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熊玲:小時候缺愛,會給成年帶來哪些不良的影響?

一個人小時候不被愛的難受心理會影響到成年後的生活。

某女孩小萍,快30歲了,戀愛了三次失戀三次,工作6年跳槽了5次。她說:我厭惡工作又不得不工作,厭惡生活又不得不生活。我好像總是在找尋自我卻總也找不著。一路走來沒感覺過順心。高考失敗的遺憾像個幽靈仍在我心裡晃蕩。依我的成績應該讀重點大學,可惜只讀了一個普通本科。從那時起,我的生活彷彿掉進了泥潭,不如人的自卑折磨著我。但我心裡一直有個聲音在說,這不是你,不是你,你應該是最棒的!你必須走出低谷,必須成為最好的人。所以我總是在努力掙扎,但我發現我的努力不見回報,我的掙扎沒讓我走出泥潭,覺得自己在哪裡都不如意。我感到疲憊,身心彷彿被什麼控制了一樣,不得自由。我真恨自己,恨自己為什麼來到了世上?

進一步了解,她童年時乖巧可愛,招人喜歡。在她5歲時媽媽生下了弟弟,她發現包括爺爺奶奶等全家人欣喜若狂,也發現,父母愛弟弟遠勝過愛自己。從此在她心理烙下了複雜的感受:男孩好女孩不好,討厭男孩也討厭女孩,為啥男孩好女孩不好?以後,更讓她受不了的是父母常用「你是姐姐,就應該要照顧弟弟讓著弟弟」要求自己,常用「你脾氣真怪,咋越來越不懂事,還不如弟弟乖呢」來指責自己。在她心底銘刻著「我不信我不如弟弟好,我會證明給你們看,我遠比弟弟好」的雄心與抱負。

人生最傷痛的事莫過於愛的喪失。在許多人看來,完全可理解小萍嫉恨父母不愛她,嫉妒弟弟搶走了愛的難受,渴求愛是人的本性,何況那時她是小孩子。但不一定理解和認同,一個人小時候的難受心理會影響到成年生活。想來,也確實不該也不至於。但事實總是背離不至於。許多理論也總是能夠揭示這些背離和不至於的現象,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知老」就是經驗之談,精神分析的「童年決定論」也是久經考驗的理論。臨床事實也讓我們不得不承認,所有心理疾病的形成,無一列外不跟人過去的失落相關。

小萍的心理痛苦是有代表性的,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實際是對過去愛喪失的不滿,是因她早期內心對「我是他們的棄兒」「我是不好的女孩」「我不如別人好」等自我身份認同的結果。只不過這一切的心理認同是在無意識下進行,她對父母恨意的壓抑也早已使她忘卻了究竟憤恨的是什麼。生活在持續,人也在不斷長大,潛意識的怨恨與雄心驅使她不斷以奮發努力、自責自恨、怨天尤人、苛求挑剔等方式追尋著愛的失落。不幸的,人在努力奮進的同時,深藏的憤怒會耗損人心的能量。試想,一個人能否做到還沒卸下仇恨卻要笑著生活呢?

人際社會的特點就是關係控制。當我們有埋怨或聽到別人埋怨時都會有一種被控制的壓抑,現實充滿了控制,我們無法迴避。當你不再懷恨某種關係,開始接納自己和別人,當你不再敵意某種控制,開始借著控制覺知你的真實時,你將變得自由一些。


推薦閱讀:

慣子10大典型表現,你中了幾個?
【蝴蝶姐姐說故事】第17期:獃獃鳥歷險記
二年級學習生活小結
【孕期~3歲】一定要玩的6個益智小遊戲
魏傳儒老師:教育實務經驗分享之《借力使力,給孩子進步的動力》

TAG: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