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曹雪芹的後人為師 他把知了變成毛猴 全北京不到10人會

蟬,俗稱知了,

是夏天最常見也是最吵一種昆蟲。

蟬一般被當做藥材,也有人當做是美食。

但還有人把它當做藝術的載體。

蟬頭做猴頭,蟬腿做上肢,

蟬爪做下肢,幾下撥弄粘挑,

辛夷(玉蘭花凋謝後留下的毛絨狀物)做軀幹,

一隻三四厘米高的毛猴便活靈活現了。

別人眼裡的昆蟲,

在市級非遺「毛猴製作技藝」第四代

傳承人——邱貽生眼裡都是珍寶。

老師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後人,

尊稱「毛猴曹」的曹儀簡大師。

毛猴始於清道光年間,又名「中國蟬蛻」,

是北京獨有的民間手工藝品,

主要靠四味中藥材--蟬蛻、辛夷、白芨和木通組合,

按人的肢體特徵粘接成各種形態的猴像,

是老北京的文化符號和歷史記憶。

1985年,20多歲的邱貽生去拜訪朋友,

對人家多寶閣架子上的毛猴一見傾心,

從此開始學做毛猴。

為了讓擬人化的毛猴活起來,

他觀察人的一舉一動。

沒日沒夜地做毛猴,

有空就構思作品立意……

功夫不負有心人,

他在2004年憑藉作品《廠甸廟會》

榮獲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

由於自小在北京長大,深受京文化影響。

於是,舊時京城裡的老街景、老房子、老行當,

一一被邱貽生表現在作品中,

承載著他對民俗的感知與情懷。

在毛猴的微縮世界裡,

邱貽生點石成金,廢紙變老牆……

「做毛猴最絕的是能體會大自然的神奇,

什麼都能利用上,我簡直想像不出,

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這般絕妙的藝術。」

老舍夫人胡絜青曾這樣描述毛猴:

「半寸猢猻獻京都,維妙維肖繪習俗。

白描細微創新意,二味飲片勝璣珠。」

半寸猢猻,百態人生。

與毛猴結緣三十年,

56歲的邱貽生做出了400多幅作品,

其中《廠甸廟會》《舊京食街》

《老天橋》等還原歷史記憶的作品,

還有現代題材的《網路黑客》《保鏢》等。

「毛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擬人化。

毛猴沒有眼睛,但用心做出來的毛猴,

它的喜怒哀樂,你卻全都能看明白。」

通過毛猴的一舉一動,你能揣測出它的心情。

這時,它的眼睛就在你心裡。」

為了更好的毛猴材料,

邱貽生每年夏天去郊區採集蟬蛻,

日日帶著乾糧早出晚歸、摸草爬樹,

這樣的搜集會持續半個月。

採回的蟬蛻個個要用毛筆

刷洗乾淨,晾乾收好。

如今,北京做毛猴的藝人只剩下10多人,

但邱貽生不擔心這項好技藝會失傳,

只為收徒一事而略感憂慮。

「沒遇到像我這麼痴迷毛猴的人,就沒收徒。」

但他如今在很多學校開設手工課,

學生遍地北京城。

「製作毛猴,就是以物代猴,以猴代人。

每隻毛猴都有自己的故事,

而製作毛猴的境界就在於心思,

在於心中有生活。」

小小的毛猴兒所凝聚的匠心和智慧,

卻每每被人們提及,便讚歎練練。

或許,正是毛猴無法工廠批量生產的原因,

讓他依然保留著它濃郁的藝術魅力。


推薦閱讀:

紅樓夢後四十回是什麼時候開始殘缺的?
如何看待黛釵合一?
小青年讀紅樓——扛著命運往前走
曹雪芹到底多厲害?
如果紅樓夢後40回沒有丟失會怎樣?

TAG:曹雪芹 | 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