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論明初拂菻國為拜占庭考
元朝末年,奧斯曼土耳其在公元1299年正式立國,早期偏居一隅,為分列的安那托利亞半島的侯國之一。此時主宰愛琴海區域的拜占庭帝國進入末代巴列奧略王朝,帝國初現餘暉。在對拜占庭的不斷勝利中,奧斯曼逐漸將帝國擴張至歐洲,與此同時東方的中國實現了朝代的更迭,明朝建立初年部分史籍提到的拂菻國身份為何?她是拜占庭帝國還是小亞細亞國家?筆者今天試著做出自己的解讀。
比較明確的一點是拂菻國在中國古代長時間是代指為羅馬帝國,明朝建立後拜占庭帝國尚未滅亡,卻國勢日衰。疑似雙方接觸的最早史料是明太祖實錄記載的商人捏古倫。捏古倫此人根據《太祖實錄》的記載是元朝末年來華,元朝滅亡沒能回歸故國(注1),明太祖聽說此時後在洪武四年八月(舊曆)召見此人,在讓他歸國的同時把明朝建立的消息傳達給拂菻國(注2),並派遣似乎是非華人(疑似色目人)且在明廷任職的普剌一同前往詔諭。值得注意的是在捏古倫入華的時候(元末,儘管不能確定是哪一年)崛起的奧斯曼不過是安那托利亞半島中西部的小國,他歸國時奧斯曼也不過剛剛強盛。
清代至今以來,許多史學家認為從宋朝開始拂菻國所代指的不僅僅是拜占庭,主要證據是《宋史》提到北宋元豐四年十月,拂菻王派遣特使獻貢(注3)。對拂菻國的描述和當時統治安那托利亞半島的塞爾柱王朝的羅姆蘇丹國比較類似(注4)。而《明史》也提到「拂菻,即漢大秦,桓帝時始通中國。晉及魏皆曰大秦,嘗入貢。唐曰拂菻,宋仍之,亦數入貢。而《宋史》謂(拂菻)歷代未嘗朝貢,疑其非大秦也(來源同注2)。」不過楊憲益先生始終認為拂菻國就是拜占庭,注4里徐愛玲教授提出的幾點質疑(包括對纏頭、服飾、廟宇)根據早前楊憲益先生在其著作《譯余偶拾·宋代東羅馬遣使中國考》(注5)中大部分都有解答,有些沒有解答的部分,比如駱駝、氣候其實也好解釋。不過徐愛玲教授提出的一系列觀點和伊斯蘭文明、小亞細亞地理氣候高度契合,尤其唐代慧超所著的《往五天竺傳》里提到了小「拂菻」國和大「拂菻國」,根據描述似乎可以斷定小「拂菻」即今天中東地區,大「拂菻」即拜占庭帝國。所以宋以後拂菻國就是小亞細亞國家的理論也是很有道理。清華大學張旭山教授所作的《唐代拜占庭帝國遣使中國考略》更為深度和廣度的來闡述了宋代歷史中提到的拂菻國應該是塞爾柱王朝/羅姆蘇丹國。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楊憲益先生所處的時代的國外歷史資料以及一些新的考究沒有現在這樣的全面,所以筆者也比較認同張旭山教授、徐愛玲教授的觀點,即宋代的拂菻國就是現在小亞細亞半島的政權。
此圖為《譯余偶拾·宋代東羅馬遣使中國考》截圖那麼《明太祖實錄》所說的拂菻國到底是指安那托利亞半島的國家還是指拜占庭國家?明代歷史對於拜占庭的記載十分有限,即使對於拂菻國的記載主要是《太祖實錄》提到過兩次,一次是上述的洪武四年,一次是洪武八年。筆者認為明初記載拂菻國應該是指拜占庭帝國,而非其它的小亞細亞政權。現在部分觀點是認為明初的拂菻國仍然是指小亞細亞地區,此前在《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中將洪武四年,也就是1371年,明太祖召見拂菻國在華貿易的居民捏古倫,並派遣普剌與其一同回國詔諭列為明朝與土耳其最早交往的史料依據。暨南大學馬建春教授在《萬曆朝嚕嘧(魯迷)銃的傳入》一文中採納了《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的觀點,以及他的同袍,暨南大學的馬明達、馬一在《明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文中也如此表述(其實馬明達先生的這篇論文還是有問題值得商榷,比如提到的馬德魯丁並不是魯迷人,或者說是塞爾柱突厥人,他其實是馬木留克王朝的阿拉伯人)。筆者對此不敢苟同。
此圖為《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截圖
明代涉及到土耳其的稱謂主要是魯迷國,並且在明代記載數量上頗多,現代無論中外都篤定其指為奧斯曼土耳其,在明代之前一般譯為蘆眉國,這個蘆眉國應該是彼時控制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的羅姆蘇丹國的音譯,無論是宋代《嶺外代答》還是更為權威的《諸蕃志》的記載來看屬於西亞地區,而《嶺外代答》更是將其歸納到了大食(阿拉伯)諸國當中(注6)。羅姆蘇丹國早在拔都第二次西征時(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就被蒙古擊敗,成為蒙古帝國的傀儡。蒙古帝國並未染指安那托利亞半島西部地區,即今天安卡拉以西的地區,當時這裡是拜占庭帝國所控制的國土,拜占庭與蒙古帝國在對抗伊斯蘭政權有合作關係。
在黃大受版本的《中國通史》里兩次在蒙古帝國西征同期提到了魯迷國。一次是寶祐四年,也就是1256年魯迷國派特使覲賀旭烈兀(蒙古第三次西征主將);第二年又提到駐守魯迷國的蒙古大將巴珠率軍以先鋒出征(注7)。魯迷國是明代以後才有的稱呼,黃大受先生作為現代學者在反映元代歷史時使用明代稱謂似有不妥,並且他文中沒有提到這個魯迷國具體地點,但可以明確的是他在這裡是指蘆眉國,即羅姆蘇丹國。
值得注意的是有資料稱蒙古大將,漢人郭侃在1260年左右率軍攻入小亞細亞,因為筆者沒有查閱到西方的相關著作,而元史和新元史在提到郭侃渡海滅掉塞普勒斯後在憲宗九年,也就是1260年征討乞里彎,忽都馬丁算灘(算灘:蘇丹)來降(注8),之後便回到中國。那麼這裡的乞里彎是哪裡?在蒙古帝國第一次西征時,道教全真派道士李志常撰寫的《長春真人西遊記》里提到了乞里彎(注9)。這個乞里彎實際上是指西遼後裔在伊朗南部(今克爾曼省)建立的一個蒙古控制的傀儡小政權,史學界稱為起兒漫王朝(克爾曼王朝),現代中國歷史界稱它為後西遼。儘管時間跨度超過五十年,但國名乞里彎和起兒漫的音譯,以及國王的稱呼(忽都馬丁和忽教馬丁)都十分相近,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郭侃在1260年回國,順便逼降起兒漫王朝,何況蘆眉國本來就是蒙古的附庸國,故蓋無征討小亞細亞的可能。
回歸話題,蒙古帝國,尤其是旭烈兀方面一直與拜占庭關係不錯,雙方甚至有過通婚,並在中統四年,也就是1263年簽訂了同盟條約。此時的小亞細亞一分為二,大致以卡薩利亞河為界,以東為分列混亂並被蒙古(伊爾汗國)實際控制的羅姆蘇丹國,以西為主權獨立的拜占庭帝國。之後數十年後包括蒙古人、埃及人(馬木留克)以及羅姆國內部反覆在這一地區爭奪,使得這裡很難稱之為一個統一、完整的國家政權,直到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而奧斯曼土耳其儘管對拜占庭屢戰屢勝,但在較長時間內也是偏居西南。作為動蕩的小國,尚且不論人民是否還顧得上去遙遠的東方做生意,即使真的來到元朝經商,國籍方面也可以使用當時常見的蘆眉國或眉路骨等已經約定俗稱的國名稱呼。
並且《太祖實錄》里提到的人名值得玩味,捏古倫與羅馬名字十分相像,張星烺先生在其巨著《中西交通史料彙編》里懷疑是這兩個名字按照現在的翻譯應該是尼古拉。張先生原文是稱呼為尼古拉斯,並以英文Nicholas注之,而尼古拉或尼古拉斯無論是在義大利文、拉丁文還是希臘文(後兩者是拜占庭時期官方語言)中都是常見的名字,拉丁文發音:Nicolaus(尼古勞茲),義大利文發音:Niccolò(尼古勞),希臘文發音:Νικολ?ου(尼古勞,語調上揚),當然,這幾種語言文字的書寫和發言和當時羅馬帝國還是有一定不同,但具有一定參考意義。張旭山教授在其文章結尾也提到這點,不過他認為論據尚不足,僅能做參考。
此圖為《明史》截圖
我們再看交通,根據《太祖實錄》和《明史》記載,洪武八年九月丙戌,南洋三佛齊國王僧伽烈宇蘭排遣大臣談蒙馬哈麻等,跟隨從拂菻國回國的特使普刺一同來朝。《太祖實錄》寫的是「從」招諭拂菻...《明史》寫的是「隨」招諭拂菻...無論怎樣,說明在現今東南亞的三佛齊國特使是跟隨著普刺來到中國,那麼基本可以斷定他們是從水路來華。而有明一代,魯迷、撒馬爾罕等都是從陸路抵明。在洪武年間,拜占庭人可以從來斯特拉或者色雷斯就近去埃及,然後繼續海路從紅海出發經過印度、東南亞然後到達中國,因為這條線路即是宋代就開拓的海上絲綢之路,對於絲綢有著極大愛好的拜占庭人不可能不知道這條線路。陸路則要面對死敵奧斯曼,繞過奧斯曼就要從埃及或巴勒斯坦登陸,經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一路東進。此時從中亞到中東正經歷了蒙古帝國衰亡的空白期,各方勢力互相攻伐,政局混亂。最佳的線路選擇肯定是海路,尤其是對拜占庭這個基督教國家來說。而十五至十六世紀以後奧斯曼帝國完全控制了整個愛琴海和阿拉伯地區,東西方交往線路完全斷裂,這也使得歐洲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最後一點,《太祖實錄》里明確提到拂菻國「後不復至」(來源同注2),說明明朝與拂菻國以後再無往來。而明朝與奧斯曼土耳其一直有官方的交流(從永樂年間開始),例如奧斯曼人賽義德·阿里·阿克巴爾·契達伊曾寫下了《中國紀行》,並獻給了奧斯曼蘇丹,歷史上聲名赫赫的蘇萊曼大帝。有趣的是在嘉靖二十二年,奧斯曼土耳其朝貢(但是否為奧斯曼官方使團有待考證)使團90餘人在甘州城(今張掖)恰逢遇到吐魯番的進攻,總兵官楊信帶著這些人作戰,其中還犧牲了十一人(注10)。那拜占庭帝國呢?早在1453年就已經滅亡,而滅亡前的數十年,她的領土範圍被奧斯曼蠶食的只剩下孤城君士坦丁堡(現伊斯坦布爾)和愛琴海上的幾座小島,與明朝建立官方聯繫的可能也就不存在,至此拂菻國在與中國的交往歷史中成為絕唱。
綜上,筆者揆定明初提到的拂菻國實為拜占庭帝國。
注1:元末,其(拂菻)國人捏古倫入市中國,元亡不能歸。明史·列傳·卷二百一十四
注2:朕為淮右布衣,起義救民...奠安華夏,復我中國之舊張...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凡四夷諸國皆造官告諭,惟爾拂菻隔越西夷,未及報知。今遣爾國之民捏古倫責詔往諭。太祖實錄·卷六十七
注3:元豐四年十月,其王滅力伊靈改撒始遣大首領你廝都令廝孟判來獻... 宋史·卷四百九十·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注4:拜占庭還是塞爾柱人國家?——析《宋史·拂菻國傳》的一段記載 東北師範大學·徐愛玲教授著
注5:《譯余偶拾·宋代東羅馬遣使中國考》186-189頁——楊憲益
注6: 「居七重之城,自上古用黑光大石疊就…人皆纒頭搭項,寒即以色毛段為衣,以肉麺為食,以金銀為錢。《嶺外代答》第三卷「大食諸國」
注7:黃大受《中國通史》609頁-610頁
注8:憲宗九年,破兀林游兵四萬,阿必丁算灘大懼,來降。西南至乞里彎,忽都馬丁算灘來降。西域平。元史·列傳第三十六
注9:黑契丹,國名乞里彎。王名忽教馬丁算灘,聞王大賢,亦來降。《長春真人西遊記》第 22-35 卷
注10:二十二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魯迷貢使留甘州者九十餘人,總兵官楊信驅以禦寇,死者十之一。 明史·列傳·卷八十八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東林黨?
※原來位於北極圈的楚科奇半島也歸我大明朝統治啊!我想請教各位知友大明朝是如何對北極圈進行管理的?
※看不見的長城之三:「北方千島湖」淹沒兩座長城雄關要塞,讓一座村莊地名永遠消失
※為什麼明朝有這麼嚴厲的刑罰整飭貪官,但貪風卻是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