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收入只有3000,如何才能過得體面?

我是小貝,代表貝多多理財記賬APP,祝大家生活都美好體面幸福。

喜歡就點個贊,收藏下吧

正文:

今天我要跟大家探討的是在體制內,或者低薪一族,甚至只拿固定工資的人,如何先實現「過得體面」,從而慢慢實現「財務自由」。我想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過著平凡的日子。拿我自己來說,每天勤勤懇懇的工作,單位家庭兩點一線,在家吃膩了出去吃頓好的,放假周邊省市玩一趟,每個月工資到賬的那一天,就是最高興日子,倘若薪資有了漲幅,那就是意外驚喜。但是也有這樣一種人,享受在前,吃苦在後,發工資前半月是皇帝生活,後半月是乞丐生活。

我老公一個同事,每到發工資前十天,就開始借錢,你二百他三百的這樣借,次數多了,雖然面子上抹不開還是會借給他,但是背後總會有怨言。有人說,你每個月都有理財收益,當然比我們強啊!聽到這種話,我通常都是一笑了之,我想,我們之間的差距,不僅僅體現在理財收益這件事情上,更多的是一個人的自律性上。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麼做的。給大家推薦一個理財返利平台,微信搜索公眾號「小青蛙網」,我爸也投了這個,收益挺高的,推薦大家去試試。

一、堅守「收入-儲蓄=支出」的公式

不怕大家笑話,2013年我上班時,第一年試用期全額工資每月只有2552元。而且前半年沒有發放,是快放寒假時一次性發了5個月的,我清楚的記得看到卡上有12760元時的激動心情。雖然上大學時也打過工,但是和人生第一次正式發工資的感覺還是不一樣的。對於第一份工資,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規劃:孝敬父母,應該的;犒勞自己,應該的;出去大吃一頓買買買慶祝一下,也是應該的。這麼多應該的聽起來都很合理,那怎麼安排呢?我自己留了2760元,將一萬塊錢存了銀行一年定期。隨後的每個月發工資,都在網上銀行辦一筆一年期定存業務,金額為1000元,這也就是我最初的12單。每年的一筆到期後,就和當月要存的放在一起,形成新的一張存單。當然現在不在銀行定存了,因為利息太低了,現在轉移到我從大學時就開始用的某記賬軟體進行12單了,年息搞活動在9點多。其實不管是哪個平台,哪家銀行,就是想要跟大家說一定要存錢,發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存錢,不要小看一千塊,積少成多,聚沙成塔。也告訴大家一定要堅持,不要中斷,在存12單的過程中我經歷了結婚、生子、遇到投資機會等等,也沒有把這錢拿出來過。這不,將當時的一萬元拆分後,現在每個月的存單為5000元,比我每個月工資還要高。

二、合理安排資金大件做好規劃

沒買房子之前除了12單動用1千塊,剩下的錢就會取出來,除去個人的花銷,其餘的就進行小額的網貸投資。2016年結婚買了房子後,我的工資卡就沒有再往外取過錢,當然不是說找到老公就花他的,存自己的。截止到寫文章的這一天,我的到卡工資為3828元,而且沒有年終獎、沒有績效獎。我相信看文章的大部分人,工資肯定比我高。那我的工資是怎麼分配的呢?2500的房貸,每個月15號直接划走,1000塊錢的12單發工資第一時間划走。這樣工資卡基本上就是光光的。剩餘的三百多塊,轉到TDJF上,加每張12單的到期的利息,做三個月的理財,這樣做四個季度四個循環,在八月份取出來,加上單位發的取暖補助,十三個月工資等等,交我們家的保險。日常生活和寶寶花銷就老公支出,如果需要買大件,提前規劃,分到每個月提前進行儲蓄,然後買的時候先用信用卡支付,用原有資金做個短期理財,賺個時間差。

三、遇到機會抓住巧用槓桿投資

雖然工資不高,但是五險一金全部按時交,而且按要求的最高基數來交。這樣我和老公每個月公積金為2500左右。我們這個地方不買房不能取公積金,為了督促自己不亂花錢,為了盤活公積金,也為了改善住房環境。我和老公買了我單位正對面的房子,買時單價6000+,首付用掉了彩禮和陪嫁,還差一些錢,找周圍親戚借用了一些。用公積金貸款3.25的利息買了房子,短短一年半,這套房子將近翻了一番。我想這是國家給我們上班族的福利,能用起來最好,如果預算不足,伸手踮腳也要夠一夠。而對於借款,我按照比銀行貸款利息高的點數進行給予利息。這也是我目前為止用的最大的槓桿了。而大學時打工、上班後剩餘工資以及做民間借貸時積累的本金進行的網貸投資、基金投資、資金拆借等等讓我每個月進賬1500到2000元左右,這部分我用作自我提升及個人花銷。比如我想考二建,但現有文科專業不可以,那我就報名了新的工科類本科函授,爭取也做一個「斜杠青年」。

啰啰嗦嗦這麼多,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工資少不可怕,也可以過得滋潤,前提是要有自律精神。而在方向正確的前提下,幹什麼事情就怕兩個字:堅持。即便是月入3千,在合理的規划下,也可以過得體面!

推薦閱讀:

現在做什麼賺錢快
月光族如何投資理財?
借唄和花唄給了你「買買買」的底氣,也正在毀了你。
2018年3月,眾籌客項目分紅排行榜單TOP10,本期分紅年化最高174.14%!
「請讓我知道,你努力改變並不是因為貧窮」

TAG:理財 | 個人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