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三國的西晉王朝,為何只是曇花一現?
公元280年,二十萬晉軍順江東下,最終孫皓出降、東吳滅亡,從184年黃巾起義導致天下大亂開始,歷時近百年的分裂局面終於結束。只是,這個不容易的統一局面僅僅維持了十一年,之後便爆發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使生民塗炭,天下更亂。那麼西晉王朝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在筆者看來,晉武帝司馬炎這個開國之君要負很大的責任。
首先,司馬炎只是個「命好」的皇帝,其能力和才華只能算是平平。他的基業主要是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和父親司馬昭打下的,等到繼位之時,西邊的蜀國已經滅亡,曹魏政權也完全被司馬氏所控制,而且留下了大批可靠的、頗有能力的大臣,如羊祜、杜預、張華、衛瓘等。司馬炎可以說是「坐享其成」,順順利利的完成了統一大業。在即位之初,司馬炎的表現倒也差強人意,可滅吳之後就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據說,司馬炎後宮妃嬪眾多、美人過萬,甚至還產生了「羊車望幸」的典故。除此之外,作為皇帝還公開賣官,與東漢後期的昏君桓帝、靈帝無異。
除了自己生活奢侈腐化,晉武帝司馬炎還縱容親戚臣屬競富爭豪,這在歷史上的眾多皇帝中也算是個另類的奇葩,結果自然是天下奢靡之風日盛。史書記載,司馬炎的親信大臣何曾每天吃飯用一萬錢,還「無處下箸」,何曾的兒子何劭每次一定要吃四方畛異,一天膳費兩萬錢。王愷是司馬炎的母舅,與當時首富石崇比賽炫耀財富,司馬炎為了幫助王愷,特賜自己所藏的珍貴珊瑚樹。而為了維持這種奢靡腐化的生活,群臣和士族必然加緊聚斂,因此貪污納賄,習以為常,當時有人就指出:「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可見其為害之大。而與上層士族的奢靡生活相對,底層民眾的生活則依然貧困。
當然,晉武帝司馬炎最大的失誤是在繼承人問題上。司馬炎共有26個兒子,除去早夭的8個兒子,光是長大封王的就有18個,選擇餘地不可謂不大,可是選來選去偏偏選了個「痴呆不任事」的也就是後來的晉惠帝司馬衷。要知道,在封建專制國家裡,皇帝是「一人系天下」,其個人的素質能力將直接影響整個國家的興衰。司馬炎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在「嫡長子繼承」這個問題上不懂得變通,而且禁不住楊皇后的枕邊風,還是立司馬衷為太子,最終也間接葬送了統一的西晉王朝。
司馬炎自然也清楚太子司馬衷「痴呆不任事」,那他有什麼補救措施嗎?有倒是有,卻是個大昏招。司馬炎認為曹魏宗室諸王力量弱小,使司馬氏才得以順利取代曹魏,再加上太子痴呆柔弱,需要有人輔佐和保護,所以居然拾起了早就被廢棄的分封制,變郡縣為封國,開啟了歷史的倒車。司馬炎在位後大封同姓諸侯王於全國各地,並讓他們直接控制一定數量的軍隊和掌握地方大權,寄希望他們能夠拱衛中央,結果事與願違。關於分封、郡縣兩制度之爭,秦漢時期早已有無數的史實來證明,在權力和皇位面前,哪有什麼同姓和異姓之分,司馬炎居然如此天真,結果自己屍骨未寒,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就拉開了序幕。另一個「補救措施」也很荒唐可笑,據說司馬炎的孫子,也就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自幼聰慧,有其高祖父司馬懿之風,司馬炎很是喜歡,所以在生前指定為隔代繼承人,盤算著在白痴兒子去世後,聰慧的孫子順利即位。但是,在司馬炎去世後,這個孫子就失去了靠山和保護,很快被惠帝的皇后賈南風害死了。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晉武帝司馬炎的過於「寬仁」,除了對投降的蜀國和吳國君臣格外開恩,照舊任用,對北方草原遷入內地的各個少數民族也很「寬仁」,允許這些胡人在中原地區隨意居住。結果是匈奴、鮮卑、羯、羌、氐等逐漸盤踞在華北、關中一帶,逐漸對西晉首都洛陽呈現包圍之勢,而當時的司馬炎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毫無防範措施。結果晉惠帝時期爆發了「五胡亂華」,不僅使西晉王朝快速滅亡,而且是漢民族的一場巨大的災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