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 島嶼心情的一首歌
「我需要愛是你應該給我的,我想要擁抱 卻找不到依靠,為何總是不見你的身影。」
其實我一直認為沒有什麼愛是必須的,所以我很想不通為什麼爸爸媽媽會為孩子做任何事。我一直都認為「人性至上」,人性在任何人任何身份上都一直存在,現實與自私就是最好的展示,即使性格再好的人也不會一直謙讓著,如果有那是軟弱。
「如果時間可以停滯在這一刻,我願意用所有玩具來交換。」
我十分不同意這樣的人,小孩或大人,因為「不強求」「不卑微」是我的原則。小時候,因為爸爸在外地,媽媽天天跑業務沒時間做飯,所以我天天在各種叔叔阿姨家吃飯,也經常跟媽媽出去應酬在酒桌上吃飯。起初好像也會期望爸爸多回家來,之後爸爸回來的記憶中卻全是爭吵,就開始排斥,變得敏感,不想看見他們出現在同一空間,在爸爸面前不敢喊媽媽,在媽媽面前不敢提爸爸,彷彿只是過路人。再長大一點,希望他們分開。我記得我是五年級吧,當時寄宿,爸爸從上海回來帶我去肯德基吃奧爾良,買了老北京雞肉卷還有一杯大可,一直跟我說從來不把我當小孩看,說特別愛我,可是小時候的我能懂什麼啊,之後就把離婚證拿出來給我看了,奇怪的是我鬆了一口氣有一種「美夢成真」的感覺,之後他又給我介紹了一個阿姨,說她對他很好,那個時候我卻開始難過了,應該是難受被迫接受,感覺我被逼的好緊。
在上大學之前,可能因為大家認為的「理所當然」吧,大家好像都認為每個家庭都是圓滿的,我不喜歡成為一個不同的人。沒有一個人會第一次見面就給大家介紹說,大家好我叫某某某,我爸媽離婚了,覺得跟奇怪突兀,所以慢慢的我也成為他們認為的「理所當然」爸爸媽媽在一起的孩子,我這個人很傲,我不想不同,所以我就一直默認著,可是也一直敏感著。之後好像是高中,開始敞開心扉和一個人說出來,當時覺得,啊,原來這就是釋然就是沒有顧慮,即使只有那幾個人知道但我已經覺得很舒服了。上大學之前我跟自己說,上了大學就不要刻意隱瞞,別人提到了我就說出來,也就那時當我真正說出來的時候我覺得我終於釋然了。很多人知道了這件事之後都會很驚訝,說看我不像是經歷過這種事的人,其實我也覺得,這件事對我來說沒有一點影響。
小時候最煩的就是有人問「你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我每次都會說都喜歡,然後就有大人說一大堆什麼媽媽應該更好等等之類,雖然是開著玩笑但是聽起來卻好像很刺耳,他們好像以為小孩子不懂,但其實他們不懂他們無意間顯露了他們的無知與庸俗。小時候還煩經常有鄰里勸架,說什麼孩子還在,多為孩子想想,因為小時候聽到這句話才會忍不住哭出來,現在想幹嘛勸他們啊,都在孩子面前吵成這樣了,難道不會勸勸早點放手對大家反而是種解脫呢?
一直以為他們分開對我是種解脫,也一直以為離異對我不會有有影響,上了大學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了解到各種各樣的家庭,才發覺自己不曾發現的美好。之前看見那個「媽媽,洗腳」的廣告會就出眼淚,看《媽媽是超人》安吉一家幸福的模樣竟然也會泣不成聲,去好朋友家吃飯叔叔阿姨在吵架鬥嘴竟然會覺得很可愛有點羨慕,記得一次在朋友家吃飯阿姨說了幾句關心的話我竟然低下頭滴了幾滴眼淚。之後想想,我好像有點羨慕那些幸福家庭的孩子,都說幸福家庭一個樣,不幸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也慢慢才發現自己敏感不自信,對一切美好充滿了恐懼,覺得大學畢業就選擇結婚的很衝動因為覺得他們太高估他們應對變化的能力。我也不敢真正敞開自己的心扉去接受別人,即使有也只是片刻,我也渴望保護渴望家庭但卻也厭惡愛情厭惡家庭,不喜歡過節,寧願大年初一一大早在家裡寫寒假作業,也不願意出去跟一些不認識的親戚拜年。
但我想了想,我的確受到了不大好的影響,覺得未來十分黑暗自己終將會孤身一人,但我也會偶爾想像一些美好的畫面,想像自己身臨其境,我好像依然還是熱愛這個世界熱愛所有相遇熱愛生活,心裡悲觀卻也偶爾樂觀著,所以希望以後偶爾可以變成經常,不相信變成原來也可以這樣,好羨慕變成哇原來,我也可以。
推薦閱讀:
※專欄|《響子和爸爸》:臭脾氣老爹和倔強女兒的前世情人物語
※怎樣教會父母離異的孩子去愛?
※作為一個全職媽媽不被理解是怎樣一種體驗?
※家裡父母偏愛其他兄弟姐妹是怎樣的感受?
※領養的孩子應該告訴他他不是親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