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下載]MBA語文寫作模板範文下載(管理類聯考)

MBA語文作文範文36篇

MBA語文作文範文36篇(01-03)

1、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和動力

古代楚國有個卞和,在山中發現了一塊璞玉,於是將那塊璞玉獻給楚厲王,厲王讓玉匠鑒別,而玉匠說那是石頭,結果厲王把卞和當作騙子而砍去了左腳。然而卞和對那塊璞玉依然深信不疑,後來再次把它獻給武玉,結果與上次一樣又被砍去了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那塊璞玉在楚山下哭,一連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盡繼而流血,卞和痴心不改,最後那塊璞玉終於通過玉匠的鑒定,證明是塊罕見的寶玉。這就是歷代傳頌的"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理,那就是:信仰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人有了堅定的信仰,才能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正是這種對真理的堅信不移,卞和才有著如此堅定的決心,才不惜捨去自己的雙腳,要讓美玉展現它的光彩,要讓真理得到公認。

為了信仰就要付出代價,甚至生命。每年全世界億萬伊斯蘭教徒都要去麥加朝聖,每年也因此要發生因酷熱和擁擠而造成的大量傷亡。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們那樣虔誠地湧向麥加呢?我們只要看看他們深深跪下的雙腿、低低俯下的脊背,還有每一張臉上那誠摯的表情,就會明白--那就是信仰。

人不能沒有信仰,就是說人不能沒有目標,不能沒有追求。曾經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的蘇聯如今江山易幟。蘇聯的解體固然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喪失了對共產主義信仰卻是其中最根本的一個。信仰正如人的骨架,失掉了,人便垮了。面對社會主義蘇聯的結局,人們無不痛惜地說:"共產主義信仰不能丟,丟掉了,社會主義江山就要垮台。

從古到今,有無數志士仁人為捍衛自己的信仰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不管是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上印著的為科學的信仰而被活活燒死的布魯諾的無畏形象,還是天安廣場上人民英雄紀念碑上記載的無數為了他們的信仰而付出血的代價的革命先烈,無不是因為有堅定信仰的支柱和鼓舞,才表現出一往無前的獻身精神的。

今天,我們要振興中華,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萬萬不可丟掉共產主義信仰,相反,要準備為之付出更高的代價。我們只有把共產主義的信仰化作全國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動力,具有中國特色的會主義,才能早日建成。

讓我們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的信仰,並在這一信仰的支柱和鼓舞下,為振興中華奮勇前進吧!

2、有效率的樂觀主義

古時候有這樣一個笑話:一人從集市上買回一罐油,由於急著趕路,不幸罐索朽腐,油罐墜地摔碎,他頭也不回地繼續前行。路人提醒他:"你看你的油罐碎了。"他回答說:"已經碎了,看有什麼用,只能耽誤走路。"我想,這大概就是人們常常想到、常常念著的"樂觀主義"了。

可見,樂觀主義能幫人戰勝許多愁慮、困難、窮苦、失望。

人生總會碰到惡魔的。一個人的目的愈遠,計劃愈大,他的工作所經過的途徑也愈遠;在前進的時候,有許多愁慮、困難、窮苦、失望,都是當然要碰到的惡魔。樂觀主義的人,就像這個扛油罐的人一樣,是不怕這些惡魔的摧沮的,反而會振起精神,抱著希望,向前干去!因為他們知道 ,倘被惡魔所屈服,便滅亡了;只有抱著樂觀主義的態度,才能戰勝惡魔,取得勝利!

凡是要做得好的事情,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行的,都不是容易的。你自己要立於什麼地位?要達到什麼地步?情願付什麼代價?你所希望的地位或地步總在那裡,不過必須先付足了代價的人,才能"如願以償"。沿著大成功的一條路上,有許多小失敗排列著,最後的成功是在能用堅毅的精神,伶俐的眼光,從這許多小失敗裡面尋出教訓,盡量地利用它,向前猛進。而這種"尋出"和"盡量地利用",惟有抱樂觀主義的人才能夠辦到。

有許多人,對樂觀主義有一種誤解,以為樂觀主義的人不過是"喜皮笑臉""隨隨便便""一切放任""撤撤爛污""得過且過""唯唯諾諾"。請君切莫誤信這種謬說。真正的樂觀主義的人是用積極的精神向前奮鬥的人,是戰勝愁慮窮苦的人。這類的苦境,常人遇著,要"心膽俱碎""一蹶而不能復振"的;只有真正樂觀主義的人才能努力奮鬥,才敢努力奮鬥!所以講到樂觀主義還不夠,要有"有效率的樂觀主義"才行。

古今中外,因了有極強烈而有效的樂觀主義,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勝利的大有人在。牛頓發明地心吸力學說的時候,全世界人反對他;哈費(Harvey)發明血液循環學說的時候,全世界人反對他;達爾文宣布進化論的時候,全世人反對他;貝爾(Bell)第一次造電話的時候,全世界人譏笑他;萊特(Wrigt)初用苦工於製造飛機的時候,全世界人譏笑他。講到孫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講革命救國的時候,有一次聽的人只有三個。這許多人都因抱著樂觀主義的精神,而為世人所稱道。

極強烈而有效的樂觀主義,能使人們戰勝全世界的胡塗、盲從、冷酷、恐怖、怨恨和反抗。而且工作愈偉大,所受的反抗也愈厲害,簡直成為一種律令,對付這種厲害的反抗,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樂觀主義。一個人,缺少了樂觀主義精神,難免在各種惡魔面前敗下陣來。

你要想使自己的事業取得成功么?那就請你拿起樂觀主義這一降魔鎮妖的法寶吧!

3、我知道得太少

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在離他逝世兩個星期前的一天里,當他得知外孫女婿來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講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識。老伴勸他:"你連坐都支持不住,還問這些幹什麼?"竺老聽了老伴的話兒,一邊咳嗽一邊說:"不成,我知道得太少。"

好一個"我知道得太少"!這種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正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也是人生道路上走向光輝頂點的基本要素。

竺可楨在氣象學上辛勤耕耘,數十年如一日地進行長期觀察研究,一生碩果累累。誰能想到,一個蜚聲中外的大科學家,竟還在84歲的高齡,在生命處於垂危之際,先後五次向晚輩求教"補課",孜孜不倦。不能不說這正是我國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這一傳統美德在一個大科學家身上的生動體現,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輝頂點的基本要素。怎能不令人深深敬 佩呢?

人類史上,一個巨人的誕生,一門科學的創立,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但它並沒有結束認識真理、認識客觀世界的進程,科學真理的路兒仍在不斷地仲延。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學科愈來愈多,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因此要不斷進步,就必須不斷學習。因此,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永遠是走向人生光輝頂點的基本要素。

這使我想起牛頓這位一代傑出的學者、現代科學的奠基人,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為經典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出版了《光學》一書,確定了冷卻定律,創製了反射望遠鏡,還是微積分學的創始人……功績顯赫,光彩照人,可當聽到朋友們稱他為"偉人"時,卻說:"不要那麼說,我不知道世人會怎麼看我。不過我自己只覺得好像一個孩子在海邊玩耍的時候,偶爾拾到幾隻光亮的貝殼。但對於真正的知識大海,我還是沒有發現呢。"有這樣謙遜好學,永不滿足的精神,牛頓的成功是必然的!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無不是因為有了這種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才達到人生的光輝頂點的。

中國有句古話:"學海無涯"。面對大千的世界,知識的寶山,惟有謙遜好學,不恥下問,甘拜人師,永不滿足的精神,才能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不掉隊,為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我們要有勇氣像竺可楨老人那樣說出"我知道得太少"。有這樣,才能在求知的崎嶇道路上奮然前行!

4、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從"刻舟求劍"說起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做"刻舟求創",比喻死心眼,做事情不懂得因時因事而異,不懂得變通。刻舟求劍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似乎並不多見,甚至可以說,這樣的人近乎沒有;然而,做出類似"刻舟求劍"這種蠢事的人卻並不少;比如那些反對革新,墨守成規,不知變通的人其實就是這樣的人。

《呂氏春秋?察今》里說:"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即做事要據情況而論,該變法時就必須變法。批評的就是像刻舟求劍那樣不懂得變通的人。

不墨守成規,我國古代的一些有識之士早已懂得這道理。與《呂氏春秋》幾乎同時的《韓非子》,在其《五蠢》篇里,就講了同樣的思想:"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又說:"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這說的也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意思。

清末的維新派人士更直接地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者,古今之公理。"雖然無數的歷史事實,也確實綽綽有餘地證實了這道理的正確性。然而,即使這樣,也仍然有人要作"刻舟求劍"式的人物,仍然要"頑固到底。"他們認為:沒有規矩則無以成方圓,要破除老制度、老規矩,這如何能行?因此堅決阻撓改革。

這種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觀念,恰恰是由於他們不懂得"規矩""制度"是相對的。"老制度"只適用於老情況、老環境;而新情況、新環境是必須要"新制度"的,改革、變法正是建立新制度的有效手段。列寧說: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就在於具體的情況具體地分析。因為"沒有規矩則無以成方圓"而拒絕而反對改革的人,恰恰忘了列寧的這句真理。

堅持革新則進,反對變法則退。翻開古今中外各國的歷史就可以知道:凡是隨歷史潮流及時變法,革新的國家,都變得強大了。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強國;俄國通過"1861年改革"也成為強國。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與此相反,凡是不及時革新的國家就被歷史所遺棄,十九世紀末的中國何以災難重重?不就是因為墨守成規,沒有及時變革的緣故嗎?

及時改革,可以富國,可以強兵。我們中國近十多年的改革,已足以說明這一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的國家銳意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澤民在十四大上說:"我國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台階,綜合圍力上了一個大台階。"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改革,是關鍵的原因。

歷史證明,改革,是強國之路!實踐證明,改革,是強國之路!所以說,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5、"節儉"觀的淡化

一天,我拿起一隻用完的牙膏殼,隨口說了句:"賣到廢品回收站去。"誰料,女兒一把奪過扔出窗外,回我一聲:"小氣!"這在我們兒時是絕不會發生的,而如今我一個習慣成自然的舉 動,在女兒眼裡,已無異於"吝嗇"成性了。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就我所知,這種傳統"節儉"觀的淡化,實在不合世界潮流,更與我們的國情不符。

然而,傳統的"節儉"觀的淡化,又絕非年輕一代如此。以飯店用餐為例,"公吃"的酒海肉山,奢華比闊且不說,即使自掏腰包打牙祭的,不也非留一點在盤裡碗里以示闊氣嗎?如若在大庭廣眾之間,真發生像報上講的某位名人"喝粥舔碗"那樣的事,那一定會被視作"葛朗台"再世了。

這也就提示我們,"節儉"之淪為"吝嗇",是一段時期來"未富先豪"那種普遍社會心態的伴生物。就我們社會的總體狀況而言,"富"還根本談不上,而"豪"已使許多人趨之若鶩,且無形之中成為衡量某些社會行為的一種尺度,於是富也排場,窮也排場,一旦變為時尚,種種"節儉"的言行就難免會遭人嘲弄,而對域外一擲千金、窮奢極侈的誤傳也愈來愈多。

其實,人家雖已到了真正稱得上"富"的程度,但在該節儉的時候,是從來也不怕被人指為"小氣"的。比如,在美國大學,聽說,就有經營回收舊教科書的業務。學期結束,學生可將用過的舊課本回售給學校書店,學校又把這些舊教材廉價賣給新生,這樣,一本使用小心的課本,有時竟可以為幾代大學生所用。當然並非那裡在鬧紙荒,實是精打細算的經濟頭腦使然。可在我們這個"洛陽紙貴"的地方,何曾聽說過新生入學買老生舊課本的事?雖說教材越印越精緻,到頭來還不是統統拿去做了紙漿!又如,在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的瑞士,居然大張旗鼓地在開展廢品回收活動。牙膏殼、廢電池、鋁箔包裝、白鐵罐頭、過期報刊、陳舊書籍,無一不當寶貝加以回收。不但企業指導用戶如何處理產品舊包裝,就是商店也鼓勵顧客"舊瓶裝新酒",利用原有的瓶罐灌入新的清潔劑、洗髮液之類繼續使用。而這種過去習以為常的零拷買賣,在我們這裡,恐怕也已"物以稀為貴",難得再有了。

由此觀之,節儉觀的淡化實在不合世界潮流,更與我們的國情不符。我們現在生活雖大有改善,可離"富有"還相距甚遠。一夜暴富、滿身精品的自然大有人在,但每日里揮霍無度,終非人生所追求的目標。歸根到底,節儉作為一種社會價值取向,恰恰植根於地球資源有限和人類需求無限這 樣一個嚴酷的事實。因而任何一個清醒的民族,都不能放鬆對國民進行節儉的教育。對我們來說,這種教育就更為緊迫。

古訓有之,"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壽,為國之急也",此乃古今不變的真理;而"木屑竹頭,皆有用之物;牛溲馬勃,可備藥物之資",也是十分淺顯的常識。難道因求富心切,意在 趨時,忙於更新生活方式,就能忘了這些基本道理嗎?

孔老夫子有言,儉,德之共也。還是讓我們永遠保持著中華民族這一傳統美德吧!

6、成才在於發揮主觀能動性

彭端淑在《為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四川邊遠地區有貧富懸殊的兩個和尚,都想到南海朝聖,富和尚幾年間一直打算雇船順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終沒有去成;窮和尚卻憑著一隻盛水的瓶和一隻討飯的缽,步行到達了南海並且勝利返回。

一般人都認為,這說明逆境能培養人才,而順境則埋沒人才。我倒不這樣認為。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告訴我們,外引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引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逆境、順境都是外部條件,而不是成才的根本原因,成才的關鍵在於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身處順境的富和尚未到達南海而身處逆境的窮和尚卻最終到達,這是為什麼?根本原因就是窮和尚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定信念。如果不發揮這種主觀能動性,沒有這種毅力和信念,富和尚到達不了南海,窮和尚更到達不了南海。

對於一個有志之人,逆境、困難、艱苦,正是磨鍊的好機會,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是也。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歷史上一切身處逆境而終有成就的人,無不經過這樣的艱苦磨鍊。張海迪的事迹眾所周知,她嚴重高位截癱,卻在逆境中讀"鏡子書";在自己身上扎針,潛心攻讀外語,終於成為戰勝病魔而大有益於人的典型。在中華這片沃土上,像張海邊這樣的逆境成才的事例何止萬千!然而他們的成才的關鍵決不是逆境,而是主觀能動性的高度發揮。

實際上人的內在素質,如人的經驗、智慧、品德、意志、創造力等等,關係到主體活動的質量,這是成才的基本要素和前提。瑞典著名化學家諾貝爾與父親在拿破崙三世的資助下研究甘油炸藥,曾發生過多次爆炸事故。在1867年9月3日發生的一次大爆炸中,工廠完全被炸毀,諾貝爾的弟弟和許多工人被炸死,他本人也被炸傷,造成轟動一時的"海倫波事件",引起一些人的極大恐懼和強烈反對。面對困難諾貝爾並未認輸,而是憑著頑強的意志、非凡的創造力先後發明了"諾貝爾安全炸藥""無煙炸藥"。由此可見,對於人才的成長,外因固然十分重要,典型人物的成長離不開典型環境,具體人物離不開具體環境,但這些都是作為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而存在的;唯有人的內在因素,才是成才的決定因素,它是處於主導和支配地位,決定著主觀能動作用發揮的程度的。

因此,逆境並不是成才的保證,它甚至會銷磨才華,扼殺人才,正像巴爾扎克所說的:"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於弱者來說是絆腳石,對於強者來說是墊腳石。"我國封建社會不知磨滅了多少閃光的人才,可悲!可嘆!

由此可見,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才是成才所至關重要的條件。當然,這裡也要順便說一下,順境與逆境一樣,它可能有利於成才,也有可能銷蝕、毀滅人才,其道理也是不言而喻的。

總之,環境的好壞固然對人的成才有著影響,但它並不是關鍵,逆境同順境一樣,對人才的形成有著兩面性,不可形而上學的看待。關鍵是看自己是否有恆心、有毅力,只有具備這兩點,並盡最大可能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有成才的希望,才有可能成為造福祖國,造福人民的有用之才。

回復:MBA語文作文範文36篇

7、學會"照鏡子"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魏徵批評他的一篇奏章寫在屏風上,當作"鏡子",隨時對照。他總結自己"照鏡子"的體會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我們可以說,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很會"照鏡子"的人。

鏡子這東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人們梳洗打扮,總要對著它調查研究一番。鏡子,也可以算是一種認識工具吧。人的眼睛,能看到周圍的事物,惟獨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實面容。鏡子的功用,就在於幫助人克服眼睛的生理局限,如實地瞧見自己。正因為鏡子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人們才推而廣之,把借他人、他事、他見以正己的方法,也喻為"照鏡子"。這種加引號的"照鏡子", 可要比日常生活中照鏡子難得多了。惟其難,就有人會"照",有人不會"照"。李世民懂得鏡子的作用,能把魏徵批評他的話寫在屏風上,當作"鏡子",隨時對照。又能看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難道不是一個很會"照鏡子"的人嗎?

我國古代,像這樣會"照鏡子"的不乏其人。戰國時齊國宰相鄒忌便是一個。鄒忌從鏡子里發現,自己實際上並沒有別人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說他多麼漂亮,不過是阿諛奉承。由此他聯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鏡子,對自己的尊容心中無數,尚且有被欺騙的可能,倘若處理國家大事時也不知道經常照"照鏡子",那所受的蒙蔽就嚴重了!他向齊威王報告了自己的體驗。齊威王聽了很讚賞,接受了他的建議,實行鼓勵臣民批評朝政的政策,並比較正確地對待這些批評,使國家很快強盛起來。

人的認識的局限性,很容易使人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覺性。而只要會"照鏡子",做到"以人為鏡""以古為鏡",學會在人們的各種批評、意見中認識自己,就能成為一個比較地聰明一些的人,能幹一些的人,就能做出一定的成就和貢獻。

可惜,"鏡子"雖好,卻有些人不會"照"。自己臉上有疤,卻怪"鏡子"反映得不準確,不願"照";還有那自以為是"天下第一美人"的,則不屑"照";甚至有因丑處被照,短處被揭,惱羞成怒而將"鏡子"棄之,砸之者。這幾種對待"照鏡子"的精神狀態,不是值得我們深思嗎?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革命轉變時期。四個現代化建設向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沸騰的新生活中有多少新事物等待我們去探索、思考和認識!乾坤正初轉,征程尚艱難。現在,對於我們每個同志,每個單位來說,會"照鏡子",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是多麼重要啊!如果說,鄒忌、李世民等有歷史局限性的古人都還懂得通過"照鏡子"來解決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的問題,那麼,掌握了馬克思主義世界現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則完全有可能在無比寬闊的領域裡,通過自覺地"照鏡子",來正確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

讓我們都學會"照鏡子"吧。只要我們認真學習歷史,特別是總結從五四運動起八十多年來歷史的曲折、鬥爭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從中國的過去認識中國的現在,放眼中國的未,"以古為鏡";只要我們從上到下,把實踐的檢驗,群眾的評議,人民的呼聲作為領導工作的一面鏡子,"以人為鏡";只要我們把一切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的經濟建設經驗,作為我們搞"四化"的一面鏡子,"以洋為鏡",那麼,振興中華的大業一定能夠提前勝利完成。

8、羨魚與結網

《漢書?禮樂志》中寫道:"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說人只是站在河邊,望著河中肥美的魚,徒然羨慕,是永遠得不到魚兒的,還不如回家結張網來捕魚。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要想使我們的祖國興旺發達,人民生活幸福、美滿,必須實幹、苦幹,清談只能誤國,實幹方可興邦。

只有結網捕魚,才能嘗到魚的美味。世界上不論什麼事,如果只是脫離實際的空想,或者夸夸其談、紙上談兵,而不腳踏實地地去實幹,就像只站在河邊,對魚興嘆,而不去結網捕魚一樣,是什麼也得不到的。反之,如果踏踏實實地去干,即使在實踐中失敗,也還能得到教訓,接近"成功"一步。假如一個學生,整天只是坐在那兒空談長大要當作家、科學家、醫生,而不抓緊寶貴的光陰學習,那他的理想則不可能實現,那些美好的願望就只能是空想。所以說,只說不做,一事無成。

縱觀世界,興旺發達者皆出於實幹、苦幹。我們常常羨慕發達國家人民物質生活的現代化,什麼寬敞的住宅,高級小轎車等等,當然,羨慕美好的生活,無可厚非,問題是我們更應看到,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是實幹的結果。就拿日本來說吧,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的經濟瀕於崩潰,人民生活貧苦不堪。有的人因飢餓而向美國軍人討要殘羹冷炙而受到侮辱。當時,許多日本人含淚發誓,一定要竭盡全力,吃盡千辛萬苦而使日本發達起來,趕超美國,使日本人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揚眉吐氣。今天,我們看到了日本的發達、興盛,殊不知這些繁榮的背後,有多少人實幹的汗水!這不是實幹興邦的一個很好的例證嗎?

日本的發達、興盛,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實幹家。我們要在本世紀中葉,將我國建設成一個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就需要幾代人的艱苦奮鬥。展望未來,我們深切感到:不能空談,只能實幹。有了農民的實幹,才能解決十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有了工人的實幹,才能生產更多的鋼鐵、石油、機器;有了科技工作者的實幹,才能有更多的發明創造;有了文藝工作者的實幹,才能產生更多更好的戲劇、電影、文學作品來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我們青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將從老一輩手中接過建設祖國的重擔,如果在今天清談,就學不到知識和本領,將來必然貽誤國家的建設大業。祖國富強的希望就會成為泡影!記得一位哲人說過:不管肥皂泡的色彩是多麼絢麗,吹得多麼大,它終究是要破裂的。

歷史在向我們召喚,我們的回答是斬釘截鐵的:我們不要做清談者,我們要做實幹家。只有實幹,才能興邦;只有實幹,才能富國!

讓我們捲起袖子,振奮精神,刻苦學習,增長才幹,以便明天能更好地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9、學習與思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指,如果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思考,就會不辨真偽,更不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更不能做到博見約取,標新立異。

孔子的這兩句話闡明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學習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活動。只學習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學習也不行。只有將二者正確地結合起來,才算真正懂得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這裡所說的學習,主要指從書本上汲取間接經驗。古今中外,凡成大學問者,無一不是博覽群書,讀破萬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斷學習前人的經驗、成果,充實自己的頭腦,才能進一步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革命導師馬克思為了完成《資本論》這一巨著,曾在大英博物館潛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跡。可見認真讀書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於學習,必須博覽熟記,持之以恆。魯迅先生說: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學習還要持之以恆,要"戒怠荒,戒無恆,戒躁急,戒泛雜",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成。

然而,學習本身並非目的,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才是真正的目的。為此,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積極、認真的思考,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知識的有機聯繫。如果學到的東西不經頭腦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經口腔咀嚼、腸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會被身體吸取一樣,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法國作家伏爾泰對此有著十分精闢的論述,他說:"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可見善於思考是多麼重要!

要善於思考,需要有蜜蜂釀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們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鑽研,切不可不懂裝懂,淺嘗輒止。

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升華。在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學習,學習才有效果。同時對所學的知識必須結合實際反覆運用,知識才能鞏固,技能才可純熟,這就是我們掌握知識的必由之路。

願我們大家都能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學知識之顛。

小瀋陽二人轉專輯在線看

這裡有你所需要的所有考試題目

你的QQ空間裝扮了嗎?這裡有免費QQ空間代碼

TOP

2007-07-11 19:53 顯示全部 樹型| 收藏| 小 中 大 4 #

回復:MBA語文作文範文36篇

10、珍惜勞動成果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都能背過,並深知其中的寓意。

這首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優良傳統的詩歌,不僅表現了勞動者生產的艱辛,也從側面教育人們要節約糧食,珍惜勞動成果。

可是今天,有些人對嚴重浪費糧食的現象,不但不深惡痛絕,而且還滿不在乎,認為那隻不過是一件小事而已。如果這確是一件小事,那我們大可不必在意,可事實證明這決不是一件小事!

也許有些人認為,我國物產豐富,土地遼闊,是個農業大國,浪費區區一點糧食,不會有什麼大礙,不過小事一樁。不錯,我國確是物產豐富,土地遼闊的國家,但在今天每一個有頭腦的中國人,都是不會為此而盲目地樂觀的。因為他們知道,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相對資源貧乏的國家。且不說糧食的其它用途,單就吃飯來說,中國要用佔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來養活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能做到這一點已可以說是十二分的不易了。試想,如果我們中國十三億人口,每人浪費一個饅頭,一碗米飯,這十三億個饅頭和十三億碗米飯,將會給我們國家帶來多麼巨大而不可彌補的損失。這裡,我不禁要問那些盲目樂觀者,浪費糧食還是一件小事嗎?

還有一些人會說,糧食是我用錢買來的,錢是我自己掙的,我吃掉也好,浪費掉也好,還不是小事一樁嗎?有這樣想法的人,可以說是愚蠢之極了。糧食是用錢買來的,可錢不也是用勞動換來的嗎?"幾分耕耘幾分收穫",把自己勞動所得的成果白白浪費掉,豈不是愚蠢之極嗎?退一步說,即使這些人錢來得很容易,甚至可以不需要付出什麼勞動,可也得愛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呀。正如開頭詩歌里所描繪,勞動者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勞作,付出了多大的艱辛,才收穫到了顆粒糧食,這糧食又經過多少人之手,才成為現成的食物拿到你的手中。且不說,如果浪費得沒有了糧食,即使你有錢又到何處去買呢?所以,我又要問問,那些視自己及他人勞動成果於不顧的人,是否還認為浪費糧食是一件小事嗎?

如今,從學校到餐館,從家庭到公共場所,浪費糧食的現象還是很普遍的,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警惕,決不能等閑視之。

"浪費"這個詞從一出現就是以貶義存在於世的,也就是說它所體現的是一種不良的行為。中國古有"儉以養德"之訓誡,今有"勤儉建國"之口號。可見,浪費糧食,就其精神方面講,是種道德敗壞;就其物質方面說,是種財物的損耗,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危害,絕非一件小事,而是有害於傳統美德和國家建設的大事。

浪費糧食的現象必須堅決制止!

11、留心觀察與潛心研究

---- 一個科學發現的啟示

也許大家都聽說過"守株待兔"這則寓言吧?擔我今天要說的不是那個可笑的農民,而是從這則寓言引起的一個科學上的發現。大多數人聽到這則寓言時都會一笑了之。而一位細心的生物學家卻沒有放過它。他想:"為什麼兔子會自己撞到樹上去呢?"後來他不斷研究,終於得出了結論:兔子的眼睛長在兩側,兩眼所成的像並不能完全重合,因而在它的正前方有一小片"盲區",當它被敵害追蹤時,完全有可能"慌不擇路",撞樹而死。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對周圍的事物留心觀察,潛心研究,就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反過來,誰如果粗心大意,他就會-事無成。古今中外不少事例都證明了這一點。

英國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在試驗抵抗葡萄球菌時意外地發現培養皿中長滿了青色的霉。但他並沒有將這些"不受歡迎的客人"倒掉,而是對它們進行了數千次的試驗,最後終於因為提取出了青黴素而獲得諾貝爾獎。其實在我國古代,許多裁縫都知道手破了以後,往傷口上塗一些黴菌就可以防止感染。但他們只停留在了這種"經驗"的地步,並沒有問問"為什麼"。弗萊明的發現看似偶然,其實這是偶然中的必然。殊不知他在地下室已經做了近十年的試驗!愛因斯坦說過:"上帝常同人們開玩笑,但他決無惡意。"只要仔細留心周圍的事物,不斷研究,終有一天幸運女神會降臨到你頭上。

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的物理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尋找干擾衛星通信系統的雜訊源時,發現總有一種消除不掉的雜訊輻射。後來他們不斷改進實驗裝置,最終證明了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為宇宙膨脹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並因此獲得了1978年度的諾貝爾獎。在他之前的拉弗遜也聽到了同樣的雜訊,可他認為這是由於天線上烏糞的干擾而與唾手可得的獎金失之交臂。當人們問他是否後悔時,他說:"我不後悔。我在距離真理很近的地方停了下來,但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由於他們的努力而獲得了成功,我以後將記住這個教訓。"真理有時就在離我們很近的地方。但它只獎給那些不懈探索、潛心觀察的人,而對那些不住意觀察的人來說,真理可以說是千山萬水之隔。愛迪生說:"在發明的路途上,1毫6米與1英里同樣遙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國古代名醫孫思邈在行醫時發現了1種奇特的現象,某一地區的窮人得雀盲眼的特別多,而富人卻與它無緣,富人經常得腳氣病,但窮人卻沒有。後來他不斷留心觀察,發現窮人只能吃得上粗米、糠皮,而富人只顧吃精米細糧、大魚大肉。於是他讓兩種人交換一下食物,過了一段時間,兩種人的病都好了。原來粗糧富含維生素B2,而魚、肉中富含維生素E。

這種看似偶然所得的事例還有很多:畫家莫爾斯在聽演講時大受啟發,發明了莫爾斯電碼;化學家道爾頓給媽媽買了一雙襪子,結果發現了色盲症;物理學家波義爾在養紫羅蘭時發明了石蕊試劑;醫生鄧祿普澆花時受到啟發,發明了自行車輪胎;化學家凱庫列做夢時發現了苯的分子結構;一個無名的花匠發明了鋼筋混凝土……。

這些人,他們都在某一時刻突然受到了啟發,或是發現了某種意想不到的事情。事實上,他們為了這一天的成功也許已經潛心留意周圍事物多少年了。這正是他們本身素質的體現。要知道機會只留給那些為了尋找它而不斷探索的人。只要我們專心致志於周圍有趣的事物,成功就會降臨。

讓我們不要像那位農民一樣守株待兔、坐等成功的到來,而是用我們敏銳的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去尋找、發現成功吧!

12、微笑地面對挫折

艾青在其《礁石》一詩中寫到: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打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裡,/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讀了這首詩,會自然令人想到浩翰的大海,它永遠不停地翻著巨浪。海上的任何一隻航船,都會或多或少地經受風暴與巨浪的洗禮。這不正像一個人一生的路上,無論如何都不會一帆風順,而總是伴隨著大大小小的挫折嗎?朋友,當挫折來臨時,你會如何面對它呢?告訴你,面對挫折一定不要愁眉不展,而應勇敢無畏地含著笑容去面對!

應該認識到,古往今來,偉大成就的殿堂前無不以挫折為台階。電燈的誕生,是愛迪生用幾千次實驗的失敗換取的;《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雙耳失聰後的產物;我們最熟悉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更是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才獲得最後的成功。可以說,沒有挫折這塊堅實的基石,就不會有今天人類的科技、文藝乃至社會歷史進程的這一座座豐碑。我們要想樹立起自己的成功之碑,也必須用挫折為它奠基。那麼,怎樣才能奠好這一塊基石呢?這就需要我們正確地面對挫折。

挫折只不過是強者成功路上的一塊墊腳石。這是因為,他們在面對挫折時,並不畏縮,而是微笑地迎接這一切。這微笑並不是漫不經心的,相反地,它恰恰反映了一個人有足夠的勇氣接受挫折的挑戰。這樣,他們才能清醒地審視挫折,從中發現自己的錯誤與不足,然後想方設法在今後去修 正與彌補。同時,在努力戰勝挫折的過程中,他們鍛鍊出更頑強的意志,鑄就了更堅利的精神之劍,更有助於在今後的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最終摘取成功的桂冠。這就是古人所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之意。

而對於弱者,挫折成了他們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在這條溝旁邊徘徊、唉聲嘆氣。卻沒有想到這條溝正是他們自己給自己挖的。他們沒有勇氣面對挫折,因而也無法去繼續闖蕩,自己放棄了很多本能得到的東西。曾經有一位日本青年,到一家大公司去應聘,得到的消息是沒有被錄取。他在絕望中準備自殺,自殺未遂後才得知"沒被錄取"是由於計算機故障帶來的誤報。正當他接到聘書喜形於色之時,一紙解聘書又飛到他手中,說他不能很好地面對挫折,必不能勝任今後的工作。想想看,這位青年的成功機會就在他識字己手中,他卻因為承受不了挫折,而讓這機會從他指縫間溜走了。沒有勇氣接受挫折的挑戰本已積累起的成功的籌碼都會失去它的份量,而新的籌碼你又不能拿到,那麼怎麼能達到成功的頂峰呢?

有時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遭受的挫折很大,但是和在雙腿殘廢、雙目失明後仍堅持以寫作進行鬥爭的保爾?柯察金比一比,和身患絕症卻依然樂觀面對生活的抗癌明星們比一比,和在腥風血雨的革命年代義無反顧地赴湯蹈火的先烈們比一比,我們的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們難道不應該像他們一樣微笑地面對挫折,勇敢地向困境挑戰么?

所以,我們在面對挫折時,應該是勇敢地、微笑地迎接它。如果你鼓起勇氣,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戰勝挫折,那麼你就會發現,挫折的陰雲被驅散後,頭上是一片多麼美的天空。反之,如果你面對挫折只會嘆息,失掉了前行的勇氣,那麼你必將被困頓於此,被天空中逐漸濃密的黑雲所吞沒。

年輕的朋友們,讓我們含笑地面對人生道路上每一個挫折吧!

小瀋陽二人轉專輯在線看

這裡有你所需要的所有考試題目

你的QQ空間裝扮了嗎?這裡有免費QQ空間代碼

TOP

2007-07-11 19:54 顯示全部 樹型| 收藏| 小 中 大 5 #

回復:MBA語文作文範文36篇

13、模仿也是一種進步

由"東施效孽"和"邯鄲學步"想到的

一說起模仿,有人就會援引"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例子,把模仿貶得一無是處。

但這些人恰好忘記了"胡服騎射"的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說,模仿也是一種進步。

創造的輝煌常使人讚嘆不已,而模仿和借鑒卻為一些人所不齒,他們說:"為什麼要模份別人,借鑒別人呢?要干就要拿出自己的一套來!"這話聽起來很豪壯,殊不知,如果沒有東施效顰的勇氣,沒有邯鄲學步的追求,連摹仿也沒有,更談不上借鑒,而離開了模仿和借鑒,又何來創造呢?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從蘇聯引進技術設備,沒過多久,仿製出的噴氣式戰鷹就巡航在祖國藍天。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從無到有,短短几年就走完了其它航空大國幾十年的發展路程,與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已相差無幾。改革開放以後的大量事例也證明了這一點,在高起點上引進關鍵技術設備,是發展我國工業和經濟的快而省的捷徑,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奠定了基礎。當然,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齊白石老先生那句名言是很發人深省的--"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沒有自己的東西,你將永遠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始終無法趕上別人,更不用說超越了。

借鑒可以說是從模仿通向創造的橋樑。把別人的東西拿來,結合自己的實情做一番比較,以便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或從中吸取教訓。這就比單純模仿要高明-步了。有人說香港人比內地人聰明,我看不然,只是他們更善於借鑒罷了。國際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新產品,內地一些廠商馬上依樣 畫葫蘆,儘管產品幾可亂真,但終有假冒偽劣之嫌,簦不得大雅之堂,更不用說與人競爭了。香港人則不然,先來一番解剖,再看看可改進之處,使之更加完喜。當改進後的產品問世的時候,已不是先前的翻板,而是一副可以搶佔市場的全新面孔了。翻翻日本人的發家史就可以知道,日本人就是從模仿開始,不斷吸收借鑒,才最終走上創造之路的。

一個民族,如果只滿足於模仿、借簽而不思創造,將永遠落在時代的後面。我們今天的模仿和借鑒,正是為了明天的創造。首鋼人在改革開放以後,不惜下大本錢引進先進技術設備,並不斷加以改進、創新,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工藝。今天,連美國人也來購買首鋼人的技術專利了,如果人們都能像首鋼人那樣處理好模仿、措鑒和創造的關係,並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借鑒、創新上來,那明天的中國該是多麼令人神往啊!

創造是沒有終極的。每一個創造,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他人模仿、借鑒的對象,成為新的創造的起點。人類的文明像一座宏偉的永不合竣工的大廈,每一次創造,都使這座大廈加高了一層。

我們的祖先,曾為建築這座大廈添磚加瓦,留下了輝煌的業績,今天和明天的中國人又該如何呢?

1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兩粒種子躺在泥土裡,春天到了,一粒種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種子說到:"我沒那麼勇敢。我若向下紮根,也許會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長,也許會傷到我的莖。"於是它甘心呆在泥土裡。幾天後,它被一隻毋雞吃掉了。

同樣的種子,同一片沃土,不同的遭遇,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呢?那就是常說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顆種子敢於面對挑戰與困境,破土而出,為自己開創了一個美好的未來。而另一顆種子,卻害怕挫折與磨難,甘心呆在自已的"安樂窩"里,結果埋葬了自己。從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可以看出,因難與挑戰雖往往給人以挫折,卻也可以催人奮進,給人以力量;而安逸與保守雖可以暫時保身,但最終卻使人墮落而遭淘汰。有一句話說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鍛煉人;蜜,可以養人,也可以害人。可見: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早在兩千多年,孟子就寫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古,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人更提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一忘身"的說法。而李自成由得天下到失天下的過程為上面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納佐證。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深知這段歷史,都懂得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道理。

可生活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里的中國人,是否真正地意識到了生存的危機與挑戰?看看身邊一些含著棒棒糖的"小皇帝"們,靠他們怎樣建設祖國的明天,怎樣使中國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啊?而當代很多家長卻口口聲聲"再苦也不能苦了孩於",為他們營造了不必櫛風沐雨的溫室,就真的是保護了他們嗎?

我們這代青年人也是否應該考慮,我們又該如何對待自己的人生呢?有人說:痛苦是嚴格的老師,留給我們那麼多思索;挫折是碩大的磨刀石,使我們的青春變得鋒利。人活在逆境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已的怯懦。

那些溺愛孩於的家長們,別把孩子養成溫室的花朵;那些貪圖安逸的年青人們,別甘心置身於安樂的角落。從古至今,置之死地而後生,貪圖安逸被滅亡就是鐵一樣的道理。

讓我們去做闖過暴風雨的花朵吧!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見到美麗的彩虹。畏懼困難而貪圖安逸,最終的下場就與那個躲在泥土裡的種子的下場一樣。

15、大膽創新,敢辟新路

切蘋果歷來都是豎著切,人們從來都如此,誰也不曾想過橫著切,而且還會認為橫著切是錯的。可是一個6歲的孩子卻橫著把蘋果切開了,因為他腦子裡沒有"橫著切是錯的"這樣的框框。於是人們就看到了蘋果的橫斷面上的那個由果核組成的五角星。

可見,如果不改個切法,人們永遠也發現不了這個五角星的,所以,這個小事告訴我們,做事不要被固有的思維定式所束縛,另闢蹊徑,別有洞天。

故事中的這位孩子的父親,對孩子的切法大喊"切錯了",這不正是當今一些被固有的思維定式所束縛的代表嗎?他們不知道另闢蹊徑,別有洞天,因此,不能創新有所進步。所以,改革者就一定要拋棄舊觀念,舊做法,大膽創新,另闢新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敢於從新的角度入手,只有這樣,才能出現新的結果,才能有所進步。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一些做事方法經過人們多年的重複,在人們頭腦中固定下來,大家墨守成規,不再想著另選一種方法,因而事情永遠是老樣子。其實這些舊有的方法,也許並不是最好的,只不過大家都這麼做而已。在這種時候,想要發展進步,這種舊有的觀念就成了絆腳石,它會阻礙我們的前進。

舉個圓珠筆的例子說吧。圓珠筆剛發明的時候,芯裡面裝的油較多,往往油還沒用完,小圓珠就被磨壞了,弄得使用者滿手都是油,很狼狽。於是很多人開始想辦法延長圓珠的使用壽命,用過不少特殊材料來製造圓珠,但是珠子仍然在筆芯中的油沒用完時就壞掉了。因而很多人認為圓珠筆將被淘汰。就在這時候,有人拋棄了改進圓珠的作法,改換思路,把筆芯變小,讓它少裝些油,使油在珠子沒壞之前就用完了。於是,問題解決了,圓珠筆大行於世。由此可見,在某些時候,舊的思維定式不能解決問題,就一定要改換想法,另闢路徑。

改革開放的現實也能說明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總抱著市場經濟不是社會主義這樣的陳腐觀念,堅持搞計劃經濟,行嗎?總認為集體企業不能兼并國有企業,行嗎?正因為我們敢於衝破舊的思維定式,大膽改革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才使我國的經濟從死胡同里走了出來。

俗話說"別一條道跑到黑",應該給我們些啟發。它雖說通俗,卻一樣在告訴我們:另闢路徑,別有洞天。

讓我們向孩子學習,敢於衝破條條框框,做個會另闢路徑的革新者!

小瀋陽二人轉專輯在線看

這裡有你所需要的所有考試題目

你的QQ空間裝扮了嗎?這裡有免費QQ空間代碼

TOP

2007-07-11 19:54 顯示全部 樹型| 收藏| 小 中 大 6 #

回復:MBA語文作文範文36篇

16、他沒盡到責任

商朝的大臣箕子能從紂王想用象牙筷子這麼小的一件事上看出其發展後所帶來的嚴重後果,真是聰明得很。

對於箕子的聰明是否值得稱頌呢?不,他根本不應受到讚美,他並沒有完成自己的責任。

像箕子作為君主時代的大臣就應竭盡全力去輔佐自己的主子。然而他並沒有意識到身上的責任。既然有那個擔心,為何不諫?既然有那種遠見,為何不說?紂王是個昏君,眾所周知,但又有誰一生下來就想殺人。想用象牙筷子時的紂王想必並不是無藥可救的,但他的大臣們卻無人阻擋,無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於一發不可收拾。可見,商朝的滅亡與箕子的知"法"犯"法"和隔岸觀火有關,他有著不可推卻的責任。孔子對他的弟子說:"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而箕子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並沒有做到防微杜漸,能算個稱職的大臣嗎?也許箕子也曾好言勸過紂王,紂王卻不聽。如果是這樣,箕子就更應該受到歷史的譴責。既然自己力量不夠,為何不號召群臣;既然一兩遍無用,為何不反覆進諫;既然好言不行,為何不以死相諫,這樣即使不能勸住紂王,也起碼給群臣作個榜樣,不至於後來愈演愈烈,終至亡國。

能否完成責任反映了一個人對理想的追求程度。只要矢志不渝,縱然沒有完成自己的責任,他的一生也是值得肯定的。像岳飛、文天祥等許許多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他們並沒有完成時代賦予他們的責任,但在我們心中,他們仍是不朽的英雄。相反,對那些只作出也許是科學的預言的而並無實際做法的人,我們給予的也只是鄙夷和不屑。

誰都知道,"責任"指的一個人所應做的事。一個醫生如果不去救死扶傷,一個教師如果不好好去教書育人,一個軍人如果好好不去保家衛國,一個學生如果不好好去好好學習,為建設美好的明天積蓄力量……僅只明白自己的責任是什麼,能說他盡到責任了嗎?現實生活中這類現象恐怕不是個別的。

我們否定箕子的作法,但他畢竟有著自己階級的局限性--保全自己;他雖有預言,但不敢犯上的思想束縛了他,使他並沒有完成自己的責任。但,今天,在我們的社會中,是不是就沒有這樣的幹部了呢?回答是有,而且不少。他們或明哲保身,或尸位素餐,或壓制後進,或同氣相連。有他們,我們的社會很難快速發展。

我們應該以山呼海嘯之勢震醒他們,讓他們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率領億萬群眾在社會主義大道上快速前進,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

祖國富強,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17、尊重給人自尊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紐約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出於憐憫,他塞給拿人一元錢,不一會,他返回來,從賣筆那兒取出幾支鉛筆,並抱歉地解釋自己忘取筆了,末了說:"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幾個月後,再次相遇,那賣筆人已成為推銷商,並感謝紐約商,"你重新給了我自尊,告訴了我,我是個商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尊重別人,是崇高道德的一種表現。

故事很感人,那位紐約商人是的確令人敬佩的,因為他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別人,不僅可使自己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更可使他人擁有自尊與自信。鉛筆推銷員事業的成功的起點,僅僅是紐約商人簡短的幾句話,但正是這買筆的尊重讓推銷員從乞丐的自卑中解脫出來,自信地踏上嶄新的經商之路。可見,尊重他人是重要的,它可以讓失望的人們看到光明,自卑的人們找到自信,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道路。英國著名女作家舒拉?布魯姆的成功得益於作文教師對她的尊重。她曾回憶老師給她的鼓舞:"永遠不要後悔你所做過的任何事,它們全是經驗。甚至讓你出過丑,那也是寶貴的經驗,你因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件事而更加富有。"

尊重他人猶如明燈,為陷入自卑的黑暗中的人們照亮前行的路,猶如蠟燭,點燃失意人的希望之火。相反,不尊重別人,輕則傷害他人的自尊,重則埋沒有用之材。油畫家梵谷不就是生前作品得不到尊重與肯定,鬱鬱寡歡而死的嗎?

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之間也應互相尊重。國家無論大小、強弱,都擁有自己的主權與尊嚴,強國與弱國應友好相處,平等相待。各國在維護本國國格的同時,也應尊重別國。

尊重他人,也要尊重自己。商品經濟的浪潮中,不少人拜倒於金錢,忘記了自尊。為了錢,為了蠅頭小利,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與肉體,這種人理所當然難以得到他人尊重。同時,一些人因為有幾個錢,便目中無人,自認為"有錢便是爺",他們同不自尊的人一樣,無法體會到受人尊重的快樂。因為他們不明白: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總之,對自己,對他人,人與人,國與國,都應學會尊重,正如普希金的一句話:"尊重別人吧,你會使別人的快樂加倍,也能使別人的痛苦減半。"

我們一齊來努力,讓世界充滿尊重!

18、知識的力量

50年代,美國海軍次長金波爾阻撓錢學森回國,他在給美國移民局的電報中聲稱:"我寧可把這傢伙槍斃,也不讓他離開美國。那些對我們來說極為寶貴的情況,他知道得太多了。無論在哪裡,他都抵得上5個師。"

在這裡,金波爾井非小題大作,而是精明到家了。他深知知識--這人類智慧結晶的超人力量。

前人的詩中有"驚天動地滄溟水"一句,倘若用以形容知識的力量,真是再恰當不過了。裝備精良的5個美軍師,舉袂成雲,不是妄喻吧?這5個師一旦進入某個地帶,戰爭隨之爆發,世界為之震驚,不是謬說吧?有人又以為金波爾小題大作,錢學森一介儒生,如何能同裝備精良的5個師相比?其實他們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地方,那就是錢學森的頭腦--充滿過人知識的頭腦。一旦這些知識轉化為物質力量時,它的威力就並不亞於5個師了,豈僅"袂成雲""震驚世界"可擬呢?

兵法云:敵失,我不得,已我得之利。所以他才有狠狠的"槍斃"之語。待得錢學森回國之後,這位空氣動力學家的知識便成為了中國導彈學科的基石,中國的導彈開始了揚威世界的時代!金波爾之言並非杞人憂天!

縱觀歷史,從遠古到今天,人類的生活經過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滄海桑田,實不過喻。而每一次變化,無不有知識的巨大力量的推動。有人評價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說:"(工業革命)把過去和將來劃分為兩個不同的世界。"可見其作用之大。這次革命,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動力的革命,而這動力的變革,竟僅是以瓦特的一台蒸汽機--瓦特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經驗製造的改良蒸汽機為代表。一台蒸汽機,導致了一個人類歷史的驚天動地的變化,一個新的時代--蒸汽時代。在這個時代,英國的生鐵產量僅過60年就從1740年的10000餘噸,猛增到25萬噸。世界的生產力得到了驚人的發展。而這,不誇張地說,就是由一位英國工人頭腦中的知識的釋放產生的。

延及近代,電器革命、計算機革命,無不體現知識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的強度,就像滾雪球一般,以乘方的速度猛增。知識越來越左右人們的生活和發展。可以想見,現在的"錢學森"們所掌握的知識能,遠遠超出5個師的力量的十倍、百倍而不止。

知識賦予人們的力量是無窮的,人們又該如何應用這力量呢? 知識的發展是雙向性的,因而其巨大作用也是雙向性的。40年代起,人們就掌握了打開核秘密的金鑰匙,這時的核知識就如同一張白紙,看人們染上什麼顏色了。有人染上了"死"的黑色,德、美利用核知識研製殺人的武器原子彈;有人染上了"生"的紅色,開始研究核能的生活應用。 在原子彈把廣島、長崎夷為平地之後,美國的報告云:"小男孩"(即其中一枚原子彈的名稱)的蘑菇雲在島嶼上空出現後,人們才真正懂得什麼叫做"驚天動地"了。接著核武器的產量突飛猛進,在80 年代,竟達到全世界平均每人可攤上3噸核彈的數量。世界風雲變幻,岌岌可危。而另一方面,人們利用核知識發展核能的應用,又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它解決了能源缺乏的問題之一,使世界的經濟進入新時代,有人稱為"核動力時代"。

當年的金波爾僅從錢學森歸國一事就知道他的知識將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變化,那是因為知識之偉大是令人嘆為觀止的。而這"驚天動地滄溟水"般的知識的力量,正是人類的真正力量。我們應用它是造福於人類,還是為禍於人類?人是在造就自己,還是在毀滅自己?這難道真像莎士比亞所 說的--"這還是個問題"嗎?

小瀋陽二人轉專輯在線看

這裡有你所需要的所有考試題目

你的QQ空間裝扮了嗎?這裡有免費QQ空間代碼

TOP

2007-07-11 19:54 顯示全部 樹型| 收藏| 小 中 大 7 #

回復:MBA語文作文範文36篇

19、要看到滿天的繁星

曾經讀過這樣一篇小故事:一個女兒向她的父親寫信,說自己的生活如何如何單調,如何如何乏味,還不如坐在監獄裡。而父親給她的回信只有短短的兩行:兩個人從監獄的鐵窗往外看,一個人看到的是滿地的爛泥,另一個人看到的卻是滿天閃爍的繁星。

信中父親要告訴他女兒的正是:在身處逆境之時,應當正視困難,勇於面對險阻,以樂觀的態度逾越一切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回信看似簡單,但卻揭示了兩種人在身處逆境之時,所表現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前者面對困境,對生去了信心,悲觀失望,甚至絕望,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後者雖身陷牢籠,卻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觀察到的不僅是生活中的陰暗面,更多的是生活中的閃光點。對於悲觀者,他只能怨天尤人,自嘆命運不濟;而對於樂觀者,他則會以飽滿的熱情去迎接重獲自由的那一天。

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一生坎坷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他在世之時創作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而又有誰會想到,這其中不少不朽之作都是在他雙耳失聰之後問世的呢? 肉體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不斷摧殘著貝多芬,欲將他推入絕望的深淵。他並沒有向命運屈服,他的身體垮了,但他的精神沒有倒下。他驚喜地發現,自己雖然失去了聆聽音符的雙耳,但卻還幸運地擁有著審視曲譜的雙眼,觸摸琴鍵的雙手,鳴唱音調的嘴,創作音樂的頭腦。生活對於他來說雖然失去了美妙的旋律,但對音樂的嚮往,對生活的憧憬,對生命的熱愛,使他在逆境面前勇敢地迎頭而上!他成功了!是樂觀的人生態度使他超越了一切!

正如美國威爾遜所說的:"樂觀者與悲觀者之間,其差別是很有趣的:樂觀者看到的是油炸餅圈,悲觀者看到的是一個窟窿。"

這不禁使人聯想起高考後那些因落榜而絕望自殺的莘莘學子。他們的可悲之處在於,面對高考落榜這樣的重大挫折,他們不能夠正確對待。他們把高考,上大學看作是人生唯一出路,但卻忽視了人生的根本目的,即為社會創造財富,為人類造福。這並不在乎是以何種形式。而寒窗苦讀了十餘年,當社會真正需要他們大顯身手,施展才能的時候,他們卻走了,甚至還未來得及享受那些從未體會過的人生樂趣。多麼燦爛的日出在等待著他們呀!但他們只看到了黎明前的黑暗!

當然,同時我們要注意到的是:樂觀的實質是正視現實,採取對策,走出捆境;樂觀使在挫折失敗面前的精神不倒!而並不是盲目樂觀,安於現狀--並不是讓人們把所有的窟窿都看成是麵包圈!

朋友,當你身處逆境之時,請忘記那些愁苦、自卑與畏縮吧!請展示你的微笑、自信與勇氣吧!即使你像海倫凱勒那樣--又聾,又瞎,又啞,你依舊能感覺到清風的吹拂,細水的流動,親人的愛撫,友人的攙扶。生命依舊是美好的!太陽每天都在向你招手,來吧!當你身處逆境之時,你依舊擁有希望,擁有力量!向那些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揮手告別吧!它們是生活對你的考驗,同時又是生活給予你的饋贈。因為只有在憑看樂觀的精神跨越了所有這一切時,你體味刮的快樂才是最真且的,最刻骨銘心的!

20、擦出生命的火花

有這樣一則寓言:虹看到弧形的橋,向它說,它的生命比自己長久。而橋卻說:"你那麼美麗,你在人們的記憶中必然是永恆的。"

橋的話提示了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所創造的價值。

七彩的虹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她的光彩卻引來天下人的矚望和驚奇,給人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令人永遠想到虹的光輝。古人說的"氣貫長虹",今人形容的"誰持彩練當空舞",都是對虹的真情讚美。可見,生命縱使短暫,假若能用這短暫的生命擦出火花,那這生命就是永存的。

生命不僅僅屬於每個人自己,還屬於他所處的社會。所以,人應該在有限的歲月中創造多一些的價值。夏完淳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英雄少年,最後慷慨就義,其生命雖短,精神卻永遠激勵後人。英國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30多歲就離開了我們,可是那部世界著名的《簡?愛》卻永遠流傳在人們心中,放著光彩。

肉體是短暫的,精神是永存的。生命之美在於創造、奉獻。以你的生命去投入吧,磨擦出生命的火花。像英勇犧牲的董存端,一心為人民服務的張秉貴,像嘔心瀝血的孔繁森,這些人正是在不同的時代里,利用有限的生命,全心奉獻社會,擦出了生命中最美的火花。

像中國的屈原、司馬遷、李白,像外國的歌德、但丁、普希金,全都創造了生命不能承受之美,他們的精神力量是強大的,超越了生命形式,給後人帶來了最美的記憶。

"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生命之美,在於你的社會價值的實現的程度。努力投入吧,努力奮鬥吧,去創造出生命中最亮的火花。人的一生不可能成為一顆恆星,那就讓我們在"歲月銀河"中做一顆燦爛的流星;人不可能美好永駐,那就讓我們做一支紅燭,用光芒照亮別人。

願人們都能擦出生命中最美的火花!

21、修身的重要性

1987年1月,75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獲獎者在什麼地方學到的東西最主要,學者說在幼兒園,因為他在幼兒園學到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已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這個科學家的回答使我想到了中國古代的一個名言: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見修身對事先人生的價值是十分重要的。

這個科學家的回答代表了到會科學家普遍看法。在幼兒園裡這位學者學到的是美好的品德,良好生活習慣,這正是在修身,也是現代人所說修身的含義。這個科學家之所以能在科學上取得成就,正是由於他在幼兒園培養起了美好的品德,養成了良好生活習慣。愛因斯坦在居里夫人逝世後發表的演講說:"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他明確地指出了人品道德在成就事業中的價值。

自古修其身的人就受人尊重、敬愛,因為修身可以使人有美好的品德、廣博的學識、不俗的談吐、高推的氣質。如果不是重修身,孔子怎麼能被尊為聖人,被崇敬至今?如果不是重修身,戰國四公子怎麼能有食客三千,怎麼能有不惜犧牲性命為他們出力的人?如果不是重修身,唐宋的文豪們怎麼能寫出名篇佳句,又怎麼能流傳數百年仍然膾炙人口?

修身是成就事業的基礎。因為修身可以使人有不苟的學習態度、認真的工作作風等等,這些都是一個成功者所必備的。試想一個沒有勇氣的人怎能面對奮鬥中的重重困難?一個沒有毅力的人怎能踏踏實實地從小事做起?一個沒有良好生活習慣的人怎能有嚴謹的科學態度?一個沒有高尚情操的人怎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建功立業?不修身是不能成功的。

古今因不修身而亡國喪身昏君貪官的例子還少嗎? 古代商紂王、周幽王生活奢靡,貪戀美色而亡國喪身;高俅、秦檜貪贓枉法,誣害忠良而遭世人唾棄;當代的成克傑們都遭到了法律的嚴懲,他們都是不修身的呀!

有人說作學生只要學習好就是什麼都好,這個說法不但是錯誤的,甚至是可笑的,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只能被社會淘汰,品德不好學習好的人不可能成為社會棟樑而只能是社會的渣滓。所以人人都應當注重修身,青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尤其應當注重修身!

既然是修身才能齊家、平天下,我們為什麼不從修身做起呢?

小瀋陽二人轉專輯在線看

這裡有你所需要的所有考試題目

你的QQ空間裝扮了嗎?這裡有免費QQ空間代碼

TOP

2007-07-11 19:54 顯示全部 樹型| 收藏| 小 中 大 8 #

回復:MBA語文作文範文36篇

22、吸收?消化?創新

"蠶食桑,所吐絲也,非桑也;蜂採花,所釀蜜也,非花也。"

這句話既說明了一個淺顯的事實,也揭示了一個刻的哲理,那就是:學習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是單純地接受,應通過消化、吸收,汲取精華,創造出自己的東西。

這個道理貢穿在我們整個學習過程中。作為學生,學習的目的絕不只是為了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是要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並在理解的基礎上深入思考;通過吸收、整理、消化、總結,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和本領,並應用於實踐當中。這樣,我們的知識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反之, 若只一味地教一學一,做老師的"記錄員",無異於"食桑吐桑,採花吐花",哪裡還能有什麼提高和進步可言呢?

人的學習如此,國家對技術的引進亦然。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時期,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確能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但與此同時,絕不能忽視消化吸收的問題。生產的發展,技術水平的提高不是靠單純機械地學習就能達到的。只有立足於我國的特點和優勢,在引進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加工提煉,改進我們的生產工藝,提高技術水平,創造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生產方法,從而開發研製出我們的國優產品,才能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即以"洋技術"促進"土生產",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因此,引進技術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還是一個消化吸收從而有所提高和創新的過程,正如蠶食桑吐絲,蜂採花釀蜜一樣。

縱觀歷史,小到個人的成長進步,大到國家的發展繁榮,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無時無處不體現著這一哲理的正確性。正如高爾基所說:"如果學習只在於模仿,那我們就不會有科學,也不會有技術。"試想,當年牛頓若停留在對前人成就的膚淺認識上而不進行深入思考和總結創新,怎會有三大運動定律的產生和物理學的進一步發展?若人們只滿足於萊特兄弟發明的簡易飛機又怎麼會有今日飛向太空的偉績?而我們的祖國若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一切制度措施,卻不加以發展、完善和創新,又怎會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可見,無論是科技的發展,還是社會制度的完善,都不能脫離開"吸收--消化--創新"這一指導思想。離開了它,科技不能發展,社會無法進步,歷史的車輪也就將停滯不前;離開了它,人類社會的前景該是多麼的暗淡和可悲。

當今,我們正處在振興中華的關鍵時刻,要想使我們的科技迅速發展,經濟高速前進,在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時,尤其需要遵循"吸收--消化--創新"這一指導思想。

這樣看來,只有在這一哲理的指導下,我們才能不斷提高完善自己,才能創造出更多的"絲"和"蜜",進而推動歷史的進步和發展。所以,我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都應恪守吸收、消化和創新這一準則。

蠶和蜂給我們做出了"吸收--消化--創新"的榜樣,我們要在學習中通過消化、吸收,汲取精華,創造出自己的東西。

23、以下文為為開頭,續寫成篇。

"笨"的啟示

一代詞宗夏承燾先生常說:"我是個天資很低的人,如果說我在詩詞學方面取得了某些成績的話,那是依靠一個「笨「字。「笨「字從「本「,是我治學的本錢。"夏老總是比別人下更多的功夫,有一次,由於背《十三經》太疲倦了,竟從椅子上摔了下來。但他終於成為詞學一代宗師。

這裡包含著一個深刻的哲理,那就是:……

續 寫

一代詞宗夏承燾先生常說:"我是個天資很低的人,如果說我在詩詞學方面取得了某些成績的話,那是依靠一個「笨「字。「笨「字從「本「,是我治學的本錢。"夏老總是比別人下更多的功夫,有一次,由於背《十三經》太疲倦了,竟從椅子上摔了下來。但他終於成為詞學一代宗師。

這裡包含著一個深刻的哲理,那就是:只有實千苦幹才能取得事業的成功。

夏老以"笨"為治學之本,很有道理。這裡的所謂"笨",並非真笨。所謂下"笨"功夫,實際上是下真功夫,下苦功夫。這樣的功夫不可不下,因為"功到自然成","梅花香自苦寒來"。

實千苦幹是成功的關鍵。愚公移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愚公每天挖山不止,智叟對他笑而止之。愚公堅持實幹苦幹,終於瓦走了太行、王屋兩座天山。可見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之所以說愚公不思,是因為他懂得只有實幹苦幹才能達到改天換地的目的。

即使是真的有些愚,只要苦幹實幹,也能成功。就拿我國明代的張溥來說,他小時候很"笨",別人讀一會兒就能背下來的東西,他往往要讀幾十遍才能背下來。但是,他並沒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認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聲朗讀一遍,然後燒掉,接著再抄。這樣,一篇文章往往要 抄六七遍。後來,他逐漸變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歲寫下了名揚天下的《五人墓碑記》。

相反,仲永5歲就能賦詩,可謂天賦出眾。憑著聰明,他父親帶他四處作詩炫耀。仲永再也不思進取,長大以後,他變得庸庸碌碌,"泯然眾人矣"!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由於實幹苦幹干出成績的比比皆是。大慶"鐵人"的實幹,女排的汗水,乒乓健兒的傷痕,……在他們成功的背後,積蓄著多少苦功!

魯迅說的好:"即使是天才,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也和普通人一樣,決不會是一首好詩。"天才尚且如此,我們普通人不更應該通過實幹苦幹取得成功嗎? 英國的卡萊爾說過:"要迎看晨光實幹,不要面對晚霞幻想。"空談幻想一事無成,實幹苦幹必結碩果。

我們有些同學,或者埋怨自己"笨",或者耍小聰明,不肯下苦功夫。須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駑馬取得成功的秘訣就是"不舍"地苦幹實幹,下真功夫,這正如古語所說"笨烏先飛"。

24、法明則天下治

――讀「唐宣宗治罪羅程」有感

  唐朝三百六十多年的光輝歷史,不論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在我國古代史上都寫下了燦爛的一頁。但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與當時法律的嚴明所分不開的。可見,法明才能使天下大治。

  唐宣宗就是個聖明的君主。他能認清利弊,為了嚴明法律,他不殉私情,忍痛割愛,把樂工名流但因一件小事而殺了人的羅程,也同罪犯一樣進行了嚴厲的處置。當大臣們向他給羅程求情時,他仍能執法如山,終於沒有赦免羅程。我想,盛唐之所以興盛強大,就在於法律嚴明,令順民心。

  在我國歷史上,這樣的事例是很多的。三國時的諸葛亮斬馬謖,宋朝包公斬侄不都是為了嚴明法令而忍痛割愛嗎!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賢明聖主和仁人志士因為有嚴明的法律而使國家繁榮興旺,為國為民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但歷史上也不乏另一種人,他們居安只顧享樂,昏庸無道,法令不嚴,而導致國家的滅亡。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如果在進京後能制定出嚴明的法令和軍規,使軍隊仍保持創業時的嚴格的紀律性。百姓能不擁護他嗎? 他又能僅當了十八天皇帝而就被清兵趕出京城嗎? 可見,法是保國之寶,法明則國安,法庸則國亂。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社會主義的法制是非常嚴明的。不管是誰,只要違反了法律,就一定會受到應有的懲處。上海的流氓犯陳小虎們,雖然是高幹子女,但不也同樣走上歷史的審判台嗎,不也同樣在人民的歡呼聲中得到應有的制裁嗎?

  但是,也有一些人,他們想藉手中的權力,或拉關係,或走後門,大搞不正之風,想藉助不正當的途徑,為自己的子女開綠燈,挖社會主義法律的牆角,就像蛀蟲一樣。吞噬著社會主義法律的機體。他們不是在救自己的子女,而是在害自己的子女,使他們越陷越深,將來一定會受到更嚴厲的懲處。同時,這些人自己也干著違反法律的勾當,不但為犯罪的子女包庇罪狀,而且還為子女開綠燈,他們也將同樣會走上法律的審判台!

  法律是嚴明的,法明才能國安,才能使國家強盛,才能使天下大治!

小瀋陽二人轉專輯在線看

這裡有你所需要的所有考試題目

你的QQ空間裝扮了嗎?這裡有免費QQ空間代碼

TOP

2007-07-11 19:55 顯示全部 樹型| 收藏| 小 中 大 9 #

回復:MBA語文作文範文36篇

25、 生命的價值 佚名

  生命是寶貴的,他對於人來說只有一次。可是,人究競怎樣活著才有價值呢? 是庸庸碌碌、無所作為地混日子嗎?是整天沉湎於吃喝玩樂之中,過那公子哥兒的生活嗎? 還是日夜打著小算盤,不顧他人,只想讓自己的小日子過得更好一點嗎? 都不是!我們說:能夠為人類的幸福而奮鬥不息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

「活著就是為了別人生活得更加美好」,這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同志的名言。是啊,活著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是生命有無價值的分水嶺。在我國歷史上就有許多優秀人物,如夏禹為了治水,在外九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李時珍為了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情願餐風飲露,出沒於深山老林之中,花了四十年功夫,寫成了《本草綱目》這部巨著。他們都名垂千古,博得人民的稱讚。在現代,更有無數革命志士把個人的生命和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把自己的全部和寶貴的生命都貢獻給了人類解放事業,為我們創造了今天這樣美好的生活。可以說,他們的生命的價值,達到了正數的極限值。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言。確實,在死亡的威脅面前,是臨危不苟,捨生取義,還是奴顏婢膝,畏死偷生,這是檢驗生命有無價值的又一重要標尺。文天祥以他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他的名言,殊死抗元,九死不悔,最後被捕,囚禁三年,拒絕大元宰相的誘惑,慷慨就義,連敵人也嘆服不止。這樣的生命,真可說是永垂不朽呢!近代無產階級革命史上,更是英雄輩出,遠遠勝過古人,劉胡蘭、邱少雲、董存瑞、黃繼光、羅盛教、蔡永祥、歐陽海……真是舉不勝舉。他們為人類的幸福而死,雖死猶生。他們的精神和事迹,將永遠光照史冊,砥礪後人。生命的價值是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他停止生命以後,還能以他創造的一切為人民服務」,這是蘇聯英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的確,死後還能以他創造的一切繼續為人民服務,這等於生命在延續,價值是無可估量的。事實上,如果一個人是為著人類的幸福去奮鬥的,其生命的價值一定不僅表現在生前,而且表現在死後。奧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雙目失明、周身癱瘓的極端困難條件下,以無比頑強的意志寫成《綱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直到現在,這本書還鼓舞激勵著全世界的進步青年蓬勃向上。他貢獻給人類的精神財富,是何等巨大呀!我國古代的李冰父子為了解決當地成都平原的水利問題,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終於修成了澤被後世的都江堰。畢生為了提高印刷效率,經過多次試驗,衝破重重組撓,終於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多少年後,中外各國人民尚受其惠。他們貢獻給人類的物質財富,同樣使後人謳歌不已。可以說,這些人的生命,一直活到今天,乃至今後。在當代,更是不乏其例,用不著一一列舉。反之,有些人只是貪圖享受,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與草木同腐朽,這個世界上有他不多,無他不少。這種人的生命價值,可以說等於零。還有一些人,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把個人的「幸福」建築在多數人痛苦的基礎上,甚至喪心病狂地賣國求榮,或者魚肉人民,讒害正直。這些人的存在,對於人類只是一種災難。他們的死使人民拍手稱快。這種人的生命價值,該如何說呢?只能說是達到負數的極限。

  當然,不同的階級立場、不同的世界觀對生命的價值的理解是不同的。資產階級的極端利己主義者的世界觀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跟他們談「生命的價值在於為人類的幸福而奮鬥不息」,那無異於對牛彈琴。我們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一定要樹立起革命的人生觀,以雷鋒為榜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讓青春閃耀著燦爛的火花,讓生命有真正的價值。

26、說「機遇」 佚名

  莎士比亞在《凱撒大帝》這篇名著中留下了這樣的名言:「行動要看時機,就像開船要看漲潮。」這裡所說的「時機」,也就是「機遇」或「機會」。

「機遇」,不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它還包括政治氣候、經濟條件、社會環境等多重要素。「機遇」的顯著特點,一是難得,二是易逝。鄧小平南巡時反覆提醒人們:「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今世界,可謂是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競爭日趨激烈。人們講的競爭,關鍵是「機遇」的競爭。勝利乃是「機遇」的影子,誰抓住了「機遇」誰就是勝利者,誰失去了「機遇」,誰就失去了速度,就失去了效益,就失去了財富,必然會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和被動的地位。 「機遇」對每一個人、每一個單位、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地區,都是平等的,這是它的客觀性所決定的。然而,「機遇」給人們所帶來的結果又是不平等的,這是它的實踐性所決定的。因為在「機遇」面前,任何觀望者、彷徨者、徘徊者,都只能是坐失良機、磋跎歲月。當「機遇」向我們呼喚和招手的時候,那些只是聳一下肩膀的人是躍不起來的,那些只是扇一下翅膀的人也是飛不起來的。怕「風險」就永遠到達不了彼岸,怕「挫折」就永遠成就不了大業。因而,「機遇」只屬於那些思想解放、銳意進取的人,只屬於那些超前決策、適時決勝的人,只屬於那些勇於實踐、敢於闖關的人。古人言:「一日難再晨,一年難再春,歲月不等人」。在難得的「機遇」面前,我們這些炎黃子孫,都應當懷著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時代緊迫感和歷史責任感,去追求它、擁抱它,利用它,為華夏的振興和崛起而奮爭,為祖國的昌盛和騰飛而拼搏!

27、說「假幌子」 佚名

  舊時酒肆或店鋪常懸掛幌子。那東西用布綴於竿頭,有紅有綠,隨風搖動,很是誘人。如今有些酒館店鋪亦不失遺風,還有掛幌兒的。幌子即是一種廣告,其作用是為招引主顧,以圖生意興隆。幌子既為廣告招牌,自然與經濟效益有直接關係,所以,那搖搖晃晃的一團東西看似虛,實則是有實際內容的。因而顯得頗必要。

  然而,當今卻有一種假幌子,大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味道。這種假幌子在現實生活里屢屢出現,常常弄得人真假難辨,在不知不覺中上當受騙。其實,這種假幌子誰都見過一些,只是還未做「理論」上的「歸納」罷了。何為「假幌子」? 於此不妨拈來幾例以示諸君。譬如像我們平時所見街頭巷尾小販本未「開張」或零零星星只賣出一點貨,卻高舉一大把鈔票,神氣活現地向人炫耀:這貨快得很吶!這一舉不要緊,有的人便當真要買他的「快貨」了;有些商店賣肉餡,乍看面上精瘦,豈不知那精瘦的下面卻是白花花的肥東西。那好看的瘦帽兒鼓動你:買吧,一二公斤甭在乎。某些個體飯店業已開張一年或半載,門口卻掛著「開市大吉,優惠十天」的告示。那紅紙黑字既新鮮又沾點書法味兒,牽著不知底兒的「美食家」進去「闊」一把。繁華街頭那些牽驢作戲的傢伙們,或爭先恐後,或嘖嘖誇讚。那動作示給駐足圍觀者:這麼多人都誇、都瘋搶,還楞著幹啥,還不趕緊……至於像我們在街上常見的「出口轉內銷」、「原價60元,現價25元」、「全市最低售價」之類的,細考究亦沾「假幌」之嫌。

  生活在大千世界,只要諸君稍留意觀察,便不難發現那大大小小、或明或暗的假幌子在作祟。假幌子實際是一種欲蓋彌影的騙術,當你被其晃得悠悠忽忽不大清醒時。便極易上當受騙。善良的諸君,若在市場或商埠地面發現這般假幌,定要冷靜沉著,切莫衝動,謹分良莠。不要因小失大,貪小便宜吃大虧。從而讓那些掛著形形色色假幌子的人枉費心機。

小瀋陽二人轉專輯在線看

這裡有你所需要的所有考試題目

你的QQ空間裝扮了嗎?這裡有免費QQ空間代碼

TOP

2007-07-11 19:55 顯示全部 樹型| 收藏| 小 中 大 10 #

回復:MBA語文作文範文36篇

28、說「勤」 佚名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於勤」。這就是說,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於勤奮好學。勤,對好學上進的人來說,是一種美德。我們所說的勤,就是要人們善於珍惜時間,勤於學習,勤于思考,勤於探索,勤於實踐,勤於總結。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樹者,在其歷史的每一頁上,無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寫著一個閃光的大字――「勤」。

  勤出成果。馬克思寫《資本論》,辛勤勞動,艱苦奮鬥了四十年,閱讀了數量驚人的書籍和刊物,其中做過筆記的就有一千五百種以上;我國歷史巨著《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從二十歲起就開始漫遊生活,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彙集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和歷史素材,為《史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德國偉大詩人、小說家和戲劇家歌德,前後花了五十八年的時間。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寫出了對世界文學和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的詩劇《浮士德》;我國年輕的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數學高峰的道路上,翻閱了國內外的有關上千本資料,通宵達旦地看書學習,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識青年曹南薇,堅持自學十年如一日,終於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見,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奮分不開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勤出聰慧。傳說古希臘有一個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說家,因小時口吃,登台演講時,聲音渾濁,發音不準,常常被雄辯的對手所壓倒。但是,他氣不餒,心不灰,為克服這個弱點,戰勝雄辯的對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對大海朗誦,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風霜,堅持五十年如一日,連爬山、跑步也邊走邊做演說,終於成為全希臘最有名氣的演說家。我國宋代學者朱熹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福州有一個叫陳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讀一、二百遍才能讀熟。可是他不懶不怠,勤學苦練,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遍、四遍,天長日久,知與日懼增,後來終於「無書不讀」,成了一個博學之士。這說明,即使有些天資比較差、反映比較遲鈍的人,只要有勤奮好學的精神,同樣也是可以棄拙為巧,變拙為靈的。

  實踐證明,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一個人的知識多寡,關鍵在於勤奮的程度如何。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唯有勤奮者,才能在知識海洋里獵取到真智實才,才能不斷地開拓知識領域,獲得知識的酬報,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高爾基說過:「天才出於勤奮」。卡萊爾也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這就是說,只要我們不怠於勤,善求於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個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見的人,是一定能夠體會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29、「有錢就幸福」嗎? 舒偉

  錢,是為許多人所嚮往的東西。在有的人眼裡,只要有了錢,就會有電視機、錄音機和高級傢具,就會有一切,因此,也就會有幸福。

  真的有錢就一定會幸福嗎?未必如此。

  當然,有了錢就可以有許多東西,就能建立一個在物質上比較富裕的家庭,也就能有較為舒適的物質生活。但是,人們的生活絕不是只要擁有電視機之類的物品就一切美滿了,因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質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甚至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即使缺少錢,但他是為了某種高尚的理想而活著的,那麼他是幸福的。例如馬克思,他沒有錢財,有時甚至身無分文,但是,他為了謀求人類的幸福而工作,因此,他是幸福的。列寧也沒有巨額的家產,他一生中,有一段時間幾乎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即使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他在為工人、農民和一切貧苦大眾謀取幸福,所以,他也是幸福的。居里夫婦、舒伯特、巴爾扎克這些人,他們都曾在貧窮中生活過,但他們都是為了人類的進步和文明而活著,並為人類的文明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因而他們都是幸福的。我國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些革命青年,甘願放棄城市的優裕生活,到延安去睡土炕,吃小米。解放初期,許多原先僑居海外的科學家,捨棄洋房、汽車,回國住集體宿舍,騎自行車。他們的薪金少了,物質生活水平降低了,然而他們卻感到更幸福了。

  反之,一個人即使有很多錢,但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虛的,或者生活並不自由,那麼,就決不會幸福,有時甚至是痛苦的。《紅樓夢》里的賈寶玉生長在一個門第顯赫、極為富有的封建官僚家庭里,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奢侈生活。按理說,他是幸福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被封建禮教禁錮著,沒有絲毫的自由,因此,他還是不幸福,最後,只得離家出走了事。古羅馬皇帝尼祿可以說是富貴甲天下了,但他是否幸福呢?他的富有、尊貴只使得他獸性大發,弒母戮師,甚至荒唐到大燒羅馬城,最後眾叛親離,自戕喪命。這說明金錢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

  在人剝削人的社會裡,錢有時還會招致殺身之禍。西晉的石崇,可謂富貴極了,銀子竟鑄成了三千斤的「沒奈何」(大球),用很貴的蠟燭燒火;出外玩游,五十里之內用錦緞作屏障;最後反因鬥富和爭奪美妾而被殺了頭。這難道是幸福嗎?又如,日本有一個店員拾到了一筆巨款,結果恐嚇信一封連著一封,威脅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使他惶惶不可終日,這難道可以說是「有錢就幸福」嗎?

  當然,這並不是說,有錢都是不幸福的,一般說來,錢多了,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舒適些豐富些,這是人們普遍的願望。假如人們以自己的勞動所得或其他的正當收入而積攢了一些錢,同時,他的精神生活也是愉快的,那麼,他的生活也就必然會是幸福的。但是,幸福決不能單純地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僅僅由金錢支撐起來的幸福是不牢固的,這種幸福也決不會是美滿的。因此,我們這一代青年,應該追求和嚮往真正的幸福,應該用自己的汗水來換得幸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幸福,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了幸福的將來而努力奮鬥。

30、淺談「非有志不至」 於長華

「非不志不能至」,是宋朝散文家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一文中寫的一句話。  「志」就是一個人的志向和奮鬥目標,沒有志向的人是任何事情也做不成的。他的這句話,今天對我們來說,還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的。古今中外無論哪一個有成就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直到達到目的。一個人如果沒有明確的志向,就什麼事也做不成。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們有堅定不移的奮鬥目標,終有一天,我們能夠實現它。著名的波蘭科學家哥白尼,為了證實太陽中心說,不怕封建教會的專制獨裁,敢於提出正確的論斷,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真理,尊重科學,茹苦含辛,努力研究,終於推翻了基督教會支持的地球中心說,在他臨終前,完成了《天體論》這部巨著,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的祖國,在解放前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重重壓迫,人民災難深重。為了擺脫苦難,毛主席、朱總司令、周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中國工農紅軍抵抗國內外的統治者,立下了偉大的志向,提出一定要解放全中國的戰鬥口號。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經歷了千辛萬苦,浴血奮戰,終於解放了全中國,實現了偉大的志向。現在,經過幾十年的建設,使我國成為了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國家。在第四屆人大會議上,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又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為全國人民指出了更為光明的奮鬥方向。創立「陳氏定理」的數學家陳景潤,在中學時期就立下了志向,一定要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為祖國爭光,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為此,他始終刻苦學習,努力鑽研,在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他頂著狂風惡浪,忍受著疾病的折磨,堅持鬥爭,始終不懈,終於部分地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為數學科學打開了禁區,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然而,也有一些人,他們常常立志,而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又退縮了,他們不願付出艱苦的勞動,結果一事無成。這樣的人沒有自己的遠大而堅定的志向,沒有自己的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沒有吃苦耐勞的作風,沒有為科學獻身的可貴精神,他們永遠也不能對人類作出貢獻,永遠也享受不到經過艱苦奮鬥而得到的歡樂。 「非有志不能至」。我們是新中國的青年,肩負著祖國實現「四化」的重擔,任重道遠,我們更要有自己明確的志向,並堅信這個志向一定能夠實現,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不動搖。須知「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為了達到我們的宏偉目標,實現我們的遠大志向,我們必須刻苦地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打好為四化獻身的思想和文化科學基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良好的願望變成現實,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8. 美醜析 蘇 梁

  愛美,是人的天性,是無可非議的。可是,什麼是丑,什麼是美?我們必須弄清楚。

  有的青年朋友說:「你愛甜,我好酸;你愛菊,我好蘭,情人眼裡出西施,各愛其美,哪有什麼統一的標準?」的確,生活是絢麗多彩、千變萬化的,人們的愛好和對美的欣賞也是千差萬別的,但是,這決不意味著多變的現象中,沒有共同的本質和規律。當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觀察我們的社會生活時,就可以發現美與丑是鮮明地對立著的。

  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愛勞動、維護團結、忠誠坦蕩、講文明、講禮貌……這些品質是美的;喪失民族氣節、損人利己、好逸惡勞、勾心鬥角、妒賢疾能、野蠻粗魯……這些行為是丑的。

  總之,只有符合客觀規律,符合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和行為,才是美的。美總是和真善緊緊地連在一起的:真是善和美的基礎,善是真和美的規範,美是真和善的結晶。而假的、惡的、毫無例外都是丑的,丑可以說是假和惡的混合。

  俗話說:「人美不在貌,而在心。」如果一個人沒有美好的心靈,我們常常會厭惡他那漂亮的外表。如電影《天雲山傳奇》里的馮晴嵐,她戴著一副眼睛,衣著簡樸,貌不出眾,但是,觀眾卻覺得她很美、很可愛。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她有一顆晶瑩透亮、純潔高尚的心。相反,《紅樓夢》里的「冷美人」薛寶釵,儘管容顏美麗,又「隨分從時」,但給人的感覺是冰冷中帶著一點陰森。王熙鳳儘管有「一雙丹鳳眼、兩變柳葉吊梢眉,身材苗條,體態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但是她在人們心中始終是個「母夜叉」。

  心靈美,是一種純潔的美,它容不得半點虛假,摻不得一粒沙子,任何粉飾裝潢都無法使醜惡的靈魂變美;任何歪曲、誹謗、誣陷也無法使美的靈魂變醜。

  外表的美終歸是暫時的,易逝的,花開能有幾時紅,西施也有鬢斑時。只有心靈美,才是一種永不凋謝的美,是一種深沉的美。它越是經受時間的考驗,越是顯出美的光澤。

  愛因斯坦說過:「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是美、是善、是真。」讓我們在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去追求純潔高尚的美吧!

TOP

2007-07-11 19:56 顯示全部 樹型| 收藏| 小 中 大 12 #

回復:MBA語文作文範文36篇

34、憂勞可以興國 佚名

  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通過後唐庄宗李存勖先是由於銘記先王遺恨,勵精圖治,使國家振興,前仇得報,而後由於寵幸伶官,荒淫無度而國破身亡的史實,總結道:「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時隨境遷,斗轉星移,歷史發展到今天,「憂勞可以興國」這一警策名言被賦予新的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應以國家的盛衰為己任,艱苦奮鬥,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多做貢獻。在世界上,每做成一件事情,都是要付出一定的辛苦的,特別是要成就振興國家這樣的大事業,更必須時時刻刻為之而「憂」,為之而「勞」。昔越王勾踐,即為振興越國以雪國恥而憂,叫人每日擊閣問話提醒自己,又堅持卧薪嘗膽,率臣民屯田練兵數十載,終於使越國富強,會盟稱雄。與其相比,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嘔心瀝血,艱苦奮鬥,出生入死幾十年,終於帶領全黨全民建立了獨立富強的新中國,這更是憂勞興國的光輝典範。不錯,只有憂勞才能興國。這個「憂」就是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個「勞」,就是不畏艱辛的頑強努力。反之,胸無大志,貪圖安逸,得過且過,不但不能「興國」,而且會遭致亡國亡身之禍。

  我國近代史上的八國聯軍進北京、燒圓明園的奇恥,那就是由於滿清八旗子弟只知吃玩樂,不思安邦治國而導致的悲劇。我們也不會忘記,曾是革命的「紅小鬼」的原天津地委書記劉青山及張子善,由於忘記建國重任,拋棄艱苦奮鬥的傳統,貪婪索取而亡身的教訓。這些「逸豫亡身」的史實,不是從反面更加證明了牢記「憂勞可以興國」的極端重要性嗎?今天,我們正在進行建設四化、振興中華這一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這就需要記住「憂勞興國」的道理,以國家盛衰為己任,艱苦奮鬥,勤懇實踐。每個公民都不能超越現實許可的範圍追求物質享受,更不能一味地向國家索取。敬愛的周總理為了國家的富強,省吃儉用,甚至一件襯衣穿了多年、領子補了又補還捨不得丟掉,直至操勞到生命的最後一息。青年女工杜芸芸將繼承的近十萬元遺產毫無保留地獻給國家,而自己卻仍在平凡的崗位上辛勤地勞動著……這種「憂勞」的精神和品質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而那些想國家少、想自己多,想艱苦奮鬥少,想個人享樂多,想貢獻少、想索取多的人,還不覺得無地自容嗎?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果說封建時代的有志之士尚知「憂勞可以興國」的道理,尚能成就一番事業,那麼,在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為建設四化振興中華而獻身呢?

35、近墨者未必黑 佚名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說,經常與好的事物和人接觸,就會逐漸向好的方向發展,反之亦然。這句話說明的是人與環境的關係。

  的確,如果把一塊白布放在染缸附近,年深日久,即使不直接接觸染液,也會變了顏色。這正是「近墨者黑」。但我卻認為:近墨者未必黑。池塘里的淤泥夠黑了吧?可是,就在淤泥這中卻生長亭亭玉立、清新可人的荷花來!真是令人驚嘆不已!難怪有人要稱讚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了!這就告訴我們:近「朱」近「墨」並非關鍵,關鍵在於事物本身的性質如何。一隻蒼蠅,你即使把它放在香水瓶里,依然是只骯髒的蒼蠅,終也難改它的本性。一塊寶石,即使把它埋入沙土,也終究是塊發光的寶石,早晚要熠熠生輝的。

  如果,真的像有人說的那樣近墨者便要黑,那麼,解放前那些工作在敵人心臟中的地下黨員不是也要變黑嗎?他們終日與那些卑鄙小人打交道,不是也要變得利欲熏心,最終叛黨叛國了嗎?照此說法,現在那些工作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人員,時刻接觸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是不是也要變「黑」呢?否!「近墨者便是黑」這種片面的看法是絕對錯誤的!地下黨員,他們胸中裝著的是黨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所以,他們能夠近墨者而不黑,始終如一地保持著共產黨員的本色,這不正是「近墨者未必黑」的最好證明嗎?事實證明,「近墨者黑」並不是絕對正確的。「黑」與「不黑」關鍵在於一個人的品質與修養如何。如果一個人能胸懷大志,時刻想著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無論他處在怎樣一種環境中,他都能始終保持做人的本色,不會「變質」。相反,如果他考慮的是個人私利,胸無大志,那麼,一旦環境變化了,他就會變「黑」,甚至不惜出賣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對於我們每一個青年人來說,都要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樹立遠大的志向,胸懷祖國和人民,自覺地抵制腐朽思想的浸蝕,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真正做到「近墨而不黑」。

36、儉以養德 清以修身 王開林

  司馬光以親切的筆調寫了《訓儉示康》一文,目的在告誡其子司馬康要「以儉素為美」,而不要「以奢糜為榮」。時隔八百餘年,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

「儉素」,顧名思義,就是勤儉樸素。這兩個字看似尋常,卻不容等閑視之。它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美德,是成才的一種激素,是造就偉大人物的「妙訣」之一。因為,只有具備這種美德,才能忘懷得失,不慕榮利;只有具備這種美德,才能心懷大志,處困境而不沮喪,受窘厄而泰然如常;只有具備這種美德,才能摒棄奢欲,以事業為重,有所作為,有所成就。

  綜觀古今中外,就有許多這樣的事例。諸葛亮――身任蜀國輔宰,執政二十七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留給子孫的僅僅是幾畝薄田,其儉約樸素可見一二。司馬光――一代文宗,名重四野,卻「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饑」,對衣食溫飽向無奢求,然而他對精研學問卻有無窮的興緻和熱情,「下帷絕編,不知昏曉」。方誌敏――身為將軍,經手的款項以百萬計,但他自己的財產卻是幾件破汗衫和破襪子。馬克思為了給全世界無產者指明鬥爭的方向,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他的生活則清貧如洗,心愛的孩子因無錢醫治而夭亡,妻子燕妮也因生活的煎熬而早逝。但馬克思在重壓下仍然不懈努力,終於到達了真理的彼岸,成為世界上最偉大、最受崇敬的人。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正是無數的事實證明了「儉素」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美德;正是無數人的經歷,給予了它豐富而深刻的含義。

  一個人如果想有所作為,就決不會竭盡心力去裝點自己的生活,把奢糜享樂作為人生的目的,而必然以勤儉樸素作為自己道德的準則,並且身體力行。而奢糜往往是一種繩索,只要被它束縛了手腳,就很難再邁步向前,為事業做出努力。奢糜又往往是一條毒蛇,只要沾染上它的毒液,靈魂就會腐爛,精神就會枯萎。君不見,古來幾許紈絝子弟干出了大事業?

  每個人對生活都有熱烈而執著的追求。這生活,顯然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物質生活是基礎,精神生活是歸宿。物質生活有了必要的保障以後,精神生活就應當相應地得到提高,以至有更多的追求,決不能為了物質生活而生活。古代多少高門豪戶,綺靡窮奢,金迷紙醉,他們的精神則極度空虛。而許多人一身樸素,但精神生活卻極為充實,儘管他們曾潦倒一時,但他們的名字卻永放奪目的光彩。由此可見,在生活的天平上,如果失去了清儉這一精神的砝碼,就會在奢華淤成的泥潭裡沉淪,甚至沒頂。

  跟古人比,跟前人比,我們今天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今後還會有更大的改善,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放棄「儉素」的美德,相反,我們應該永遠繼承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美德,並將它發揚光大。

有問題可以聯繫眾凱老師

聯繫人:眾凱古老師

官網: www.zkedu.com.cn

我的微信號:zkedu51086775

來電或官網留言請說明知乎來的 ,有優惠和真題相送!


推薦閱讀:

管理類聯考數學——代數模塊小測
10個管理類聯考論說文小故事及寓意分享
工廠管理實踐大全--
管理類聯考數學——算術模塊題型匯總(四)

TAG:管理類聯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