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取名中的硬傷淺析(二)

這是筆者詩經取名意象淺析系列文章之一。

一 詩經命名內涵辨析之~秋之白華 之解析

兼談《詩經 小雅 白華》

瞿秋白與楊之華之愛情為人所稱道,曾經有一部電影名為《秋之白華》,片名巧妙的把二人名字「瞿秋白」「楊之華」聯繫起來,其靈感來自瞿秋白送給楊之華的一枚圖章,瞿秋白當時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華』『秋之白華』和『白華之秋』刻成三枚圖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你無我,永不分離。」之後他為革命犧牲,楊之華終身未再嫁。

然而經筆者細琢磨之,「秋之白華」四字頗為不妥。瞿秋白一介文士,應讀過詩經,然筆者揣測其叛逆大膽之革命精神,使其無視《詩經 白華》本義。而其遭遇卻終難逃脫其詩旨,不禁令人唏噓。

首先看看詩經《白華》

小雅·白華

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遠,俾我獨兮。

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嘯歌傷懷,念彼碩人。

樵彼桑薪,卬烘於煁。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念子懆懆,視我邁邁。

有鶖在梁,有鶴在林。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遠,俾我疧兮。

按《毛詩序》說:「白華,周人刺幽後也。幽王娶申女以為後,又得褒姒而黜申後。故下國化之,以妾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為之作是詩也。」

正義曰:《白華》詩者,周人所作,以刺幽王之後也。幽王之後,褒姒也。以幽王初取申女以為後,後得褒姒而黜退申後。褒姒,妾也。王黜申後而立之,由此,故下國諸侯化而效之,皆以妾為妻,以支庶之孽代本適之宗,而幽王弗能治而正之,使天下敗亂,皆幽後所致,故周人為之而作《白華》之詩以刺之也。

申後之黜,幽王所為,而刺褒姒者,言刺褒姒則幽王之惡可知,以褒姒媚惑,以至使申後見黜,故詩人陳申後之被疏,遠以主刺後姒也。

《帝王世紀》云:「幽王三年,納褒姒。八年,立以為後。」則得在三年,而黜申後在八年。

此詩之作,在見黜之後。

經八章,皆言王遠申後,是得褒姒而黜申後之事也。下國化之,即五章「鼓鍾於宮,聲聞於外」,是也。此詩主刺王之遠申後,但王為此行,則為下國所化,故經略文以見意,序具述其事以明之。

毛詩註疏把這篇詩的主旨也點明了,無非是此詩乃刺褒姒之做。

那麼考之於瞿秋白與楊之華之事迹~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紀念日,瞿秋白和楊之華在上海結婚,楊之華前夫沈劍龍親來現場祝福。

據史料記載,沈劍龍後來送給瞿秋白一張六寸的照片,沈劍龍剃光了頭,身穿袈裟,手捧鮮花。照片背面寫著借花獻佛。

從此沈劍龍退居二線,瞿秋白與楊之華以愛情的名義結合,並進入動蕩的歷史年代。

這段歷史回溯一下,1923年,上海大學社會系迎來了一個女學生叫楊之華,

楊之華給人印象是:漂亮和積極要求進步。而楊之華面對自己的入黨介紹人、社會系系主任就是,瞿秋白,瞿秋白給楊之華以博學、有革命思想、儒雅之美好印象。故而相互愛慕之。

然而,楊之華已婚且育有一女沈獨伊,瞿秋白亦有重病中的妻子王劍虹,第二年其其人病逝。瞿秋白說服沈劍龍放棄楊之華,而自己與之結合。沈劍龍竟然成人之美,於是二人就結合了。

以毛詩觀點來看,瞿秋白之於楊之華類似幽王之於幽後,而申後則為瞿秋白之病妻或沈劍龍。

詩經白華作為一首著名之「棄婦詩」乃是申後諷刺幽王,秋之白華以此為名,且信誓旦旦,則有意為之乎?而觀秋之白華一旦相逢,不久之後,瞿秋白即就義,楊之華命運坎坷,以此觀之,此兆佳否?

說到這裡,懂得詩旨,易理之人自然知道答案了。

再來看白華之意象,除了毛詩之棄婦形象,還有白色的花。

《山海經·大荒南經》:「 蓋猶之山 者,其上有甘柤,枝榦皆赤,黃葉,白華,黑實。」 晉 束晳 《補亡》詩之二:「白華朱萼,被於幽薄。」如果按這種意象,白華則為純潔美麗之意象。

然而綜合判斷之,其意象之取捨與理解,讀者自有判斷力。

二 零露

鄭風 野有蔓草

零露

野有蔓草

詩經 鄭風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

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這首詩乍看上去很美,以至於網路《詩經取名》眾貼,有「零露」一名。

然而此詩詩旨是否也是讚美女性之美?或是讚美愛情?

其實並不如此,還是來看歷代詩注。

詩序雲「 《野有蔓草》,思遇時也。君之澤不下流,民窮於兵革,男女失時,思不期而會焉」也就是說乃是一首男女婚配之詩。

正義曰:作《野有蔓草》詩者,言思得逢遇男女合會之時,由君之恩德潤澤不流及於下,又征伐不休,國內之民皆窮困於兵革之事,男女失其時節,不得早相配耦,思得不與期約而相會遇焉。是下民窮困之至,故述其事以刺時也。

孔穎達正義認為這是一首諷刺國君之詩,由於國君之恩澤不及,導致男女婚配失時。

歐陽修《詩本義》云:「男女婚聚失時,邂逅相遇于田野間。」與毛詩序類似。高亨《詩經今注》「一個男子在野外遇到一個思慕已久的姑娘,就唱出這支歌。」

與歐陽修之觀點類似,即是一首愛情詩。

那麼其中「 零露漙兮 」何解?

按,鄭《箋》:「零,落也。」漙(tuán):形容露水多。《毛傳》:「漙漙然盛多也。」孔穎達疏:「 毛以為,郊外野中有蔓延之草,草之所以能延蔓者,由天有隕落之露,漙漙然露潤之兮,以興民所以得蕃息者,由君有恩澤之化養育之兮。。。 」

然而此「零露」一詞,遂演化成「露水夫妻」之說:此詞指夫妻的結合,本始於草野露天之會。男女露天之會,即是《野有蔓草》所描述之事。

按,清·李光庭《鄉言解頤·天部》:「有曰『露水夫妻』者,《詩》『厭浥行露』箋:《周禮》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之無夫家者,疏謂之露會。又『野有蔓草』註:謂男女相遇於野田草露之間。則鄉人之言,可謂原原本本矣。」

故而,以「零露」為名似乎有點太草率了,不知給予何種期許?

三 這些年,關注詩經取名,發現有三個名字,很熟悉,有很奇怪~「成悅」「執子」「子偕」。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按,《毛詩序》云:「《擊鼓》,怨州吁也。」鄭箋以《左傳·隱公四年》州吁伐鄭之事實之。

按四年春,衛州吁弒桓公而立。公與宋公為會,將尋宿之盟。未及期,衛人來告亂。夏,公及宋公遇於清。

宋殤公之即位也,公子馮出奔鄭,鄭人慾納之。及衛州吁立,將修先君之怨於鄭,而求寵於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曰:「君若伐鄭以除君害,君為主,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則衛國之願也。」宋人許之。於是,陳、蔡方睦於衛,故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

公問於眾仲曰:「衛州吁其成乎?」對曰:「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夫州吁弒其君而虐用其民,於是乎不務令德,而欲以亂成,必不免矣。

秋,諸侯復伐鄭。宋公使來乞師,公辭之。羽父請以師會之,公弗許,固請而行。故書曰「翬帥師」,疾之也。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這首詩,寫的就是這個事件,以衛國之戰事為背景,當時,衛州吁弒君自立,州吁為了討好友邦,免於輿論指責,便提出用本國土地糧食幫助宋國幹掉逃到鄭國的公子馮,同時可以達到轉移矛盾之目的。

宋國同意了,於是便有了這次戰役。

然州吁玩火自焚,最後也被國內老臣石碏設計收拾了。這就是「大義滅親」之故事。

按正義曰:作《擊鼓》詩者,怨州吁也。由衛州吁用兵暴亂,乃使其大夫公孫文仲為將,而興兵伐鄭,又欲成其伐事,先告陳及宋與之俱行,故國人怨其勇而無禮。怨與剌皆自下怨上之辭。怨者,情所恚恨,剌者,責其愆咎,大同小異耳,故《論語》注云:「怨謂剌上政。」

左傳正義認為是諷刺詩,刺州吁之暴亂。

那看這兩句~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傳:契闊,勤苦也。說,數也。箋云:從軍之士與其伍約,死也生也,相與處勤苦之中,我與子成相說愛之恩,志在相存救也。〕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偕,俱也。箋云:執其手,與之約誓示信也。言俱老者,庶幾俱免於難。〕

可以看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毛傳里是對同行士兵戰友而言。

【疏】「死生」至「偕老」。○毛以為,從軍之士與其伍約,雲我今死也生也,共處契闊勤苦之中,親莫是過,當與子危難相救,成其軍伍之數,勿得相背,使非理死亡也。於是執子之手,殷勤約誓,庶幾與子俱得保命,以至於老,不在軍陳而死。王肅云:「言國人室家之志,欲相與從生死,契闊勤苦而不相離,相與成男女之數,相扶持俱老。」此似述毛,非毛旨也。卒章傳曰「不與我生活」,言與是軍伍相約之辭,則此為軍伍相約,非室家之謂也。○鄭唯「成說」為異,言我與汝共受勤苦之中,皆相說愛,故當與子成此相悅愛之恩,志在相救。餘同。○傳:「契闊,勤苦」。○正義曰:此敘士眾之辭。連雲死生,明為從軍勤苦之義,則契闊,勤苦之狀。

而 王肅云:「言國人室家之志,欲相與從生死,契闊勤苦而不相離,相與成男女之數,相扶持俱老。」

可見後來用來形容的男女夫妻之誓言,乃是源自於此,但是孔穎達認為與毛詩意思相左。並不認同。

其次,毛傳,孔穎達都認為~契闊是勤苦之意。

那麼生則同居,死則同穴這種說法何來?

朱熹則曰:「從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為室家之時,期以死生契闊,不相忘棄,又相與執手,而期以偕老也。」

聞一多《詩經通義》解釋這首詩,對王肅,朱熹的解釋進一步發揮,雲「死生契闊,猶言生則同居,死則同穴,永不分離也。」這句解釋也成了名句。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李山《詩經析讀》皆相類似,程俊英:「這一章回憶當初與妻子分離定約的情景。」李山先生的說法類似:「此章回憶當年與妻子成婚時的生死之盟。」

可見兩種說法並存。並且都成立,都說的通。

現在來看,「成悅」「執子」「子偕」。這三個名字,無論是對戰友而言,還是對妻子而言是不是有點悲壯的感覺?

即便不是與生死相關,乃憶及妻子,這種名字賦予的是什麼內涵?恐怕不符合命名目的,之美好內涵之旨吧。

何況其中,「執子」這個名字本身也不美,執離開原文語境,可以解釋為綁,捉拿,這樣理解就更莫名其妙了。

巧言,駿德,碩言

最近看網上流傳的《詩經取名》帖子,出現了這麼幾個名字,巧言,駿德,碩言,等等。筆者認為這幾個名字是否符合取名標準~~有美好之內涵,值得商榷。

我們看詩經,

駿德。《節南山之什·雨無正》:「浩浩昊天,不駿其德」,駿德:猶言夸姣的道德

《詩·小雅·雨無正》:「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

巧言出自《詩經·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此外,巧言一詞,所見的先秦經典,還有~

《論語 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書·皋陶謨》:「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碩言~《詩·小雅·巧言》:「蛇蛇碩言,出自口矣。」 鄭玄 箋:「碩,大也。大言者,言不顧其行,徒從口出,非由心也。」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七繆》:「尤虛之人,碩言瑰姿,內實乖反。」

三個名字有兩個,都可以從《詩經 小雅 巧言》發現,那麼就先來看看這首詩。

巧言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無罪無辜,亂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無罪。昊天大幠,予慎無辜。

亂之初生,僭始既涵。亂之又生,君子信讒。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

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君子信盜,亂是用暴。盜言孔甘,亂是用餤。匪其止共,維王之邛。

奕奕寢廟,君子作之。秩秩大猷,聖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躍躍毚兔,遇犬獲之。

荏染柔木,君子樹之。往來行言,心焉數之。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無拳無勇,職為亂階。既微且尰,爾勇伊何?為猶將多,爾居徒幾何?

先看,毛詩序《巧言》,刺幽王也。大夫傷於讒,故作是詩也。程俊英說:「這是諷刺周王聽信讒言,放任讒人禍國的詩」

荏染柔木,君子樹之。

往來行言,心焉數之。

蛇蛇碩言,出自口矣。

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按,〔傳:蛇蛇,淺意也。箋云:碩,大也。大言者,言不顧其行,徒從口出,非由心也。

毛詩鄭箋云:顏之厚者,出言虛偽而不知慚於人。

孔穎達正義曰:言荏染柔忍之木,君子之人所樹之也。言君子樹木,必身簡擇,取善木然後樹之。喻往來可行之言,亦君子口所出之也。言君子出言,必心焉思數,知善而後出之。小人則不然,蛇蛇然淺意之大言,徒出自口矣,都不由於心。得言即言,必不思數也。巧為言語,結構虛辭,速相待合,如笙中之簧,聲相應和,見人不知慚愧,其顏面之容甚厚矣

此「巧言」與《論語 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相近。

意即隨口而出,夸夸其談。花言巧語,如同吹笙簧那樣好聽。

再看《詩經 小雅 雨無正》

詩序,大夫刺幽王也。雨自上下者也,眾多如雨,而非所以為政也。

孔穎達正義曰:經無此「雨無正」之字,作者為之立名,敘又說名篇及所刺之意。雨是自上下者也,雨從上而下於地,猶教令從王而下於民。而王之教令眾多如雨,然事皆苛虐,情不恤民,而非所以為政教之道,故作此詩以刺之。既成而名之曰《雨無正》也。

歷來解詩經者,都認同這種說法,認為這首詩是諷刺周幽王及其群臣誤國之詩。

其中,也出現了「巧言」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

毛傳認為~傳:哀賢人不得言,不得出是舌也。傳:哿,可也。可矣,世所謂能言也。巧言從俗,如水轉流。

孔穎達闡述毛傳之意為:毛以為,幽王信讒,賢者不能從俗,不敢發言,故云可哀傷哉,不能言之。賢者意雖欲言,言則忤物。其欲言者,當今非我此舌是所可出。若出是舌,維其身是病。言小人惡,直將共害之可矣。若世之所謂能言者,以巧善為言,從順於俗,如水之轉流。理正辭順,無所悖逆。小人之所不忌,使身得居安休休然。。。

也就是說正直的人不敢說話,而小人卻能以諂媚之言言上。

此處之「巧言」同樣含有貶義。不過是小人諂媚之言而已。

再看,駿德,出自

浩浩昊天,不駿其德。

降喪饑饉,斬伐四國

毛傳:駿,長也。穀不熟曰飢,蔬不熟曰饉。

箋云:此言王不能繼長昊天之德,至使昊天下此死喪饑饉之災,而天下諸侯於是更相侵伐。

如果說,駿德是「不駿其德」之簡化,那麼意思是,不能常繼長昊天之德。

如果,不特別註明駿德之出處,或許意思相對好一些。可以理解為長有其德。

因此這個詞是一個內涵較為豐富的辭彙。使用此名做名字,也需要謹慎,而巧言,碩言,則完全是貶義,作為名字,甚為不妥。

楚楚 如雪 采采 采衣

這幾個名字都出自詩經曹風,

按毛詩序,《蜉蝣》,刺奢也。昭公國小而迫,無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將無所依焉。

孔穎達疏~作《蜉蝣》詩者,刺奢也。昭公之國既小,而迫脅於大國之間,又無治國之法以自保守,好為奢侈而任用小人,國家危亡無日,君將無所依焉,故君子憂而刺之也。好奢而任小人者。

意為以「衣裳楚楚」「采采衣服」等喻為曹昭公的奢侈,並予以刺之。

然而古來解詩經者,說法各異。

下面,筆者謹擇列之

朱熹《詩集傳》認為" 此詩蓋以時人有玩細娛而忘遠慮者, 故以蜉蝣為比而刺之。言蜉蝣之羽翼, 猶衣裳之楚楚可愛也。然其朝生暮死, 不能久存, 故我心憂之, 而欲其於我歸處耳。序以為刺其君, 或然未有考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解曰:" 蓋蜉蝣為物, 其細已甚, 何奢之有? 取以為比, 大不相類。天下刺奢之物甚多, 詩人豈獨有取於掘土而出、朝生暮死之微蟲也? 即以為玩細娛而忘遠慮, 亦視乎其人之所關輕重為何如耳。」

當代學者,程俊英認為:" 這是一首沒落貴族嘆息人生短促的詩。在這位感傷的詩人看來, 蜉蝣的朝生暮死, 與人的 生年不滿百 是一樣的, 都逃不出死亡的規律。"

總的來說,無非是諷刺奢侈與感慨「人生短暫」之旨。

那麼具體的意象,如「麻衣如雪」「衣裳楚楚」「采采衣服」如何解讀呢?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孔穎達正義曰:言蜉蝣之蟲,有此羽翼,以興昭公君臣有此衣裳楚楚也。蜉蝣之小蟲,朝生夕死,不知己之性命死亡在近,有此羽翼以自修飾,以興昭公之朝廷皆小人,不知國將迫脅,死亡無日,猶整飾此衣裳以自修絜。君任小人,又奢如是,故將滅亡。詩人之言,我心緒為之憂矣。此國若亡,於我君之身當何所歸處乎?

楚楚,鮮明貌,《說文》,雲「會五采鮮色也」

也就是把曹昭公君臣比喻為,徒有其表,鎮日昏昏,朝生暮死之蜉蝣。

而現代學者多認為~《蜉蝣》一詩的主旨應當是以蜉蝣比興, 嘆息人生短促。好比莊子《逍遙遊》中" 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 ,引發人生之無限感慨。

類似的意象還有,《唐風·蟋蟀》中之" 日月其除" 、"日月其邁" 、"日月其慆"。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正義曰:以《卷耳》《芣苡》言「采采」者,眾多非一之辭,知此「采采」亦為眾多。「楚楚」於「衣裳」之下,是為衣裳之貌。今「采采」在「衣服」之上,故知言多有衣服,非衣裳之貌也。

衣裳多,此即為奢侈之意。按毛詩之旨自然是一種諷刺。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

傳:掘閱,容閱也。如雪,言鮮絜。箋云:掘閱,掘地解,謂其始生時也。以掘閱喻君臣朝夕變易衣服也。麻衣,深衣。諸侯之朝朝服,朝夕則深衣也。

蜉蝣之蟲,初掘地而出,皆解閱,以興昭公群臣皆麻衣鮮絜如雪也。蜉蝣之蟲,朝生夕死,掘地而出,甚解閱,後又生其羽翼,為此修飾,以興昭公君臣不知死亡無日,亦朝夕變易衣服而為修飾也。君既任小人,又好奢如是,故君子憂之,言我心為之憂矣。此國若亡,於我君之身當何所歸依而說舍乎?言小人不足依恃也。

掘閱即是,挖穴而出。閱:通「穴」。意思是蜉蝣從地下挖出,輕輕舞動雪白的麻紋衣服。

此即是「麻衣如雪」的原詩景象,其實對如今大多數人來看,並不「美好」,相反對於有密集恐懼症,或者懼怕昆蟲的人來說,這種景象是很可怕的。

如此來看,「 楚楚 如雪 采采 采衣 」這幾個詞的意象主體均為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型昆蟲。

楚楚即是其羽翼鮮明,如雪是蜉蝣輕輕舞動雪白的翅膀,采采是多貌,采衣(采采衣服)即是華麗,眾多之貌。

因此這些詞,因出自此篇,也難以擺脫其寓意~奢侈,或是「朝生暮死」。那麼化作名字,是否合適呢?


推薦閱讀:

呂姓有什麼好名字?
為什麼很多人的小名很低劣很難聽?
金庸作品《俠客行》為什麼起名起的這麼土?
Jesus 可以用作普通人的名字么?

TAG:取名 | 名字 | 姓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