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火的展覽上,藝術家解答:為什麼你的存在感越來越弱

埃利亞松:「存在感」不是個簡單的有無問題

第84期

「重逢島」為Lens於2016年創辦的原創視頻品牌

12塊來自北極格陵蘭海的冰塊被放在巴黎市中心廣場上,它們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大約2萬年了。

路人看到冰塊,一大堆約定俗成的念頭在頭腦里閃過,但只有真正伸手摸到冰的那一刻才心裡一驚:原來它這麼冰涼!

Ice Watch, 2014

Photo:Martin Argyroglo,? 2014 Olafur Eliasson Studio

這是冰島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的一件作品。「我們頭腦里可以很清楚地描述出冰的特性,但在生活中,我們和冰接觸的機會並不多。」

這就是為什麼,在巴黎街頭,小孩好奇地舔起了冰塊,還有個男人長久抱著一塊冰,好像重新發現了自己失散已久的朋友。

「我們太想當然地把『想』和『做』混為一談了。在我看來,思考和行動之間的距離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人們太滿足於『想到某個主意就好』,卻永遠把真正的行動『留到明天去做』。

《未思之思圖志》,2014

Photo: Iwan Baan(上圖),邢宇(下圖),? 2014 Olafur Eliasson Studio

正是這種錯覺,造成了現代人的存在感普遍缺失。

「存在感不是種空想,而是你身體切實的感受。」埃利亞松說,「存在感不是個簡單的有無問題,只有承擔起責任,積极參与到周邊發生的事情中,人才能獲得存在感。」

Riverbed, 2014

Photo: Iwan Baan,? 2014 Olafur Eliasson Studio

埃利亞松的工作,就是通過藝術作品,不斷喚起人們已經稀薄無比的存在感。在他的成名作「黃太陽」里,他用黃色燈管做了個巨大的太陽。

人們被籠罩在溫柔的黃色光線里,慢慢都躺在了地板上。

天花板是面巨大的鏡子,人們仰面尋找著鏡子里的自己,像嬰兒一樣揮揮手、動動腿,通過倒影確認自己的存在。

The weather project, 2003

Photo:Andrew Dunkley & Marcus Leith, ? 2003 Olafur Eliasson Studio

存在感,有時候就存在於這種細膩的感受中。

埃利亞松曾經從冰島的廢棄燈塔上拆下透鏡,把它和燈泡組合在一起,在牆上投射出迷人的光圈。

《明日共鳴器與昨日共鳴器》,2018

Photo: Jens Ziehe,? 2018 Olafur Eliasson

光圈中的藍色來自埃利亞松某天黃昏時的經歷:他坐在家裡,沒有開燈,最後一絲光線通過窗戶玻璃照射進來,在牆壁上形成這種藍色。

「這是夜晚宣告自己到來時的色彩。」

《聲音銀河》,2012

《水鐘擺》,2010

2018年北京紅磚美術館展覽現場,Photo:邢宇,?2018 Olafur Eliasson

存在感,有時還發生在你和別人共享了一個偉大秘密時,歸屬感讓你感到自己的存在。

埃利亞松有次在冰島徒步,遠遠看到兩個瀑布,在世界任何地方,水下落的速度都差不多,但從他站的地方看,瀑布一個水流快,一個水流慢,這是因為瀑布距離他的遠近不同。

突然間,地理環境具備了時間含義,只要盯著瀑布的變化,他就知道自己走了多久。

Waterfall, 2016

Photo: Anders Sune Berg,? 2016 Olafur Eliasson Studio

埃利亞松於是把瀑布放到了紐約布魯克林大橋,城市人本來是沒多少地理感知的,但現在,走路時遠遠看到瀑布,看到水流或快或慢,人們立刻直覺性地獲得了時間感。

相互陌生的人,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經歷著同樣的時間體驗,歸屬感就在他們心裡生根了。

Your rainbow panorama, 2006-2011

Photo: Ole Hein Pedersen,? 2011 Olafur Eliasson Studio

存在感還在於你發現自己掌握了某種很強大的東西。比如埃利亞松曾經用花園裡的噴水籠頭和射燈在室內做出了彩虹,人們看著他簡陋的設備,發現自己在家就能創造同樣的美。

「我們總誤以為美是由時尚行業定義的,那才不是美,甚至很醜。美是機會,而不是誘惑。美是種包容的能力,」

《聚合彩虹》,2016

2018年北京紅磚美術館展覽現場,Photo:邢宇,? 2016 Olafur Eliasson

在科技把控日常生活的今天,存在感正面臨越發嚴峻的喪失。埃利亞松發現,現在來博物館看藝術品的人總是舉著手機,他們基本上都是透過屏幕在看展。

《生物鐘球體(綠、藍、紫、紅、橙、黃)》

2018年北京紅磚美術館展覽現場,Photo:邢宇,?2018 Olafur Eliasson

「我最近在開發一種新牆紙,牆紙會過濾全部射線,用到博物館裡,人們的手機就收不到信號了。這樣人們就會把手機乖乖裝回口袋,開始重新注意藝術品。」

更多有趣內容歡迎

微信微博 "WeLens"

Lens-知乎Lens-專欄

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體、重逢島視頻、沙龍等業務,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視頻和文字版權為「Lens·重逢島」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推薦閱讀:

我們來回憶下越劇藝術家傅全香,生前有哪些作品吸引觀眾的眼球?被眾人所熟知?
奧地利新客觀主義畫家Klemens Brosch 1894-1926
「1001幅世界名畫」後印象派畫家 圖盧茲·羅特列克 (下)
一位不會畫直線的畫家【不是標題黨】
除了草間彌生,還有很多個性藝術家

TAG:展覽 | 裝置藝術 | 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