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理能力是怎麼喪失的?
教育學家把剛出生的嬰兒到幾歲大的幼兒定義為「軟蠟」(ceramolle)。
意思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可以加以適當的【塑造】。
那麼這個【塑造者】是誰呢?
是父母或者老師這些大人嗎?
有這麼兩個個熟悉的場景,看看你們會怎麼選擇。
場景一:
5個月大的嬰兒,趴在床上,遠處有一個球。
因為身體笨拙,球又非常的遠,所以孩子正在努力的「爬」向那個球……儘管,大人看起來,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個時候你會:
第一種做法:幫助孩子,
做法:趴在地上給孩子做示範,雙腿和雙臂誇張的重複著爬的動作;
第二種做法:
在一旁觀察孩子,看看他自己會用什麼方法把球拿到。
場景二:
8個月的嬰兒,坐在餐椅上,手拿【練習勺】在吃米粉
因為剛剛開始「自主吃飯」,動作還很笨,所以吃了一會會,臉上、手上、身上、餐盤上、地上……到處都是撒的米粉。
這個時候你會:
第一種做法:
幫助孩子,直接拿過來碗勺,喂孩子吃米粉;
第二種做法:
自己拿起碗勺,給孩子做示範,誇張的重複著【吃飯】的動作;
第三種做法:
在一旁觀察孩子,看看他是否能吃到嘴裡,是否比之前有進步。
我相信,一般來說,選擇第一種【做法】的家長佔大多數。這是一種人性的規律,大家都一樣。
一位美國的臨床醫生,替1歲以下的孩子設計了一所特別的學校。
在這所學校裡面,孩子將接受一些手和腳的運動課程,為他們日後要用到手腳的日常活動做準備。
這所學校受到了部分教育家的嚴厲指責!
暫且不說,嬌弱的新生兒可能會因為這些【被動】的運動遭到肢體傷害;
大人在幫助孩子做手腳運動的時候,顯然是將大人的動作方式,【套用】在嬰兒身上,這是一個普遍性的錯誤。
教育家說:
大人絕對不應該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而是應該對他們的行為不加干預,讓孩子依照自己的稟性去工作、活動。
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察孩子,就會發現,嬰兒是非常能夠自動自發的做各種事情的。
而大人,這個孩子眼中無所不能的大師,卻有可能盲目、粗魯、又不適當的介入,把孩子開始在自己的「軟蠟」上畫出的輪廓破壞掉。
蒙台梭利老師說:
孩子必須塑造他自己。
這個觀念並不被很多的家長知曉,但是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基本觀念。
在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在書上做了重重的記號。
可是儘管如此,養了四年孩子,還是不知道:到底怎麼讓孩子去塑造他自己。換句話說,就是【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自理自立】。
可見,大道理不值錢;【怎麼用】是最值錢的。
一般來說,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年,咱們大人更加註重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發展。
我們眼中的孩子是:
不能自理,什麼都需要被大人照顧;
四肢笨拙,需要大人幫助做手腳運動;動不動就愛哭,讓大人煩躁和厭惡;愛搞破壞,把東西弄亂、弄髒、弄壞……
可是實際上,孩子卻可能是:
費力卻執著的練習著四肢,努力在為【自理自立】打下各種基礎;
時刻在建構屬於自己的方式方法,適應多變的環境;
擁有敏銳的觀察力,情緒和言行都有超強模仿力……
所以,我們再來看看前面提到的場景:
8個月的嬰兒,坐在餐椅上,手拿【練習勺】在吃米粉。
因為剛剛開始「自主吃飯」,動作還很笨,所以吃了一會會,臉上、手上、身上、餐盤上、地上……到處都是撒的米粉。
這個時候你:
1:幫助孩子,直接拿過來碗勺,喂孩子吃米粉;
2:自己拿起碗勺,給孩子做示範,誇張的重複著【吃飯】的動作;3:在一旁觀察孩子,看看他是否能吃到嘴裡,是否比之前有進步。
顯而易見,第二種和第三種做法,都是【鼓勵孩子自立】的方法。
讓我們仔細回憶一下平時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是不是經常:
- 幫助孩子捋頭髮;
- 摘掉孩子身上的線頭;
- 幫助他們整理裙邊、弄平褲腳;
- 隨意碰孩子的臉蛋、隨意拉手;
- 有時候,不徵求孩子的意見,抱起孩子來就走;
- 有時候,因為種種原因,把孩子拉來推去,像是擺弄一件傢具;
- …………
把孩子的身體,還給孩子吧。
因為,這是鼓勵孩子【自立】的一種暗示,也是對孩子的一種由衷的尊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