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的心思你懂不懂

與朋友討論信貸客戶風險排查,環保治理是個不避不開的話題。近幾年,百姓的法制意識快速提升,相應而來的是,環保督查的級別越來越高,治理的力度越來越大,檢查的頻率越來越密,一大波中小微企業主,蒙圈了。

某地,食品化工原料添加劑生產基地,中小微企業,個體經營者,大小廠子超過1000家,其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企業進入工業園區,是符合條件的所謂的好企業,其餘大部分企業因沒有完備的環評、排污手續,沒有相應的資質或其他條件,在此次整治之列,被要求關停整頓,要求的條件也是前所未有:區域劃分、土地規劃、遷移、合併、環保影響評價、排污設備……

大量的既有企業,突然之間全部要求停產,對當地經濟的影響,尤其是就業的影響是空前的,這個壓力通過下崗員工傳導給企業老闆,通過企業老闆傳導給當地政府,再傳導給環保督查組,問題來了:這些企業的環保問題不是一日形成,一刀切全部關掉永不翻身有多大的可能呢?另一個極端,限期整改完畢全部符合條件恢復生產,這也同樣是個小概率事件。辣么,最後的結果,需要拿幾個反面典型作為總結成績的事例呢?看督查組的風險偏好,看他們的處事風格。

做信貸的,首先要是個心理學研究者,摸透客戶的心思,還要了解監管部門的心思。前面只是分析,猜測,而不是現實。擺在信貸人員面前的現實是,被關停的企業里有多少是我們的客戶?其中哪些有可能短期內恢復生產,哪些可能就此消失,我們最終有可能遭受多大的損失?

下一步的新客戶營銷,還有多大的風險?全部迴避不做的話,吃啥?繼續冒進呢,可能比被查企業更早犧牲。有的企業,穩定生產二三十年,祖輩傳給父非,父輩傳給子輩,老員工在他的企業里都是子承父業,工廠雖然利潤不高,但也有可觀的資產積累,這樣的企業會不會消失?不妨借鑒一下客戶的經營年限。巴塞爾協議的建議,要選擇那些至少經歷過一個經濟周期的企業進行信貸合作,他們經過風浪的考驗,經歷過波折甚至經歷過死亡,此後的生存能力一定比其他人強得多。作為環保督查人員,同樣會考慮這些因素,人家祖輩生意做了幾十年,經濟危機都沒拿他怎麼樣,現在斷送在你手裡,老百姓會怎麼看?

智者,必順應大勢,不逆天而行。信貸人和環保人都會這麼想的。

推薦閱讀:

Fintech將重構信貸行業的信用管理現狀!你還在原地盤旋?
房價今後每年難漲10%?從貨幣看樓市波動真相
信貸經理這樣分配時間事半功倍
間諜一樣的審批人
面簽

TAG:信貸審查 | 信貸 | 銀行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