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迴避依戀者交往中,隱藏的「雷區」在哪兒?
導讀:
迴避型依戀者,有自己的「雷區」,可能他們自己也沒有發現。一旦「雷區」被伴侶踩到,他們表面上毫無反應,內心早已爆炸了一百遍。
正文:
擁有與迴避依戀的戀人相處經歷的人,很容易發現一個問題:在交往互動中,迴避依戀的伴侶,經常會做出莫名奇妙的行為:突然的沉默、突然的冷漠、莫名奇妙的指責、「突然死亡」地宣布分手……而這一切,在與非迴避依戀的伴侶相處中,從來沒有類似的經歷。在主流的戀愛模式中,這種情況也很不常見,屬於無法解釋的現象。
通俗地說,出現這種狀況,原因就是伴侶踩了迴避依戀者的「雷區」。種種癥狀,只是「踩雷」後的必然反映。只是這個禁區在哪?闖入禁區的標誌是什麼?這些問題,伴侶去追問迴避依戀者,他們回答:我也不知道,或者會給出莫名其妙的答案。其實,他們並沒有騙你,這個「雷區」到底是什麼,迴避依戀者確實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他們能明確感到,你踩了進去,他本能會不滿,不滿的表現自然包括「作」、逃避、躲閃、甚至中斷關係。
也許我們能從迴避型依戀形成的角度看點端倪。
簡單粗暴個場景:迴避依戀者,遭遇第一次深入內心的傷害時候,內心是孤獨無助的。假設又幾秒鐘的反應空白,在這個空白狀態下,不知道為什麼,理智先期進入(焦慮依戀的恰好相反)。於是,理智在耳邊告訴迴避依戀者,外界是充滿傷害的,能對抗這種傷害的力量,來自與你自己的選擇。其中,最大的選擇就是,你可以選擇這些傷害,沒辦法傷害到你。具體的操作就是,你選擇你自己情緒不會激發受到傷害的反應。先拋開這種自圓其說是否嚴謹。這個邏輯在迴避依戀者的認知體系中,埋下了「自我的選擇即安全感」的種子。
好了,這個種子一旦種下,就形成了迴避依戀者安全感的來源。雖然,迴避型依戀者自我意識中,可能並沒有認識到這一個過程。可是後期,成長過程中,迴避依戀者的安全感,就這麼給構建起來了,而撐起安全感這個城堡的基礎,就是高度的自我選擇。這種自我選擇,遠遠超出了非迴避依戀者對於選擇的重視程度。甚至從一定程度上,迴避依戀者的整個認知體系都是通過「自我」來構建的(焦慮依戀者是外界)。
這種自我選擇的城堡一旦建立,迴避依戀者就很容一呈現出迴避依戀的典型特質。
在迴避依戀者的內心世界中,擁有高度的「自治權」,而迴避依戀者也享受這種高度的「自治權」。為了保證這種「自治權」的存在,迴避依戀者會選擇正常交往之外,避免跟外界世界、外界人產生聯繫。
任何行為都是有利有弊的,這種行為的利弊也一目了然。
有利的一方面,迴避依戀者一旦自我選擇了一個目標或者一件工作時候,會獲得高度的專註力,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屏蔽了外部世界,來完成高度「自治權」這個城堡。一旦這種情況出現,自然相比非迴避依戀者,迴避依戀者更容易取得更多的成績,獲得更多事業的成就。另外,這個過程中,呈現超出來不被外界干擾對的狀態,是一個很迷人的狀態。這兩點,很好詮釋了,迴避依戀者,往往擁有世俗中優秀的標準。延伸下,對於焦慮者來說,由於焦慮情緒的影響,自我能夠意識到自己缺乏高度專註的狀態,擁有高度專註人對他們來說,充滿吸引力,毫無懸念。
弊端也很明顯,在對迴避依戀者投反對票的人看來,他們高度的自我選擇權,犧牲了與外界世界交流,在外界世界的人看來,他們就是自以為是,缺乏團隊合作的人。寫到這裡,突然想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跟星爺合作過的人,對他對的評價都很差。還有一個有趣的分布,在文藝界里天賦比較好的人,迴避型依戀的人數遠遠多於其他類型,而這種人恰好又擁有一個並不那麼完美對的成長經歷。
解釋完了這種高度自主的選擇權,迴避依戀者的「雷區」也就一幕瞭然:一切在迴避依戀者看來,阻止這種高度自主選擇的行為就是他們難以接受的。這裡邊還有一個點,就是在普通人看來,正常的關懷或者關照,在迴避依戀者看來,就是干涉他們對的自主選擇。假設交往中,存在一種翻譯器,將交往行為翻譯為:關心或者控制。在迴避依戀者,這裡,這個翻譯器,處於高度敏感的狀態,它會將相當一部分的關心行為,錯誤地翻譯為控制,而控制就是對他們高度自我選擇權的入侵,即對與他們安全感這個城堡基石的動搖。以上這一系列的反應,很可能在一瞬間,意識層面下就完成,迴避依戀者本身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反應的變化,而瞬間變化結果就會直接上升到情緒層面,出於自我保護的原因,情緒會分配出憤怒厭惡不滿,或者其他消極的情緒,直接情緒指導行為,進而產生 「作」、逃避、躲閃、甚至中斷關係。這種行為,在迴避依戀伴侶看來,就是行為詭異,情緒莫名其妙,相處體驗就是非常非常累。
遭遇這種狀況,無論專業人士,還是親朋好友,都會建議:直接放棄這段戀情,甚至直接在戀愛接觸期就篩選屏蔽掉迴避依戀者。那麼,我們回頭看看,迴避依戀者的重要特質:遇到問題,應為缺乏解決的能力,進而選擇迴避。我們應對的策略,恰恰是我們最難接受對方的反應模式,是不是很有趣?
更多迴避型依戀的分享 關注公眾號msj4526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