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波浪理論審視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歷程

引子:

1、本文分析框架跨界借鑒艾略特波浪理論,如果想深入了解波浪理論的,可以移步百度百科查閱「波浪理論」詞條;

2、本文是筆者閱讀西方近代史、現代史的讀書筆記,借用波浪理論分析社會發展史也絕無成功先例,純熟個人見解,個人興趣,不作為投資依據。

先上一張「西方資本主義五浪發展軌跡」圖:

然後開始看圖說話:

當馬丁.路德把聲討羅馬天主教會的九十五條論綱張貼上牆之時,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一個嶄新的人類歷史階段將由此拉開序幕。

教理之爭迅速發酵,演變成信徒與信徒之間、貴族與教會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混亂而深刻的衝突,最終引發了1618~1648年慘烈的「三十年戰爭」,戰爭的結果是羅馬天主教會受重創,被迫同意民眾可以自由選擇信仰新教。這一點為什麼對資本主義的誕生意義重大呢?馬克思.韋伯敏銳的指出,新教倫理,第一次強化了注重世俗成功和追求利潤的觀念。從此,致富不再是被上帝鄙視而無法進天堂的,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積累財富的慾望與信仰達成了妥協。資本主義的倫理關終於突破。

與此同時,各方面的條件都朝著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方向前進:哥倫布大交換從美洲帶來了土豆,使得歐洲第一次跳出馬爾薩斯人口陷阱,人口數量開始快速增長,為工業化生產儲備了充足的勞動力;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應運而生,那隻著名的「看不見的手」指引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型為資本主義奠定了經濟理論基礎;艾薩克.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使得人類科學有了質的飛躍,為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瓦特的蒸汽機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有了人力之外的不竭動力;不斷深化的政治改革,促成了英國「光榮革命」和美國「獨立宣言」的發表,又點燃了法國大革命的熱潮,資產階級革命風生水起。

時勢造英雄,拿破崙橫空出世,1799年霧月政變,結束了大革命以來各種恐怖局面輪番交替的形勢後,拿破崙儼然成為資產階級的聖鬥士,開始橫掃歐洲舊大陸,讓所有的封建王公貴族聞風喪膽,此時的資產階級,就像一個意氣風發少年得志的小英雄,莊嚴走上了歷史舞台。

只可惜,拿破崙還是犯了致命錯誤,在1810年冬天兵敗莫斯科,葬送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一衝擊波。至此,由新教改革發端的資本主義周期的第一浪「萌芽、摸索、成長」階段宣告結束。

沙皇亞歷山大大帝挫敗了拿破崙後,與所有的封建貴族一起開始了對新興資產階級的反攻倒算,維也納會議的召開,確立了歐洲大陸在俄國憲兵的把守下,重回封建秩序的格局。

但是,資本主義的制度優越性是任何腐舊勢力都無法阻擋的。尤其是資本主義大本營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加持下,經濟飛速發展,讓海峽對岸的封建貴族們羨慕嫉妒恨,於是,越來越多的貴族階層開始轉投資本主義陣營,整個歐洲都在資本主義的暗火烘烤下躍躍欲試。終於,在1853~1855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英、法聯軍用高科技武裝的軍艦把俄國打得滿地找牙,歐洲徹底擺脫了俄國憲兵的陰影。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美國也在不久之後結束了南北戰爭。

一切都昭示著,資本主義大發展的烈火即將熊熊燃燒。1810~1850年,約40年的蟄伏期,資本主義的第二浪調整也已經完成。

根據波浪理論,第三浪是主升浪,資本主義的大爆發勢不可擋。

美國、德國領銜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大爆發的核心發動機,電力、電報、電話、電燈、內燃機、汽車......,新的發明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而泰勒,老福特等人更是把流水線大規模生產演繹到了極致。資本主義的巨大潛能得到了空前的釋放,不到一個世紀時間裡,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超越了人類誕生以來創造財富的總合,不可不謂是空前的經濟奇蹟!

然而,一派繁榮景象的背後,卻潛藏著資本主義制度的死穴,不世出的偉大思想家馬克思目光如炬,一眼就看穿了這一點,《資本論》的發表,讓資本主義的弊端大白於天下。本文不對經濟學展開討論,因此,把馬克思的觀點簡化簡化再簡化之後,我們來看看馬克思的盛世危言說了些什麼。

下圖是資本主義運行的最簡模型圖:

左圖是理想模式下的正反饋模型:在供給側,資本家出錢,工人出力,共同產出,把蛋糕做大;在需求側,工人得到工資用於消費,資本家得到利潤,一部分用於消費,一部分再投入擴大生產。如果左右兩端平衡發展,產出越多,工人工資越高,資本家利潤越高,消費需求越旺盛,產出就更高,這樣不斷循環,健康發展。是理想的發展模式。

可惜,這註定只是亞當斯密的烏托邦,看右圖,問題會出在哪裡呢?出在「分蛋糕」的環節!由於人性的貪婪,老子在道德經中點名:「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白話說就是,無論是誰,都覺得自己掙得再多都嫌少,別人掙得再少都嫌多,所以,按照貢獻公平分配在人類社會中從來沒有發生過。

每個人都想多得,那就得看誰的手腕硬,背景深了。面對官商勾結的資本家,工人的力量顯然微不足道,於是,「分蛋糕」的環節,資本家所得份額越來越多,工人所得越來越少。

這將引發怎樣的後果呢?

富人消費有個邊際遞減效應,因此,只會將更多的錢再投資;工人有需求,但工資上漲乏力,經濟學叫「有效需求不足」。一邊是產能不斷增加,一邊是消費增長乏力,當然導致產能過剩。這時候資本家不會反思造成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原因,只會應激性的裁員,減產,於是需求更加萎靡,導致再裁員,繁榮轉入危機。繁榮與危機的周期循環成了資本主義的夢魘。

這就是馬克思做出「資本家在瘋狂壓榨工人的剩餘價值的同時,不啻在為自己培養掘墓人」的預言的邏輯依據。

但馬克思預言的全世界無產階級大暴動並沒有發生,馬克思沒有看清的是人類史上第一次人口大爆炸帶來的巨大人口紅利,以及資產階級本身的反省(這一點後文詳述)。

李比希在1840年發明的人工合成化肥,引發了人類史上最重大的農業革命,自此,農業產出擺脫了靠天吃飯的窘境,催生了指數級增長的人口大爆炸,資本主義正趕上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口紅利,可謂要風得風,要水得水啊!

雖然早期資本主義的存量不健康(分蛋糕引發的存量工人有效需求不足),但是,源源不斷湧入城市的人口,帶動了消費增量的大爆發,雖然工人的人均工資漲幅受阻,但由於工人隊伍的不斷壯大,整體消費能力還是大踏步的前進,支撐了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

但是,在矛盾和嗜血中野蠻生長的資本主義,在這一波技術紅利、人口紅利走到盡頭後,必將迎來大四浪調整。

1866年,鐵血宰相俾斯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快速統一了德意志,疊加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德國發端,日耳曼,這個歷史上始終倔強卻一盤散沙的民族,終於凝結成一個令所有人膽寒的大帝國。而年輕的威廉二世卻沒有意識到德國的崛起正在動搖歐洲的既有秩序,他草率的解除了俾斯麥的職務,開始了野心勃勃的大國夢,已然脆弱的地緣政治格局失去了俾斯麥那樣的老辣外交平衡高手的呵護,離崩潰只有毫釐之差了。

周圍的英國、法國、俄國自然都坐立不安,整個歐洲的政治情緒與高漲的經濟浪潮完全相左,一步步走向冰點。隨著薩拉熱窩莫名其妙的一聲槍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意想不到和必然發生的爭論中倉皇展開,整個歐洲陷入了一片火海。

一戰爆發,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年輕的資產階級的政治失敗所致,分贓不均這種事,本來可以在談判桌上解決的,結果卻演變成沒有贏家的糊塗殺戮。不過,一戰客觀上也有一些收穫,那就是徹底完成了資產階級對封建勢力的革命,一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沙俄帝國徹底覆滅,威廉二世逃遁,封建王朝落幕,資產階級完成了不破不立的改朝換代工作。但是,同時,也迎來了最不願意看到的新物種:馬克思主義指引下的蘇維埃政權。

置身戰火之外的美國也沒能笑太久,雖然在戰爭中大獲漁利,但是,馬克思點中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死穴終究發揮了作用,1929年,隨著華爾街股市的崩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了慘絕人寰的「大蕭條」,資本家破產,工人失業,流民涌動,處處觸目驚心。「大蕭條」宣告了早期資本主義的經濟失敗!

政治失敗加上經濟失敗,資產階級的統治能力備受質疑,於是,整個歐洲的政治迅速極化,極左的共產主義和極右的法西斯主義風起雲湧,其結果是孕育出了極左的斯大林洪水和極右的希特勒猛獸,洪水猛獸的肆虐下,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幾乎崩潰。

如果說一戰爆發還有些「意外「的話,那麼二戰爆發簡直就是必然。主流資產階級竭盡全力,動用了一切資源,加上跟GCZY蘇聯妥協,才聯手制服了希特勒納粹這頭怪獸,勉強保全了自己的執政合法性。

1914~1945,不堪回首的三十年,大四浪調整刻骨銘心,也對即將展開的大五浪---最後的主升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45年7月,當盟軍還沉浸在全勝的興奮中,領導人齊聚雅爾塔商討戰後秩序時,率領英國頑強抗擊德國的偉大領袖丘吉爾,卻被「忘恩負義」的英國人趕下了台,取代他的,是工黨領袖艾德禮。這一小插曲卻揭示了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風向的大轉移。這還要從1929年「大蕭條」說起,空前慘烈的大危機,讓資產階級徹底認識到了馬克思指出的癥結,主流精英開始了深刻反思,於是,就有了羅斯福「新政」,新政的核心要務其實就是「均貧富」,政府扮演利益協調人的角色,強力改變「分蛋糕」過程中的過度不均。於是,凱恩斯主義大行其道,工會組織茁壯成長,失業保險,醫療、養老保障等社會福利系統被創造出來,令人羨慕的中產階級以嶄新的姿態走入歷史舞台。英國工黨(代表工人的黨)的勝利,實際上就是歐洲各國追隨羅斯福新政的產物。應該說,新政對美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看下圖即可明了,從1933年到1980年,美國貧富差距持續收斂。

歐洲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加持下,也快速從戰後廢墟中站了起來,加上新政「均貧富」的制度紅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一輪長達30年(1945~1975)的象徵「光榮與夢想」的完美黃金時代。如果說人類歷史上有哪一段是靠拼搏、智慧、團結,而不是剝削、壓榨、欺騙書寫完成的話,恐怕只有戰後西方黃金時代和古羅馬屋大維治下的奧古斯都黃金時代可以無愧擔當了。

那麼資產階級為什麼願意剋制貪慾,任由羅斯福等改變利益蛋糕的切割方式呢?除了已經提到的大蕭條引發的精英人士的主動反思(這也是馬克思沒有想到的)外,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橫亘在歐洲鐵幕另一端的社會主義陣營,擺在西方國家面前的強大競爭對手。在西方深陷大蕭條泥潭不能自拔的時候,紅色蘇聯的計劃經濟卻絲毫沒有受到傳染,反而加速發展,一時間,西方主流思想家、政治家的「三個自信」被敲的粉碎,甚至已經開始懷疑人生。戰後,又面臨兩種體制的第二輪競賽,這個時候,如果還執迷不悟,不肯向工人階級讓利,那不是找死嗎?所以,西方福利社會的誕生,應該感謝蘇聯帶來的強大競爭壓力!歷史就是這麼弔詭,這麼無厘頭。

結束了第五大浪偉大的前半段,西方國家又陷入了一個瓶頸期,1973年,1978年兩場「石油危機」,把西方經濟打入「滯脹」泥潭,被壓抑已久的資產階級保守勢力趁機向「新政」思想發難,指出就是因為太兼顧公平,而使經濟體失去效率,「改革」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其實,說白了,就是資產階級對於「均貧富」政策的忍受力已經到了極限。

而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也給了資產階級保守勢力叫囂的底氣:1972年尼克松訪華,四兩撥千斤,構築了「聯中抗蘇」的戰略格局,徹底逆轉了「冷戰」中連連失利的被動局面;1975年,果斷在越南止損,從泥潭中抽身;1979年,成功「誘騙」蘇聯陷入阿富汗這個大泥坑。一連串的組合拳,美國在冷戰下半場打得實在漂亮!而與此同時,蘇聯計劃經濟的弊端也在70年代末顯露無遺,勃列日涅夫經濟戰車實質上已經停滯。西方保守勢力此時已經研判:冷戰西方必勝無疑!

是時候撕下偽善的面具了,讓「新政」的「均貧富」思想見鬼去吧!蛋糕怎麼切,還是老子說了算,再也不用對工人階級忍氣吞聲了。於是,保守勢力的代言人里根、撒切爾粉墨登場,開始操刀逆轉政治潮流。

伴隨著里根、撒切爾的減稅、供給側改革,西方國家再次把效率放在了第一位,把公平拋到一邊,演繹出了第五大浪的最後一波增長期(1980~2008),這三十年的增長,由於充滿了齷齪,我只能給它冠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腐臭的黃金年代」的稱呼。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里根、撒切爾們的改革都幹了些什麼。我總結了一下,就是「三板斧」:全球化、信貸消費和泡沫經濟。

全球化,是資產階級想出來的逆轉分蛋糕不利局面的大殺器。由於本國工會勢力已經大到不可撼動,資本家們要想直接削減工人階層的蛋糕份額是不可能了,工資只能漲不能降!那好啊,老子把工廠搬到中國去,那邊的工人又聰明,又勤奮,工資是你的1/10。你不是不願意降工資嗎?那就下崗!試想一下,一個兩年內連續三次下崗的美國工人,對工資的預期也就不得不直線下跌了。這一招果然奏效,上面的美國貧富分化走勢圖清晰顯示,從1980年開始,貧富分化再次拉大,到今天,又回到了1929年的可怕高點!

可是,只在供給側改革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中國工廠造出來的東西,還得指望美國工人消費才能兌現成利潤。工人工資停漲,有效需求不足的弊端依然存在,經濟如何增長呢?這也難不住資產階級精英們,他們想出了絕妙的「第二板斧」:工人不是沒錢消費嗎?我借錢給你消費,一方面能收利息,另一方面拉動經濟,何樂而不為啊!於是,那個後來忽悠了全中國人的「美國老太太」的故事不脛而走,中產階級,工人階級被徹底洗腦,按揭、分期、消費貸等等名目繁多的借貸工具充斥市場,「信用社會」這樣一個高大上(但同時又多麼卑劣)的名詞成了西方國家的新名片。

可是,「信貸消費」這一招更是埋下了資本主義徹底覆滅的種子,把西方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在民眾被洗腦歡快的加槓桿舉債消費的熱潮中,有一個出奇冷靜的經濟學家,一眼看穿了這一模式的惡果,他就是明斯基。由於不是經濟學討論的文章,我們再次簡化簡化再簡化的闡述一下明斯基的研究所得。

首先,債務的堆積是不可逆的,這是一條不歸路,也就是說債務規模只能漲,不能降。為啥呢?因為,如果借債人想停止借新債,並用未來收入償還一部分本金,那麼,他的當期消費就必然大幅下挫,這將導致經濟增長停滯甚至下降,而這正是資本家們打死也不願意接受的局面。所以,債務只能不斷堆積,而不能清償。經濟增長的鏡像就是債務規模的堆積。

然後呢,就進入了「明斯基時刻」三階段:第一階段,人們負擔少量負債,償還其資本與利息支出均無問題;第二階段,債務加重,以致只能負擔利息支出;第三階段,即龐氏騙局,借新債補舊債。這個時候,即便是債務規模不斷堆積,也沒有新的資金可以用來消費了,經濟徹底陷入流動性陷阱。債務危機大爆發就不可避免了。

資產階級精英們其實聽懂了明斯基的警示,但是,人類貪婪的本性戰勝了理智,沒有人站出來大聲喊「STOP」,他們給出的對策就是第三板斧:造泡沫。一方面,通過不斷調低基準利率,降低借貸成本,延緩明斯基時刻到來的時間;另一方面,人為製造股市泡沫,房產泡沫,用財富效應掩蓋購買力的虛弱。舉個具體的例子,08年次貸危機是怎麼發生的呢?就是財富效應變現,擴大債務規模的魔術造就的:比如說,你抵押貸款買了套房子,借了100萬,結果房價漲了,一評估,今年漲了20萬,於是銀行立即來找你:可以來個再抵押,多借給你15萬;明年房價又漲了30萬,又可以再多借25萬,這樣一來,有房的美國家庭啥都不用干,就能每年多出十幾萬來消費,是不是魔術啊?可是,這魔術有個前提,就是房價只能漲,不能跌。2007年聯儲加息,刺破了房產泡沫,一下子引發了連鎖反應,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明斯基的警告已經變成了現實。但資產階級已經沒有回頭路可以走了,只能祭出最後的大殺器:開足馬力印錢,把資本家手中的有毒資產買回來,稀釋到全民頭上,稀釋到全世界,繼續推升股市泡沫,房產泡沫。但是,這也只能貪圖一時之快,明斯基時刻依然在前面等著你,除非你徹底改變舉債支撐經濟的模式。

我們已然看到了西方資本主義大五浪的三重頂:第一個頂是 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加上2001年911事件,某種意義上是美國國運見頂的政治隱喻),第二個頂是2008年次貸危機,房產泡沫破裂後的補救措施只是肥了資本家,民眾依然苦悶,於是我們看到了英國脫歐,特朗普上台,政治再次極化,民粹主義再次抬頭,右翼勢力死灰復燃,經濟危機疊加政治困局,西方社會焦躁蠢動。第三個頂在哪裡呢?也許近在眼前,2018~2019?? **危機的爆發,也許能再堅持一段時間,但無論如何,現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經被擠入了一個很逼仄的狹窄空間,背負著三座大山,不堪重負。

第一座大山是貧富分化鴻溝已經撕裂到極限,有效需求不足已成癌症;

第二座大山是不斷堆積的債務規模以及在不遠處招手的明斯基時刻,債務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走到了盡頭;

第三座大山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人口峭壁」。老齡化意味著消費的衰減,如圖示:

而社會進入整體老齡化,意味著消費峰值的到來,日本陷入「失落的三十年」,根本原因就是墜入「人口峭壁」所致,而美歐西方發達國家也將步其後塵。

背負三座大山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出路在哪裡?筆者在「中美暗戰,誰能笑到最後」的系列文章中,曾經指出,美國要想走出困境,只有三條出路:

第一條是再打贏一場戰爭,用實力告訴小弟們,「白條換物資」的遊戲還得繼續,美國只需要生產美元,全世界生產物資來供養它;

第二條是號召全民減肥,把自己的慾望降低到與自身價值匹配,房子應該小一點,車子應該小一點,吃飯應該少一點;

第三條路是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用技術紅利來對沖三座大山造成的坑。

可現實情況如何呢?

第一條路看來漸行漸遠了,美國在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泥潭,連在敘利亞都節節敗退時,就已經清楚,自己無法用武力征服中、俄了,發動戰爭,只是加速崩潰而已。現在在中國家門口不斷叫囂,只能說「會叫的狗不(敢)咬人」。

第二條路呢?在政治上是死路,減肥意味著經濟停滯(萎縮),資產階級第一個不答應;中產、工薪也不答應,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沒有哪個政客高尚到不惜犧牲自己的政治生涯,強行號召減肥的,因為選民會立即把他趕下台。

第三條路呢?短期看不到希望,能見度最高的是AI革命,但很可惜,AI革命的技術紅利將加劇「分蛋糕」的不公平性:一端是機器人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做蛋糕」的能力飛漲;另一端工人被迫失業,需求更加萎靡。不要說遠水解不了近渴,引來的是「水」還是「鬼」現在也未可知。

三條路都走不通,所以,我們看到奧巴馬只能選擇最容易的一條路:嗎啡續命,瘋狂印鈔,維持資本泡沫,過一天算一天吧。

美國的未來在哪裡?床破是否能把美國帶出沼澤地?三條正路依然看不到希望,而床破又是個好大喜功,胸大無腦的妄人,多的不說,看下圖就知道床破的政治智慧級別了:

羅斯福看到了貧富分化是造成"大蕭條"的癥結,啟動「新政」,用凱恩斯主義強力修正貧富差距,把美國帶出泥潭;里根看到了羅斯福新政積累下來的「貧富收縮」紅利,啟動「減稅」刺激資本家提升效率;而床破現在面臨的環境,本應去學習羅斯福「新政」的,卻東施效顰的學習了里根,其結果是雪上加霜,貧富分化鴻溝將進一步拉大。

美國的前途如何?其實不用多講了。

本來應該到此為止了,因為史學界有一個通則,就是不預測未來,因為誰預測誰被打臉。但咱不是史學家,也不是為了發表出名,純熟娛樂,就預測一下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走勢吧:

後續: ABC三浪下落

扛著三座大山,在逼仄的空間中走到盡頭時,只有一場出其不意的危機來進行「硬著陸」了,隨後,將迎來可怕的A浪大跌,中間經過技術革命拉動的B浪大反彈後,將是綿綿不絕的C浪陰跌。第二次、第三次大蕭條在未來等著他們的到來。

那中國情況如何? 本文不講中國,以後另寫一篇吧。簡單說一句,中國的長周期大致自「洋務運動」起,比西方晚了兩百年,現在大致在大三浪頂部區域。西方A浪潰敗時,中國也無法獨善其身,將進入四浪調整,然後伴隨著西方的B浪反彈,開啟自己的大五浪,到那個時候,民族復興、大國崛起的偉業也就成了。

後記:用波浪理論研究社會發展史,我又試了試,對古羅馬帝國的興衰歷程進行了一下匹配,以饗讀者。

推薦閱讀:

關於地雷陣討論的一些感想
我們對待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
資本主義如何產生?
俄羅斯左翼觀察:尤克斯事件的前前後後
擬像、擬真與內爆的布爾喬亞世界——鮑德里亞《象徵交換與死亡》研究

TAG:西方歷史 | 資本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