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學生對教育軟體的實際使用情況和效果?這家公司想到了!

如果你買了它,就要好好使用它。

根據美國軟體和信息產業協會的估計,美國K-12學校管理者每年在教育軟體方面的花費超83億美元,因此他們更應該如此。

然而,手動跟蹤學生如何與不同的軟體進行交互,或者是否正在使用這些工具,可能會很乏味。對於許多學區來說,他們要花很多時間,從每個軟體提供商那裡下載數據,還要精通Excel技術,將這些信息歸納總結。

芝加哥西北郊U-46學區的「評估和問責」協調員馬修·雷蒙迪說:「我們必須去不同的網站,找一堆使用報告,不停與供應商交涉,才能獲取學生是否真的通過這些工具取得了進步的信息。」

不過,這種黑客入侵式的獲取信息的日子可能即將結束。去年秋天開始,雷蒙迪和其他19個學區的技術人員一起試用了一項新服務Clever Goals,它可以自動提供數據,幫助了解學生如何參與不同的在線教育計劃。

做了什麼

這個工具可以讓教育工作者、學生和家長看到學生在不同的在線教育計劃(包括閱讀書籍、完成測驗、完成活動等)中花了多長時間,是否有「進步」。教師還可以設置學生的每周使用目標,並跟蹤這些目標的進度。

Clever Goals是Clever公司的產品,旨在簡化學校和學生使用教育軟體的方式。它首先提供一個API,將學校登錄數據與軟體供應商的同步,允許用戶自動創建和更新帳戶。然後提供特殊的登錄解決方案,讓學生用一個賬號登錄不同的應用程序(這樣就不必記住多個密碼)。

Clever公司聲稱美國K-12學校超過6萬人在使用他們的產品,他們對教師和學生使用的軟體充滿期待。「目前,超過300個教育應用程序連接到他們的Clever系統上,大約有20%的美國學生使用Clever登錄過一個應用程序。」公司CEO泰勒·博斯曼尼說。

該公司與學區管理員分享學生的登錄數據,但學校領導想要更多細節。博斯曼尼說:「我們正在努力幫助學校分析點擊量數據,觀察學生實際的使用和進步情況。」

2016年秋季,公司CPO丹?卡羅爾拜訪那些手動整理數據的學校。他發現學校手裡是大量的電子表格,經常要幾天才能整理出來。

經過近一年的發展,去年秋天,公司邀請20個學區進行試點。對於引進了8種不同教育科技產品的U-46學區來說,這很節省時間。「之前,我們會人工收集數據,並讓學校人員整理學生使用情況的報告,」雷蒙迪說,「現在,我們不用再人工整理這些數據了。」

Clever系統可以訪問的大約300個應用中,有30個與Clever Goals實現了同步。公司必須與每個EdTech產品的開發團隊合作,以快速獲取學生的使用數據。

雷蒙迪說,當學生在一個項目中遇到障礙時,獲得使用數據越快,老師進行干預就越早。「在計算機實驗室里,如果屏幕上是合適的應用程序,所有孩子看起來都很積極。你不知道他們是否被問題卡住,也不知道他們是否在思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但如果老師看到學生花費了大量時間,沒有完成活動,這個跡象就表明,學生需要幫助了。

學區管理員可以從學校層面看到產品使用趨勢,並深入了解個別班級和學生如何使用軟體。他們還可以為家長創建報告,讓家長了解孩子的軟體使用情況,並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技術工具,使學生取得進步。

目前,這家公司只能向訪問API的公司收取費用。博斯曼尼表示:「這只是第一步,使用Clever Goals的學生還可以購買他們想要的其他東西。」

更廣泛的影響

了解學生實際使用教育軟體的情況,可以提供一些線索,解決一個長期困擾教育行業的問題:技術是否真的能幫助孩子學習?

像醫藥一樣,一些教育科技產品必須使用一定時間,用戶才能看到效果。例如,在線數學軟體DreamBox 就建議 6-8年級的學生每周至少使用60到90分鐘。

然而,如果學生不能堅持使用的話,就很難知道某一教育工具能否產生預期效果。LearnTrials是一家幫助K-12學校購買技術產品的公司,他們在一項針對73所學校的小型研究中發現,35%的學生賬號從未激活過,只有9%的學生達到了使用目標。

在一項對 DreamBox 的研究中, 哈佛的研究人員發現 "大多數學生沒有達到推薦的使用水準」。

數學政策研究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德拉·雷施說, Clever Goals的數據從多方面看,都是有價值的。首先, 它可以顯示學校軟體使用程度,是否符合開發者推薦的使用程度。其次,這些信息可以建立產品使用和學習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

如何使用和共享「學生的產品使用數據」是嚴格由學區管理人員決定的。「學校將繼續擁有學生的智能數據,」博斯曼尼說,「在沒得到學校明確指示之前,我們不會向任何人 (包括研究人員) 透露學生的個人身份信息。」

軟體的這些優點及可靠性激發了雷施的極大興趣, 她希望老師 「抽時間充分利用這些數據,訓練學生的能力」。她說, 最起碼, 從Clever Goals中得到的數據,可以幫助學校領導看到他們付費引進的軟體是否真的被學生使用。「如果一個學區支付了20個EdTech產品的費用, 但有5個沒有被使用過, 這是相當嚴重的問題, 我們就要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雷蒙迪說, 這些信息可以讓學校購買者更有責任感。有了 「一種簡單的方法,識別過剩購買」, 就有了一定的成本節約空間,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軟體購買資金。

來源:Edsurge

作者:Tony Wan

智能觀 編譯

—完—

親愛的朋友:

孩子們是否真的喜歡某一款學習軟體?喜歡的背後,是否真的能提高學習成績、激發學習興趣?是整個行業關注的問題。

如果有一款產品,能清楚地分析出某款應用的受歡迎程度,成績提高的效果,對孩子的影響等,那一定是件很不錯的事。

又是一年情人節,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節日快樂!

智能觀 一米

2018-2-14 於北京中關村

聲明:

編譯文章旨在幫助讀者了解行業新思想、新觀點及新動態,為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智能觀觀點。


推薦閱讀:

"Hey...this is library"丨別在圖書館瞎吵吵,行嗎?
宋博士知乎【兒童專註力】live文字稿(3)
教育連談
學生時代你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給孩子報樂高課程到底有沒有用?

TAG:教育 | 衡量標準 | 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