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最積極的生活態度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說「人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死前只留下活過的歲數。」

他在《論生命之短暫》中這樣寫道:「生命並非短促,而是我們荒廢太多。一生足夠漫長,如能悉心投入,足以創造豐功偉績。然而,在漫不經心、揮霍無度,汲汲於無聊瑣事,最終到達萬劫不復的終極之時,我們才會幡然醒悟。渾然不覺中,時光荏苒,生命已經逝去。」

時間是生命的等價貨幣,它是有償的。正因如此,它其實也是一種恩賜。我們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時間尺度,但是總是有人能把它利用的更好。我仰慕那些人!

如果說歷史上有什麼樣的人,他一生的事迹,每每細想都能讓我忍不住落淚的,除了司馬遷,就是玄奘。

像木心說的,以死殉道容易,以生殉道才難。

28歲偷渡出境,輾轉遊學17年,途徑110個國家,五萬里行程,歸國前已是名滿印度的佛學大師,帶回梵文佛經657部之多。44歲回到長安,用生命的後十九年帶領弟子翻譯75部經論,多達1335卷,63歲離世。

在他的畢生努力下,當佛陀涅槃一千多年後,當佛教在佛陀故鄉已經開始逐漸凋零的公元七世紀,他帶回唐朝的大量佛教經典、佛像、及聖物,實現了歷史上佛教中心的東移。玄奘取經以後才有了後來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儒、釋、道三條哲學脈絡相互交錯的思想格局。

從現在人的觀念看,63歲實在不能算是長壽的一生,但是,以63年的時間完成如此浩瀚的工作,這樣的生命質量,無論其成就和效率都讓人望洋興嘆!

中國古人所看重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的信念追求,卻在玄奘法師,一位佛教高僧身上全面體現。他實現的是作為一個人,用其有限一生在世間實現的最高價值。

也許我們今天的人已經很難理解,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著一個天才僧人,在風華正茂的年歲,放棄作為大唐高僧的一切殊榮,立下「寧可西行路上死,不到印度絕不東歸」的誓言。在一千多年前敢於隻身穿越沙漠、過雪山、翻越帕米爾高原,九死一生到達印度,功成名就之時,又回國奉獻了一生。這一切怎麼能不讓人感動呢?

雖然我們必須承認普通人和偉大的人之間必然的差距,但是,是不是也有可能,在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一生之中,把時間——這一兌換生命的唯一貨幣花費在對於我們每個個人最有意義的事情上去呢?

在外界施加的物質高壓之下,現如今年輕人的生活,忙忙碌碌之餘,似乎鮮有精力停下來思考什麼才是更重要的事。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脫不了干係的,是我們必須懂得思考死亡。我們常常對生活想得太多,對於死亡卻想得太少。

現實中通常只有在網路上看到哪位名人英年早逝,在各種悼念之辭之餘,才能讓人們因一時的感慨而思考人生片刻。抑或是當網路上關於某種疾病的帖子隨著某位名人的離世鋪天蓋地的隨之而來時,人們會因他人的疾病開始認識到自身對疾病及死亡的恐慌。然後放下手機,繼續盤算著這樣或那樣的瑣碎生活。我所想到的是「儂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儂知是誰」。

生老病死從來不是某個人發明的,但是人們似乎只有在看到它或聽說它時,才想起它的存在。任何一個個人都是這世間一顆渺小的微塵,生老病死就在那裡,你見或不見,它就在那裡,每一個人的終點都指向那裡。

只有在哀悼一個「別人之死」的時候,我們才又一次提醒自己,生命並非永恆。每個人正在活著,也正在死去,如果不好好珍惜,不把握時間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那麼普通人的命運,與貧富無關,最終「死前只剩下活過的歲數」。

思考死亡,然後反思生活,是「向死而生」。帶著對死亡的敬畏活著,生活不可能漫無目的。

而對待生活的態度,我相信塞內加所說的,一個人要把一切置之度外,才能不被命運女神戲弄,把一切權利、財產、名譽,甚至生命之憂置之高閣,當命運女神將它們拿走時,才不會驚動我們的心靈——只是拿走,而不是奪走。擁有的物件越少,可失去的東西也才越少。而真正屬於一個人的東西,如智慧、才智和對生命的認知是不可能被任何人拿走的。對於生命的無常,不會對之恐懼,而是如同面對一位熟悉的老友,也是一位智慧的導師。正是無常不斷地教我們進取,不斷完善自己。人生向來沒有一帆風順,但是人的精進之心不可以停滯不前。

日有所得,是我自己生活的目標,無論是通過讀書、畫畫、寫作、健身、旅行,抑或是任何形式的學習、對生命的任何細小感悟,與朋友的交流,以及任何形式的內在收穫,使我的心靈不斷成長進步,每一天都沉浸在喜悅之中,每一天積累一點點,每一天都是一個不同於昨天的嶄新的自己。

人的一生或許沒有「完美」,但是,我相信它可以「圓滿」,對我而言,無悔即是圓滿。無論成功與否,富貴與否,長壽與否,在生命的起點與終點之間,我有沒有虛擲光陰,有沒有盡最大可能完善自己,有沒有儘力去認識這個世界並好好學習它,有沒有依舊帶著赤子之心,有沒有好好去愛身邊的人,是我此生無悔的重要標準。

然後,帶著這些對自己的期許,向死而生!

關於這個公眾號

我做這個公眾號的目的,主要是給自己一個動力,整理我以往在日記隨筆裡面的一些文字素材,有一些可以直接成文,有一些需要重新整理、通順邏輯甚至重寫,有一些給了我新的啟發,會衍生出新的篇幅。對我一個畫畫的人來說,我十幾年來積攢的日記更像是我的一個文字的速寫本。速寫的好處在於鮮活,即它是當時所見所感的紀實性記錄,但是往往都是一些「碎片」,只能作為一種素材,離真正的「創作」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紀實的另一個問題,是年代離我越久遠的,我對它們的認同感就會越低,所以趁熱,近五年內我自己覺得還看得過去的一些東西,我要儘早整理出來,不然慢慢拖延堆積,會變成人們衣櫥里那件捨不得扔卻再也沒穿過的「舊款」。

我想說,我不知道做這件事有什麼「用」,可能根本就是「無用」,但是我喜歡莊子講的「無用之用」。我希望這個公眾號是屬於我自己的「無何有之鄉」,我只消在其中自在成長就好。如果有人願意來一起「乘涼」,那是好之又好!

「與世間的距離」,是我一組畫的名字,也是我寫過的一首詩的名字,申請這個賬號的時候,沒有想過標題,但是輸入的一瞬間,直接打出了這幾個字。古人講求「文以載道」,又說「詩言志」,我沒有載道的能耐,暫且言志——以詩化的夢吧!與世間的距離,是說人要有一些「出離心」,只有當心靈與世間繁雜的一切保持一點適當的距離,你才能更加清楚的看待它們,避免「當局者迷」。用更加跳脫的心境面對它們,而不是被拽入複雜的世俗漩渦里去。與世間的距離,是像莊子講的「心齋」,是道家的「致虛極,守靜篤」,是「知其白,守其黑」。

這個公眾號是要做純文字推送,不是我自己原創的我不發。

內容上有一些是讀書筆記、創作心得、和對一些事情的個人觀點、哪天衝動了說不定也會發一些我寫的小詩。

創作這件事,從來就是因為有話要說,無論是文字,還是藝術,統統源於表達欲,是對所吸收之事的一種輸出和反饋。表達,最重要的是真實。胸中有欲抒之事,然後不斷尋找最恰當的語言去表達它。這過程,會不斷修正、會迷茫甚至會全盤推翻,但是最終呈現出來的,無論滿意與否,只要是真實的你心中的那個意思,那麼無論是文字的還是畫面的,它就是活的。至少我這樣認為。

這是一件對我自己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我的分享你能喜歡,甚至能對你有任何形式的啟發,可以持續關注,我會非常欣喜和感恩。

我一直堅信,創作者都是來自孤獨星的人,作品是用來發出信號,聯絡同樣流落在天涯咫尺之間、來自同一母星的你,難得的就是一句「懂你」!肉麻到你也是好的!

以上。

比心。


推薦閱讀:

為什麼愛掙錢?不被勉強的生活,真好。
你和廢掉是否只差一線距離
漫畫丨人生的起落取決於你的選擇與回應~

TAG:讀書筆記 | 心靈哲學 | 生活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