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桐媽原創)照藍光原理是啥?為什麼是照藍光,而非別的光?怎麼照,照多久?照藍光有副作用嗎?啥時候停?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個人……)

梧桐媽媽大小寶是一位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著《夏娃的困惑》叢書。希望接地氣地傳播科學育兒理念及切身養育體會,讓媽媽們真正感到育兒的樂趣和幸福。圖片均來源於網路,水印未刪,如有侵權,請告知更改!深表感謝和歉意!

黃疸(九)照藍光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是照藍光,而不是別的光?怎麼照,照多久?照藍光,有副作用嗎?啥時候停止光療呢?

首先我們先說說,照藍光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是照藍光,而不是別的光?怎麼照,照多久?

膽紅素的吸收光帶約為400~500nm,尤其是在420~440nm波長光分解作用最強。而藍光波長恰好在425~475nm之間,最為合適。有時候,綠光(波長510~530nm)或白光(波長550~600nm)也會用到。有研究認為藍色光到綠色光(460~490nm) 區域可能光療效果更好,因此光源的選擇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光療設備可採用光療箱、熒光燈、LED燈和光纖毯(也叫藍光毯、纖維光束毯)。可以單面照射,也可以雙面照射或多面照射。當然,雙面照射面積廣,效果好些。光療的效果與暴露的面積、光照的強度與持續時間有關。

光照強度以光照對象表面所受到的輻照度計算,標準光療光照強度為8~10μW/(cm2·nm),強光療為30μW/( cm2·nm)。

具體照射時長和療程根據黃疸指數決定,每個醫院的診療習慣也有所不同,一般照射20多小時黃疸可較明顯消退。比較常用的總療程最好不要少於24小時,分2~4次完成。對輕症患兒每天4~8小時間斷照射,1日1~2次;黃疸較重的患兒每次照射13~18小時,1日1次,治療3天左右,一般不超過4~5天。一些黃疸程度特別嚴重或存在特殊疾病的患兒,醫生會酌情考慮延長治療時間。膽紅素水平接近換血標準時建議採用持續強光療(看看,得照這麼久!想想,我們自己在家裡捋起孩子的袖子和褲腿,放在玻璃窗下暴晒一小會兒,起個毛線球的作用哇!)。

光療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膽紅素水平的變化,一般6~12小時監測1次。對於溶血症或黃疸指數接近換血水平的患兒,需在光療開始後4~6小時內監測。當光療結束後12~18小時應監測血清膽紅素水平,以防反跳。

在我國,光療箱是應用最廣泛的。這是一個發射藍光的恆溫箱子,孩子被剝光衣服,僅僅戴上眼罩和尿不濕,放入箱子里進行照射。護理人員會給他們定期翻身,保證有足夠面積的皮膚,較長時間暴露在藍光下。護理人員每15~30分鐘巡視一次,看看寶寶有沒有不舒服,或出現核黃疸早期癥狀、眼罩或針頭等脫落等,監測體溫並調節箱溫,並定時喂水和喂哺配方奶。

為了讓孩子不至於過分哭鬧掙扎,通常會給他打點兒鎮靜劑,巴比妥類藥物用得最多,它們屬於肝酶誘導劑,除了能讓孩子安靜下來,也能增加膽紅素的代謝(對腦子有沒有影響?我們是不知道的。這部分研究難於開展)。

光療過程中,寶寶身體不顯性失水會增加,醫護人員會給孩子補充液體。除了喂水、餵奶,還會靜脈輸注些液體。當然,計算新生兒靜脈輸液用量和調整輸液速度等相關知識和操作,非常專業和嚴格。

光療箱最大的問題,想必你已經覺察到了——我們得與孩子分離!鑒於我國目前糟糕的醫患關係,基本上沒幾個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是允許家長陪同的——事實上,作為一個醫生看來,有些家屬真的非常焦躁,心疼孩子,經常干擾醫務人員工作,知識匱乏難於溝通,配合情況不理想,經常擅自給孩子做這樣那樣的操作而醫護人員並不知情,又很難理解無菌原則。這樣一個家屬就讓醫護人員頭疼不已了,更何況是一群呢?而醫護人員太過於忙碌,監護室責任重大,分秒必爭,我國醫院一般不會專門安排人手教導、安撫這些憂慮不安、難於配合的家屬。所以,乾脆一刀切,都不讓家屬進監護室了。有些有知識、或了解國際行情的家屬要求陪床,目前我國仍然沒幾個醫院會答應這麼做。

在其他一些國家經常是允許家屬進監護室陪床的,甚至還能陪孩子做手術。當然這跟國家整體的醫療管理水平、人民素質、風險控制能力等很有關係。其實,與剛出生的孩子親密陪伴,肌膚相親,並給予母乳,對他的身體非常有好處。有研究顯示,這樣做能減少一多半新生兒的死亡率——早產的孩子呼吸更好,生病的孩子更快恢復,較少出現診療併發症。最喜人的是,寶寶能吃上新鮮的母乳,媽媽也能維持奶量,也大大減少了乳腺炎發生的幾率!

看到這兒,你該猶豫了。我們不想與孩子骨肉分離,也不想讓孩子遭罪吃奶粉、打針,長時間戴著眼罩,兩眼一抹黑地、孤零零地躺在一個盒子里,哭起來找媽媽,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其實,很多孩子出院時,嗓子都哭啞了(也有藥物影響的因素)——醫護人員真沒空去安撫每個孩子,各種操作已經讓他們團團轉了,來了幾個該搶救的孩子,更是忙得不得了!

母嬰分離一星期,哭了沒人理,把孩子放在小盒子里照光,打針水,用藥,這真是一段恐怖的記憶!對孩子的身體、心理有沒有傷害?要知道,剛出生的孩子,安全感缺乏,吸吮需求旺盛,多麼需要媽媽的陪伴和撫慰!恐怕是有的——做過動物實驗的恐怕知道一二,小白鼠的三個重要腦細胞凋亡、焦慮、抑鬱情緒實驗模型,就是母嬰分離、束縛應激、強迫游泳!應激激素會傷害幼嫩的大腦,尤其是非常脆弱的,卻非常重要,管著情緒、記憶、認知等功能的海馬細胞。近年來,有關嬰幼兒麻醉的研究表明,對於快速發育期大腦使用藥物,有可能引起腦細胞凋亡!如果用藥情況較為複雜,量較大,時間長,效應更為明顯。有沒有遠期不利影響?抱歉,對人類的研究很有限,老鼠的研究經常是有陽性結果的,不過它們「受虐」的程度要比人類嬰兒大挺多,所以結果真不好說。相反,研究表明,哪怕不吃母乳,僅僅與媽媽肌膚相親,都對寶寶的智力、健康非常有好處。

所以,儘管藍光治療相對很安全,操作簡單,副作用小,退黃效果好,梧桐媽媽還是對過度醫療深惡痛絕,診療指征一定要再嚴格一些為好。

對於那些風險較高,必須治療的寶寶,有沒有不用母嬰分離的辦法?有些媽媽上網找資料,會發現世界上真有藍光儀這種東西,而且萬能的淘寶,啥都有賣!還有個東西更好,就是上面提到的光纖藍光毯!都不用把孩子扔小盒子里,可以用藍光毯把他裹一裹,方便抱孩子,喂母乳。

不過,媽媽們會遇到許多現實的操作問題——比如怎麼操作儀器,把溫度、光強度設置得剛剛好?如何控制照光的時間?孩子與光管隔多遠為宜?如何妥善地保護寶寶眼睛和生殖器,維持出入量平衡?如何定期監測膽紅素數值?萬一孩子有副反應了,如何觀察、診斷、處理?……所以,如果不是專業的醫療從業人員,太嚴重的黃疸,最好別在家裡折騰了,真有病理情況,在家沒法準確判斷、及時做檢查,也給耽誤了。如果買到不靠譜的、質量不過關的儀器,甚至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那就更悲催了。

如果決定自己在家給孩子照光,一定要仔仔細細了解相關知識,從正規渠道購買靠譜的儀器,定期去社區醫院監測膽紅素,有點啥問題及時與醫生溝通。

如果達到光療指征,仔細權衡利弊後,媽媽決定讓孩子去醫院照光,也請坦然對待這件事情。期間不要過分難過、自責,孩子回家後,還需要一位振作的媽媽給他餵奶,並試圖補回失落的安全感。所以,這期間盡量掌握吸奶器的使用方法、追奶和維持奶量的方法,以及做好乳頭混淆、用藥和餵奶粉後腸絞痛等問題的理論準備,好好休息,養足精神——孩子回來,很可能因為這些問題且得折騰一陣;孩子在醫院打了些鎮靜藥物,回來有幾天也可能出現暫時的藥物戒斷癥狀,造成晝夜顛倒。這期間可能很難熬,本無經驗的媽媽很可能措手不及,焦躁無望,疲憊不堪,最好能提前得到家人的理解支持,特別是丈夫,他能在最大程度上幫助你。

其次,梧桐媽媽來講一下,照藍光,有副作用嗎?

①除了上述母嬰分離對媽媽、寶寶的不利影響,總的來說,藍光治療副作用很少,但不是沒有。

i. 治療用的藍光波長,最易對視網膜黃斑造成傷害。所以光療時應採用遮光眼罩遮住孩子雙眼。

不過,孩子經常會動來動去,使眼罩鬆脫下來。這真糟糕,護理人員不可能時時刻刻盯著孩子不放呢!這真不是他們玩忽職守——他們太忙碌了!試試看幾個人單挑一屋子哇哇哭的小嬰兒,又是扎針又是餵奶,還要不斷巡視,已經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了,這時再來幾個搶救的孩子,簡直要瘋掉!而鬆脫了這麼一會兒,會對孩子眼睛產生多少不利影響?抱歉,我們也無從知曉。

如今,開發出微帶彈力的眼罩,狀況還是比以前好多了。

ii. 長時間光照,可能增加男嬰外生殖器鱗癌的風險,所以小雞雞是得用尿布牢牢包住的。

iii. 還有研究認為,藍光治療可能是黑色素瘤的危險因素之一

iv. 孩子可能出現體溫過高,如果體溫超過38.5℃,需要暫停光療。期間需要定期監測體溫。

v. 孩子還可能有腹瀉、皮疹、核黃素缺乏、低血鈣等不良反應,通常為一過性癥狀,程度多半比較輕微。醫生會根據其嚴重程度,酌情考慮是否暫停光療。倘若癥狀不重,停止光療後癥狀會自行緩解。

vi. 在結合膽紅素增高等特殊病理情況的患兒,光療可以引起「青銅症」,挺罕見,但能自行消退,一般無嚴重不良後果。

②除了藍光本身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其實住院期間不少操作,可能會對孩子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i. 扎針。給小嬰兒抽血,輸液,都是高難度技術活——想想,在只有幾斤的小寶寶身上,找只有頭髮絲那麼細的血管迅速扎進去,甚至放個留置針,這多麼考驗技術啊!更何況小寶寶體脂豐富,看上去肉嘟嘟的,哪兒找得到血管呢?不信你扒開自家米其林寶寶的肉褶褶試試?梧桐媽媽在新生兒監護室輪轉的時候,真的被護士的技藝驚呆了。

不過,不管怎樣的技術大牛,總有重複扎針的時候,更何況新手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也總有些孩子,體質有那麼點兒特殊,耐受不了扎針和用藥。很少一些孩子會出現局部的血栓、血管炎性反應。至於小寶寶動彈了,留置針堵住,針頭脫落,或注射液漏到皮下局部鼓起個大包未能及時發現,也時有發生。這些風險是無法完全避免的。

孩子當然是要承受痛苦的。沒有媽媽,也沒有辦法吸吮乳房安撫自己,孩子多麼焦躁無望啊!

ii. 抽血。為了排除病理性黃疸,我們會給孩子進行一些諸如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等常規檢查,根據表現可能行溶血相關檢查或基因檢測,有時還需要定期複查。而孩子跟成人一樣,每次需要抽出1~2ml血液,這是因為檢測的儀器是一樣的!對於成人而言,抽出來大幾管血看著嚇人,實際上是「九牛一毛」,畢竟成人總血量約4~5L左右;而嬰幼兒總血量約佔體重1/10,比如3kg新生兒,總血量約300ml左右。抽大幾管血出來,是相當心疼的。我們知道孩子出生不久會歷經幾個月時間的生理性貧血,這抽血行為會不會雪上加霜?很可能是有的。

iii. 感染。院內感染,總讓人聞之色變。這些細菌經過各種各樣抗生素的洗禮,變得非常頑固,堅不可摧。如今,醫護無菌操作已然非常到位,不過這麼多照光的孩子,總有幾個特別倒霉,可能在某些環節染上些古怪的病菌!想想看,臍帶護理,洗澡換尿布,留置針,旁邊的孩子吹著呼吸機,甚至醫務人員的聽診器等用品……醫療舉措誠然到位,但耐不住坑很多啊!一些管理、設施、人員水平不很到位的基層醫院,就更別提了。

絕大多數孩子很安全的出院了,極少數倒霉的孩子,那就相當倒霉……梧桐媽媽曾經接到過網友提問,孩子本來好好的,膽紅素偏高去照個光,結果幾天後敗血症、多臟器衰竭、肺部感染、顱內感染……孩子遭罪,住院1個多月,花掉了幾十萬!她連珠炮似的問我一大串問題:治這麼久了,究竟啥時候能出院?本來好好的怎就出事了?還能不能餵奶?這算不算醫療事故?個人感覺算醫療併發症?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回復她比較好(個人傾向於院內感染的診斷,不過有些宮內感染或圍產期感染,是過一陣再出現癥狀的,也不能排除。由於網友提供資料有限,當時並未回復他。這部分內容僅供參考)。

iv. 用藥。剛才提到,巴比妥類酶誘導劑,能誘導肝細胞微粒體增加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生成,增加其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從而能幫助退黃。它也有些鎮靜作用,經常用於照光的孩子。它一般使用2~3天才會起效。此外,尼可剎米也有醫院會用到。

這些藥物是對神經中樞起作用的。我們知道孩子的小腦袋還在快速發育,有沒有影響?我不知道。這實驗太難做,追蹤期長,混雜因素眾多,嬰幼兒智力檢測方法有限,還有諸多倫理學限制,文獻是非常少的,數據可信度也未必高,結論也模稜兩可。動物實驗是不除外這種可能性的。孩子一躺就是5~7天,天天得用藥,影響會不會更大?我也不知道。

使用了鎮靜劑,當時孩子是安靜了。不過,很多鎮靜劑停用後,是有戒斷癥狀的!孩子回家後先昏睡1~2天,然後再不肯睡了,整日吵鬧,過度興奮,晝夜顛倒,媽媽還不知道是不是奶少、乳頭混淆造成的,這真是夠受的了!

還有些醫院會根據情況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畢竟院內感染太可怕了。然而,抗生素也會帶來不少麻煩,比如常用的青黴素、頭孢類,第一大副反應就是胃腸刺激,沒幾個孩子用了不拉肚子的。至於胃腸菌群紊亂(可繼發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大型三甲醫院多半會預防性應用維生素K製劑)、腸粘膜上皮脫落、病菌耐葯,乃至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都時有發生。

v. 餵奶粉。奶粉沒風險嗎?恐怕是有的。

很多孩子在照光以前,壓根兒就沒碰過奶瓶。這會兒突然離開媽媽,自個兒吃奶瓶,他們就不幹了。他們大聲抗議哭泣,許多孩子出院的時候嗓子都哭啞了(當然,也不除外藥物影響)。

對於一些吐奶嚴重的孩子,醫護人員還會直接下胃管喂哺。一些孩子對奶粉過敏,出現腸絞痛、腹瀉、便秘、濕疹、肛周潰瘍等表現,出院後挺長時間都難恢復;另一些孩子胃腸耐受不了奶粉的高滲透壓,特別是早產、低體重、生病的孩子,腸道會更為敏感!少數孩子因此罹患腸壞死,這真不是聳人聽聞,都是各路新聞里報道過的事情。

一些不那麼靠譜的診療機構,奶瓶消毒不充分,或奶粉質量不過關,那就更糟了。想想,醫療用物,絕大多數都是一次性的,而奶瓶不是。那麼多奶瓶需要集中清洗,高溫高壓消毒,低級別醫院哪有這樣的條件呢?有小醫院奶瓶底下厚厚的奶垢,一直沒洗乾淨的,這真讓人恐慌!至於奶粉質量,有些地方偏偏昧著良心用的是過期的、污染的、不合格的奶源,你又如何知曉呢?

vi. 補液量不合理補少了缺水、電解質紊亂,補多了補快了,會增加小心臟的負擔!要知道,孩子心臟壁薄弱,更容易出現心功能不全!新生兒補液看上去是常規操作,其實是非常專業的技術活,一些不大靠譜的基層診療機構,可能沒達到足夠的操作水準。

vii. 剛才提到,我國的醫護人員太忙了、太累了。倘若來了需要搶救的孩子,抽調走了大部分人員,對正常的孩子略疏於防範是常有的事。人不是神,無法左右逢源、面面俱到、永遠不出差錯,尤其在這種長時間、高強度工作條件下。

viii. 孩子回來因為鎮靜劑戒斷癥狀、安全感缺乏、乳頭混淆、腸胃被撐大或不舒服等等原因,不肯好好吃母乳,還因不習慣吃母乳非常容易把乳頭吃破,媽媽糾正乳頭混淆、追奶、護理受傷的乳頭、防治乳腺炎……各種各樣的突髮狀況層出不窮,讓一點兒餵養經驗都沒有的新媽媽們感到緊張,無助又無望。就此放棄母乳餵養的媽媽比比皆是。

講真,藍光不是你想照,想照就能照。細思極恐,處處皆坑!倘若只是為了過度醫療,為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走一個」的小概率,被迫骨肉分離,本來明眸善睞、安寧可人的孩子,卻被扎針,用藥,胃腸、頭腦、心肺受損,心理也產生難以磨滅的傷害,甚至出現院內感染,終於出院了還沒母乳吃了,媽媽患乳腺炎,或因此罹患產後抑鬱……母子二人經受百般苦難,僅僅是得到一個「母乳性黃疸」的結論?內心真是五味雜陳,「藍瘦」,「香菇」啊!

當然,梧桐媽媽也不希望你矯枉過正,完全排斥藍光治療。真有問題還是得及時尋求醫療幫助,很多時候甚至要分秒必爭!梧桐媽媽非常排斥的是過度醫療,但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個診治難題。上面介紹的一些判斷方法,可供你參考,幫助你作出更為貼切、安全的抉擇。

那麼,啥時候停止光療呢?

我國2014年的診治指南提到的停止光療指征如下:對於>35周新生兒,一般當血清膽紅素<222 -239μmol/L(13~14 mg/dl,一般是光療閾值膽紅素50μmol/L,即3mg/dl以下)可停光療。

一般暫停光療後還需觀察1~2日,看有沒有反跳。很多醫院都以7mg/dL以下作為出院指征。

有媽媽還會問,倘若不幸照光失敗,醫護人員還會採取哪些治療舉措?

1)換血療法

換血療法可以換出血液中的膽紅素、抗體及致敏紅細胞,一般用於光療失敗、溶血症或已出現早期膽紅腦病臨床表現者。如果寶寶不幸光療失敗,比如給予強光療4~6小時,若血清膽紅素下降幅度不夠,甚至不降反升,需要立即開始換血處理。

出生胎齡≥35周以上的晚期早產兒和足月兒,換血指征可參照2004年AAP推薦的換血參考標準;出生體重<2500g的早產兒,換血標準可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七版中著述的表格。這些內容詳見上述「光療處理指征」內容。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還可以B/A作為換血決策的參考,如胎齡≥38周新生兒B/A值達8.0,胎齡≥38周伴溶血或胎齡35~37周新生兒B/A值達7.2,胎齡35~38周伴溶血新生兒B/A值達6.8,可作為考慮換血的附加依據。

根據2014年中華兒科雜誌發表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一些特殊情況的換血指征描述如下:

①免疫性溶血患兒,在光療後血清膽紅素下降幅度未達到34 -50μmol/L(2~3 mg/dl)立即給予換血。

②嚴重溶血,出生時臍血膽紅素>76μmol/L(4.5 mg/dl),血紅蛋白<110 g/L,伴有水腫、肝脾大和心力衰竭。

③已有急性膽紅素腦病的臨床表現的患兒,無論膽紅素水平是否達到換血標準,或血清膽紅素在準備換血期間已明顯下降,都應換血。

換血療法還能糾正貧血,改善氧氣供給情況,防治心力衰竭。不過它也有不少併發症,如出血、感染、血壓波動等,劇烈血壓變化甚至可能引起顱內出血,所以治療需要非常謹慎,期間要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2)藥物治療

①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確診新生兒溶血病者,可採用IVIG 0.5-1.0g/kg於2~4小時持續靜脈輸注。必要時可12小時後重複使用l劑。

②白蛋白:當血清膽紅素水平接近換血值,且白蛋白水平<25 g/L的新生兒,可補充白蛋白1g/kg,以增加膽紅素和白蛋白的聯結,減少血液中的遊離膽紅素。若白蛋白水平正常,則沒有必要額外補充白蛋白。但如果存在酸中毒,應首先予以糾正。

總的來說,這兩種藥物只在特定情況下才會使用,不是所有黃疸的孩子都需要。

另外,孩子出院後,如何隨訪?

每個新生兒出院前都該測一次膽紅素數值。如果出院前膽紅素水平處於AAP推薦曲線或Bhutani曲線的75百分位以上,建議延長住院時間,繼續留院監測膽紅素的動態變化。如果堅持出院,那就不要怕麻煩,一定得定期去社區醫院監測,根據情況抉擇治療方案,一定要與兒科醫生保持密切溝通。

出院前膽紅素水平處於AAP推薦曲線或Bhutani曲線的75百分位以下的孩子可以出院,不過也要注意隨訪。2014年的指南也根據出院時的日齡或出院前的膽紅素水平,制定了出院後的隨訪計劃,具體見下表(我國大部分陰道分娩的新生兒,在出生後48~72小時出院;剖宮產在96~120小時出院)對於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兒,出院後隨訪時間可以考慮提前。

表:新生兒出院後的隨訪計劃

如果在家,還該做些什麼?梧桐媽媽覺得有必要和您說說

1)不要經常把房間的窗帘全部拉上,也不要給孩子穿過多衣服。如果房間光線太暗,或孩子被層層包裹,不易發現他黃疸的問題。過去民間有諸多「坐月子」的陋習,新媽媽和寶寶「不見天日」,裹成個「繭子」,孩子黃不黃根本看不清,核黃疸發生率要比現在高出許多。

2)每天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自然光線條件下,觀察寶寶黃疸變化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肉眼大致估計黃疸水平:黃疸一般最早出現在頭面部和眼睛,如果只有這些地方看到皮膚黃染,膽紅素水平大概是5~6 mg/dL,可以繼續觀察;如果波及軀幹、四肢,這時膽紅素水平約10 mg/dL;如果到手心、腳心,往往超過12mg/dl,需要專業醫生通過儀器來判斷了。

3)除了觀察黃疸,還得觀察寶寶其他的狀況,比如吃奶情況,精神好不好等。如果覺得孩子有哪兒不對勁,穩妥起見,還是及時就診,聽聽專科醫生意見為好。

4)堅持母乳餵養,頻繁喂哺,多吃多拉,畢竟是王道。如果孩子黃疸值比較高,對照上述知識,諮詢相關醫務人員,謹慎抉擇治療舉措。不要輕易停止母乳餵養。

很多媽媽疑惑,如果黃疸持續時間過長,會不會影響疫苗接種?

按照我國2014年的診治指南,母乳性黃疸的嬰兒,如果一般情況良好,沒有其他併發症,是不影響常規預防接種的。

第一針多半是乙肝疫苗,屬於滅活疫苗,一般不會加重黃疸,也不會延長黃疸消退的時間。所以按計劃接種是沒問題的。國內已經有些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點。

不過,如果你帶著「小黃人」去社區打針,估計沒幾個醫護人員敢給孩子打。畢竟,他們欠缺診治資料,也不能一眼就判斷你懷中的小嬰兒,黃黃的皮膚一定是母乳引起的。他們不確定疫苗副反應,會不會與寶寶的癥狀重疊。所以,不打還是有不打的道理。不過,如果媽媽罹患乙肝,謹慎權衡後,還是傾向於及時接種。畢竟及時的聯合免疫阻斷處理,會大大降低寶寶罹患乙肝的幾率。具體詳見「乙肝」章節。

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寶寶的黃疸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危險,除了勤喂母乳,經常抱到樹蔭下坐坐,也沒有很好的處理辦法。但由於各種因素,我國過度醫療的現象非常嚴重。關鍵在於生理、病理情況的判斷,盡量減少過度醫療,又不至於遺漏疾病。不過,這可真是個世紀難題,不光難倒新媽媽,也難倒不少醫務人員,不過也不是無章可循。新媽媽聽到任何建議,決定作出任何操作,比如停母乳、喂葯、照光,都需謹慎抉擇。這個過程可能挺痛苦,不過媽媽們的小心臟就是這樣一點點強大起來的,知識儲備也是一點點豐富起來的。最好能有個支持自己的家庭團隊,最起碼爭取到老公的理解支持,畢竟孩子的事已經夠讓人焦躁了。

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面臨不少困難。但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找到最適合小寶貝的安全方案。因為愛讓我們存在默契,彼此心靈相通,互相理解,最終破除萬難,一起成長和變得更為強大。

(本 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作者為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 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讀書期間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第一本《夏娃的困惑 ——全程實用母乳指導,史上最強哺乳謠言粉碎機》已 出世,孕媽媽、哺乳媽媽、新媽媽必備!書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薦——武漢同濟醫院婦產科馮玲教授,兒科劉 愛國教授,麻醉科梅偉教授傾力推薦!復旦大學社會心理系孫時進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羅教講教授傾力推薦!並作序!詳情請加公號,點擊後台右下方有書籍介 紹以及獲得方式。)


推薦閱讀:

(桐媽原創)你家娃是不是也曾這樣處理過黃疸的?常見的處理黃疸的做法(多半是謠言和誤區)

TAG:黃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