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收購時代:均勝電子的危與機

原文鏈接:後收購時代:均勝電子的危與機

均勝電子從借殼上市開始就受到了中國汽車行業和資本市場的關注,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發展成為了營業收入超過200億,員工約2.5萬,業務遍布全球的跨國集團。與傳統的民營汽車電子企業不同,均勝電子依靠「海外收購」而得以迅速擴張,成就了如今的地位。2017 年前三季度,由於被收購KSS業績的完全並表,海外市場復甦以及國內業務協同漸現等多因素影響,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了65%和120%。當然,資本市場也表現積極,近半年股價漲幅30%,公司市值超過了380億人民幣。

均勝電子的成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本文希望通過重新梳理均勝的擴張邏輯,分析下企業在整合階段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擴張路徑

讓我們系統的回顧下均勝電子的擴張路徑:

2011年,16億人民幣收購德國Preh,公司主營業務包括汽車空調控制系統,車身電子控制系統及工業自動化版塊,主要客戶為德國賓士,寶馬,大眾,通用和福特。

2013年,56萬歐元收購軟體開發公司德國Innoventis,公司主要從事汽車軟體和ECU測試等工程服務,服務於德國汽車主機廠和電子產品供應商。

2014年,1430 萬歐元收購德國IMA,公司主要從事工業機器人和系統集成業務,客戶包括德國大陸,博世,博格華納,泰科,寶潔,格雷斯海姆,羅氏製藥,博朗電器等世界知名企業。收購同時,Preh公司剝離其工業自動化業務與IMA合併,成立獨立孫公司PIA。

2014年,9000萬歐元收購德國Quin,公司主營業務是高端方向盤總成和內飾功能件,主要客戶包括德國賓士,寶馬和奧迪。

2016年,9.2億美元收購美國KSS,公司是全球第四大安全氣囊和安全帶生廠商,主要客戶主要是北美的大眾,福特,克萊斯勒以及亞太的現代,通用和上汽。

2016年,1.8億歐元收購德國TechniSat,公司主營業務是車載信息,導航和車聯網等,主要客戶是德國大眾和賓士。

2016年,1950萬美元收購美國EVANA,公司主要從事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研發集成,主要客戶是北美的寶潔,布朗和麥格納國際。

2017年,不高於15.88億美元收購日本TAKATA,待審批,公司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安全氣囊和安全帶供應商,主要客戶包括豐田在內的日系主機廠。

投資邏輯

外延併購成為均勝電子增長的核心力。規模方面,2017年並表子公司約80個,營業收入預計270億人民幣,如果TAKATA收購順利,並表收入估計700億人民幣。市場區域方面,目前已完全覆蓋中國,北美和歐洲,加上TAKATA業務,包括日本在內的亞太市場也已滲透。業務版塊方面,包括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高端製造這些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之內的重大專項,完美的與均勝的現有業務高度重合。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併購業務對國內業務產生的協同效應還不明顯,目前海外市場貢獻仍在2/3以上。

為了進一步分析均勝電子併購投資的邏輯,筆者重新整理了均勝的收購路徑如下圖。有幾點值得一提:

1.均勝電子原有內飾功能件對Preh來說是可以形成上下游供應關係,而TechniSat的主營業務是導航和語音系統,對Preh以空調控制器及中控大屏進行補充,完善均勝電子在車載電子方面的產品目錄。

2.Preh原來擁有工業自動化版塊業務並非Preh特有情況,同行類似,這是因為空調控制器,中控系統這類內飾功能一體產品裝配工藝複雜,產品品類多,通常同類企業需要採用小型的半自動化柔性生產線進行量產,自有工程團隊便能快速並經濟的解決夾具模具設計,工藝改造的工作。如此,從Preh剝離此塊業務並進行外部收購,覆蓋歐洲,北美和亞太市場,在中國高舉「高端製造」的旗幟下特別符合國情。

3.均勝對KSS的收購屬於產品種類多元化,以及技術從車載電子到主被動安全關鍵部件升級的戰略,這一收購,成功拉開了了均勝與國內諸多汽車電子企業的距離。

4.均勝通過Preh對Innoventis的收購雖低調,但意義重大。Innoventis對均勝集團的地位類比ETAS之於Bosch,EB之於Continental,擁有汽車電子系統基礎軟體和匯流排測試工具,均勝的研發和量產成本在保證同等質量的前提下將低於同行。

市場機遇及優勢

首先,智能座艙系統或許是均勝電子切入智能網聯汽車的最有優勢的一點。從內飾功能件,到中控面板,車身控制器,儀錶及信息娛樂HMI,再到方向盤總成,安全氣囊,均勝旗下的子公司很容易相互協助為主機廠提供完整的智能座艙系統解決方案,目前國內應暫無競爭對手有如此能力。在近期車展上,均勝電子也展出了如下智能座艙系統。

其次,主動安全ADAS作為安全氣囊和安全帶等被動安全部件的補充,KSS公司幾年前就強調主被動安全結合的觀點,儲備了ADAS和自動駕駛技術;隨著自動駕駛和互聯網造車的升級,其儲備技術和產品很有潛力得到主機廠認可。

再次,身在已佔全球市場份額50%的電動汽車大國,均勝電子在電池管理系統BMS的高貴出身成為了最好的營銷手段。Preh最早為寶馬i3、i8電動車供應BMS,這塊金字招牌也帶來了吉利,華晨等新能源品牌的訂單。

最後,由於擁有專業汽車軟體公司Innoventis團隊,均勝能提供符合Autosar和ISO26262標準的汽車電子產品,而且具有成本和高效的優勢,這將大大增強其市場競爭力,且未來日趨明顯。

面臨的挑戰

從汽車電子行業的格局和產業升級的現狀來看,均勝已完成的併購僅僅只是第一步,或者稱之為完成了併購1.0階段。目前並表的近80個實體子公司面臨著人事組織架構、管理成本優化、市場戰略等多方面整合,如TAKATA被收購成功,面對封閉的日本汽車行業,文化差異和管理亦是巨大挑戰;另一方面,歐美日技術和傳統根深蒂固,如何將收購的技術knowhow導入到以中國人為主的團隊來,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也是困難重重。

此外,儘管均勝擁有智能網聯、先進座艙的解決方案,但在智能感測器、人工智慧演算法甚至電源管理系統核心軟體演算法(註:無公開信息證明寶馬i系電動車BMS演算法完全由Preh完成,但業內都非常了解寶馬集團擁有自己汽車軟體開發團隊,通常電控系統核心應用層演算法均寶馬團隊實現)方面有諸多不足。但隨著汽車智能化的升級,均勝可能面臨一流汽車電子供應商如大陸,博世以及國內知名汽車電子企業如德賽西威、航盛、恆潤、啟明和東軟等的左右夾擊,如市場定位有誤,國內市場份額可能很難上升。

當然,雖有挑戰,還是那句老話:Sales solve everything!

幾點猜想

寫到這裡,切題的內容已經結束,但筆者希望對這個快速發展的企業動態作幾點猜測:

  1. 從技術指標來看,均勝電子的股票歷史增長性雖好但短期盈利能力不夠,而且散戶有隨時被割韭菜的風險,但作為風口,股價仍會持續走強。
  2. 由於均勝孫公司PIA的外部客戶與均勝存在業務上直接競爭,另「智能製造」在中國正值熱點,善於資本運作的均勝完全由理由高價出售PIA套現。
  3. 聚焦汽車電子業務就無法忽略汽車「四化」,為了彌補在「四化」上的不足,均勝很有可能進行軟能力方面的併購,如演算法軟體,感測器和某些核心知識產權等。從某券商行研展示的均勝發展戰略也佐證了此點,如下圖。

參考資料

[1] chinadaily.com.cn/busin

[2] preh.com/en/products/e-

[3] innoventis.de/1/product

[4] preh-ima.com/en/company

[5] 均勝電子2013-2017年報

聲明:本文內容基於公開信息整理分析,不作為投資依據。歡迎個人和媒體轉載,但請註明文章作者和原文鏈接。(微信公眾號:量體財車 car4money)

推薦閱讀:

安邦:中國土豪為何認慫?
【吐槽】崑崙萬維,360: 為啥沒買成100%,你倒是說清楚啊?

TAG:汽車電子 | 跨國併購 | 價值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