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貪食暴食,這種心理干預手段最快、狠、准!
去年,我應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社之一的「Springer」的邀請參與編寫了專業著作《物質與非物質成癮》,主要負責編寫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三大章節。
今年,這本書面世了。可惜,目前只有英文原版,沒有中文編譯版。因此,我將對我編寫的章節的中文手稿加以精簡,整理成系列文章並推出。希望能對真正有需要的人有所幫助。專業書籍的行文表達難免比較理論化、枯燥,還請讀者們諒解!
------------------------------------------------------------------------------
神經性貪食症( Bulimia Nervosa,BN)和暴食障礙( Binge Eating Disorder,BED)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患者們往往非常享受的進食行為,常進食可口的食物,例如高鹽、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並且進食量明顯超過了自身的能量需求上限但又無法控制。
如果從這個定義來講,暴食障礙與神經性貪食症均屬於食物成癮的表現,符合「反覆出現的心理渴求」這條成癮障礙診斷最核心的標準。因此,國外已經有專家提出,將暴食障礙和神經性貪食症成為「食物成癮」。
神經性貪食症與暴食障礙的主要區別是,神經性貪食症患者會有一些為防止發胖而做出的不適當的彌補行為,例如自我誘導嘔吐,錯誤使用瀉藥,過度的鍛煉等。暴食障礙則沒有。
就目前的臨床研究而言,食物成癮仍需更多的研究,希望最終被納入到「非物質相關障礙」分類中。
有神經性貪食症的個體經常與精神障礙共病,大多數經歷至少一種其他精神障礙,並且其中許多個體經歷過多種共病的情況。共病的疾病不局限於任何特定類別,而是涉及各種精神障礙。
比如物質使用、特別是酒精或興奮劑使用障礙的終生患病率在有神經性貪食症的個體中至少是30%;興奮劑的使用通常始於嘗試控制食慾和體重。暴食障礙也與一些精神障礙共病。
因此,針對食物成癮共病的精神障礙進行專業化的藥物治療,是治療的重要方面。
最常見的藥物治療:抗抑鬱葯
研究證明對神經性貪食症有顯著效果的是抗抑鬱葯,這一類藥物大多數有效。研究樣本量最大的是鹽酸氟西汀,是美國FDA唯一批准用於治療神經性貪食症的藥物。
一項多中心研究顯示氟西汀60mg/d是最有效的日劑量。一項氟西汀治療青少年神經性性貪食的開放研究也得到了有效結果。
可是,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藥物治療效果的持久性,而現有的數據令人沮喪。研究顯示,抗抑鬱藥物治療一旦停止,大多數病人很快複發,甚至那些在治療後維持階段堅持用藥的病人也複發或者脫落了。
藥物治療缺乏長期效果,加上相當高的脫落率,以及很多病人不願意只接受藥物治療,這些都強調了對食物成癮進行有效心理治療的重要性。實際上,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比較研究發現,藥物治療應該聯合心理治療,對神經性貪食症目前得到主流認可的是CBT。我將在下文詳細分析。
至於暴食障礙的藥物治療,仍在探索中,已有的研究提示多種藥物可以抑制暴食行為(Robert E.Hales,2010)。
有一些證據表明,短效的阿片受體拮抗劑(如納洛酮)對暴食行為有一定療效,但使用納洛酮常規治療劑量的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並沒有發現具有療效。在高劑量納洛酮( 200~300mg/d )的無對照臨床試驗中發現有一定的療效,但因為擔心高劑量納洛酮有潛在的肝臟毒性而應慎用。
食物成癮的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治療食物成癮的基石。這種心理治療必需包括心理教育、營養管理、認知行為策略和增強動機,從而能綜合性地解決食物成癮帶給患者的複雜問題。
(1)認知行為治療
有強有力的研究證據表明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神經性貪食症是有效的,同時也有較少的研究證據表明人際關係療法治療神經性貪食症也是有效的。很多患者對減肥、健康和外在美等方面有錯誤認知的問題,對體重和體型太在意。
有的患者對疾病的了解不足,甚至有誤解,因此過於悲觀絕望,失去求治的動力和信心。從而。對於上述兩類患者,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
可是,很多患者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有害,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又或者對疾病已經有足夠的認識,看就是控制不了癥狀,這時候,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就很有限了。
(2)深度催眠下的條件反射重建技術(CRRDH)
(註:在出版的書籍中此處為PITDH技術,即「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技術。因該技術目前已經再一次迭代並已更名,便在此使用新的名稱,下同)
對於認知行為治療效果有限的情況,深度催眠下的條件反射重建(CRRDH)就非常有針對性,對癥狀消除十分有效。目前,我已經利用CRRDH治療過共12例神經性貪食症和暴食障礙。
該怎麼理解「深度催眠下的條件反射重建」技術?我在上文提及,神經性貪食症和暴食障礙的患者對美食有控制不住的衝動,就像上了癮一樣,這與成癮疾病的機理是非常相近的。
通過這種技術,我改變患者對食物的條件反射:患者再看到美食的時候,內心是平靜的,沒有衝動和渴求;當患者感到心煩、壓力大或者高興時,不會首先想到通過吃美食來發泄,而是學會如何平復情緒,又或者選擇運動、閱讀等更積極的排解方式。
實踐證明,患者的條件反射重建之後,平靜、平和的情緒能夠成功地幫助她們控制食量。其中,暴食症案例僅經過3次心理干預,神經性貪食症經過8~10次心理干預即康復,隨訪1年,未複發。當然,還需要較大規模的臨床實踐才能確定CRRDH技術對食物成癮的治療效果
(3)深度催眠下的創傷修復技術
目前的臨床實踐證明,多數神經性貪食症和暴食障礙的背後有創傷導致的抑鬱症,很多患者經歷過非常痛苦、焦慮甚至恐懼的情景,暴食行為是他們用來排解這種不良情緒的手段。所以,如果要徹底治癒此類疾病,包括創傷修復在內的系統化的治療是必須的。
對於這樣的患者,或者共病抑鬱症、焦慮症甚至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患者,必須使用深度催眠下的創傷修復技術,平復他們的心理創傷,讓他們想起創傷事件時,內心也是平靜的,坦然的。
否則,他們的情緒可能難以平靜下來、順利接受催眠。又或者,就算暴食行為消失了,但痛苦情緒仍在,他們就轉而用其它不當的方法來排解情緒。
因此,對於有心理創傷的患者,創傷的修復非常重要,甚至可是說是根源問題。而且,創傷處理通常涉及家庭治療,因為患者的創傷往往源於不健康的教育,惡劣的家庭環境、親子關係等等。如果家庭環境不發生改變,非常不利於患者康復。
神經性貪食症的人際心理治療
人際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 IPT,下同)是一種短療程、有時限性的心理治療方法, Fairburn (1997)對IPT進行改良用於神經性貪食症的治療。IPT療程一般為3—5個月共12 —20次治療,與CBT類似也分為3個階段。
基於IPT已有的一些應用,神經性貪食症門診心理治療的2個重要研究都將IPT與CBT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在治療結束時IPT組顯著改善,但是在緩解率、暴食及清除行為改善的療效並不如CBT組好。
隨訪1年後未發現二者有療效差異,缺乏療效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由於IPT組病情繼續改善而CBT組不再繼續改善。鑒於IPT在隨訪研究中與CBT沒有顯著差異,而Fairburn等人的研究發現IPT療效顯著優於行為治療組,因此目前普遍認為IPT對BN具有療效。
暴食障礙的門診心理治療
初步研究證據提示辨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是暴食障礙的另一種有效治療,行為體重管理可能適用於那些超重的BED患者。
DBT是第三代行為治療的代表,它是一種綜合性治療方案,以認知和行為學原則為基礎,並以Zen Buddhism創立的"心理狀態(mindfulness )」策略作為補充。DBT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框架,能有效地在改變適應不良行為的治療目標與確認患者觀點與接受改變困難的治療重點之間找到平衡。
Telch等人改進並檢驗了為BED患者設計的集體DBT治療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減少暴食行為以及對進食、體型與體重的適應不良態度。DBT的療效尚需更長隨訪對照研究來證實,但初步的研究結果提示它對暴食障礙有效。儘管這些初步的研究結果還需要大樣本研究來證實,但研究結果提示包括第三代心理治療在內的心理干預方法在進食障礙的治療中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推薦閱讀:
※害怕「暴食複發」的恐懼 | 阻礙你好起來的「癥結」
※暴食症,想說說我的故事。?
※讓咱們一起積極預防干預暴食症吧!
※想瘦身,得養生 | 超有效的:懶人體質調理法
※同樣是壓力大,為什麼有人患上暴食症,有人患上厭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