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Bang | 紀念去年今日,扎哈建築畫解讀
去年今日,被譽為建築系 「女魔頭」 的扎嬸兒去世了,我本來打算把扎嬸的文單獨寫,但是剛好又在月底,於是決定跟腦洞賬單一起發布,扎嬸兒先:
Zaha Hadid,出生於伊拉克的英國建築師,在2004年,她成為了第一個獲得有 「建築界諾貝爾」 稱號的普利茲克獎的女建築師,內容還是走我一貫的風格,今天介紹她的建築畫:
The Peak, 1992-1993
1984年,當Lebbeus Woods第一次造訪扎哈的小工作室時,她正在自己的繪圖板上畫上圖這張最廣為熟知的《The Peak》,他回憶道:
「Being one who drew, I asked her what brushes she used. Red sable? Without a moment, she showed me a cheap paint-trim brush that can be bought at any corner hardware store-a wedge of gray foam on a stick... Years later, I came to understand her choice of tools as characteristic of her approach to architecture: a wringing of the extraordinary out of the mundane.」
「作為一個也會畫畫的人,我向她詢問用的刷子的品牌:『是紅貂毛筆嗎?』 沒有一絲猶豫地,她向我展示了一把可以在任何街角五金店買到的便宜的抹油漆的 』刷子『——木棍子上插了一個楔形的灰色泡沫......若干年後,我逐漸理解了她對於畫畫工具的選擇,正如她做建築的特點一樣,總是從平凡中創造非凡的產物。」
Vision for Madrid, 1992
扎哈善用墨水和鉛筆作畫,然後再一層層地用油彩或者丙烯顏料上色,期間作品可能會複印,或者她會將最終的成品轉變為印刷品,但是她特別擅長模糊原稿和複製品的邊界,讓人難以判斷。久而久之,她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創作、改造、複製的繪畫工作體系。能代表她這一繪畫風格的作品多介於 1980至1986 年間被創作出,其中有三幅最能代表她的獨特的畫風:糅合了直接創作和複製的相互作用,並且這些作品都為她之後的實際建築項目分風格打下了基礎。
Residence for the Irish Prime Minister, Dublin, Zaha Hadid, 1980
以上這張愛爾蘭總理府的設計圖作為扎哈參與競賽的開端,呈現了一個帶圍牆的大花園,而起居室一類的功能空間則看起來像懸浮在空中一樣。
Site Plan 場地平面, Irish Prime Minister Residence
Ground Floor 一層平面, Irish Prime Ministe Residence
First Floor & Elevation 二層平面及立面, Irish Prime Minister Residence
比較方案的各層平面圖,你才能理解她是為了通過這種層疊懸浮的方式,表達形狀各異的各層平面的一種失重感。這是她獨創的 「X-ray drawings X光繪畫」 法,通過透明性的層疊方式,取代現代建築表達中在同一個位置重複的平面表達,使得所有的平面和組成部分都能在同一時間被看到,而失重感也是後來她在實際建築項目中想傳遞的一種感受。
The World, 1984
扎哈畫中這些繪圖透明性的想法或許是與她在繪畫中複製和連續性的操作手法有關。上圖這張同樣也是廣為人知的《The World》,最初是被當作測繪圖來畫的:
通過把它變成印刷版,再上色再變成印刷版之後,觀看者就很難在這個精確的圖畫中找到手繪的痕迹。只有在右上角那片灰藍的顏色區域(我用紅色圓圈圈出的部分),你能看到丙烯顏料的痕迹。
在《The World》基於線稿的再版畫中,原先用於表現城市空間體量和城市環境的線條消失不見了,色調也由藍、灰、紅色取而代之,整個項目像是漂浮在深邃的黑色背景之上。黑色的背景和扭曲的地平線,像是一種抽象的山水畫,亦像是這些碎片式的組成會延伸入無限世界中的鳥瞰圖。
而在那個最廣為人知的版本里,空白的背景更襯托出了建築自身的魅力,場地中與建築體相關的環境空間被顏色強化出來,而其餘部分留白。建築的細節被線條和一些精雕細琢的上色細緻地表達了出來,成為畫面表達的重心。
關於上圖書中沒有解讀,但我猜想是基於上色後的灰藍版本再做的複製,畫中的線條部分同樣消失不見,取代的則是灰紅黃為主的色塊。與上上圖那個完全在畫面中漂浮的碎片集合不同,這個版本依然仍在表現建築主體,像在黎明中拔地而起,又消失在無盡的邊界中。
Residence for the Irish Prime Minister的單獨再上色版
或許細心的人會發現,在《The World》中仍有《Residence for the Irish Prime Minister》項目的身影,就在畫面的左下角。所以這些建築畫對於扎哈來說,其實並非是單純用於後來的項目想法表現,也是對於此前項目的整理和回顧。畫面中他把建築的屋頂以淺色突出,強化了與地面的分離,仍然表現了她想在建築中擺脫重力營造輕盈感的意圖。
Kurfurstendamm Office Building, West Berlin, Zaha Hadid, 1986
此後在 1986 年她畫的這幅位於西柏林的Kurfurstendamm 辦公大樓,同樣也是採用了扭曲的地平線和線性透視來表達她對於建築形式的新穎認知。建築似乎不再是靜止的個體,可以在時間空間中不斷變化旋轉,或許這是她總是採用扭曲地平線來表達方案的原因。
消失的場地周圍環境表達,其實是將整個世界作為了場地,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增進的全球範圍內的人、想法、機械複製和畫作收藏的交流,使得表達對象的背景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我不確定這是否也是她的建築作品總是看起來和環境格格不入的原因?
Metropolis, Zaha Hadid, 1998
不過起碼在建築畫這件事上扎哈是對的。後來那幅小小的 Kurfurstendamm 辦公大樓的畫的確再被膠版印刷後,變成全球流通的消費、收藏的藝術品。那些被重複再創作的多版本作品如《The Peak》《The World》也為這樣大範圍的複製收藏提供了基礎。
Confetti (The Peak), Zaha Hadid, 1982-1983
好了,書中的內容基本說完了,接下來來閑扯一點內容。其實我一直以為扎哈的一些作品會歸類於 Collage拼貼畫中,但是不想並未出現這樣的字眼,在專講拼貼畫的書中也沒有扎哈的畫作,而是舉了 Teddy Cruz 的畫,但是我覺得某種程度來說還是很相似吶,而且 Cruz 這些畫的創作時間都晚於扎嬸:
Border Postcard 系列, Teddy Cruz, 2002
除此之外,近期我非常意識到建築畫的重要性,不是那種表現圖和技術圖紙,而是用手去表現的建築畫。Alper 老師在課上說了這麼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扎心的話:我認識非常多很少畫畫的學生,他們把他們所畫的東西稱之為 「Drawing」。這話在看完扎嬸的建築畫後感慨良多,難以言表,只能僅以此文聊表敬仰。
#Zaha Hadid #Architectural Drawing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ManIzNzdYRXJlalNyZkdNOTI4O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聊一聊索與桿的區別
※拒絕向庫哈斯低頭的隈研吾,還有希望得普利茲克嗎?
※故宮有9999間半房子,為什麼沒有廁所?
※現實版「紀念碑谷」,鬼才建築師的異想世界
※上海博物館的建築特色是什麼?
TAG:建築 | 扎哈·哈迪德ZahaHadid | 畫 |