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輸出者,走在知識的上游。

據現有資料統計,知識的輸出所導致的學習效率,是單純學習的三倍。換句話說,輸出才是高效學習的最有效方式。

你可以花半天的時間看完一本書,但你可能連書中的主題,作者的目的,寫作意圖是什麼都無法知道。

為什麼有的人讀了一本書,卻無法解決問題。因為他沒有進行有效的輸出,就好比於一棵樹常年接受灌溉卻不結果實一樣。是不能產生有價值的東西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我所堅信的少有的真理之一,對於一個學習者而言,我們是沒有太多的實踐的機會的。

真的嗎?請問我們真的沒有實踐的機會嗎?

答案是否定的,其實,輸出就是最好的實踐。在輸出的過程中,我們會對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構,會很容易發現自己知識的盲點,自己知識的漏洞,這些都是對自己最好的發問,而問題就意味著提高與突破。意味著我們能夠以實踐的角度去審視問題,甚至是審視我們本身。

我們的大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空間,如果知識進來,毫無規律的隨便亂放,那麼很容易就會被你遺忘在角落,要用的時候找不到,還把大腦搞得亂糟糟的,佔用我們的認知資源。

只有放在一起的關聯知識,才會產生積累效應。積累到一定程度,抽屜會滿滿被裝滿,這些知識在共振的過程中也會產生連接,獨立的組塊變成組塊群,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就很難被打散了。當我們能夠完整的彈奏一首歡樂頌的時候,就很難遺忘其中的某一個小片段了。

組塊群是否形成,標誌是能否產生盈利能力。比如說,你能夠完整的彈奏歡樂頌了,那麼你就可以靠彈奏這首曲子賺到錢獲得經濟收益,也可以靠對於樂感的提升獲得跨界成長收益。

這是知識消費者和知識投資者的重要界限。

人的知識體系都是立體多維的,每個知識點只是這個維度機器中的一個節點,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節點,可以通過無限的關連與所有的節點產生信息交互,這就是所謂頭腦風暴。我們在輸出的時候,會有不斷攪動自己腦海中的知識庫的感覺。而所有的創意與新的想法都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的,由於多維度知識體系的構建,使得我們的知識得一分區存在,大腦的記憶能力是有限度的,使我們不能很快的將過去的知識回憶起來,這就造成了遺忘的假象。

輸出可以很好的避免這樣的現象產生。在輸出的時候,一旦遺忘或者對某個已有印象的知識點無法檢索出來時。我們就可以通過新一輪的學習加深對這些知識的記憶。也就是非專項的複習訓練。

知識的輸出是一個學習者的必然,也是為什麼那些歷史上留名的人可以成功的原因。

好比於魯迅,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他一生留下的著作有近1000萬字。

回顧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是在一個輸出者也就是實踐者的身份。如果不是大量的輸出,中國近代又怎麼能夠有一位可以讓我們挺起民族脊樑的大文學家呢?

一個沒彈過鋼琴的小白,到一名合格的鋼琴音樂家,需要經過哪些挑戰?

很明顯,沒有人是通過看鋼琴譜就成為了鋼琴大師的。你必須要把手指放在鋼琴上,按出第一個音符,才開始了鋼琴之路。

只有輸出才會決定自己是否學會了一樣新的知識技能。所以,不要給自己逃避輸出找理由。

那麼,有哪些知識輸出的方法呢?

可以定期寫幾篇優質論文,討論關於對社會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產生以及解決途徑,好比於現今比較流行的共享經濟,邊際效用。也可以參與演講,一般的公司與大學都是有很多上台露臉的機會的,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的機會。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將自己所學到的東西做成PPT,word分享給他人。還有一個,那就是知乎了,多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知識解決他人的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輸出過程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當你輸出的越多,你會發現,自己學到的也越多,會不自覺的擁有一種對事物更強的感知力,可以比以前更快的看清問題的關鍵,事物的本質。

這就是輸出,一個可以讓你最快成長的方案。
推薦閱讀:

從愛默生、梭羅到迪拉德,今天應如何看待自然文學
怎樣系統提高公眾演講能力?
朱麗倩怎麼樣??
如何培養孩子擁有一門特長?
R學習筆記(第六章)

TAG:學習 | 高效學習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