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志 | 中國最古老的粽子:「諸老大」
韋小寶見碟子中放著四隻剝開了的粽子,心中大喜,提起筷子便吃,入口甘美,無與倫比,他兩口吃了半隻,說道:「雙兒,這倒像是湖州粽子一般,味道真好」。
「這《鹿鼎記》里韋小寶吃的粽子,就是湖州枕頭粽。
中國最古老的粽子:「諸老大」
說起湖州專註製作粽子百餘年的老字號「諸老大」的故事,頗有幾分傳奇。
「爆炸巨響,徹底震醒了魚巷口的早晨。河埠漁船的買賣打斷了,人們丟下手裡挑揀的魚,拚命往回跑,有人邊跑邊喊,炸彈,炸彈!
濃煙不遠,還沒拐彎就見了。震遠同門口站滿了人,朝著斜橋頭那邊的姜家弄張望,「好像就是諸老大店啊」,「真出大事了」。人群里議論紛紛。不久,一個矮壯人影急急閃出了人群,往遠處奔去。
「諸老大」總當家諸坤榮正要出門,他準備先去新店轉轉,然後再回老店。這幾乎是他每天開始的行程。老店是坤榮的「據點」 ,他一般都在這兒,處理大大小小一大攤的事務。老店三進深,前店面,字型大小「諸老大粽子店」;中間為工場作坊,所有諸老大粽子都在這裡出品;後宅住著整個諸家大家族,成家了的兄弟們分佔而居,相安和睦。
老店東側還有上下兩層的披屋,樓上工場,樓下廚房,作為補充。這格局,還是在父親諸老大手裡建起來的老店根基上擴大修造的,府廟前青霅屏巷口的商貿好位置,一直讓諸老大粽子店順風順水,家業不斷壯大,直到湖州淪陷。新店其實也不新,已經建了好多年了,老店門市不夠用之後,諸家就在鬧市中心的駱駝橋魚巷口增設了一個新門市,叫新店,掛招牌「諸老大粽子茶食店」,平時由三弟正榮坐鎮照管。
日寇剛入侵湖州就佔據了老店,砸毀店鋪,毀損工場機器,洗劫家宅,把父子兩代苦心經營的家業毀於一旦。全家人逃難回來後還勉強在慢慢重整恢復中。如今新店又被炸得粉碎。大家頓時悲從中來。」
這是作家陳芳所寫到「諸老大」粽子店前身的故事片段。
裡面的諸老大粽子始創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浙江湖州,是江南一帶的傳統名點,中華老字號之一。諸老大粽子首創了秀麗枕式粽子,選料講究,制藝精良,色、香、味、形各具特色,素有「粽子狀元」之美譽。
而提到的父親諸老大,原名諸光潮,十七歲時熟識茶食糕點製作技藝,是茶食行業青年師傅中的佼佼者。公元一八八七年(清光緒十三年),諸光潮懷揣滿心志向,大膽創新將尋常咸粽改良為「火肉粽」並首創「豬油洗沙甜粽」,因其選料考究、做工精湛,貴稱「官禮茶食」。
隨後,諸光潮對品種及口味進行不斷的改良及豐富,並於1906年正式創立「諸老大」品牌,其時,江南一帶名流食粽,皆認準簧籃上紅底黑字「諸老大」招牌紙,而諸光潮其名之盛,堪稱清代諸布斯,一時嘉湖一帶,效仿者眾,譬如於1921年創建於嘉興的「五芳齋」。 美食名家唐魯孫曾說:「湖州粽子也是全國知名的,台北賣的燒肉粽差不多都是以湖州粽子做號召。由此可以證明湖州粽子流傳之廣,要說『諸老大』那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陳果夫、金庸、周作人等人也對此多次提及,諸老大「粽子狀元」的稱號更是不脛而走。成為湖州粽子的代名詞。
從「湖州粽子的代名詞」走向落寞
「諸老大」的粽子並不是我們熟悉的三角粽,而是呈長方形,因形狀似枕,被稱為枕形粽。
形狀對粽子的品質會有很大影響嗎?是的。枕形粽講究的是口口有餡,餡料以整條的方式均勻地鋪在粽子里,使每一口都是最飽滿的香味。另外,枕形粽細長的形狀,才能使煮制過程中,粽子內外受熱更均勻,口感更好。在加上真材實料,味道遠勝於三角粽。
在那個時代,還沒有過多的信息和廣告,人們用嘴巴品嘗,用腳投票,使諸光潮的小攤興盛起來,也慢慢成就了「諸老大」這個年代最久的老字號粽子品牌。 到了20世紀初,諸老大已經成為了湖州粽子,乃至江南地區粽子品質的代名詞。民國時,陳立夫曾盛讚其為「粽子狀元」。
這一興盛,便是上百年。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堅守著品質和傳統的諸老大粽子,都是湖州一張響亮的城市名片。
但現實是殘酷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品質不再是最重要的標準,而效率和規模,越來越成為時代的主旋律。90年代「諸老大」被國家收購,「大鍋飯」的政策,讓這個老字號吃了苦頭,廠子里遊手好閒的人越來越多,內耗越來越大。
等到市場化改革,國企重新變成私企的時候,樹倒猢猻散,只剩下少數掌握著古法手藝的「粽娘」,捨不得扔下這傳承了百年的手藝,依然堅持在廠里。面對顛沛流離的時代,本應該越做越強的老字號品牌,卻面臨著「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壯。
但面對這樣的情況,諸老大並沒有想過妥協。相反,他們卻更執著的堅守著品質和工藝。
如今的「諸老大」便是產多少賣多少,也不在乎名氣。
100年前是這個味道,現在就應該還是這個味道
聽人說:時間會留下最真的人。同樣,時間也會留下真正的美味。穿越百年,「諸老大」粽香依舊。
上好的東北有機糯米,細緻蒸煮,香氣宜人、顆粒飽滿,品嘗時有嚼勁。
精選赤豆——「大紅袍」,通過祖傳秘方調製,成就諸老大豬油洗沙粽的盛名。而豬肉,更是一直使用本地散養的太湖黑豬。草香豬肉,包裹出一隻只放心、美味的諸老大肉粽。
粽葉,只選用7、8月份,在武夷高山上採摘的箬葉,這種不可多得的粽葉,最能包容糯米的香甜。
有人勸他們,現在這樣做,是賺不到錢的。
諸老大的後人說,我們不是不想掙錢,只是希望,100年前的諸老大是這個味道,現在就還應該是這個味道。
然而,堅守並沒有得到獎賞,比起快速發展的同行們,老字號的諸老大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而隨之沒落的,是湖州枕形粽這門手藝。
沒落的巧手粽娘
在湖州地區,從事包粽子工作的多為女性,她們被親切地稱為粽娘。枕形粽的品質,十分依賴於粽娘的手藝。疊粽葉的手法,纏粽子的鬆緊程度等方面,都會影響粽子的口感。
比如,豆沙粽不宜過緊,防止米粒擠進豆沙中,就容易造成米粒夾生的情況;而肉粽則要扎得緊實一些,因為瘦肉煮熟後會收縮,影響軟糯的口感。
這些是機器無法取代的,都藏在歲月積累下的手藝之中。而且急是急不得的,最熟練的粽娘,
製作一顆粽子,也不能少於13秒。
現在,諸老大這家百年老字號,只有23位粽娘了,整個湖州的粽子鋪加起來,也只剩下四五十位粽娘了。然而,她們如今也大多是年過半百的人了。年輕人則不願學這門沒落的手藝,
掌握這門手藝的粽娘,將會越來越少。
曾經的傳奇諸老大,似乎什麼都沒有變,但又好像什麼都變了。而或許在東家,會有新的轉機。我們也期待看到它的未來。
本期內容根據匠人資料彙編而成。
推薦閱讀:
※歪果仁怎麼看中國的飲食?
※一碗正宗的柳州螺螄粉是怎麼樣的?
※緬甸有哪些飲食習慣?
※2016羅輯思維跨年演講之終身的學習者 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