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從北大啟程,13年後,他們在矽谷登上了世界數學之巔

美國當地時間12月3日,2018年度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頒獎典禮在美國矽谷舉行。惲之瑋、張偉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而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New Horizons in Mathematics Prize)。

數學新視野獎:該獎項被稱為科學界的奧斯卡,由谷歌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俄羅斯富翁尤里·米爾納夫婦、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夫婦、23andMe創始人安妮·沃希斯基和馬化騰共同捐贈,以表彰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數學家。


惲之瑋、張偉,這兩個名字在學界早已是如雷貫耳,而這一次的獲獎更是讓他們展現到了大眾的面前,成為了不少同學心之所向的目標。

左邊為模空間上的相交數,右邊是L函數的高階導數——-惲之瑋、張偉合作證明了這一等式

翻閱兩位獲獎者的履歷,他們都出自北大,並且同是04年畢業,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北大「黃金一代」。現如今,他們都以不到35歲的年紀,分別成為了耶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他們的人生,用「人生贏家」來形容絕不過分。

那麼,成功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如此完美的人生軌跡,背後蘊含的又會是什麼呢?

今天,一起去探尋一下他們成功的秘訣。


興趣決定了你的執行力

在採訪中,兩人都說到自己從小就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奧數比賽中數一數二。到了高中,他們都在數學競賽中獲得了非常優異的名次,張偉更是通過數學競賽的名次獲得了北大的保送名額。

步入大學,他們對於數學的熱愛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先說說惲之瑋,在本科期間,他的數學專業課19門100分,7門99分,令人乍舌。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中國真正一流的學生是什麼樣子的?

下面有人提到了惲之瑋大學時候的故事,他大一的時候,和同學們聊起看書這件事兒的時候,他是這樣說的:

YUN神(惲之瑋)看過的每一本書之後的習題是都做的,YUN神說,他如果不做習題,一味的看書的話就是在看小說了,後來發現滿座聽眾已經面無人色後,YUN神趕忙安慰大家,說或許是他小說看的比較慢...

當別人在各種社團活動奔波,或者約會談戀愛,惲之瑋每天只是默默待在圖書館,一坐一天,每天研究10小時以上的數學都樂此不疲。

惲之瑋認為,數學的興趣一般會發生得很早。作為前輩,他們也經常遇到學弟學妹的諮詢,他們不確定是否適合走數學這條道路。一種常見的情況是,他們不確定自己是否對數學感興趣。「如果是這個情況的話,我建議不要走。如果你到大學還不確定自己對數學感不感興趣的話,多半就是不感。」

小編劃重點

「 惲之瑋的觀點,其實也正和BBY的自我認識體系不謀而合。我們希望同學能夠探索自身更多的興趣,從而延展開更多的可能性。惲之瑋很幸運,從小就找到了數學這個一生的方向,可大家如果從現在開始尋找,只要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絕對為時不晚。當然,如何分辨什麼是真正的興趣,何為興趣與目標的契合點,這些需要你通過不斷的自我挖掘才能夠得出結論。」


別讓背景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1981年,張偉出生在大竹縣農村,他是家裡的老二,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父母務農,兼做點小生意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高中畢業那年,張偉作為四川省代表隊的一員參加了全國數學冬令營,由此獲得了保送北大數學系的資格。,通過他出眾的數學能力,他獲得了保送北大的名額。

能夠在全國最高學府修讀簡直是張偉從未曾想過的夢想,他十分珍惜在北大學習的機會,並且刻苦鑽研學術。他說:「我只是個普通的農村娃,但我也想做出不一樣的成就」。

不同於惲之瑋的「圖書館一待待一天」,張偉的興趣則顯得比較廣泛,他認為做數學要張馳有度,不能一直神經緊繃著,做數學是需要休息的。

從北大畢業後,張偉「按部就班」地來到哥倫比亞大學讀博,畢業後又到哈佛大學做過博士後和講師,並於兩年後回到哥倫比亞大學做助理教授,30歲就開始帶博士生。到現在為止,張偉已經指導了三名博士生,他帶過的有些博士生年齡只比他略小一點。

2010年因為在「數論、自守形式、L函數、跡公式、表示論和代數幾何等數學的廣泛領域的貢獻」,他獲得了SASTRA拉馬努金獎。

拉馬努金獎以印度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名字命名,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印度科技部(DST, Government of India)和國際數學聯盟(IMU)共同頒發,每年頒予當年12月31日未滿45周歲、做出傑出科研工作的發展中國家的青年數學家。

說起學術之路,張偉自言還算一帆風順。想來,這也許是數學世界的艱辛不足與外人道吧。

2014年,張偉被哥倫比亞大學聘為副教授,這已是終身教職。一年後,張偉再次破格聘為正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這樣的世界名校,年紀輕輕便登上終身教授之位,沒有一定量級的研究成果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張偉說,哥倫比亞大學為了吸引人才是不遺餘力的,正是他的科研成就將他引上了這個職位。現如今,他已經步入了世界頂尖的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教授。

小編劃重點

「 張偉的逆襲故事,你可以說是天賦使然,但我覺得他的努力和心態更值得稱頌。從小山村到國之重器學府,再到世界之巔,這三重的跨度,他泰然度之,其背後的艱辛,不可估量,而他對數學的專一,始終不忘初心,也是他成功的重中之重。

很多同學會來後台問小編,背景差,GPA低,是不是沒機會去名校,沒機會找好工作了...希望大家能夠像學長這樣,擺正心態,朝目標開始前行。其實每年在BBY都有很多超越背景的申請結果,當你們覺得無力的時候,翻閱一下我們公眾號的歷史文章,或許也能汲取力量。(最後這句是很多同學的反饋哦)」


你的上限取決於你的專註力

成就如此非凡的兩位學者,他們居然沒有微信,而且不用智能手機,這實在是有些出人意表。採訪中,惲之瑋還從衣服口袋裡掏出了一款諾基亞的直板手機,表明自己沒有在開玩笑...

惲之瑋說道,「現在是科技的時代,但我的期望卻是反方向的,我覺得我們不能過多的依賴電子產品,特別是手機。因為手機會讓我們分心,它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思考,尤其是對於事業處在上升期的人來說,手機還會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

而張偉則補充道,自己非常懷念在沒網的火車上靜靜思考的時光,「你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夠干擾到你,那時候的你是坦然和幸福的」。

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多一些獨立思考的時間,這樣可以幫助你看清楚很多問題的本質。

數學研究能幫助他們時刻保持著對世界的客觀思考,有很多乍一聽很對的道理,稍微用些公式計算一下便是謬誤百出。

比如,小時候很多人會聽說,從中國往地心打個洞,就能到美國,你們也都相信了吧。但你仔細一想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兩個國家都在北半球。」惲之瑋說。

小編劃重點

「 不用微信、智能手機這種方法,可能還是更適用於學神,我等凡夫俗子還是不必輕易嘗試了。不過提升專註力,的確是個人發展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專註力能讓你做任何事都事半功倍。

關於提升專註力,大家可以養成鏈式思維或工作方法:將事情或學習排成一個順序,從頭做起,不能著急,一定要耐心,一定要做好,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用時間和耐心來積累,最後的效果是驚人的。

另外,推薦大家可以去拜讀一下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的《自控力》,教你如何在10周里,成功掌握自己的時間和生活。」

採訪的最後,記者問到10萬美元獎金的將如何使用,另一名新科數學「新視野獎」得主、西北大學的阿倫·納博(Aaron Naber)脫口而出:還房貸。

惲之瑋和張偉完全贊同這位同行的觀點,並無奈地感嘆了一聲「杯水車薪」。

看來,就是學神也有著自己的苦惱啊。


聽了這兩位北大學長的故事,大家是否有所得呢?

如果你們也想像他們這樣掌控好自己的人生,你從此刻起就該開始規划了。

如果你仍心存困惑歡迎將你的困惑在後台留言,我們會安排BBY最專業的諮詢師為你解答。


推薦閱讀:

《脫口秀大會》北大保研撒貝南是什麼梗?
中日家庭教育有哪些差異?
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發布 清華北大浙大列前三(附600強完整排名) ????
如何高效利用晚自習?
清華教授說學生無血性?

TAG:北京大學 | 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