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SpaceX」在哪裡?丨科技日報頭版

中國的「SpaceX」在哪裡 ——「國家隊」與民企共話航天發展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作者 :付毅飛

天儀研究院授權轉載

2018年2月,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首飛成功,奪下當今航天界「運載之王」的桂冠。這也使該公司具備了在載人探月這樣的任務中與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競爭的資本。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SpaceX一次次打破航天界固有的「禁忌」,將傳統觀念中的「不可能」變為現實,其成功之路引來航天界廣泛關注。

多年來,我國民營企業也為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其參與層級正由一般配套零部件向總體和分系統提升,但央企「國家隊」一直牢牢佔據著「主角」地位。「國內民企目前還無法涉足空間活動的主戰場,暫時還得依靠『國家隊』擔當航天主力軍。」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委員說。不過,隨著近年商業航天越來越受重視,一些不甘於「跑龍套」的民企開始奮力向航天市場進軍,希望能搭建自己的舞台。

在前景廣闊的航天市場中,「國家隊」和民企如何共同發展?中國什麼時候能出現SpaceX一樣的民營航天大腕兒?來自兩會內外的航天人向科技日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觀點。

一、顧慮「泡沫」?泡沫中殺出了聯想華為

對於民企的加入,「國家隊」紛紛表示歡迎和支持。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院長劉志讓代表說:「民企參與競爭是件好事,會帶給我們緊迫感,許多優秀資源也能交流應用,不僅雙贏,也能促進航天強國的建設。」

但他們也有憂慮。包為民說,航天是高風險產業,如果沒有金融保險行業的介入,民企可能很難拿到航天訂單,這方面或許有待進一步健全。

劉志讓說,搞航天需要高技術、大投入,例如火箭發動機,做到一定階段,需要大型試驗驗證設置。如果很多企業都去盲目建設,將來難免造成資金浪費,也會給公司帶來風險。「其實我們願意向民企開放資源或共建平台,包括創新組織管理模式共同提質增效。」他說,「國家是否能分領域、分層次地進行一些引導、統籌?」記者了解到,許多航天專家執此觀點。

成立於2016年的天儀研究院,專註於研製面向商業市場的航天系統與載荷,已有4顆衛星在軌運行。該公司CEO楊峰認為,火箭比較特殊,主要是太危險,准入需慎重。但在其他航天領域,無需對一些市場亂象或重複建設太過顧慮。他將此稱為「泡沫」,表示「不可無泡沫、不可太泡沫」,這是任何商業領域的一部分。他表示,如果拿其他行業比較,幾十年前計算機、通信行業也很封閉,只有「國家隊」來干。當國家把它放開,用市場來管理,很快就有聯想、華為這樣的企業發展起來。「聯想、華為都是從泡沫中拼殺出來的,優勝劣汰本是市場規律。」他說。

地上泡沫可以有,天上衛星卻不能亂飛。對此楊峰表示,目前從軍方到國防科工局、無線電管理局等部門,對衛星發射的審批很嚴格,層層把關,同時航天活動也要遵循國際空間法,泡沫到這個層次會得以抑制。「有錢你可以在地面造一萬顆衛星隨便玩,但別想隨便發上天。」他說,「我能理解專家對泡沫的顧慮,但不希望這種顧慮對民企形成壓制。泡沫中也有有價值的企業,不能全部掐死。」

二、 「國家隊」體制限制有待解決,民企更靈活

被問及「中國的SpaceX」何時會出現,許多專家表示:很快。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型號總設計師胡勝雲代表說,或許民企在技術能力上暫時有欠缺,但相信將來會具備。同時,民企的優勢是體制機制靈活,只要能通過市場手段獲得足夠的資金,可能會發展得非常快。

「作為央企,發展商業航天面臨最現實的困難正是來源於體制機制,這個問題亟待解決。」胡勝雲說,例如資金,如果發展商業航天還要靠政府和企業自身投資,顯然走不通,必須從市場上融資,按市場規則辦事。但很多地方跟央企目前的管理還存在矛盾。

2017年12月,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在上海與8家社會投資機構簽訂協議,現場募集資金12億元。「這跨出了很大一步,但還不夠。」胡勝雲說,靠市場機制拿到了錢,也必須按照市場機制花錢,讓它發揮最大效益、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他表示,目前國家已經注意到這些問題,出台的政策,不僅在航天領域,許多央企都開始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權多元化等。雖然目前在操作層面上還存在一些困難,但只要國家真正重視,相信一些問題能很快解決。

楊峰很能理解「國家隊」的苦衷。「央企為了保證那麼大的國家資產不受風險,自然會有一些約束力,這是應該的。」他說,「民企的優勢就是足夠靈活,想做一件事馬上就能調動資源去做。即使有風險,我們會自己承擔,不涉及任何資產流失。」

三、民企需要機會,也要有「太空情懷」

除了勇於創新的精神和靈活的管理,SpaceX的成功背後也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技術等方面的支持。而楊峰表示,國內民營航天企業目前更需要的是機會。

「我們這些民企剛剛出來,還非常弱小,所以幾乎所有的任務都還在『國家隊』手裡。」楊峰說,「希望國家能開放一些『國家隊』看不上,我們吃得下的小課題,以此支持我們就夠了。」同時他希望,這樣的課題不要採用立項、定計劃的模式,這樣脫離了商業的本質;而是「懸賞」,例如需要什麼數據,讓各企業自己投資去做,誰先把數據拿出來,國家就出錢採購。

包為民還表示,未來,並非通過國家指令性計劃而是來自社會的商業航天活動會越來越多,社會需求會成為推動航天建設的重要動力,這將是航天發展的重要方向。

此外,有專家勸告,希望民企不要借航天之名炒概念、圈資金。航天加工程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雨菲曾向媒體表示,商業航天不是概念,而要有對這個行業整體發展的感情與責任,要遵守基本商業道德。如果企業的定位和出發點偏了,不可能成為SpaceX,也無法推動中國航天的發展。

由此,民營企業真想在航天市場有所作為,還需要責任、擔當,以及一份「太空情懷」。


推薦閱讀:

明晚四國高頻發射——五連發!

TAG:商業航天 | 中國航天 | Spac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