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掀得起人性幕布,翻不開命運底牌

采寫:霍小發

編輯:卧蟲

生命過程的不確定性就夠刺激了,可我們還是會想時不時地偷看一眼結局。

-----------------------------------------

沒有人是一張白紙,人人生而不同。

丁閆看著盛怒的父親和一地碎盤子,面無表情,心裡冷笑著。對這樣的場面,她已經司空見慣了。親戚之間的矛盾、工作上的不順,各種瑣事都能激怒父親。

更糟的是,丁閆越長大越發覺,父親的整個家族都是這樣:沒有能力表達情緒,一直忍著,直到崩潰爆發,傷害周圍所有人的感受。

「我非常顯著地繼承了父親家庭宜人性偏低的基因,但是感謝母親,我遠比他們情緒穩定。」 丁閆很平靜,就像在介紹一個產品屬性。

和大多數人相比,宜人性低的人更容易對周圍環境和其他人產生厭惡、憤怒和敵意。丁閆一直知道自己宜人性不高,直到兩年前的基因檢測,她更確認這一切不只因為家庭教育的影響,而是生物學上的遺傳。

內外向、宜人性、盡責性、情緒穩定性、開放性,是目前主流心理學界用來描述人格、預測行為的五大標籤,也就是「大五人格特質」。近兩年,隨著基因研究的各種新發現,原本主要用來預測遺傳性疾病風險和探索祖源的基因檢測,開始被用來理解人格、情緒,甚至預測兒童天賦。

丁閆只是希望通過基因檢測來了解當下的自我。「基因就像底牌吧,不知道的時候只能看到自己現在打成什麼樣。能看到底牌比我原來想像的好處多。可以更有針對性往下走。」

(基因檢測的生意越做越大,既能防病,又能「算命」)

偷看一眼結局

牛歡出櫃之後的一段時間,父親曾執著於是不是基因變異影響了他的性取向。這一點他倒是從來沒想過,他害怕的是另一件事——抑鬱症。

「看到基因檢測報告之前,我始終在抑鬱症的陰影里,好像只能癱成一團,坐等噩運降臨。」 從小他就看著父親被抑鬱症折騰,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身心疲憊。哪怕情緒是好的,主觀意識想過一個積極向上的生活,身體也不允許。

「有一種被詛咒的感覺,我怕這一生會像我爸一樣。」

四年前的冬天,那個始終尾隨牛歡的陰影還是跳到了他面前。北京大風降溫,他剛從南方過來,氣候非常不適應。牛歡整晚無法入睡,做噩夢,不久他就出現了閱讀障礙、厭食。開會的時候就像靈魂出竅一樣,他看著同事和老闆的嘴一張一合,完全聽不進去他們在說什麼。喪失工作執行力,連去醫院心理門診排隊挂號對他都是極大的心理負擔。

他把自己的情況告訴給父親,兩個人像病友交流一樣聊著。這麼多年父親已經想開了,他告訴牛歡這並不可怕,就跟感冒一樣。狀態不好的時候,盡量讓自己過得舒服一點,洗個熱水澡、吃點甜的。牛歡坐在浴室里,把浴霸開到最大,暖洋洋的光線讓他暫時忘了窗外世界末日一樣的霧霾天。

他想著生病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吧,每個人人生都會有那麼幾天、幾十天、幾百天躺在床上一動不能動,這是必要組成部分。「我不在場的時候,生活不會被人偷走。」

醫生給他開了葯,一個月之後情況漸漸好轉。「有一種幫助睡眠的葯吃了能睡十幾個小時,每次睡醒出門看起來都容光煥發的。」 但他知道自己心裡還在怕,怕下一個冬天到來。

參與各色科技的基因檢測之前,牛歡以為這是一份預測自己可能得什麼癌症風險的醫學報告。朋友介紹他去做第一批內測用戶,「我們倆在大悅城拿著小試管,想到要當眾吐口水真的好尷尬,最後跑到一個消防通道的角落裡。」

「偶爾焦慮,情緒穩定性一般,偶爾抑鬱,宜人性高、盡責性高、特別外向、共情性強。」 二十天後,基因檢測報告上關於抑鬱的評斷讓他如蒙大赦。「看到這個報告就像考完試知道成績,比原來的自我認知預期高很多。」

去年冬天他仍然有點擔心,每天都要仔細感受自己現在的狀態,有沒有什麼癥狀。一旦有不好,整個人都很緊張。但他會用測試結果安慰自己,既然基因顯示只是偶爾抑鬱,那應該不至於每年冬天必然病發。「又對生活燃起了一點希望。」

連續三年冬天他都平穩度過了。

「我是特別喜歡劇透的人,想要先知道結果,才能集中精力享受情節。這次測基因,感覺像打遊戲的時候查一下關卡說明、攻略,接下來走得輕鬆一點。我跟我的人生不是和諧統一的整體,有很多矛盾,了解更多,可以更好地跟命運相處。」

在朋友眼中,牛歡看起來一直陽光燦爛,而他終於相信自己本性也挺陽光燦爛的,不是隨時會情緒崩潰的玻璃人。「可能小時候經歷的影響,壓抑了這部分自我。而且回想一下工作經歷,好像真的沒有怎麼崩潰過。現在我覺得即使以後生病,我躺在床上也能講好笑的笑話。」

(究竟有沒有「生而憂傷」?)

基因的底牌

北京東五環外的一個工業園,一家公司門口堆滿紙箱。「這都是寄來的唾液樣本,」 市場總監鄭炯說。這家公司的業務之一,就是向國內需要基因檢測的機構提供Illumina晶元和數據分析等技術服務。

口香糖大小的一塊晶元上,平行分布著24個長方形小格子,每個小格子上有60萬個探針。實驗人員把送來的唾液樣本經過處理後,點滴在小格子上,每個格子都裝載著一個人的基因信息。

這款常用晶元可平行檢測24個樣本,四塊晶元被放入掃描儀器中,每選中一個格子,電腦屏幕上就出現兩條密密麻麻的點,分為紅色、綠色。這些跳棋棋盤一樣的圓孔,呈現的就是我們的生命信息。有的位置亮起,有的位置暗滅。

每個人體內兩萬多個基因都由A、T、C、G四種核苷酸鹼基密碼組成。它們的不同組合方式決定了人體各項功能,包括人格和行為方式。rs6311、rs6295、rs1611115……每個基因在染色體上佔有的特定位置,也就是基因位點,都有國際通用的編號。

心理學界一直關注各種情緒、人格的生物學基礎,通過腦部CT觀察杏仁核、邊緣系統等等有關情緒處理的活動區域。近兩年,由於晶元檢測成本大幅下降,基因檢測也成為了輔助研究工具之一。

關於生物學角度研究心理的爭議從未停止。每當有新的研究成果公布,就會引發一輪悲欣交集的感慨——我們的性格與命運是否早早地就決定於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而基因科學又是否在奠定一種新的宿命論?

2015年7月,《自然》雜誌上,牛津大學遺傳學家Jonathan Flint的團隊發表研究論文,首次報告兩個與抑鬱症相關的基因片段,這是科學界第一次證實抑鬱症與基因的關係。在此之前,對於能否發現抑鬱症的基因變異,學界已經辯論了近百年。有6000多名在中國的重度抑鬱症患者,也被挑選參與這項研究。

這樣的重大發現,固然是抑鬱症患者的福音,未來可以幫助新葯研發,對患者做出更精準的診斷。

然而當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變成一堆生物材料時,看起來是又是可悲的。命中注定的無力感擊中了很多人——一方面,「我」對情緒問題沒有責任了;另一方面,「我」好像也無法改變這樣的基因。

郭婷婷在創辦各色科技之前,是中國科學院在讀的認知神經學博士。各色科技通過晶元完成基因檢測,為用戶做出一份基因畫像。畫像除了涉及宜人性高低這些大五人格,還有情緒、社交、認知、運動、飲食、形象、成癮等等方面。這份畫像不作為任何疾病診斷報告,只是探索自我的一種參考。

「人太複雜了,基因有意思就是它能提供一些恆定不變的指標,研究人和人實質差異。」郭婷婷說。人類對基因的了解不到1%,這也是讓她感到興奮的地方。「不知道的東西越多,意味著可以做的事情越多。我對人的敬畏感是在複雜性上,不是在不可知上。探索就是去無限逼近真相。」

各色科技專門策划過一次討論:「基因檢測是一種新型信命嗎?」

一次占星師的諮詢費和一次基因檢測的價格幾乎相差無幾。接納、擁抱、和解,幾乎是各路人格解讀開出的統一藥方。宿命論者看到矛盾的結論可能會糾結科學和玄學哪個更可信,但對於很多堅信自己能掌控命運勝天半子的人來說,這些信息都是僅供參考。

當基因檢測不再局限於遺傳疾病、藥物使用,走到了探知自我的趣味內容時,它被迫和玄學站在市場的同一起跑線上。

(基因檢測會成為「科學占星術」么?)

可能是一份禮物

除了抑鬱症的關聯性之外,牛歡的檢測報告里還有一項印證了他的自我觀察:共情性極強。

「基因位點rs1801260攜帶A更易共情」,這只是其中一個位點,越複雜的情緒能力涉及的位點越多。基因只反映一種先天傾向,而且基因在共情一項的影響力只有40%左右。

能清晰感受別人的快樂和傷心,理解他們的情緒,對牛歡來說一度是個負擔,他無法控制被別人的情緒拖累。遭遇不幸的人可能還在麻木中,而他已經感到要溺死在自己的眼淚里。「每次好像切換到別人的視角,心都很累。」

「我喜歡讀張愛玲,她的共情能力比寫作才華更厲害,透過文字掏心掏肺,她對我太好了。」 牛歡記得很多張愛玲筆下的畫面,那種努力去親密,卻始終有很大疏離的人間關係。

有一次母親跟人閑聊,很平靜地講起一個生活有點窘迫的阿姨,在人群中被人踩掉了鞋,一雙她很珍視的鞋,有點狼狽地蹲在路邊穿好鞋仔細擦拭。「我聽到整個人有一種強烈的心痛。而我根本不算認識這個阿姨。」

還有一次,他聽說了鄰居女生跟小夥伴的對話。一個孩子說:「我們家現在雖然很窮,可是過兩年就會跟你們家一樣有錢。」 而另一個孩子回了一句:「怎麼可能呢,你們家會一直窮下去。」這些記憶片段過去快二十年了,他有時走在路上還會想起這種被傷害的感覺,一遍一遍重複感受。「承受這些奇怪的情緒,十幾歲的時候很容易不快樂。」

而一紙基因檢測結果,將強烈的共情性死死地釘在了牛歡的宿命之柱上。這讓他開始把共情性當做自己工作和社交的工具,「這種能力不是我能改變的。我只能盡量隔絕不必要的交往,控制不要讓別人成為我的情緒負擔。」

(基因基因告訴我,到底幾分天註定?幾分靠打拚?)

那不是我的說明書

丁閆反對用基因檢測結果判斷別人。「我不能接受學習能力較低就是下等人,因為成長中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 生物基礎的不可迴避,不足以抵消社會環境的塑造影響。「我不會覺得測出來什麼就是什麼。這不是我的說明書。」

郭婷婷也認為如果僱主、學校、家長用基因做篩選是違反倫理的。「大部分人不能正確理解其中的不確定性,單純的把這個視為現狀。不知道怎麼解釋行為遺傳學的人,會簡單粗暴地說成是天賦基因。我們也研究人的運動能力,但反對用這個測試結果決定孩子適不適合做運動員。」

目前參與基因檢測的人數還非常有限。數據不夠多,會導致解讀不夠精確,測序深度也會影響精確度。基因之間還存在連鎖不平衡效應。在同一個染色體上,可以從一個已知的基因去推測另一個沒測的基因是什麼樣的,有規律可循。如果一個晶元可以測70萬個位點,那麼可以據此推測出幾百萬個位點,準確率在95%左右。目前有很多結果是靠推測評估的。

郭婷婷團隊的成員很多都有跨界學科背景,心理學、生物學、統計學知識都需要具備。研究演算法的時候,他們要查閱大量文獻,了解研究結論怎麼得來。根據這些現有文獻對基因數據進行分析解讀。

文獻中的實驗在哪個人群做的,樣本量有多大,效應好不好,都要考慮。選擇文獻會影響報告最終顯示的結果。「測試結果其實是你在人群中,相對於多大比例的人,更容易傾向什麼,是相對值。我們最後綜合幾個位點的情況給出一個標籤。」

「你已經被檢測到的基因是什麼就是什麼,不會變的,變的只是最後的解讀。」

針對疼痛的遺傳學研究顯示,痛感30%-50%會受基因影響。丁閆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測試結果「不太怕痛」,從小打針雖然沒哭過,但她一直以為只是父母不許她哭,並不是自己沒感覺。

「但看到測試結果突然覺得好像自己真不怕疼。然後我整個人就開掛了,做了很多之前不敢做的事兒。洗牙、拔智齒,做牙髓根管治療。」之前也不敢文眼線,現在也豁出去了。放鬆了,反正不怕疼。

系統升級之後,更準確的結果顯示她的疼痛感只是屬於正常範圍內,」超能力「消失了。「不過現在心理已經改變了,無所謂了。之後還要再拔一顆長歪的智齒,感覺也不怕。」

丁閆還鼓動男友測基因,但一直沒有成功。「如果測試結果跟你想的不一樣會分手嗎?」 我問她。

「會謝頂,易發胖,不用測我也看得出來。我更關心他的現在。」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丁閆、牛歡為化名。)

-----------------------------------------

更多精彩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PingWest品玩(wepingwest)

推薦閱讀:

通過SMA了解生命之神奇
一個矮小症患者的漫長確診歷程(Bloom綜合征)
易活生物進軍墨西哥,同Boton Medico開展全面合作
智商隨媽還是隨爸? 真相到底是什麼?
一種可有效控制但極易誤診的神經遺傳疾病--肝豆狀核變性(Wilson Disease)

TAG:基因檢測 | 人格 | 抑鬱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