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平安銀行半年報分析(長文)

平安銀行半年報分析(長文)

平安銀行2017年上半年的財報已經於8月10日公告出來,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平銀營收540.73億,同比降1.27%(有營改增因素影響,如果統一口徑,其實營收同比還是增長了近4%的),凈利125.54億,同比增長2.13%。不良率為1.76%,比16年底的1.74%上升了0.02個百分點。

實事求是地說,這幾組數據,都是低於市場預期的——前番因為招商銀行交出了一份靚麗的半年業績預告,市場對其他銀行的半年業績也多了幾分期待。而從財報體現出的數據看,平安銀行上半年的業績,與招商銀行比,那可是全面落敗啊。招商銀行的不良率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實現了逆轉,目前業績增速也已經重新回到了兩位數。

正所謂「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平銀的財報公告出來後,又恰逢近期大盤調整,平銀的股價在8月11日大跌了5.65%,加上之前幾日的調整,從前幾日的最高位11.34元,已經下跌了11.6%。

(圖一:平安銀行日K線圖)

從TTB本身來說,自從清空賣掉白酒加倉平銀和興業,平銀最高帶給我的市值升幅曾高達20%以上,而今新加倉部分的浮盈已經回落到10%附近了。於公於私,決定了我必須像大家一樣,對這份平銀半年報予以高度重視。所以借周末之機,我抽了兩三天的空閑時間,認真地閱讀了這份未經正式審計、原本並不需要我們費這麼大精神的半年財報。

我認為對這份財報的閱讀重點,主要有兩個:

一是看它的業務轉型是否見了成效?眾所周知,去年平安銀行的管理層經過了大幅的調動,曾經的「民生系」得到了很大的「清洗」,新的管理層上台後,針對過去幾年「大躍進」留下的弊端,提出了「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的轉型戰略(重點在零售)。目前這份半年報,是新的管理層全面啟動轉型戰略後,第一份較有份量的業績彙報,所以指標意義還是比較強烈的。關注這方面問題,業績之內的分析方向是轉型後的經營前景,而業績之外的潛台詞,則是想看一下新管理層的執行力。

二是看它的資產質量是否得到了好轉?這幾年銀行股價不振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市場擔憂經濟下行周期銀行的不良貸款是一個深坑,尤其是平安銀行,坊間的說法就是前幾年積累的不良貸款極大,已經到了「資不抵債」的地步。而今數據顯示,平銀的不良拐點似乎還沒有正式到來,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探索,的確是有必要的。

當然,投資者讀財報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給企業進行正確的估值,從而決定自己的交易策略選擇,所以在財報之外,朋友們關心的當然還是平安銀行的估值問題——我想,這也是90%以上的朋友願意耐下心來看我這篇財報分析文章的目的。

循著這個思路,我的這篇財報分析文章,將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分別是:看轉型;看資產;看估值

來源:我是騰爸爸 原作者:我是騰爸爸

一、看轉型

平安銀行的業務轉型重點在零售,所以零售業務的突破,是檢驗轉型是否成功的經驗。這一塊,財報給了我們詳細的數據和分析:

(圖二:平安銀行業務結構統計圖)

上圖截取自平安銀行2017年上半年財務報告P9頁。從圖表上給出的數據,結合財報其他基礎數據,我們簡單分析如下:

(1)零售業務的營業收入為2017.69億,占上半年總營收540.73億的40.3%(2017.69/540.73,財報四捨五入,僅精確到了個位數)。而去年同期,這個佔比才是29%。也就是半年來,零售業務營收增幅,同比達35.8%,總營收佔比率從29%上升到了40%多,上升了大約11個點。

(2)零售業務的減值損失(所謂減值損失就是市場中人常念叨的「撥備」,這一塊撥備,就是專為零售業務可能發生的壞賬提前做出的「計提」),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0.5%,佔比(零售減值/本期總減值=35.88/237.16,本期資產減值總量為237.16億,財報P5頁「主要會計數據和指標」列表中「資產減值損失」項下查找)為15%,這個數據,去年是16%,也就是說,下降了1個百分點。不要小看這一個百分點的下降,這是在零售業務的總營收同比大增的基礎上實現的下降:零售業務在大幅的增長(35.8%),而由此帶來的減值損失則上升有限(10.5%),單項差值佔比更是實現了與去年同期相比的下降(由16%至15%)。這意味著,當下的零售業務不僅增長了,而且增長的質量還非常地高。

(3)零售業務帶來的利潤總額由去年同期的47.09億上升到今年當期的105.97億,升幅高達125%!零售不僅大幅增長,而且,還很賺錢哈!

(4)通過查財報知,零售業務上半年經營的金融資產總額為5906.15億,僅占平安銀行資產總規模30921.42億的19%(這個數據,去年底為16%,也就是說,從資產規模上看,零售業務也是實現了上升的)。而這19%的資產,為平銀帶來了多少利潤呢?105.97億!占平銀利潤總額的佔比,高達64%!

這番話的意思是:零售業務這塊,僅靠19%的銀行總資產,卻為銀行帶來了64%的總利潤。

在接下來的財報閱讀中,我又找到了支撐這一系列數據背後的更細化的數據:在17年上半年財報的P11頁,「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中,我們看到:2017年6月末,零 售客戶數(含借記卡、信用卡用戶)達到了5843.11萬戶,比去年末增長了11.53%。此外,管理零售客戶資產、零售貸款餘額、信用卡流運量、信用卡總交易金額等業務都有了兩個數(15%-30%)的增長。正是這些業務的快速增長,才有了上述統計表中數據的靚麗表現!

關於零售業務這塊,報表P30之「零售業務討論與分析」章節中,管理層對此有更詳細的分析和探討。平安銀行的主要零售貸款業務共有三塊:新一貸,汽車貸款,信用卡業務。對於這些業務的相關數據,在三張財務報表上是體現不出來的。作為投資者,只能從管理層的分析、銀行網站或平時正規媒體的新聞報道中去獲得和積累。好在P30中,管理層有著很詳細的分析和介紹。

半年報出來後,平安銀行的董事長謝永林接受了一些媒體的專訪(這個時點的專訪,很明顯是為平銀的半年報做專題解讀和推廣的),專訪中,他著重強調了平銀零售業務的轉型升級,並意味深長地講了這樣一番話:「平安銀行的報表不能僅從一家獨立的銀行的視角來看,平安銀行的所有業務都基於集團綜合金融的背景支持下。」

眾所周知,中國平安保險公司通過自持及一致行動人持有,持有平安銀行55.67%的股份,加上關聯方的持股,這個比例還會提升一些。所以中國平安是平安銀行的絕對控股股東。

在上半年中國平安管理層與媒體的一次集中見面會上,中國平安的管理層在提及平安銀行時,曾把平安銀行定位為「中國平安的核心業務」,並表示未來會與集團充分發揮出協同效應,集中力量把平安銀行做大做強。

正是因為這份淵源、這番表態,市場謂平安銀行為「背靠大樹好乘涼」,認為平安集團的客戶遷移力量將助平銀一臂之力。

謝永林這一番講話,背景也緣於此。

實際上,今年上半年,平銀的業務轉型之所以風聲水起,平安金融集團的客戶遷移力量就體現得充分盡致——這裡,我們要提醒的是,中國平安大約有1.5億金融服務對象,這些服務對象,理論上都是平銀的潛在遷移對象。目前平銀的零售服務對象尚不足6000萬,去掉平銀過往單獨發展和積累的客戶,平安金融集團理論上能為平銀輸送的遷移對象,至少還有1個億的用戶量!

這1個億的潛在增量,就是平銀未來零售業務的發展前景、發展底氣!

對平安銀行的轉型零售業務,我們可以大體上總結為三句話了:

1、轉型很明顯;

2、零售很賺錢;

3、未來很給力!

當然,聊到這裡,我們還可以得出一個事後諸葛亮的結論:為什麼前幾個多月,平安銀行股價漲得這麼好呢?原因就在於:在經濟轉好的背景下,市場舒緩掉了一定程度的不良率壓力,同時又受益於平安管理層談話及對零售業務轉務轉型的期待,投資者對平安銀行的下一步業績走向,給以了樂觀的估計。

也就是說,一方面關於資產質量的憂慮降低,一方面又對轉型業務樂觀期待,這方面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剪刀差——這個剪刀差,推動了前期股價的暴漲:從5月初的低點8.54元暴漲到了最高處的11.34元,在兩三個月里,最高漲幅達33%!

也正因為短期內漲得太快了,同時對資產質量的重新憂慮,所以最近幾日,它又大幅下跌了11%——由此可見,未來的平銀股價,最基礎、最重要、最根本的決定力量,還是它的資產質量!

二、看資產

我們重點來檢驗和探討一下事關平銀生死的資產質量問題。

我認為這個問題得從兩個方向進行思考:一是平安銀行現在的資產質量到底位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這主要是從靜態的角度進行思考,解決的是平銀現在的生死。二是平安銀行的不良拐點到底出現了沒有?這主要是從動態的角度進行思考,解決的是平銀的未來和趨勢。

一般而言,觀察和分析銀行的資產質量,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一看資本充足,二看不良與撥備,三看貸款遷徙。

這三個方面的指標,大多不用自己計算,財報上都有現成的——這些指標的計算,本身是不難的,也都是從公開的數據中推導出來的,應該說,是客觀量。

在看銀行財報時,很多人認為銀行的水太深,財報調節空間大,所以財報的數據都是不可信的——我告訴你,世上所有的數字,本身都是客觀的,不客觀的是數據背後產生的邏輯。也就是說,數字本身沒有主客、對錯之分,是得出數字的邏輯才是主客、對錯的本源。

我們要做的工作,不是不信任數字,也不是全信任數字,而是通過對數字的推導,來分析它產生背後的邏輯之正誤。通過分析邏輯的正誤,來探究財報數字背後的真相。

這樣,我們先看財報上能直接讓我們看到的數字:

(圖三:平安銀行相關補充監管指標統計表)

這張圖截取自平銀17年半年財報P7頁。

我們先看看平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是否達標——大約兩個星期前,也就是7月28日,平安銀行曾發公告,稱希望發行不超過260億元的可轉債。理由之一就是補充資本充足率。這則公告曾在投資者間引發一定的爭論。很多朋友也引用公告的理由,對平安銀行的資本充足性產生了懷疑。

而上表第7、8、9三行就給了我們很具體的答案:到今年上半年止,平銀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是8.13%,一級資本充足率9.05%,資本充足率11.23%。

對資本充足率,監管層的要求是什麼呢?

對非系統重要銀行(平銀就是非系統重要銀行),17年底核心、一級、資本三類充足率只要分別達到7.11%、8.1%、10.1%即可,18年三類資本充足率只要分別達到7.5%、8.5%、10.5%即可。

大家對比一下,現在的平銀三類資本充足率,都已提前達到甚至超過18年底的要求了。除了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6年底比15年底是降低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16年比15年都還是上升的。那麼我們假設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在今年和明年的下降趨勢都保持著16年相對15年的下降速度,即每年下降0.67個點(9.03—8.36),則今年的核心一資本充足率將為7.69,18年底將降為7.02,也是基本上可以達標的。實際上,今年上半年只下降了0.2個百分點(8.36—8.13)。

從上述分析上看,平銀的資本充足率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它想發行可轉債,我認為更大的原因,還是想擴充資本,做大零售,做大規模。補充資本充足率只是一個次要的目的。

資本充足率的問題,沒有過多討論的價值,過!

那麼,第二個問題,看不良和撥備。相關的數據,同樣可以在上表倒數後三行上信手拿來:上半年,平銀的不良貸款率是1.76%,撥備覆蓋率是161.32%,撥貸比=撥備覆蓋率×不良貸款率=161.32%×1.76%=2.839232%,表上是2.84,四捨五入了。嗯,製表會計沒算錯。

從數據上看,平銀的不良率還不到2%,離監管層要求的最高不能超過5%的警戒線還遠得很呢。撥備覆蓋率也高於監管層提出的不低於150%要求。

從數據上看,還不錯吧!但對於這組數據,市場上是有兩種不同的解讀的:

第一種解讀,是偏悲觀的:15年底,不良率是1.45%;16年底,不良率是1.74,現在半年不良率是1.76,由此可見,平銀的不良率還是不斷在上升的,不良的拐點還沒有出現——跟招商銀行比,差遠了。說這話的,八成是招粉哈。最近小半年,招粉到處得瑟,處處招厭,TTB還從來沒有買過招行,在我這小心板磚哦,快閃哈。

第二種解讀呢,是偏樂觀的:16年相對15年,不良率增長了0.29個百分點(1.74-1.45),而今年當期,不良率僅增長了0.02個百分點(1.76-1.74),所以雖然不良率還在上升,但增幅已經大為降低了。這意味著正式的拐點雖然還沒來,但離來已經不遠了。

這兩種解讀,聽起來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究竟誰對誰錯,還不好說,暫時先放一下,我們回頭再聊。

第三個問題,看貸款遷徙率。再講這一段之前,先普及一點小知識,以方便我們下邊的分析。

銀行通常把資產分成五類: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簡單地說,正常類就是沒有問題的,本息安全,銀行是放心的;關注類,就是客戶有了點小問題,可能會影響到本息的安全,所以需要偷偷地多觀察的;剩下的三類,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就是問題已經體現出來,事實上已經部分甚至全部影響到本金或利息或本息全部的,這三部分合一塊,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良貸款。我們上文提到的不良率(即不良貸款率的口語化稱呼),就是用這三類的總額除以借貸款總額得到的比率。撥備覆蓋率就是用撥備的總餘額除以不良貸款總額得到的比率。撥貸比呢,就是撥備總餘額除以貸款總餘額得到的比率。三者的關係就是「撥貸比=撥備覆蓋率×不良率」。

貸款遷徙率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上一級的資產變成下級資產的比率。比如正常類貸款遷徙率,就是上一財報期內正常類貸款因資產質量下降,變成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貸款的比率。與此同理,關注類貸款遷徙率就是因貸款質量下降,變成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貸款的比率。與之相應的,還有次級類貸款遷徙率和可疑類貸款遷徙率——沒有損失類遷徙率了,因為貸款從可疑類變成損失類,就意味著本息全失了,損失類之後不能變得更糟了。

從上述分析上我們可以看出,貸款遷徙率檢驗的就是貸款的質量,從上往下遷徙的越少,說明貸款的質量越高,即遷徙率越低越好——普通投資者只要知道它的含意就行了,造表的會計是算不錯的,對計算過程感興趣的朋友,百度一下相關的知識了解一下就好。

從表上給出的數據可以看到,正常類貸款的遷徙率,當期較16年底是大幅下降的(由7.14%降至2.89%),關注類貸款的遷徙率也從16年底的17.56%,下降至當期的26.82%。這兩個數據變化表明,由非不良資產向不良資產的轉化,總體是下降的。換言之,平銀的正常類和關注類貸款的質量,總體上在提高。

而次級類貸款的遷徙率則由去年低的13.83%,大幅上升到了當期的65%,可疑類貸款的遷徙率由由去年底的71%,大升到了當期的82%。這兩組數據說明,不良資產總體上往損失類資產滑落的比例,是很高的。平安銀行的貸款資產一旦被劃入可疑類,就意味著有82%的資產會轉化成損失類,直接清除掉。

說好聽點,這叫快速出清「有毒資產」,說難聽點,這叫不良資產的質量很差。

通過遷徙率的分析,我們得出的初步印象是:平銀的正常和關注類貸款的質量,企穩了,甚至可以樂觀地說,質量拐點已經出現了;同時,不良資產的質量在加速惡化。

以上內容,就是對我們從報表上可以直接看到的數據進行的分析。從這些數據上看,平銀的資產質量總體上還是不錯的,我們似乎可以放心了。

但是,市場上很多人在說:平銀的資產質量是很差的,你從報表上看到的數據都是不真實的,平銀實際上已經「資不抵債了」——這又是從何說起的呢?

報表不會再給我們直接答案了,剩下的東西,得我們自己去尋找了。

從哪裡開始呢?

市場的上述質疑其實包含著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平銀的資產質量是不可信的;第二個平銀的資產質量已經差到「資不抵債」了——那我們就先從可信度上找起吧。

貸款的五種分類,監管層是有詳細的分類標準的,但是再怎麼細分,再怎麼標準化,有些表述和區分,總還是難以完全地去主觀化的。這就為想粉飾報表的人提供了可能的操作空間。比如同樣的一筆貸款,在分類標準執行嚴格的情況下,可能會被劃入不良貸款類,在執行不嚴格的情況下,可能就會被化妝成關注類、甚至是正常類。這樣的操作,自然就為不良率、撥備覆蓋率摻了水分。

但是銀行的財務報表中,有兩類數據,是比較客觀的:

第一類,叫逾期貸款。習慣上共分為兩種,90天以內的逾期貸款和90天以外的逾期貸款。之所以說這個數據客觀,就是它劃分的標準是客觀的:逾期了就是逾期了,沒逾期就是沒逾期,因為它以時間節點為區分標準,所以這個數據,銀行的財報是最客觀的。

逾期的銀行貸款,並不一定都是不良貸款。比如個人信用卡透支了,因為借款者不小心忘記了還款的日期,所以造成了技術上的逾期。這類技術上的逾期通常收歸於90天以內的逾期貸款中。

而90天以外的逾期貸款,則不會存在這類問題——90天,該還的、能還的早還的,不還的就是還不了的或壓根不想還的。所以在操作上,通過與銀行五類資產分類標準的對比上看,貸款本、息逾期90天不還的,基本上就能全部歸入不良貸款(次級、可疑、損失)中了。記住這一點,很重要。

第二類,叫重組貸款。銀行對一些有問題的貸款,一時還不上,但通過一些其他操作,比如展期、變更貸款協議等方式,將來的貸方還是有可能歸還本息的。當然,銀行為了掩飾報表,對一些原本就該歸入不良的貸款,也可以通過重組的方式,暫時掩藏起來。所以重組貸款並不全然代表著就是不良貸款。這一點,和90天以外的逾期貸款是不同的。

下表,是我在平銀17年半年報P25頁上截圖下來的,它客觀地反應著平銀今年上半重組和逾期貸款的有關情況:

(圖四:平安銀行的重組和逾期貸款統計)

這張圖對我們分析平銀的資產質量有什麼幫助呢?上文言到:逾期90天的貸款是一個比較客觀的數字,而且歸入這類貸款中的貸款通常都是應該歸入不良貸款中的。而實際上呢,財報中批露的不良貸款,來源除了逾期90天的貸款,還有其他原因形成的不良貸款。比如一家工廠,原來經營很好,本息還貸絕無逾期之理,但突然遭遇天災人禍(比如失火、人為爆炸),工廠一夜之間破災了,所以這家工廠的貸款就可能由正常類貸款直接歸入損失類貸款。這種情況下,逾期貸款的規模沒有變化,但不良貸款的規模卻自然增加了。

這段分析的意思是想告訴你:理論上,一家銀行的不良貸款,是應該大於這家銀行的90天外的逾期貸款的。也就是說,正常的情況下,不良貸款/90天外逾期貸款,所得的比率應該是大於1的。小於1,則說明90逾期貸款中有一部分應該歸入不良但沒有歸入。

按照這個思路,我在財報上找到了平銀當期不良貸款數據:280.37億。

拿這個數據跟90天逾期貸款當期數據432.09一比,TTB沒差點吐血啊——比率是64.9%,遠遠小於1。這說明90天外的逾期貸款中,至少有35.1%的部分應該歸入不良而實際並沒有歸入。

這個數字有多大呢?432.09-280.37=151.72億。

推導到這裡,不要再說了,市場的第一個質疑,有答案了:平安銀行的確隱藏了壞賬——它財報上提供的不良貸款數據是經過粉飾的,是不真實的,所以此後計算出的不良率、撥備覆蓋率,也都隨之不真實了。

如果把90天外的逾期貸款視為不良,則2017年上半年452.29億的撥備餘額意味立夏 ,平安銀行的真實撥備覆蓋率只有104.67%(452.29/432.09),而不是財報上給我們的160.82%!

如果再嚴格一點,把重組貸款也全部劃歸為不良,那麼總共的不良貸款就將高達432.09+263.74=695.83億。

則真實的撥備覆蓋率就只剩下可憐的65%了!

當然,我們上邊說了,重組貸款並不是必然的不良貸款,這只是一種極端的演算法。真實的平銀撥備覆蓋率絕對不會有這樣差。

但不論如何吧,平銀的財報上,掩蓋了真實的不良貸款,美化了不良率和撥備覆蓋率,這也就意味著它也美化了真實的盈利水平,所以超低市盈率,現在看,也是不完全真實的。

講到這裡,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市場質疑的第二個問題的結論了,即:平銀的資產質量已經差到了「資不抵債」的地步了呢?

且慢!我可沒有那樣說!

我們從真實的不良率上來分析問題:如果以90天以外的逾期當做不良貸款,那麼計算出的不良率是多少呢?

計算過程如下:不良貸款率=90天外逾期貸款/貸款與墊款總額=432.09/15942.81=2.71%。

如果把重組貸款也全部算作不良貸款,則平銀的不良率是:(重組貸款+90天外逾貸款)/貸款現形墊款總額=(263.74+432.09)/15942.81=4.36%。

記住哦,重組貸款並不全部是不良貸款,所以平銀的真實不良貸款最大的極值,也就是4.36%了。這個極值數據,並沒有超過監管層規定的5%的上限!

我個人毛估估推測,平銀真實的不良率應該在3-4%間。

所以從上邊的推導中,我們可以完美解答市場關於平銀不良貸款的兩個質疑問題了:

首先,平銀的確掩蓋了真實的不良貸款;

其次,平銀的真實不良率,再差也沒有超過監管層規定的5%的上限,所謂「資不抵債」之說,純粹是誇大其辭,杞人憂天!

如今,平銀一年的凈利潤就有200餘億(16年底平銀的稅後凈利潤約220億),換言之,平銀只要犧牲一年的凈利潤,加上現存在的撥備餘額,就能徹底地抵銷掉現在平銀的真實不良貸款總額。

所以現在的平銀資產質量,還很難實質性地威脅到平銀的凈資產。

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其實就是解決了我們第一個思考的方向,即「平安銀行現在的資產質量到底位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答案就是:平銀的真實資產質量比報表告訴你的要差,但還沒差到市場傳說的那種程度上。

實際上,我們第二個思考的方向,相比第一個,更為重要——「平安銀行的不良拐點到底出現了沒有」?前文已表,對這個問題,市場中人也是有兩種說法,一種悲觀地認為,拐點還沒到,一種樂觀地認為,拐點可能馬上就到。

第一個方向的思考告訴我們:平銀現有的資產質量雖然不好,但還沒不好到市場恐慌的那個程度;第二個方向的思考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平銀的不良拐點到底什麼時候到?如果已到,那麼就意味著平銀未來的經營壓力會越來越小。這一點如果配合了零售轉型的成功,那麼平銀的「未來不是夢」就真的不是夢了。

所以在確定了第一個方向的答案後,第二個方向的思考就非常重要了。

分析資產質量的拐點,當然不能看一年的數據,如上所述,因為粉飾的因素,我們又不能完全相信財報給我們的不良率等現成的數據,所以,我根據上邊分析推導的依據,在閱讀完今年的半年報後,又先後閱讀了平銀2016、2015、2014、2013年的年度報告,摘取了其中更讓我們放心、更可信任的「重組、逾期貸款」數據、「撥備(貸款減值餘額)」數據、「不良貸款」數據,並據此進行了相關的數據分析,製成了以下三張圖表。

先看第一張:

(圖五:平安銀行重組、逾期貸款歷年變化情況統計表)

這表張,統計了自13年以來,平銀關於重組貸款和逾期貸款的相關數據,其中佔比的含義,是拿對應的數據跟對應的當期貸款及墊款總量進行的對比,以方向觀察近5年來的變化趨勢。對此表,分析如下:

(1)重組貸款的絕對量和佔比量,近幾年來一直在上升,這說明近幾年的資產質量的確壓力一直在升;

(2)90天外的逾期貸款(可當作真實的不良貸款),絕對量一直在上升,但這個數據沒有可比性,因為這幾年平銀的經營規模也一直在上升,應重點看佔比:14年達到了高點,自此開始降低。降幅為每年4-5個基點;

(3)90天內逾期,可以看作90天外逾期的後備隊——佔比也是在15年達到了最高值,而後降低,但今年上半年又有抬升。

再看第二張:

(圖六:平安銀行撥備餘額及撥備充足率統計表)

看懂了上邊推導過程的朋友,應該好理解這張圖表了:撥備餘額(資產差值損失餘額)與90天外逾貸款的比值,可以當作真實的撥備覆蓋率看待;撥備餘額與90天外逾期貸款和重組貸款之和的比值,則可以當作一種極端情況來看。

如此,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真實的撥備覆蓋率還是極端情況下的覆蓋率,都在14年那裡得到了逆轉——由最低值,逐漸向好的方向變化。尤其是17年上半年的撥備餘額與90天外逾期貸款之比,已經超過100%。這說明,目前的撥備途額是可以完全覆蓋真實的不良貸款的。

當然,監管層要求的標準是不低於150%——這是為了保險,為了應對極端現象,其實從經營的角度看,100%的覆蓋率就能滿足穩定經營的需要了。

請再記住14年這個節點!

最後,我們再來看第三張:

(圖七:平安銀行不良貸款隱藏情況統計表)

這張表統計的是13年以來,平安銀行財報上公布的不良貸款和90天外逾期貸款的比率。這個比率越大,說明不良隱藏得越少,比率越小,則說明掩藏的不良越多。其中的道理,上文也已經做了充分地說明了。

從這張表的比率趨勢看,平銀在14年隱藏的不良貸款最多,自此後穩步上揚,到今這種趨勢還在進行中。

從圖五、圖六、圖七這三張及其分析來看,平安銀行真實的不良拐點,其實從14年就已經出現了。也就是說,不安銀行最糟糕的不良率應發生在14年,而15、16、17這兩年半來,平安的真實不良率是一直在下降通道中的。

這個結論,和我們在財報上直接看到的數據分析結論,差距巨大吧?

但是,這是我們通過精心計算出後,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可靠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難道平安銀行不想把不良率拐點早一些時候告訴世人嗎?

平安銀行當然想告訴別人這一點,關鍵是在貸款質量最差,為了調節利潤、美化報表,當時的管理層向全世界的大小股東隱藏了真實的不良貸款——而後,出於同樣的目的,將錯就錯,一個謊言就接著一個謊言來了。

這真是應了一句老話:為了掩蓋一個舊的謊言,必須說更多新的謊言。

當然,後邊撒的謊,是越來越小了——這幾年平銀在狠狠地計提撥備,是在不良率轉好後偷偷地還舊賬。

但這個還舊賬的過程,就自然掩蓋了不良率拐點已過的事實。

沒辦法,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是老祖宗們告訴我們的另一句至理名言。

分析到這裡,TTB不由感嘆:「民生系」的管理層,的確在過去的幾年經營中,給平安銀行犯了大錯;現在的管理層不得不狠下心來,冒著被TTB剝皮扒骨的風險,繼續說謊、繼續還賬。

我預測,這個謊還會繼續說下去,但隨著經濟的好轉及不良核銷力度的加大,報表上的不良拐點,也將很快到來——最快第三季度,最遲17年年報上,我們就應該能看得到。

當然,財報上的不良拐點並不意味著,被掩蓋的真實不良貸款就被完全吐清了,根據現在的消化速度,我預測平銀真實的不良率回復到正常的水平,即完全不用說謊而又達到監管要求的水平,還得至少三到五年的時間!

三,看估值

看完上文,可能很多朋友心裡會犯嘀咕,按TTB的分析,平安銀行的真實不良率早在2014年底、2015年初就迎來了拐點,可是即便這樣,它還是隱藏了至少100多億的不良貸款,甚至還得3、5年的工夫才能讓財報上的不良率真實起來,那平安銀行究竟、到底還能買嗎?

其實吧,不要害怕,平安銀行的真實不良率是有點高,但是報表上沒體現出來呀。而市場一向有唯報表馬首是瞻的嗜好,不是嗎?

比如,它的真實不良在14年年報上就迎來了,難道以前沒有人分析出來嗎?那為什麼直到今天才有TTB在此撰文胡說?主要原因啊,是高人不願意說,低人呢,又研究不出來。只有TTB這種不高不低的半瓶子醋的傢伙,像便秘似地吭赤賴歪研究出來了,才忙得跳起來出來說話。

這裡忍不住地強調一下,不良率高並不必然意味股價必然走低——股價的走勢,影響因素很多,預期、估值、情緒、貨幣等等因素,都能影響和決定它的走向。

同樣的一隻平安銀行,在過去的兩三個月里,它不是一氣上漲了33%嗎,而在過去一兩周內,它不是又一氣下跌了11%嗎?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我想講個小故事來說明一下:

一個胖子,想減肥,每天煅煉結束後就在健身房的台秤上稱一下體重。有一次,旁邊一位朋友告訴他:這台秤是不準的,每次顯示的體重總是比真實的體重要大0.657公斤,所以每次稱,都要換算一下,太費事了。結果說完之後,這位胖子還是每天都在煅煉結束後,去台秤上稱體重。過了那多時間,那位曾經告訴他真相的朋友實在忍不住了,嘲笑他:你笨呀,明明知道這秤不準還稱?胖子聽了,笑,反諷道:你才笨呀——秤是不準,但每次的誤差都是一樣的,所以我今天稱的體重和昨天稱的體重之差,卻一定是準確的。因此,我用它來測量體重可能不準,需要換算,但用它來測量體重的變化,卻一定是準的,而且也不用換算呀。

所以,對於平安銀行的真實不良率問題,大家也不用那麼害怕——我們知道它的嚴重程度並不足以致命,就OK了。至於市場如何反應,我們真的決定不了——說句頑話,它已經騙了大家這麼多年了,再接著騙下去唄——反正我們還知道第二個事實:它的經營以及它的資產質量,的確都在好轉,並且在未來幾年,說不定還會加速好轉呢。

所以,這就牽涉到了一個新的問題,即:未來的平安銀行到底值多少錢?

這裡,我有一個簡單粗暴的方法教給大家——小學畢業好久了,我們再一起複習複習小學的數學知識如何?

在做題之前,一定得給一些假設性條件的,沒有條件的數學題就不是數學題,這是常識,沒人反對嗎?

如中篇所述,平安銀行因為數據失真的問題,它的市盈率估值有可能是不準的,那麼我們再給平安估值,最好放棄盈利端,而從資產端著手。這是條件一;

還如中篇所述,平安銀行的不良貸款被隱藏了一部分,但是呢,只要犧牲一年的利潤,就完全可以徹底解決這個大問題。我們假設17年平銀就犧牲掉了全年的利潤,解決了過去的壞賬問題。即2017年底的凈資產相當於2016年底的凈資產。這是條件二(夠苛刻的吧?);

解決了壞賬、同時零售轉型的平安銀行,凈資產收益率將很容易達到20%以上(過去五年的平均ROE是16.%,過去10年的平均值則是18%)——今年上半年化ROE應該是13%,那麼我們就以此為起點,假設自今年起,已經輕裝上陣的平銀每年ROE增長一點,五年後,即2021年,達到17%,每年的分紅率保持在16年的水平上,即每年盈利的12%用於分紅,剩餘部分滾入凈資產繼續參與經營。這是條件三。

在上述三個條件的基礎上,我們看看,五年後平安銀行的凈資產吧:

(圖八:平安銀行設定條件下預計凈資產統計表)

2017年,我們設定ROE增長了13%,但為了解決壞賬問題,當年凈利全部貢獻出來,像黃繼光那樣堵堵槍眼,所以當年的分紅為0;也即17年底,平安銀行的凈資產與2016年的凈資產相平。

2018年,平安銀行則以14%的ROE,凈利潤=2021.71X14%=282.9694億人民幣;以12%的分紅,則當年共分紅282.9694×12%=33.956328億人民幣;則18年底,平銀的凈資產=2021.71+282.97-33.96=2270.79億人民幣。

以此類推,則到2021年底,平銀則凈資產可達3371.25億元。總股本171.7億。由此得每股凈資產為3371.25/171.7=19.63元。

從現在開始,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裡,凈資產將翻大約80%。如果到時股價維持在1倍市凈率估值上,那麼股價將從現價10元附近,升近20元——記住,從現在開始,不到5年哦。也就是說,年均複合增長率輕鬆達到15%!

如果到時市場給平銀1.5倍市凈率估值呢?

嗯,那意味著,你現在現價買入平銀,長持5年,投資收益率將輕鬆達到股神級水平。如果考慮到零售業務的加速成長因素;未來宏觀經濟再配合好轉因素;以及市場風險偏好增加因素——哇噻,畫面太美,不敢想像哦!

那麼,現價之下,平安銀行該如何操作呢?

我不知道短期內平銀的股價的會漲還是會跌,所以,該如何操作,還是您自己進行定奪吧——TTB只給計算,不給操作建議,投資說到底,還是一件很個性化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承受能力、不同的持有期限、不同的交易風格,所以操作方法千人千面自然而然。

最後,用文字提醒吧:目前的平銀,市凈率只有0.9倍的樣子——居然又跌破凈資產了。最後一句話,不說——就是不說!心直口快的TTB,也很狡猾的!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rRVdBbUItRWJFSVRyVnY3OXhDQ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平安銀行怎麼樣?

TAG:平安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