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瑤語族 苗族的O2a為30%苗族第一大父系 湖北的M117是漢族M117源頭 M117共祖5400年前 屈家嶺石家河文化

苗瑤語族Y單倍群

苗瑤語系是一個較小的語系。中國學者一般認為是漢藏語系中的一語族,稱為苗瑤語族。

西方專家多視為單獨的語系。

苗瑤語系的使用民族主要為苗族、瑤族和畲族,分布於中國的廣西、雲南、貴州、廣東、四川、湖南,以及中南半島的越南、寮國、泰國、緬甸的北部。人數共約800多萬人。

本語系的語言有:苗族的苗語,分為湘西、黔東、川黔滇三個方言;瑤族的勉語、布努語、巴哼語、優諾語、炯奈語;畲族的畲語。

H1是瑤族的巴哼語

H2-H4是瑤族的布努語

H7-H8是炯奈語

H9-H16是各種瑤族勉語支

H18-20是中國的苗族

H21是越南苗族

H22是畲族

通過這組數據我發現低地瑤族和布努人的D1都達到20%而使用這兩種語言的人都生活在廣西西部一直到越南交界的地方

從上面的圖表看出,苗瑤族群O3a3c-M134高達10~50%,O3a3b-M7佔15~30%,O3a3c1-M117佔10%~35%,證實O3a*-->O3a3*-->O3a3c-M134、O3a3b-M7、O3a3c1-M117均是同源兄弟,進一步證明「漢藏-苗瑤共同祖先」、」中原漢族與苗族同源「這個論斷,但並不支持苗瑤和東夷同源的錯誤論點。

圖塔007 :這是神話傳說,不一定符合考古事實。據考古表明,大汶口文化向中原擴張,仰韶文化消亡了。龍山文化作為大汶口的後繼者,覆蓋了中原及其南北地區,與商周的起源有緊密聯繫。蚩尤部族畢竟是少數人,南下征服三苗部落,像清朝幾百萬滿族統治幾億漢族那樣,改變不了被統治民族基因大氣候。

@圖塔007

O2b分布圖轉自國外網站。根據O2b分布情況,自繪製可能的遷徙路線。西安漢族北京漢族都有低頻的O2b。

瑤族以D4、B4、B5、N*唱主角,一些支系N系達90%以上

周原出土人骨mt-DNA有B、F、Z三種類型,其中B、F系約55%;而今苗人仍以B、F為主體,頻率達45%。苗人呼?周人呼??

目前已有好多例粵人檢出D1:柳州壯族D1,越南海陽省(近河內)抗明英雄阮廌後裔D1,深圳龍崗(原惠陽)沈姓世居客家人D1,三水李氏D1,佛山龐氏D1,清遠黃氏D1(爺輩遷自韶關)。

新增一例祖籍蘇州近郊的上海友人D*,是與嶺南D1較為接近的類型。

以前有人說D1是華南土著,萬年前的廣西柳江人後裔。但蘭海說西南的D1不見得是土著,可能是青銅時代的移民,所以我在想D1會不會原先也像眾D*一樣生活於西北,後來伴隨齊家文化的青銅器擴散於各地!「顓頊師伯夷父」跟「文王師鬻熊」很像!

在李輝的博士論文《苗瑤族群父系遺傳結構初探》中,經過兩湖等地大量抽樣調查,

苗族的03系基因僅佔有40%左右,不及50%,而且主要為O3*,缺乏兩湖漢族特徵單倍體M134,

李輝同時檢測出山東地區O3*含量超過,部分地區超過80%以上,

據此,李輝在論文中,分析苗族身上的O3*可能是古代與華夏族的接觸交流過來的,其特徵的單倍體為M7和O2

《苗瑤族群父系遺傳結構初探》這篇文章的檢測樣本量是目前所有可以檢索的論文中最大的,檢測機構也是最具權威的,因而結論也最具權威,遠比某些論壇上的道聽途說要客觀。

《苗瑤族群父系遺傳結構初探》,他上面是做了專門的檢測,檢測的單位是復旦人類研究所,數據較為可信

這顯示對大部分苗瑤人群做了抽樣檢測,數據較為可信

苗瑤平均M7為6.4%

這個數據應該是官方數據,由政府事業單位發布的

苗族的主體基因為O2a

在嚴實博士這張圖中,清晰表示出苗族的O2a比例為30%以上,為苗族第一大父系染色體單倍體

相對而言,湖北O2a比例不足5%,湖南也不足10%,而侗族、僮族均為30%以上

苗族、侗族、僮族一直連到泰國、緬甸,形成一條O2a高發走廊,充分說明該基因為孟高棉民族的主體基因

苗族主體成分為東南亞北上的古孟高棉民族,其對應古代的湖南梅山文化。

苗族身上的古漢族基因非常少

M117作為漢族的標誌性基因之一,在苗族身上檢測為0

在整個中原地區,或者說傳統漢族地區,湖北的M117比例最高,為20-25%,此為湖北第一大染色體單倍體

和湖北一樣高,還有內蒙古、河北,唯一比湖北高的是福建,達到30%以上

內蒙古、河北的M117雖然和湖北含量差不多,但Y-STR顯示,以遼西為中心擴展的M117共祖時間約為4500-4400年之間,而此時間之前遼西地區沒有此基因,說明此基因並非源自遼西土著,而是石家河—龍山文化北上的結果

福建的M117含量高,是漢代中原漢族南下,驅逐福建土著的結果,也非此基因源頭

只有湖北的M117,可能是漢族M117的源頭,M117的共祖時間約為5400年前左右,與屈家嶺文化似乎有聯繫

此為M134基因,作為漢藏系民族的標誌性基因之一,在苗族身上檢測結果仍然為0

在湖北漢族身上檢測結果為5-10%,湖南漢族身上檢測結果10-15%

此基因意外在陝西、河南、江蘇高發,疑與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有關

從上面檢測結果可知,苗族不可能是如其某些專家所說,具有古漢族血統

此基因為北方古阿爾泰基因,在蒙古族高發,滿族十分意外的零發,看來滿族的南方成分似乎大於北方成分

漢族地區中,陝西、河北、山東意外低發

而中部的湖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都在5-10左右,這些地區屬於古中原地區或者淮夷地區

南方民族中除了白族外,全部低發,其中孟高棉色彩最濃的僮族無意外的零發

而白族的祖先據說和楚國將軍有關

從上面分析來看,苗族身上的北方基因較少,其傳說中祖先從北方遷徙而來的故事,真實性存疑,可信度不高

苗族身上的O3*基因結構也和漢族不同,漢族成分較少

漢族的O3*,基因由以上三種基因構成:002611、line1、p201

其中002611,苗族為5-10%,而漢族地區大部分為15-20%,而且僮族、侗族只有0-5%

說明,此基因並非南方基因,苗族只是受到漢族影響而已,至於滿族為什麼如此之高,還有待解釋

line1,此基因似乎在全國各地都低頻分布,苗族和漢族大部分地區一樣,比例都低於5%,不能說明問題

p201,這似乎又是一個中國的北方基因,此基因在南島民族中高發,屬於南島特色O3*,疑與山東大汶口文化有關,至於四川、西藏、土家族為什麼高發,還有待研究。此基因在苗族、僮族中檢測結果為零發

據以上分析,苗族的O3*與漢族O3*結構差異非常大,苗族O3*中源自北方的成分極少

綜合以上幾貼的分析,說明苗族是徹頭徹尾的古南亞系民族發展而來,其祖先可能與梅山文化有關,而與古中原、古漢族實際毫無關係,更與楚人毫不相關

斯維至先生認為秦俑椎髻是受到羌戎文化的影響,我們認為不太妥當。羌人的髮式是一個相對較為明確的問題,沈從文列舉了羌人兩種可能的髮式:一是甘肅廣河出土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塑像的髮式,兩鬢角上部有兩個角狀突起,還有一條細細的髮辮自額頭上部起蜿蜒向下垂 過頸至肩,恰如一條遊動著的蛇,「一般認為這可能是距今4000年前古羌人女巫或某種宗教 偶像,」

另一種是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彩陶瓶上的人頭形器口,人頭形象作短披髮,這種 髮式「在相當長時間內和相當廣的古羌人地區有普遍性[21]。 這些都與秦俑椎髻絕不相類。

附帶說明一下,斯維至先生論證過程中認為,寶雞 國墓地所出飾三叉形髮飾的女相銅人、銎形人頭鉞的髮髻為椎髻,墓主顱骨上部也有三叉形髮飾,以此來推斷墓主的髮式應該和女相銅人、銎形人頭鉞的髮髻一樣,也是椎髻,而羌人的一般平民雖然平時「被發覆面 」,但戰時為了實用,需要綰成椎髻。

寶雞 國墓地的族屬問題,高大倫先生已通過對三星堆器物坑所出金杖上的「魚鳧」紋與「 國」之「 」字的內在關聯 的剖析,確認其為古蜀族 無疑,與羌戎沒有直接關係[22]。

除此而外我們還認為,成都 百花潭中學十號墓出土的宴樂壺上人物形象的山字形犄角髮式,前已說過它屬於戎人的髮式,而蜀與西北民族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說這種髮式屬於蜀人也未嘗不可,它與 國墓地女相銅人的 三叉形髮飾表示的意義是一致的,這是古蜀族與古 國之間又一個重要的共同文化因素。

但蜀族在商代中期以前的中心活動區域是川西平原,後來他們(或其中一支)北遷漢中,沿漢水、嘉陵江北上,到商末周初才在寶雞一帶定 居下來,形成古「 國」,並很快被中原文化同化,而在這一時期內,秦人起先主要活動於天水地區,春秋初翻過隴山,在?渭之會的 隴縣 、千陽、寶雞一帶發展。所以在髮式上秦人受蜀影響的可能性不大。

推薦閱讀:

關於漢文化自我和現實的對話
熱依扎同學,你不過漢族節,也可以別賺漢族錢
回漢通婚不應讓漢方喪失民族尊嚴
從天下到國家:漢人的前世今生
中國戰略,漢文明崛起十六條

TAG:苗語 | 漢族 | 古人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