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車和房之後,股票也要「限購」了?

文章來源:簡七理財

鏈接:車和房之後,股票也要「限購」了?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7月1日即將正式實施,有好多小夥伴也在後台說分析一下這個辦法到底有什麼影響,我們一起來看看。

01 散戶不能買股票了?

先給大家吃顆定心丸,能買。

中國證券業協會近期向多家券商發布了《證券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徵求意見稿)》,如果投資者被評為保守型和謹慎型,券商將不可向其銷售被評為中等風險的中國A股和B股。

——華爾街見聞

我們來看一下這條新聞,對於不能購買股票的限制,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被評為保守型謹慎型的投資者。

2.券商不能向以上兩種投資者銷售中等風險的A股和B股。

從管理辦法的描述來看,並沒有直接說散戶不能買高風險產品了,而是將投資者的分類更加明晰。

從強制用戶必須做測評本身來看,暫時倒沒覺得是想要趕走散戶,反而是要讓大家清晰的認知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對於莽撞地衝進股市裡的投資者來說,是一件好事。

我們將《辦法》中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與相應的產品類型、產品示例做了一個表格,方便大家更快速的了解:

說明:隨著對風險承受能力的不斷增加,能夠購買的產品類型也在不斷增加,也就是說,保守型投資者只可以購買低風險產品,而激進型投資者則可以購買任何類產品。

炒過股的小夥伴都知道,開戶之前需要做一個風險承受能力測評,只不過有些券商沒有落地執行而已。

測評的內容很簡單,包括年齡、薪資、是否有投資經驗、能接受多少虧損等等,非常簡單的選擇題目。

以華泰證券的風險評估為例:

風險評估結果展示:

想要做風險測評,可以在自己的券商里找一下,一般都是在券商的APP的「我的」、「我的業務」等欄目內。

02 普通投資者,能不能炒股?

再給大家吃顆定心丸,通過測評後,如果不是保守型謹慎型的投資者,就能炒。

除了規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與炒股的關係,《辦法》中還將投資者分為兩種,專業投資者與普通投資者。

一張圖看懂投資者分類

簡單來說,個人專業投資者,需要金融資產500萬或者3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專業投資者」之外均屬於「普通投資者」。當然,普通投資者也可申請成為專業投資者。但門檻也很高,以個人舉例,要求金融資產應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30萬元。

03 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

很多小夥伴很喜歡做有挑戰的事情,比如一些極限運動,或者追求高收益的投資產品,但這並不等於你有很高的風險承受能力。

風險偏好指的是對風險的喜好和厭惡程度。就如同有人無辣不歡,有人卻吃一點辣椒就要淚流滿面一樣,我們在對待風險的態度上也是有差異的。

風險承受能力則是指你有沒有足夠的能力承擔風險帶來的後果。衡量風險承受的能力需要綜合考量,個人能力、資產狀況、家庭情況、工作情況等等都有關係。

如果你在高收益的誘惑之下,根本不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一味追求投資高風險的產品,帶來的結果會很嚴重。

這就要求我們,要嚴肅的對待風險測評結果。

04 風險承受能力決定資產配置

就像是我們常常會做一些性格與職業匹配度的測試一樣,在我們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有了比較正確的認知以後,我們應該依據這個結果去對自己的資產進行相應的配置和規劃。

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兩種簡單易操作的方法。

1.「主觀+客觀」法

以我的朋友Wendy為例,月薪1萬+,喜歡潛水蹦極,單身,有10萬存款,準備用這筆錢給自己買車付首付。

從主觀上來看,她是風險偏好者,能夠承受一定程度的投資波動帶來的影響。

從客觀上來看,她雖然沒有大額債務,短期內也沒有成家的打算,如果現在股市行情很好,她可以把這筆錢放到股市裡嗎?

答案是不可以。

因為股市風險較大,如果一旦發生虧損,那麼她的購車計劃就無法實現,甚至會影響到現在的生活質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她並不具備承擔較強風險的結果。

所以,她應該選擇較為安全的貨幣基金、銀行理財作為主要的投資產品,再配置一點高收益的P2P產品。

2.時間法

以前我們也介紹過一個簡單的方法,依據財務的使用時間,進行統籌安排。

半年內會用到的——貨幣基金

半年至三年內會用到的——同等期限(大致)的債券

五年以後也不一定用到的——股票

我們做過一份非常詳盡的風險測試表,還沒有測試過的小夥伴,可以在後台回復「工具包」,找到裡面的風險測試表格進行測試。

05 搭上「限購」末班車

如果你是股市「老司機」,在7月1日《辦法》正式實施前,賬戶金額滿足50萬人民幣的話,可以開通滬港通、深港通;

同時,關注一下自己的風險測試結果,如果測評等級和自己現在的實際情況不符的話可以考慮重新做一下。

點評:放心,車房之後,股票不會被限購。

特別推薦這首歌:? 失蹤 ,這些人,是放在心裡的寶藏,偶爾拿出來欣賞一下,心裡總是充滿了感激。

添加本人微信hsy808ok

  • 並加入 知乎理財投資學習群,每周免費定期上課(註明來自知知乎)

推薦閱讀:

限購後,佛山樓市機遇仍大於風險

TAG:限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