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頻發,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近年來,社會校園暴力呈日益上升趨勢,已成為當今校園安全的主要威脅並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如何有效的控制校園暴力,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據林克艾普輿情了解,在我國,從已有研究結果來看,校園暴力的現狀不容樂觀,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暴力的程度越來越嚴重,暴力事件製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齡越來越小,女性暴力事件逐漸增多。甚至,其中一些暴力表現出團伙性、報復性、殘忍性等特點。

據林克艾普輿情監測數據顯示,在調查者中,有近六成的人表示遭遇過校園暴力。在各種類型的暴力事件中,以語言暴力、情感暴力最為常見,佔比超過四成,包括恐嚇、威脅、辱罵等;其次是身體暴力,使受害人受到身體上傷害、損傷的攻擊行為;更甚者是性暴力,包括性騷擾、性侵犯等。出現校園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同學之間因日常矛盾摩擦產生暴力行為、幫夥同學欺負其他同學的暴力行為、同學之間或師生之間因感情糾葛產生暴力行為、學生因受管教產生不服心理對教師實施暴力行為等等。

據林克艾普輿情監測數據調查顯示,面對校園暴力,近半數受害者選擇沉默。在自身遭遇欺凌或暴力的時候,選擇報告老師、家長或者警察的人佔比52%,而選擇獨自默默忍受的受害者佔比高達48%。同時,在調查數據表明,在看到別人遭受欺凌或暴力的時候,選擇選擇報告老師、家長或者警察的人佔比僅有三成,近七成的人選擇不參與不理會,遠離校園暴力事件,害怕遭受無辜牽連。

據林克艾普輿情監測數據調查顯示,校園暴力事件中,有七成以上的事件發生在中學生之間。其中,高中生佔比31%;初中生佔比45%,比高中生佔比高出14個百分點。而大學生佔比14%、職校生佔比7%及小學生佔比3%,均處於較低水平。中學生一般是處於13至18歲的未成年人,這一階段的青少年思維日漸成熟卻尚未完全成熟,多處於易衝動的叛逆期,缺少基本的罪惡感與罪責感,校園暴力的發生與其心智狀態密切相關。

校園暴力事件呈現出明顯的群體性特徵,即通常表現為一群學生對某一個學生或某幾個學生的暴力。相比一對一的暴力事件,群體性暴力事件通常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據林克艾普輿情監測數據調查顯示,75%的校園暴力事件是在多人甚至幾十人之間展開,如《山東20多名學生群毆致1死》《廣西女學生打架數十人互毆扯衣拉頭髮狂踹下體》等。在此類事件中,如受害方為一人,則多體現為輪流對受害者施暴,或少數幾人施暴,而群體中其他人則持放任、容忍態度;如受害方為多人,則多體現為「打群架」。一般而言,群體內通常有一位或多位主導者,其他人則因附和心理和從眾心理,順應強勢者的權威而加入群體。

據林克艾普輿情監測數據調顯示,從對暴力事件的處置結果來看,因惡性犯罪最終承擔刑事責任的案件佔比不到三成,以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強姦等罪名判罰居多。如在《英山一初中生因玩耍時起爭執將同學殺害埋屍》《女生毆打學妹拍裸照:三點盡現持刀毆打威脅》等案件中,涉事學生的行為即因觸犯刑法的相關規定而成立故意殺人罪和強制侮辱婦女罪。

從當前的輿論訴求來看,對校園綜合治理的規範化、法制化呼聲也日漸高漲。媒體評論稱,校園暴力事件頻發,與施暴者處罰過輕,甚至免於處罰有很大關係。校園暴力中的很多施暴者還是孩子,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應當替他們的未來著想。但這不等於不要處罰。不妨借鑒一些西方國家的做法,比如強制學生參加社區公益勞動等。林克艾普輿情認為,要真正意義上消除校園暴力事件,學生的素質是關鍵。應積極提高學生應對社會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從正確的途徑去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讓所有學生懂得尊重他人的權利,也積極維護自身的權利。

推薦閱讀:

新媒體背景下網路輿情的特點是什麼
留守兒童,痛在哪裡?
輿情分析師解讀官微表達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TAG:輿情監測 | 校園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