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應該多讀原版書,少讀翻譯本?
在眾多關於英語學習好處的討論中,有一點經常被提及:它能夠幫助我們接觸到第一手信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語言在翻譯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存在失真的問題,很多譯文摻雜了譯者的自己理解(有些時候這種理解還是錯誤的),變成了二手信息。因此,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盡量閱讀英文原版書,而不是翻譯本。
具體來講,閱讀原版書有以下幾個好處:
(1)避免被錯誤的翻譯影響
考慮到目前國內翻譯市場的現狀,很多原版書的翻譯質量不容樂觀。即使是由國內知名出版社翻譯的國外知名暢銷書,譯文也往往存在不少問題。
舉個例子,在《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一書中,有這樣的片段:
We are not surprised when a two-year-old looks at a dog and says 「doggie!」 because we are used to the miracle of children learning to recognize and name things. Simon』s point is that the miracles of expert intuition have the same character.
在中文版里它被處理成:
我們看到一個兩歲孩子看到狗時,說「狗狗」,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孩子每天都在學習辨識物體並且叫名。西蒙對專家直覺的奇蹟也是同樣的看法。
這裡譯文有兩處問題:name things翻譯為「叫名」不準確,應該是「命名事物」;「西蒙對專家直覺的奇蹟也是同樣的看法」屬於翻譯錯誤,應該譯為「西蒙認為專家直覺的奇蹟具有同樣的特性」。
又比如,Bill Bryson在他的書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萬物簡史)序言中提到美國的科普書籍寫得太死板,以至於讓他在小時候產生「科學很無趣」的印象:
So I grew up convinced that science was supremely dull, but suspecting that it needn』t be, and not really thinking about it at all if I could help it.
在中文版中,這一句被翻譯為:
因此,我在成長過程中確信,科學是極其枯燥的,但同時我又認為大可不必如此:科學也可以是非常有趣的,要是我辦得到的話。
這裡也出現了誤譯:句子後半部分 …and not really thinking about it at all if I could help it 應該處理為「但從來沒真正想過我是否能做點什麼」,而不是「要是我辦得到的話」。
再比如,小說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有這樣的片段:
Up and down the lanes, the last unevacuated townspeople wake, groan, sigh. Spinsters, prostitutes, men over sixty. Procrastinators, collaborators, disbelievers, drunks. Nuns of every order. The poor. The stubborn. The blind.
這一段是寫德軍入侵之前聖馬洛的眾生相。整段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句子,但用了大量的動詞和名詞,它們能夠很好地寫出此時聖馬洛居民混亂不安的狀態。同時,這一段文字讀起來也非常有節奏感。
但這一段被譯者處理為:
大街小巷裡最後一批留守的人醒了,唉聲嘆氣。老女人、妓女和六十歲以上的老頭。他們行動不便、不可信賴、酗酒成性。他們是姦細、修女、窮人、頑冥不化的人和瞎子。
這裡譯者對文本的理解出現了錯誤:spinsters, prostitutes, men over sixty, procrastinators, collaborators… 這些名詞都是並列成分,但經過譯者處理後他們變成了從屬關係。此外,procrastinators翻譯為「行動不便的人」是錯誤的,應該是「拖延者」,nuns of every order漏譯了,order在這裡是指「(按照一定規範生活的)修道會」,nuns of every order 即「各個修道會的修女們」。
(2)更好地理解英文的語言美
這一點在虛構類作品中體現得更加突出,因為小說、散文和詩歌等作品往往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例如雙關、頭韻、隱喻、排比等,這種通過修辭體現出來的語言美很多時候是無法翻譯出來的,只能通過閱讀原文去感受。
舉個例子,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裡面有這樣一句話:
With the door shut, the sound of the sirens softens. Above them, the ceiling bulb flickers.
這裡使用了壓頭韻的手法,shut, sound, sirens, softens 這幾個詞不僅用得很巧妙,而且讀起來很自然,沒有那種刻意為之的生硬感。而翻譯版本是:
門關上以後,警笛聲小了。燈忽明忽暗。
雖然句子意思表達出來了,但原文的語言美感在這裡很難體現出來。
在小說 The Kite Runner(追風箏的人)裡面也有類似的例子。在小說最後主人公要將小男孩從阿富汗帶回美國,但中間經歷了很多思想掙扎:
『
這裡lifting him from the certainty of turmoil and dropping him in a turmoil of uncertainty用得很巧妙,作者通過certainty of turmoil以及 turmoil of uncertainty的對比來說明在阿富汗和在美國生活的差別。
翻譯版是:
我終於把哈桑的兒子從阿富汗帶到美國,讓他飛離那業已過去的凄惻往事,降落在即將到來的未知生活之中。
這裡的翻譯同樣體現不出原句的語言美,此外,句子的翻譯也不夠準確,可以處理為「讓他飛離確定無疑的動蕩生活,降落在對於未知生活的動蕩之中」。
從獲取信息的角度來看,用英文閱讀確實能讓我們更快更準確地得到我們需要的知識,同時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雖然對於很多人來說,讀英文遠沒有讀中文那麼舒服,但只要開始堅持閱讀,你的閱讀理解速度終究會越來越快,英文閱讀也會慢慢成為一種習慣。
推薦閱讀:為什麼你需要多讀英語原版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