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戰中的志願兵與徵召兵(一)
美國內戰爆發的時候,無論是南方和北方都認為這是一場只靠志願兵就能打贏的戰爭,是一場1861年夏天就可以結束的戰爭。儘管歐洲用幾代人的經驗證明志願兵已經不適合19世紀的戰爭形態,但是在美洲還沒有這樣的經驗。然後美國人發現自己錯了。美國人開始徵兵了。南方的徵兵還比北方早了幾個月。
從農具可以被當成武器殺人的時代開始,身體健全的成年男性就承擔了從侵略者手裡保衛自己的土地、家庭和國家的責任。這種責任被認為是是與生俱來的。希臘和羅馬城市裡的民兵、盎格魯-薩克森部落的民兵以自然權利和傳統的名義把男人們拉進隊伍。這種隊伍的服役期限雖然只有一兩個月,但是運氣不好的話,一年要被拉出來很多次。
由徵召兵組成的軍隊是19世紀的常態。除了美國和英國,幾乎沒有哪個強國拒絕這種常態。拿破崙把法國大革命時代的」全民徵兵「(levée en masse)思想發揮到了極致。從1800年翻越阿爾卑斯山突入義大利,到1813年在萊比錫慘勝四國聯軍,拿破崙徵召了261.3萬人在他麾下作戰。拿破崙的輝煌深刻地影響了19世紀的軍事思想:「神和最大的那個軍團一起行進。「
在1861年4月,聯盟國認為可以快速取勝,認為歐洲列強會在適當的時機介入。於是南軍志願兵的服役期限被設定成1年。現在看來,戴維斯的決定是短視的。但是林肯比戴維斯還要短視,北軍志願兵的服役期限只有3個月。這是從美國建國時代延續下來的光榮傳統,華盛頓鎮壓威士忌暴動的時候,跟美軍簽的就是3個月的合同。可見北方也沒有什麼打長期戰爭的覺悟,只當敵人是抗稅的農民,不出半年就能擺平。作為對比,當時普魯士軍隊的服役期限是3年,其他歐洲列強的軍隊也都差不太多。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不算非常短視。告訴一個鄉下揚基小伙兒「來啊,去教訓一下不知死活的迪克西傻逼,3個月包你拿錢回家」和「你這3年里都別想再見到那個隔壁農場里擠牛奶的大胸妹子,都別想吃上你老娘親手做的蘋果餡餅了」的效果,肯定不一樣對吧。
3個月很短,但是足以給鄉下揚基小伙兒們穿上制服、讓他們參加盛大的遊行、把他們送上戰場、然後看他們被吊打著滾出戰場。這種體驗與其說是屈辱,倒不如說是激勵人心。絕大多數北軍士兵都在3個月後續簽了合同。他們想要需要證明自己不是慫逼。想要證明自己不是慫逼的男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在1861年7月第一次奔牛河戰役的慘敗後,北軍的防線岌岌可危。在北方流傳著「首都已經保不住了」的傳聞。北方人心惶惶,既然首都已經向叛軍門戶洞開,那他們自己的家園還能免遭戰火蹂躪嗎?在恐慌蔓延的半個多月里,林肯不失時機地向合眾國國會索求了,並且如願以償地得到了他迫切需要的東西:50萬名志願兵。如果非要給這50萬名志願兵加上一個服役期限的話,那將是3年。
合眾國的人力資源危機基本告一段落,然而聯盟國的麻煩才剛剛開始。第一次奔牛河戰役的勝利讓南軍高興得太早了。南軍開始坐等,坐等北軍的投降,坐等林肯的媾和,坐等歐洲列強承認聯盟國獨立國家的地位。1861年的夏天和秋天就這樣被浪費了。麥克萊倫沒有投降,林肯沒有媾和,英國和法國態度曖昧,沒有支持哪一方的意思。當1862年1月林肯簽署總統令,北軍從海陸兩面發起總進攻的時候,南軍士兵的合同也要到期了。迪克西小伙兒們已經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教訓了不知死活的揚基傻逼,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回去見隔壁農場里擠牛奶的大胸妹子、吃老娘親手做的蘋果餡餅了。
即使面對這樣可怕的人力空缺,里士滿的政治精英們還是在志願兵制和徵兵制之間搖擺不定。在1861年12月,聯盟國國會倉促通過了《津貼與休假法》(Bounty and Furlough Act),宣布將所有志願兵的服役期限延長到3年——因為已經過去1年了,所以實際上是延長了2年。作為補償,志願兵可以拿到50美元的津貼和60天的休假,還可以自由挑選自己中意的部隊,選舉自己中意的人當長官。
《津貼與休假法》毫不意外地贏得罵聲一片。南軍士兵都覺得自己被裡士滿當成了用50美元和60天假期就可以打發的傻逼。特別是那些因為平時抓軍紀抓得嚴而落選的軍官,覺得身為軍人的尊嚴都被踐踏了。第30維吉尼亞志願步兵團(30th Virginia Volunteer Infantry Regiment)團長理查德·M·凱利(Richard Mile Carry)上校很噁心這種迫真民主,索性退選。雖然第30步兵團的士兵還是選了他當團長,他卻說什麼也不在這個部隊呆了。美國歷史學者道格拉斯·S·弗里曼(Douglas Southall Freeman)在《羅伯特·E·李傳》中寫道:
There was nothing in the law to keep an ambitious soldier from canvassing discontented men in established regiments to enter new units, where the solicitor hoped to win a commission. On the re-enlistment of the army, the men could elect their own officers, rewarding those who curried favor by laxity and demoting those who had enforced discipline.
《津貼與休假法》沒有任何措施來防止有野心的士兵把心懷不滿的戰友聚集起來,跑去一支新隊伍里,勾結那些想贏得選舉的掮客。讓士兵選舉長官,就是給那些放縱士兵收買人心的軍官以獎勵,打擊那些嚴明治軍的軍官的士氣。
轉眼到了1862年4月。在血腥的夏洛戰役之後,聯盟國終於推出了《徵兵法》(Conscription Act),先於北方實施了徵兵制。《徵兵法》規定所有18~35歲的白人男性都有3年兵役的義務,但是可以花錢僱人「代打」。《徵兵法》毫不意外地贏得罵聲一片,因為有錢的白人大少爺們可以悠哉地在家一邊吃蘋果餡餅一邊喝大胸妹子的牛奶,白人屌絲就不得不去戰場上拼死拼活。 在一般的南軍徵召兵看來,被有錢的少爺雇來」代打「的士兵就像僱傭兵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臨陣脫逃。在1863年底,「代打」制度被廢除了。1864年,「代打」制度又被恢復,但是僱人「代打」的人必須作為志願兵參軍。
美國歷史學者阿爾伯特·B·莫爾(Albert B. Moore)認為,南方最大的失誤就是過於依賴志願兵制。在《聯盟國的徵兵與衝突》中,莫爾寫道:
Conscription would have been less odious if it had been made the exclusive policy of raising armies at the outset. It might then have been regarded as a scientific way of allocating the man power of the country and distributing fairly the burdens of war. But the volunteer system was tried the first year, and after conscription was adopted volunteering was still allowed. This made conscription appear to be a device for coercing derelicts, hence the taint that attached to the conscript.
如果徵兵制一開始就是組織軍隊的唯一指定政策,就不會那麼令人厭惡,還會被視為科學配置人力、合理分配作戰義務的手段。但是在第一年,南方嘗試了志願兵制,在採用徵兵制之後依然保留著志願兵制。於是徵兵制看起來像強行把一群慫逼推上戰場一樣,徵兵制的名聲就這樣搞臭了。
====================================
(待續)
====================================
參考書目:
Albert Burton Moore, Conscription and Conflict in the Confederacy, New York: MacMillan, 1924; reprint 1963,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Douglas Southall Freeman, R. E. Lee: A Biography, New York and London, 1934: Charles Scribners Sons.
推薦閱讀:
※中世紀的旅行家20
※科學與科研者:它者的宗教,別樣的「薩滿」
※【歷史|第2期】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對AlgorithmBird先生這篇文章的一點說明和評論
※大馬士革的日落 | 地球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