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未向塵世外看上一眼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未向塵世外看上哪怕一眼。
你清晨見到的太陽是8分鐘之前的太陽,你用天文望遠鏡看到的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那也是4年之前的比鄰星,我們所眼見的都是過去。
從愛因斯坦到霍金,光速都是恆定的,每秒鐘30萬公里,它是自然界中的最大速度,冷靜而無情,光速與任何速度疊加,得到的仍然是光速。
光在四維空間里不斷前進,就會形成一個三維的圓錐。
你看到的任何人和物,都在光錐之內,都是過去的人和物,《三體》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光錐之內就是命運」,也就是說,你所看到的宇宙,是已經發生的既定事實,是無法改變的。而光錐之外的就是未來,光到不了你的眼睛裡,你對未來也一無所知。
2018年3月14日,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這是一個光錐之內發生的事情,這是命運,我們無法改變。但在一個平行宇宙中,他沒有在風華正茂的時候倒下,他手撐著輪椅站了起來,他丟開了拐杖,喉嚨里發出了輕快的笑聲,和自己心愛的戀人攜手滑入了舞池中;或許,還有無數個平行宇宙,有無數個史蒂芬-霍金,有的霍金在圖書館裡沉思,有的霍金在舞池中飛旋,有的霍金在人群中演講,有的霍金已經乘上了光速飛船,飛向了他嚮往的星之海洋。
3月14日,這是個人類群星閃沒的日子,今天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生日,也是卡爾-馬克思的去世的日子,理論物理學的光輝照進了人間,而天下大同的聲音穿透了黑暗森林。
這個星球上有60多億人,"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未向塵世外看上一眼。」,我們困於脆弱的肉體,困於瑣碎的生活,困於無休無止的物質生活,困於三維生物可憐的理解力,困於和原始人一模一樣的大腦,困於恆定不變的光速,光錐之外,宇宙發生了什麼,未來發生了什麼,我們並不知道。
我們處於銀河系邊緣的蠻荒之地,在獵戶座的大懸臂上,宇宙是如此的空曠宏大,我們只是億萬塵埃中的一粒塵埃。1990年旅行者一號回望地球的時候,拍下了一張照片,我們的家園在照片中只是一個藍色的像素點。
天文學家薩根博士用詩人的語言寫道:
我們成功地拍到這張照片,細心再看,你會看見一個小點。再看看那個光點,它就在這裡。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一切。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所有的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國王與農夫、年輕的情侶、母親與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德高望重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超級明星、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相比文學家,科學家更適合去表達人類的共同情懷,他們的軀體雖然也被禁錮在太陽系的引力場中,封鎖在光錐之內,但他們的靈魂是自由的,他們的精神是博愛的,他們的思維飛出了光錐之外,蝸牛角上的觸之國、蠻之國打得不可開交,但他們卻用思維拂過了宇宙的琴弦,在膜上引發了震動,聽到了時間盡頭的引力共鳴。
史蒂芬-霍金說過:「記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頭看腳下。無論生活如何艱難,請保持一顆好奇心。你總會找到自己的路和屬於你的成功。」
1970年,霍金和羅傑·彭羅斯把黑洞數學理論應用於整個宇宙,並提出奇點理論。奇點是宇宙在大爆炸之前的存在形式,是指時空開始時無限彎曲的區域。
1974年,霍金提出了霍金輻射理論,該理論認為黑洞會散發熱量,並最終消失。對於正常的黑洞,這一過程十分漫長。對一個質量相當於太陽的小黑洞,要消失殆盡,需要的時間比宇宙的年齡還長。當它們生命接近尾聲時,這種小黑洞會以極高的速度釋放熱量,並最終爆炸,產生一百萬顆百萬噸級氫彈的能量。霍金表示,這種小黑洞散布在宇宙中,每個重達10億噸,但比質子還小。
他一生被籠罩在死亡陰影下,沒有人覺得他會活過70歲。在絕症的折磨下,他大部分人生都在病床和輪椅上掙扎,但這無法阻擋他對生活的熱愛、對樂趣的追求。20世紀60年代,他開始使用拐杖,並且很長時間都拒絕坐輪椅。當他終於接受輪椅後,他會在劍橋大學的路上瘋狂地滑動輪椅,有時候還會故意壓到學生的腳趾,偶爾他還坐著輪椅在大學派對的舞池中旋轉。
他曾說過,「儘管我的未來被烏雲所遮掩,我吃驚地發現,那時的我比過去更享受自己的生活。我開始投入到研究中。我的目標很純粹,那就是,徹底洞察宇宙,研究宇宙的現狀、成因和起源。」
他畢生致力於黑洞的研究、和無邊界的宇宙模型,他運用彎曲時空背景下的量子場論方法,證明黑洞像熱力學黑體一樣對外輻射;他開創性地運用拓撲學的方法,證明廣義相對論方程導致奇點解,間接地證明了大爆炸奇點的存在。他的理論意味著在大爆炸之前,沒有歷史;他的理論也意味著,未來終歸於黑洞。
2012年,科學家齊聚劍橋慶祝霍金的70歲生日。這是霍金生命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幾乎沒有人期望霍金能活到這個歲數。他在由於病情太過嚴重,他躺在Addenbrooke』s Hospital醫院的病床上參加了這次慶祝活動。但在一篇題為《我的簡史》的錄音中,他呼籲繼續「為人類的未來」探索太空。他說,如果不把探索的範圍拓展打太空,人類不會「再生存一千年。儘管,他大半輩子軀體被束縛在輪椅之上,但他思維的觸角,可能已經穿透了蟲洞,擾動了宇宙的琴弦。「
他更廣為人知的成就是——運用自己超凡的想像力和出色的才華,寫了一本暢銷全球的科普書籍《時間簡史》,這讓太多太多的年輕人,從此愛上了物理學,愛上了時間和空間。史蒂芬-霍金,或許不是當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但他確實物理史無法被遺忘的人物,他的名字,必將永遠閃耀在銀河之中,群星之海。
雨果獎獲得者、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對霍金也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小說《球狀閃電》、《朝聞道》中,都出現了史蒂芬-霍金的影子。在小說《朝聞道》中,霍金對著高級文明發出了人類的最強之問:「宇宙的目的是什麼?」
他一生迷戀黑洞,劉慈欣也在三體中塑造了一個迷戀黑洞的科學家——高Way,他最終進入了黑洞。
他肯定進去了,一直向黑洞飄過去,一直接近到黑洞引力使他無法返回的距離……他可能只是想近距離看看這個讓自己迷戀的東西,也可能是決定進入那個宇宙規律不起作用的奇點來逃避這一切。
她還常到這裡來,用電波或中微子向黑洞發信息,甚至寫了一幅大標語蒙到防護網上表達愛意。不知道下落中的高way能否看到,不過從他自己的參照系看,他已經穿過視界進人奇點……看著廢墟的黑暗深處那團幽幽藍光,她現在知道那裡可能有一個人正在時間停滯的界面上永恆地墜落。這樣一個人,在這個世界的視角中他還活著,在他自己的世界他卻已經死了……有多少奇怪的命運又有多少不可想像的人生……她這時也感覺黑洞的幽光似乎真的傳遞出某種信息,更像一個人在眨眼了。
——《三體》劉慈欣
人類啊,之所以是人類,就是因為百萬年前的那一次仰望星空,所以的痛苦,都來自於未知的痛苦,所有的快樂,都來自於知道的快樂。我們該擺脫的,就是塵世里的雞蟲之爭,走出這時光的墳墓。我們需要更多的科學家,更多的史蒂芬-霍金,這不是人類的落日,我們的孩子都知道——明天太陽照樣升起。
你知道我如何見證,
這宇宙中最壯麗的時刻?就用這個腦袋裡噁心的膠狀眼球,用這隻能看到極為受限的,特定波長範圍的眼睛,只能聽出空氣振動的耳朵?我要直視伽馬射線
我要分辨X光我想...嗅出暗物質的味道,你看出,我有多荒唐了嗎?我根本無法描述這種想法,因為我...我要把這種複雜的想法,轉變為這種狹隘的語言表述出來。我確定我不想要,這種善於抓握的人類手掌,
我要感受超新星爆發時的太陽風,我明明可以知曉更多,可以體驗更多,可我卻困在這具軀殼裡,原因何在?
——《太空堡壘卡拉狄加》
推薦閱讀:
TAG:霍金StephenHawking | 時間簡史書籍 | 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