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東北農民寧願花10倍價格買德國進口犁 為啥?

近日,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儘管價格十倍於國產犁,但德國公司生產的翻轉犁在我國東北地區深受農民歡迎,尤其在秸稈還田過程中表現出優越的性能。為什麼農民不肯用價格便宜的國產犁,而寧願選擇十倍價格的德國犁?

不是非要用進口犁,而是國產犁效果差

在哈爾濱市雙城區東官鎮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數十米長的車庫並排放著兩台進口的五鏵翻轉犁。一紅、一藍,顏色鮮艷,一點也不像傳統農具那樣「灰頭土臉」。而國產的五鏵翻轉犁早被移出車庫了。

「洋鐵犁」受合作社熱捧的情況很普遍。綏化市北林區是全國糧食主產縣區,當地新型經營主體2016年購買了10多台德國製造的五鏵翻轉犁,主要用於秸稈還田。

為啥不用國產犁?當地的負責人一臉無奈地說,不是非要買進口犁,而是之前買的國產五鏵犁都不行,秸稈還田效果不好,達不到黑土地保護項目要求的秸稈還田30厘米要求,容易影響第二年種地,「你就免費給翻,老百姓都不讓」。

「後來組建合作社,進口犁都成了標配。去年我們用了這種德國翻轉犁後,在當地引起轟動性效應了,附近農民都來看。」談起一款進口翻轉犁,黑龍江省遜克縣奇克鎮山河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夏忠輝忍不住地稱讚,「之後我們這裡組建合作社,這個進口犁都成了標配。」

實際上,國產犁的價格優勢很大。一個國產犁具企業負責人舉例,每台德國雷肯五鏵翻轉犁市場價在25萬元左右,而國產的五鏵翻轉犁每台只有1.5萬元左右,很多同類型犁多在一兩萬元到五六萬元不等。哪怕價格高於國內同類犁十多倍,一些經營土地面積大的新型經營主體也願意買進口翻轉犁。相對於「洋犁」,國產犁的價格優勢並沒有產生太大的競爭優勢。

中國農業機械化研究院研究員楊學軍舉例,在黑龍江、新疆等我國重要糧棉產區的高端犁具市場,從德國、法國、美國等國家進口的犁具越來越多。不僅犁具,動力機械的遭遇也類似。

國產犁「樣樣差了點」,到底差在哪?

無論是圖片還是實物對比,從外形、構造、設計、功能等方面看,進口五鏵翻轉犁和國產犁並沒有明顯區別。但來自合作社、進口犁具銷售公司、國產犁生產企業、行業專家等群體的反饋顯示,一些國產五鏵翻轉犁與進口犁在使用上有很大差別,基本上是「翻扣效果、深度、效率、使用壽命,樣樣差了點」。

關於國產犁和進口犁的差別,黑龍江省樺川縣昌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延龍很有發言權,因為他的合作社都用過這兩類犁。「從翻扣效果上看,之前用的國產五鏵犁,秸稈只能翻轉一部分,翻完後地上還有不少白花花的秸稈。」王延龍說,使用德國五鏵翻轉犁,能把秸稈180度翻轉到土下面,地上幾乎一點秸稈都看不到,翻完後地上是黝黑的黑土,翻轉深度也夠。「如果翻轉秸稈深度不夠,特別是達不到30厘米,第二年播種時候,就容易把地下的秸稈勾出來,種子可能播到秸稈上,那就沒法種地了。」王延龍說。

在適應性上也有差別。「地里稍微濕一點,咱們的國產五鏵翻轉犁就幹不了活了,容易卡塞,進口犁卻能照樣幹活。」一些種糧大戶說,一年中用犁具的時間是有限的,特別是在北方一些地區,秋收後沒幾天就上凍了,耽誤幾天就可能錯過時機了。相比進口五鏵翻轉犁,咱們國產犁反而「水土不服」。

對很多農民來說,一個農機具的好壞,除了使用效果外,還有是否堅固耐用,別「關鍵時刻掉鏈子」,誤了農時。

在耐用性上,一些德產五鏵翻轉犁優勢很明顯。在哈爾濱市雙城區東官鎮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車庫裡,關文東對一把進口犁不停地稱讚,「用兩年了,連個螺絲都沒換過。」

「你看這螺絲外表沒啥區別,實際上都是防『退扣』的。」關文東手指著犁體上不起眼的螺絲說,經過特殊處理後,不管你犁體怎麼在地里顛簸,一般不會出現一些國產犁「用時間長了螺絲就會松」的情況。「別說用壞了,就連一點銹跡都沒有。」

相比之下,國產翻轉犁的質量差了一些。最近幾年,東官鎮東富村拖拉機手榮雷用的都是國產犁。他指著自己家院外的國產翻轉犁說:「一年幹活時間也就十多天,這期間就得換好幾個犁鏵。雖然一個犁鏵30多塊錢,不算多,但耽誤事啊。」

仔細觀察發現,這台國產翻轉犁已經被打了多塊「補丁」,就連犁體的主梁都曾斷過,「雖然後來又重新焊接加固了,但也不敢太吃勁。一吃勁,國產犁具就容易拉開焊。」一些專家介紹,國產農機具一般8年報廢,不少進口農機具用15年左右都沒有問題,「雖然貴點,但用的時間長。」

耐用同時還能輕便、高效,這讓很多農民驚嘆。「德國犁,拉著輕巧,幹活快,還省油。」國產犁架子重、油耗高,深翻一畝地,油錢得比進口犁貴一塊錢,相當於油費多支出十分之一。

同樣是犁地的鐵犁,為何差距這麼大?

中國農業機械化研究院研究員楊學軍、遼寧現代農業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墨林、黑龍江瑞豐盈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康可新等犁具研究、生產和銷售人士認為,造成國內外五鏵翻轉犁具很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在原料採用、工藝水平、科技創新等方面

「國內犁具行業的重大科研立項近年特別少。」從事犁具行業研究多年的楊學軍說,「九五」之後幾乎就沒有關於犁具方面的重大科研項目,我國犁具科研和國外犁具科研的差距在逐漸拉大。大型農機企業不願涉足犁具行業,也是重要原因。郭樹森等業內人士介紹,當前國內犁具行業缺乏領軍企業,國內一些大型農機企業的產品大都以動力機械為主,很少注意開拓犁具市場,戰略思維上還沒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市場要求。這直接導致國內犁具行業的科研、技術、工藝水平等與國際相比有較大差距。

在生產廣受東北農民歡迎的翻轉犁的德國雷肯公司,車間里很少進行簡單的批量,而是偏向於個性化生產,因為耕作環境各異,農機的零部件各式各樣。再加上雷肯擁有自己獨到的工藝,使得零部件的硬度和表面光滑度得到保證,從而保證農機的質量和使用壽命。

公司的負責人介紹說,雖然雷肯公司已在印度建立生產基地,並在俄羅斯和中國青島設有總裝廠,但雷肯農機的大部分零部件依然原產自德國。他表示,「就中國來說,我們迄今沒有找到合適的鋼材供應商。」

2009年,雷肯農機開始銷往中國。截至2016年,雷肯在中國的銷售額增長了8倍。

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在細分市場上堅持走農機生產專業化、差異化之路,是雷肯公司歷經200多年而不衰的重要法寶。公司負責人總結道,「只有懂得農業的人,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農具。

新聞多一點

近年來,我國農業領域了對大型、高端農業機械裝備的需求日益上升,但我國農業裝備供給層面顯得滯後。而這突出表現在3個方面。

一是人才短缺。在高校中,農業裝備學科發展滯後,一些專攻農業機械的院校呈弱化勢頭,一些學校的農業機械專業為提升吸引力改為機械工程等專業。據統計,農業裝備學科世界前20名高校中,中國高校無一入圍。

二是產品水平不高且不平衡。國產農業裝備中低端產品比例過高,高端產品不足;糧食作物機械過剩,養殖業等方面的機械產品不足;耕作類機械產品多,收穫類機械不足;適合平原的機械產品特別多,適合丘陵山區的機械產品嚴重不足;很多高端農機產品和關鍵零部件依靠進口。

三是基礎機具研究和知識產權保護有待加強。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專家范雲濤指出,農業裝備的科研方面,項目多面向大型、多功能、智能化複式作業,對犁具等基礎機具研究相對不足。同時,由於仿製侵權付出的法律成本較低,一些農機企業走上抄襲之路,形成「行業興起—模仿抄襲—高速增長—產能過剩」的惡性發展模式,反過來又導致企業更不願意搞研發。

德國五鏵翻轉犁獲得青睞表明,中國農業裝備的高端需求市場已經成長起來。而外資品牌憑藉其雄厚的技術實力不斷攻城略地也給中國本土農業裝備企業敲響了警鐘:如果不能加快自強,中國農民將根據自己理性判斷,按照市場規律繼續作出自己的選擇,爆髮式增長可能只是外資品牌的盛宴。

2015年5月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把「農機裝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等一起列入國家將要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文件提出,重點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的育、耕、種、管、收、運、貯等主要生產過程使用的先進農機裝備,加快發展大型拖拉機及其複式作業機具、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高端農業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推進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

  2016年12月,農業部與發改委、工信部聯合印發的《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提出,到2025年,農機裝備品類齊全,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裝備的技術水平大幅提升,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裝備實現有效供給,畜牧業、水產業、果菜茶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及山區丘陵等領域機械化所需裝備得到基本滿足。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鎖定農業供給側改革,而農機供給側改革是其重要內容之一。推進該項工作必須分析研究需求端,在此基礎上推進技術創新,開發出適銷對路的農機產品。德國五鏵翻轉犁的成功離不開對農民秸稈還田需求的精準把握。實際上,早在2005年春天,該產品的在華銷售公司就在充分調研基礎上,瞄準了當地政府和農民秸稈還田的強烈需求,在黑龍江大慶市進行了田間現場展示,讓當地農民見證深耕翻土埋秸稈的絕活兒。


推薦閱讀:

農民未來的出路在哪裡?全國農民將面臨5種結局,第4類農民最苦!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我最理想的職業是回家種田!
哪些情況下農民可以拒絕征地?農民的3大權利不可侵犯!
那些說農民素質低的人,你們根本不懂農民!

TAG: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