蘭德將註定無緣奧運,因為出身荷蘭的他只能比單杠雙杠兩項,全能不行的他又是鄒凱與張成龍的最大對手,鄒凱只需打敗漢布欽即可奪冠。而倫敦時漢布欽的發揮其實還略弱於鄒凱,佔了歐洲的裁判優勢才反超了0.4的D分劣勢,正常打分的話鄒凱還是略勝一籌。而吊環上戰勝陳一冰的納巴雷特,因為巴西的團體實力一般,其個人也是吊環單項選手,很有可能也會無緣奧運,到時候陳一冰自然可以輕車熟路拿下冠軍。也就是說,只要做京奧相同的場外工作,中國很有可能能得到6金甚至更多。當然,倫敦不是北京,四金算是中國當時體操的真實實力體現。

總的來說,在北京奧運會時,中國是佔有了一定東道主優勢的,但是該優勢更多的集中在場外與備戰。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地準備奧運、對規則的解讀、對人選的精化、對比賽認真負責的態度、資金的投入、省籍組籍等地方勢力介入的減少等等,都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這些,是東道主優勢的真正體現,也是京奧成績遠遠好於其他幾屆奧運會的最主要原因,而並不是部分觀眾狹隘地認為我們是東道主所以裁判給我們多打了多少多少分導致的。體操成功與失敗的背後,值得我們深思。


推薦閱讀:

引體向上的秘密

TAG:體操 | 體育 | 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